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0例病例,均为广东省珠海市某公司员工,罹患率为18.7%(20/10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占100%,20/20)和腹泻(占95%,19/2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模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为可疑餐次(RR=8.63,95%CI:1.04~71.53),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的脆皮鸭为可疑食物(OR=5.11,95%CI:1.50~17.37),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进食脆皮鸭的量越多,发病的风险越高(P<0.05)。实验室从3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留样脆皮鸭中检出占优势、同生化型的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0.8%(4/37)。结论在实验室未能开展PFGE等分子分型方法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区分奇异变形杆菌的致腹泻菌株和肠道正常携带菌株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将奇异变形杆菌的病原学监测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国家分子分型网络体系Pulse Net China。展开更多
目的查明某企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致病因子、可疑食品和风险来源,提供类似事件调查处置和预防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及食品...目的查明某企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致病因子、可疑食品和风险来源,提供类似事件调查处置和预防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及食品,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留样食品、餐饮具外表面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沙门菌阳性株开展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发现53例病例,罹患率为13.02%(53/407),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0%)、发热(90.57%)、腹痛(66.04%)等,部分伴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流行曲线为单次暴露后点源单峰分布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就餐者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8.87,95%CI:1.25~62.90),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的“原味烤鸭”为可疑食物(OR=435.00,95%CI:37.38~5061.97),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原味烤鸭进食越多,发病风险越高(χ2趋势=38.25,P<0.05)。共采集51份样本,有33份样本分离培养出沙门菌,经PFGE图谱分析为3种带型,以伦敦沙门菌菌株为优势血清型,另外存在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贝尔维尤沙门菌菌株。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由多种血清型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应进一步加强沙门菌监测、分型和聚类分析,掌握优势血清型动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0例病例,均为广东省珠海市某公司员工,罹患率为18.7%(20/10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占100%,20/20)和腹泻(占95%,19/2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模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为可疑餐次(RR=8.63,95%CI:1.04~71.53),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的脆皮鸭为可疑食物(OR=5.11,95%CI:1.50~17.37),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进食脆皮鸭的量越多,发病的风险越高(P<0.05)。实验室从3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留样脆皮鸭中检出占优势、同生化型的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0.8%(4/37)。结论在实验室未能开展PFGE等分子分型方法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区分奇异变形杆菌的致腹泻菌株和肠道正常携带菌株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将奇异变形杆菌的病原学监测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国家分子分型网络体系Pulse Net China。
文摘目的查明某企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致病因子、可疑食品和风险来源,提供类似事件调查处置和预防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及食品,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留样食品、餐饮具外表面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沙门菌阳性株开展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发现53例病例,罹患率为13.02%(53/407),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0%)、发热(90.57%)、腹痛(66.04%)等,部分伴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流行曲线为单次暴露后点源单峰分布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就餐者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8.87,95%CI:1.25~62.90),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的“原味烤鸭”为可疑食物(OR=435.00,95%CI:37.38~5061.97),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原味烤鸭进食越多,发病风险越高(χ2趋势=38.25,P<0.05)。共采集51份样本,有33份样本分离培养出沙门菌,经PFGE图谱分析为3种带型,以伦敦沙门菌菌株为优势血清型,另外存在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贝尔维尤沙门菌菌株。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由多种血清型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应进一步加强沙门菌监测、分型和聚类分析,掌握优势血清型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