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痴呆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少华 +1 位作者 张玉虎 王丽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892-894,共3页
帕金森病(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伴发多种非运动症状。认知障碍和痴呆是PD最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多数PD患者晚期会进展为痴呆,称为PD痴呆(PDD)。这已成为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增加致残率和病死... 帕金森病(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伴发多种非运动症状。认知障碍和痴呆是PD最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多数PD患者晚期会进展为痴呆,称为PD痴呆(PDD)。这已成为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加重照料者负担,增加医疗费用最主要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痴呆 认知障碍 胆碱酯酶抑制剂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董学军 +2 位作者 赵利 吴翠萍 夏德全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8期44-47,共4页
收集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17例,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治疗经过及死亡原因,探讨早期诊断方法。17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1岁,以男性为主,均有野外作业史或田间... 收集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17例,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治疗经过及死亡原因,探讨早期诊断方法。17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1岁,以男性为主,均有野外作业史或田间劳作史,15例有基础疾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期。1例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肺水肿,1例死于阿斯综合征,6例死于难治性休克、DIC,9例死于病毒性脑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要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可能,接诊医师应详细问诊,行实验室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给予综合治疗,防止病情进展加重,甚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死亡病例 临床分析
下载PDF
59例老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海滨 刘小伟 +5 位作者 赵利 夏德全 孙朝霞 杨谦 吴翠萍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9例老年SFT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预后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9例)。比较两组患者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及转归,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 目的探讨老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9例老年SFT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预后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9例)。比较两组患者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及转归,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59例患者均出现MODS,其中治愈者50例,病死9例,2例患者因病情危重放弃进一步治疗而自动出院(将自动出院病例归入死亡组),病死率为18.64%(11/59)。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心脏、肝脏、肾脏和脑等器官受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器官损害数量增加,病死率随之增高。患者受损器官严重程度、男性、高热(≥39.0℃)、热程>3 d以及发病后就诊晚(≥6 d)等因素,与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器官损害严重度、男性、高热、热程及就诊时间延迟等是预后不良、死亡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老年 多器官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89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情况的调查(2008~2009)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博 杨伟 +1 位作者 张乐刚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第6期555-556,共2页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种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常见途径涉及输血、血制品应用及血液透析等。血透患者是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于HBV感染,随着预防接种的普及和供血人员标志物检测的实行,HB...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种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常见途径涉及输血、血制品应用及血液透析等。血透患者是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于HBV感染,随着预防接种的普及和供血人员标志物检测的实行,HBV感染率大为下降;反观丙型肝炎病毒.由于检测手段、检测费用、透析机使用方式及消毒情况等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丙型肝炎 感染率
下载PDF
莨菪类药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微循环障碍65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夏德全 吴翠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3期114-115,共2页
目的 分析莨菪类药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微循环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微循环障碍的65例患儿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 目的 分析莨菪类药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微循环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微循环障碍的65例患儿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微循环障碍临床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及时应用莨菪类药物治疗能迅速改善微循环,缓解病情,改善预后,达到良好临床效果。结论 莨菪类药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能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莨菪类药物 重症手足口病 微循环障碍
下载PDF
69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少华 +1 位作者 赵利 夏德全 《医学与哲学(B)》 2015年第10期55-57,共3页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指标。对69例SFT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情程度划分为普通组与危重组,普通组病例35例,危重组34例。比较两组间肝、肾、心、脑等多器官功能障...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指标。对69例SFT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情程度划分为普通组与危重组,普通组病例35例,危重组34例。比较两组间肝、肾、心、脑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及转归情况。69例SFTS患者均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2个脏器受损9例,3个脏器受损8例,4个脏器受损28例,5个脏器受损8例,6个及以上脏器功能受损16例,死亡5例,总病死率7.25%。受损器官数量越多,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年龄≥60岁、男性、血小板计数(PLT)≤30×109/L、合并基础疾病以及高累计器官受损评分为危重症SFTS的高危因素。