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原发灶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8
1
作者 史云梅 牛荣 +7 位作者 王跃涛 邵晓梁 张飞飞 邵小南 王建锋 王小松 刘保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7-333,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肿瘤原发灶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于术前诊断为临床N0期(c... 目的探讨基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肿瘤原发灶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于术前诊断为临床N0期(cN0)的183例患者[男72例,女111例,年龄(61.5±8.4)岁],所有患者于检查后3周内于本院行原发灶切除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依据术后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OLM阳性(OLM+)组及OLM阴性(OLM-)组。分析获得^(18)F-FDG PET/CT原发灶相关参数:原发灶最大径(Dmax)、原发灶位置、形态学特征、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原发灶SUVmax-肝SUVmean比值(TLRmax)、原发灶TLG-肝SUVmean比值(TLRTLG)。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对各参数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OL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不同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83例患者中,25例(13.7%,25/183)存在OLM,共46枚淋巴结转移(N1淋巴结15枚,N2淋巴结31枚)。OLM+组原发灶Dmax[2.9(2.3,3.7)与2.3(1.7,2.8)cm]、分叶征[76.0%(19/25)与37.3%(59/158)]、原发灶SUVmax[11.1(7.9,17.7)与4.7(2.3,9.2)]、TLG[41.5(10.2,91.1)与15.6(6.5,23.8)ml]、TLRmax[4.7(3.5,7.6)与2.1(0.9,4.0)]、TLRTLG[18.1(5.0,44.3)与6.1(3.0,11.4)ml]均高于OLM-组(z值:-4.709~-3.247,χ2=13.19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LRmax[比值比(OR)=15.145,95%CI:3.381~67.830,P<0.001]和Dmax(OR=3.220,95%CI:1.192~8.701,P=0.021)是OLM的独立危险因素。TLRmax预测OLM 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794),其阈值为3.12时诊断OLM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23/25)、63.3%(100/158)、67.2%(123/183)、28.4%(23/81)和98.0%(100/102)。结论^(18)F-FDG PET/CT原发灶代谢参数TLRmax是NSCLC患者OLM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灵敏预测NSCLC患者的O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肿瘤转移 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测
原文传递
^(18)F-FDG PET显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炎性反应演变及其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飞飞 邵晓梁 +12 位作者 王建锋 杨晓宇 徐敏 万鹏 范圣登 史云梅 刘保 李小霞 王晓云 孟宝升 王永 王跃涛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61-667,共7页
目的应用^(18)F-FDG PET显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梗死区炎性反应及其动态演变,并分析其与左心室(简称左室)重构进展(LVRP)的关系。方法选取16头巴马小型猪(4~6月龄,雌雄各半),使用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分别于... 目的应用^(18)F-FDG PET显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梗死区炎性反应及其动态演变,并分析其与左心室(简称左室)重构进展(LVRP)的关系。方法选取16头巴马小型猪(4~6月龄,雌雄各半),使用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分别于建模前、AMI后1、5、8、14 d行^(18)F-FDG PET显像评价AMI后局部炎性反应,获取梗死区^(18)F-FDG SUV比值(SUVR)及摄取范围占左室的百分比(F-extent)、脾脏及骨髓SUVR;在上述时间点及AMI后28 d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左室容积(LVEDV和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肌灌注缺损范围,分析AMI前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动态演变。AMI后28 d LVRP程度用ΔLVESV表示[ΔLVESV(%)=(LVESV_(AMI 28 d)-LVESV_(AMI 1 d))/LVESV_(AMI 1 d)×100%]。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数据。结果12头猪成功建模并完成研究。AMI后梗死区炎性反应可持续至14 d,建模前、AMI后1、5、8及14 d梗死区SUVR分别为1.03±0.08、3.49±1.06、2.93±0.90、2.38±0.76、1.63±0.62(F=49.31,P<0.001)。建模前,AMI后1、5、8及14 d梗死区F-extent分别为0、(40.08±12.46)%、(40.00±12.76)%、(31.08±12.82)%、16.50%(7.25%,22.00%)(H=37.61,P<0.001)。但AMI前后各时间点骨髓及脾脏SUVR无明显差异(F值:0.69、0.77,均P>0.05)。AMI后1 d梗死区SUVR、F-extent均与LVRP相关(r值:0.82、0.70,P值:0.001、0.035)。结论^(18)F-FDG PET显像可评价AMI后梗死区炎性反应及其动态演变。AMI后1 d时梗死区炎性反应程度重,随后逐渐减低。AMI后1 d时^(18)F-FDG PET显像反映的梗死区炎性反应程度及范围与AMI后LVRP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炎症 心室重构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原文传递
基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冠心病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杨志敏 杨晓宇 +7 位作者 王跃涛 李柯 邱春 张飞飞 邵晓梁 孟宝升 王建锋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9-544,共6页
目的应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评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并探讨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常州市第一... 目的应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评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并探讨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完全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127例[男107例、女20例,年龄(60.3±9.6)岁],患者于PCI术后1~3个月内行静息+负荷MPI。将MPI提示罪犯血管供血区仍存在心肌可逆性灌注稀疏/缺损定义为早期残留心肌缺血,据此将行PCI的罪犯血管分为残留缺血和无缺血,比较2组严重狭窄(≥90%)的罪犯血管、分叉病变、冠脉弥漫性病变等心血管检查资料的差异(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罪犯血管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27例患者的148支罪犯血管中,残留缺血罪犯血管49支(33.1%,49/148)。残留缺血组PCI术前严重狭窄的罪犯血管比例高于无缺血组[69.4%(34/49)与49.5%(49/99);χ^(2)=5.27,P=0.022],残留缺血组病变处为分叉病变的比例高于无缺血组[28.6%(14/49)与10.1%(10/99);χ^(2)=8.23,P=0.004],其冠脉弥漫性病变占比略高于无缺血组[14.3%(7/49)与4.0%(4/99);χ^(2)=3.62,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分叉病变[比值比(OR)=4.087,95%CI:1.615~10.344,P=0.003]、冠脉弥漫性病变(OR=4.208,95%CI:1.115~15.878,P=0.034)是罪犯血管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冠脉罪犯血管PCI完全血运重建术后仍有近1/3的血管存在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分叉病变、冠脉弥漫性病变是罪犯血管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缺血 心肌灌注显像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原文传递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舒张不同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飞飞 王建锋 +11 位作者 邵晓梁 杨晓宇 徐敏 万鹏 范圣登 史云梅 刘保 李小霞 徐梅 陈佳恬 王跃涛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4-159,共6页
