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upffer细胞极化和肝星状细胞活化在NAFLD相关炎症和纤维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祺 吴惠敏 +1 位作者 华静 《胃肠病学》 2018年第3期137-142,共6页
背景:Kupffer细胞和肝星状细胞(HSC)在慢性肝损伤炎症和纤维化的始动和持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中Kupffer细胞极化和HSC活化对肝内炎症-纤维化发展的影响。方法:分别以高脂(HF)饮食和蛋氨酸胆... 背景:Kupffer细胞和肝星状细胞(HSC)在慢性肝损伤炎症和纤维化的始动和持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中Kupffer细胞极化和HSC活化对肝内炎症-纤维化发展的影响。方法:分别以高脂(HF)饮食和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C57BL/6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HE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upffer细胞表型和HSC活化状态,real-time PCR检测炎症、纤维化相关基因和PPAR-γ表达。结果:HF和MCD饮食诱导的小鼠NAFL和NASH模型肝内F4/80阳性Kupffer细胞、CD11c阳性M1型巨噬细胞和α-SMA阳性HSC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MCD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NAFL和NASH时肝内TNF-α、TGF-β1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α-SMA、Col1 mRNA表达仅在NASH时显著增高(P<0.05)。肝内PPAR-γmRNA表达在NAFL时显著增高(P<0.05),在NASH时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NAFLD进展过程中,肝内Kupffer细胞呈现持续的M1型极化,HSC在疾病早期已出现活化并随疾病由NAFL向NASH进展而加剧。Kupffer细胞极化和HSC活化促进了NAFLD中肝脏炎症-纤维化的启动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KUPFFER细胞 肝星状细胞 炎症 纤维化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下载PDF
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晓芸 华静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C57BL/6小鼠原代肝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NC)组和混合游离脂肪酸(FFA)处理组,并制备肝细胞条件培养液(CM),以CM干预巨噬细胞株RAW264....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C57BL/6小鼠原代肝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NC)组和混合游离脂肪酸(FFA)处理组,并制备肝细胞条件培养液(CM),以CM干预巨噬细胞株RAW264.7。油红O染色检测肝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肝细胞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和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基因表达,ELISA检测肝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与NC组相比,FFA孵育诱导肝细胞内大量脂滴沉积,细胞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5.65、3.49,P值均<0.05)。FFA显著上调肝细胞脂质合成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和脂肪酸合酶的mRNA表达(t值分别为2.89、2.82,P值均<0.05),并降低脂质分解基因脂酰辅酶A氧化酶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的mRNA表达(t值分别为14.30、3.36,P值均<0.05)。FFA诱导肝细胞培养上清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增加(P值均<0.05)。相比CM-NC,CM-FFA显著增加巨噬细胞M1型基因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2、TNFα和IL-6 mRNA表达(P值均<0.05),降低M2型基因IL-10 mRNA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M-FFA显著增加巨噬细胞TLR4、磷酸化NF-κBp65和磷酸化NF-κB抑制因子表达水平(t值分别为2.88、3.69、3.54,P值均<0.05)。结论FFA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可促进巨噬细胞M1型极化,启动和触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巨噬细胞 脂肪酸类
下载PDF
《2017年日本胃肠病学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指南》摘译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惠敏 华静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73-1876,共4页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由多发性、弥漫性肝内外胆管纤维性狭窄而引起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关于PSC的研究大多源于西方国家,而日本的许多现状与国外不同,故较难直接采纳用于临床实践。本指南采用德尔菲法将发表证据与专家意见相...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由多发性、弥漫性肝内外胆管纤维性狭窄而引起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关于PSC的研究大多源于西方国家,而日本的许多现状与国外不同,故较难直接采纳用于临床实践。本指南采用德尔菲法将发表证据与专家意见相结合,由筹备委员会、专家小组和作为评价委员会的日本胆道协会科学委员会共同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硬化性 日本 诊疗准则
下载PDF
PPARγ激动剂通过Nrf2介导的抗氧化通路改善体内外高脂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晓芸 华静 《胃肠病学》 2020年第11期653-659,共7页
背景:氧化应激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具有抗炎、抗氧化活性。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和GW1929对体内外高脂诱导的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 背景:氧化应激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具有抗炎、抗氧化活性。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和GW1929对体内外高脂诱导的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喂饲高脂饮食并予罗格列酮灌胃干预(30 mg/kg,每日一次,连续4周);分离小鼠原代肝细胞,以GW1929预处理后予混合游离脂肪酸(FFA)孵育。以HE染色和油红染色评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脂质沉积;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DCFH-DA荧光探针检测肝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结果:高脂饮食小鼠肝脏显著脂肪变性,肝内炎症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血清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和GSH含量降低。罗格列酮干预可显著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质沉积,下调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改善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FFA孵育的原代肝细胞内ROS大量生成,GW1929预处理可显著减少FFA诱导的ROS生成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并上调抗氧化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其下游靶基因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结论:体内外高脂环境均可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显著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PPARγ激动剂可通过减少ROS产生、激活Nrf2/HO-1抗氧化通路改善高脂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氧化应激 活性氧 炎症 罗格列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下载PDF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华静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6期334-338,共5页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引发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所致的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总称。按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和原...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引发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所致的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总称。按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影响成人最常见的2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他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药物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等,以及由胆道结石和肿瘤引起的肝外胆汁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性肝病 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文传递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红酸枝木材种类识别 被引量:9
6
作者 祁亨年 +1 位作者 周竹 汪杭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9-494,共6页
为了实现市场上常见红酸枝类Dalbergia spp.木材的快速无损识别,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不同红酸枝木材进行种类识别研究。以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巴里黄檀Dalbergia bariensis,奥氏黄檀Dalbergia oliveri和微凹黄檀Dalberg... 为了实现市场上常见红酸枝类Dalbergia spp.木材的快速无损识别,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不同红酸枝木材进行种类识别研究。以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巴里黄檀Dalbergia bariensis,奥氏黄檀Dalbergia oliveri和微凹黄檀Dalbergia retusa为研究对象,采集高光谱图像并提取感兴趣区域内的反射光谱,采用Savitsky-Golay(SG)平滑算法、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对955~1 642 nm波段光谱进行预处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回归系数法(RC)以及连续投影法(SPA)选择特征波长,分别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极限学习机(ELM)判别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SG和MSC光谱预处理,采用SPA选择的特征波长建立的ELM模型性能最优,建模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均为100.0%。这为红酸枝木材种类的快速无损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科学与技术 高光谱成像 特征波长 红酸枝木材 无损判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