SFTS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对年龄≥60岁、男性、PLT≤30×109/L、合并基础疾病以及高累计器官受损评分的患者应高度重视,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多器官功能损害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朝霞 张洁利 +2 位作者 杨谦 涂波 《传染病信息》 2020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影响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后因素,为诊治该类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期降低病死率。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肝衰竭发生血流感染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 目的回顾性研究影响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后因素,为诊治该类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期降低病死率。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肝衰竭发生血流感染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至血流感染发生后3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存活组,对纳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2组间差异显著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入组124例患者,死亡55例。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女性及年龄为46~65岁患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且多数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5分。2组感染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合并肝细胞癌、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肺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脓毒性休克、12 h内应用抗生素患者的比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6~65岁(OR=3.450,95%CI:1.042~11.420),感染前MELD评分>25分(OR=6.949,95%CI:2.080~23.209),感染发生后>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OR=3.142,95%CI:1.013~9.747),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OR=5.260,95%CI:1.681~16.459)的患者病死率更高(P均<0.05)。结论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一旦发生血流感染,如果年龄在46~65岁、感染前MELD评分>25分,感染发生后>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衰竭 血流感染 预后因素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和C反应蛋白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朝霞 +3 位作者 程素洁 李少华 杨谦 吴翠萍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99-170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AngⅡ、CRP对SFTS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SFTS患者共72例,分为普通组和危重组,采集所有病例极期和... 目的通过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AngⅡ、CRP对SFTS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SFTS患者共72例,分为普通组和危重组,采集所有病例极期和恢复期血样,测定AngⅡ、CRP、血清病毒载量、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分析AngⅡ、CRP水平与血清病毒载量、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清酶学的关系。利用ROC曲线评价AngⅡ、CRP对SFTS病情严重度和转归的预测价值。另选取31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结果 SFTS患者极期AngⅡ、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与WBC、PLT呈负相关,与血清病毒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酯(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组织损伤指标水平呈正相关,病情越重,AngⅡ、CRP水平越高。恢复期的AngⅡ、CRP水平明显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WBC、PLT和血清酶学等指标均明显恢复,血清病毒载量明显下降。AngⅡ、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0.703。结论 AngⅡ和CRP可作为SFTS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照指标,AngⅡ的预测价值优于C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血管紧张素Ⅱ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患者尿液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文涛 张建中 +6 位作者 吴翠萍 王磊 赵利 蓝峰 姜海 肖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93-602,共10页
目的通过对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者尿液蛋白进行通量化鉴定,发现与诊断布病相关的候选标示蛋白,并挖掘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和生物标志物应用信息。方法收集布病患者及非布病患者尿液样本各10例,采用基于质谱的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发... 目的通过对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者尿液蛋白进行通量化鉴定,发现与诊断布病相关的候选标示蛋白,并挖掘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和生物标志物应用信息。方法收集布病患者及非布病患者尿液样本各10例,采用基于质谱的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与布病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高通量生物信息学软件深入挖掘,确定差异表达蛋白参与的疾病相关通路并筛选生物标志分子。结果本研究定性鉴定到1 817个蛋白,以|Fold Change (log2)|>1.5和BH法校正P<0.05为标准,发现尿液中布病相关差异表达蛋白185个(13个蛋白表达上调,172个蛋白表达下调),其中有17个蛋白在人的尿液中首次发现并呈现疾病表达差异;布病尿液样本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缺失表达,其与蛋白CD300分子样家族成员f(CD300LF)、血清类粘蛋白1和2(ORM1,ORM2)、富含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SH3结构域谷氨酸富集样蛋白3(SH3BGRL3)、半胱氨酸丰富跨膜BMP调节剂1(CRIM1)和谷氨酸氨连接酶(GLUL)是潜在的诊断布病、预测布病并发症的尿液标示蛋白。结论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布病患者尿液中差异表达的蛋白,为布病的快速诊断、发现药物靶点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分子,同时也为布病发病机制的揭示提供了分子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尿液 差异蛋白质组学 生物标志物 诊断标靶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及肝酶谱的检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朝霞 曹显刚 +2 位作者 赵利 吴翠萍 《医学信息》 2018年第3期85-87,91,共4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D-二聚体、心肌酶谱和肝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2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 目的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D-二聚体、心肌酶谱和肝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2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及后每2 d进行D-二聚体检测,早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心肌酶谱、肝酶谱检测,至恢复期患者出院,记录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2231.4±158.6)μg/L、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1520.5±106.7)μg/L,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321.9±35.3)μg/L相比,发热期、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期AST(183.1±67.1)U/L与发热期AST(372.9±90.0)U/L、恢复期AST(95.8±34.3)U/L对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AST水平(259.8±65.8)U/L低于危重型AST水平(428.6±1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LDH(305.4±132.0)U/L、CK(284.4±118.0)U/L、CK-MB(96.5±18.8)U/L与危重型LDH(3902.3±187.4)U/L、CK(799.8±437.3)U/L、CK-MB(206.1±51.4)U/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型ALT(96.66±42.16)、AST(156.1±37.1)与危重型ALT(372.9±61.6)、AST(651.8±34.3)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早期便出现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D-二聚体、心肌酶谱升高越明显,但肝酶谱的改变有一定的滞后性,早期检测D-二聚体、CK水平可以识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例、D-二聚体、CK水平下降预示病情好转,可以指导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D-二聚体 心肌酶谱 肝酶谱
下载PDF
寨卡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少华 夏德全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105-107,共3页
寨卡属黄病毒科,基因组由一条单股正链RNA构成,5'端和3'端是两个非编码区,中间是一个长的开放阅读框可以编码多聚蛋白,包括病毒衣壳、膜前体、包膜和7个非结构蛋白。寨卡病毒宿主并不十分清楚,在灵长类、大型哺乳动物和啮齿类动物体... 寨卡属黄病毒科,基因组由一条单股正链RNA构成,5'端和3'端是两个非编码区,中间是一个长的开放阅读框可以编码多聚蛋白,包括病毒衣壳、膜前体、包膜和7个非结构蛋白。寨卡病毒宿主并不十分清楚,在灵长类、大型哺乳动物和啮齿类动物体内均检出过寨卡病毒抗体。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多数人感染寨卡病毒后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约有1/5受感染者会发病,多表现为轻度或隐性的发热,有类似流感样症状,可出现肌肉关节痛、眼痛、全身疲惫和斑丘疹。皮疹通常向下蔓延从脸到四肢。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黏膜溃疡、瘙痒等很少被观察到。患者病情一般持续2~7 d后缓解,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引发其他并发症。寨卡病毒具有强嗜神经毒性并具有致畸性。单纯寨卡病毒感染流行时,依靠临床表现就可能对寨卡病毒感染患者做出较为可靠的诊断。寨卡病毒感染的生物学确诊主要基于病毒RNA检测。患者感染寨卡病毒后需要补充水分,充分休息,发热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醋氨酚或扑热息痛可能有助于减轻发热症状。防控重点是减少蚊子数量,降低人类被蚊子叮咬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黄病毒 伊蚊 流感样症状 自限性疾病
下载PDF
莨菪类药物在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翠萍 王竹清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4期21-24,共4页
莨菪类药物为一种胆碱能M受体阻滞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治疗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也被用于手足口病,尤其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本文将对莨菪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传染病及儿科领域的应用,及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改善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情况进行... 莨菪类药物为一种胆碱能M受体阻滞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治疗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也被用于手足口病,尤其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本文将对莨菪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传染病及儿科领域的应用,及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改善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情况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莨菪碱 手足口病 微循环障碍
原文传递
寨卡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少华 夏德全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356-2358,共3页
近期以来,寨卡病毒(Zika virus)疫情在全球多地肆虐,特别是南美州、中美州及加勒比海地区疫情严重。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寨卡病毒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 近期以来,寨卡病毒(Zika virus)疫情在全球多地肆虐,特别是南美州、中美州及加勒比海地区疫情严重。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寨卡病毒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6 d后我国确诊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止到2016年2月28日我国已出现8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输入性 病毒研究 诊疗方案 加勒比海地区 公共卫生 流感样症状 黄病毒科 非结构蛋白 吸血节肢动物
下载PDF
帕金森病合并强迫症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少华 +2 位作者 陈红兵 田宝国 赵磊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551-2553,共3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强迫症(OCD)患者纹状体和丘脑区出现的神经生化代谢改变,研究PD与OCD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1H-MRS)对23例PD合并OCD患者和24例PD不伴OCD患者的双侧纹状体和丘脑区进行检测,测定两脑区N-...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强迫症(OCD)患者纹状体和丘脑区出现的神经生化代谢改变,研究PD与OCD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1H-MRS)对23例PD合并OCD患者和24例PD不伴OCD患者的双侧纹状体和丘脑区进行检测,测定两脑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水平。结果 PD合并OCD双侧纹状体和丘脑区NAA/Cr比值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纹状体和丘脑区生化代谢改变参与了OCD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研究PD患者OCD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强迫性人格障碍 磁共振波谱学 丘脑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区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伟 李增彩 +1 位作者 王涛 《肝脏》 2016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X区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39例HBV感染患者的肝(癌)石蜡组织标本,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14例、肝细胞癌(HCC)25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组织中HBV X区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 目的初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X区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39例HBV感染患者的肝(癌)石蜡组织标本,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14例、肝细胞癌(HCC)25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组织中HBV X区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常见变异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1.HCC组与CHB组相比,在X区发生插入/缺失变异,联合变异的位点及例数增多,并且A1762T与G1764A常发生双突变。2.HBV X区变异频率较高位点依次是C1655T/G、A1605C/G、A1762T、G1764A、A1772B、A1645C、C1687A、G1776T。结论 HBV X区存在点突变、插入/缺失变异及联合变异,可能在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HBV X基因 变异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X区基因变异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伟 李增彩 +1 位作者 王涛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区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39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组织标本中,慢性肝病(CHB)14例、肝细胞癌(HCC)2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组织中HBV X区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常见变...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区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39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组织标本中,慢性肝病(CHB)14例、肝细胞癌(HCC)2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组织中HBV X区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常见变异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与CHB组相比,HCC组在X区发生插入或缺失变异及联合变异的位点及例数增多,并且A1762T与G1764A常发生双突变。HBV X区变异频率较高位点依次为:C1655T/G、A1605C/G、A1762T、G1764A、A1772B、A1645C、C1687A、G1776T。结论 HBV X区存在点突变、插入或缺失变异及联合变异,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HBV) X基因 变异
下载PDF
寨卡病毒与小头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少华 吴翠萍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784-3786,共3页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主要由蚊媒传播并可引发急性传染病的黄病毒,最初只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出现,近年开始在全球快速蔓延,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疫情最严重。临床无症状或表现轻微,妊娠期妇女受感染后可能诱发胎儿小头...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主要由蚊媒传播并可引发急性传染病的黄病毒,最初只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出现,近年开始在全球快速蔓延,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疫情最严重。临床无症状或表现轻微,妊娠期妇女受感染后可能诱发胎儿小头症或死胎,鉴于疫情的快速播散和对胎儿及新生儿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ZIKV疫情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也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传染 妊娠期妇女 蚊媒 无症状 病毒颗粒 病例报告 黄病毒感染 加勒比地区 多普勒超声检查 孕妇外周血
下载PDF
慢性肝炎血清学指标诊断价值的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涛 杨伟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评价临床常用血清学指标对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0名受试者(27名正常查体者,103例慢性肝病患者)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白球比(A/G)、凝血酶原活动度(P... 目的评价临床常用血清学指标对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0名受试者(27名正常查体者,103例慢性肝病患者)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白球比(A/G)、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胆碱酯酶(CHE)检查,同时行肝穿组织学检查,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G)及纤维化程度分期(S)。采用似然比(LR)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分析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上述血清学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根据《2000方案》制定的各项血清学指标临界值判定慢性肝炎的轻重程度,结果表明单项血清学指标对轻度慢性肝炎的诊断价值均不高。ALT诊断中度慢性肝炎的AUCROC为0.771、LR2.611。在诊断重度慢性肝炎时,AST的AUCROC为0.812、LR3.937。将各项血清学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对轻度慢性肝炎及中度慢性肝炎诊断价值尚可。结论虽然血清学指标对慢性肝炎的轻重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仍不能取代肝穿病理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炎 血清学指标 肝组织学 似然比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临床诊断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A1762T/G1764A突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涛 +2 位作者 杨伟 鞠玲燕 蒋泽辉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1年第1期59-61,74,共4页
目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及肝硬化(LV)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常见变异位点A1762T/G1764A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HBVX基因A1762T/G1764A变异与HCC发生发... 目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及肝硬化(LV)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常见变异位点A1762T/G1764A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HBVX基因A1762T/G1764A变异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7例患者(包括37例HCC,35例非HCC患者)肝组织中HBV X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HCC组患者A1762T/G1764A突变率为85.7%(30/35),非HCC组患者(包括CHB及LV)A1762T/G1764A突变率为40.6%(13/32),HCC组双突变率明显高于非HCC组(P<0.001)。结论:HBVA1762T/G1764A突变在HC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BVX基因 突变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 α-突触核蛋白水平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少华 +1 位作者 陈红兵 刘彦青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07-107,共1页
帕金森病( 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其起病隐匿,临床异质性强,表现为多种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PD的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确诊尚难以实现。α-突触核蛋白(α-syn )与 PD发病关系密切,其编码基因SNCA是第一... 帕金森病( 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其起病隐匿,临床异质性强,表现为多种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PD的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确诊尚难以实现。α-突触核蛋白(α-syn )与 PD发病关系密切,其编码基因SNCA是第一个被发现的PD致病基因,α-syn异常聚集也构成了PD特征性病理基础[2]。本研究观察了 PD 患者脑脊液( CSF)中α-syn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帕金森病 脑脊液 蛋白水平 患者 非运动症状 神经退行性疾病 临床异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