目的应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相位分析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左心室舒张不同步(LVDD)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16头巴马小型猪建立AMI模型,分别于建模前及AMI后1 d行GMPI,经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缺损范围占左心室的百分比(Exten... 目的应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相位分析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左心室舒张不同步(LVDD)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16头巴马小型猪建立AMI模型,分别于建模前及AMI后1 d行GMPI,经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缺损范围占左心室的百分比(Extent,%)、左心室收缩不同步(LVSD)及LVDD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PBW)和相位标准差(PSD)];同期行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数据。结果16头小型猪均建模成功。AMI后Extent、LVEDV、LVESV均较建模前明显增大(t值:-11.14、-4.55、-6.12,均P<0.001),LVEF、E/A明显减小(t值:10.16、2.18,P<0.001,P=0.046)。AMI后LVDD参数PBW、PSD[(142.25±72.06)°、(56.15±26.71)°]均较建模前增大[(33.06±8.98)°、(12.51±5.13)°;t值:-6.11、-6.60,均P<0.001],且与AMI后LVSD参数PBW、PSD[(109.06±62.40)°、(44.40±25.61)°]间存在明显差异(t值:-2.73、-2.20,P值:0.016、0.044)。AMI后LVDD参数PBW、PSD与E/A呈中度负相关(r值:-0.569、-0.566,P值:0.021、0.022),与Extent呈正相关(r值:0.717、0.634,P值:0.002、0.008)。GMPI相位分析评价LVDD具有很好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CC):0.953~0.984,均P<0.001]。结论AMI后1 d即发生LVDD,LVDD可反映舒张功能障碍,左心室灌注缺损范围与LVDD相关。GMPI相位分析是评价LVDD及舒张功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原文传递
心外膜脂肪容积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增益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勇峻 +5 位作者 杨晓宇 王建锋 邵晓梁 张飞飞 刘保 王跃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3-641,共9页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容积(EFV)与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关系,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钙化(CAC)预测模型比较,评价EFV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增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11...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容积(EFV)与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关系,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钙化(CAC)预测模型比较,评价EFV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增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肌灌注成像(SPECT-MPI)的疑诊冠心病患者。通过胸部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得EFV与CAC。阻塞性冠心病定义为1支及以上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心肌缺血定义为负荷及静息MPI可逆性灌注缺损,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且至少1支狭窄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区域存在心肌缺血。两者均不具备或仅具备其一为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收集、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CAC及EFV参数。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EFV和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EFV能否在传统危险因素及CAC基础上提高对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预测。结果共纳入164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年龄(61.4±9.9)岁,男性111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62例(37.8%),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102例(62.2%)。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EFV显著高于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135.63±33.29)cm^(3)比(105.18±31.16)cm^(3),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FV每增加1个标准差,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风险增加1.96倍(OR=2.96,95%CI:1.89~4.62,P<0.01)。校正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CAC后,EFV是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子(OR=4.48,95%CI:2.17~9.23,P<0.01)。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联合CAC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模型上加入EFV后曲线下面积更大(0.90比0.85,P=0.04),该模型95%CI为0.8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外膜脂肪容积 冠状动脉钙化
原文传递
血管钙化:血管钙化与主要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演变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H.William Strauss Takehiro Nakahara +3 位作者 Navneet Narula Jagat Narula (译) 王跃涛(审校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63-768,共6页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钙化是冠脉粥样硬化的明确证据。Agatston评分反映钙化程度和密度,其与患者发生主要急性冠脉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内皮细胞受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渗透至管壁内膜下,内膜下胶原蛋白中的蛋...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钙化是冠脉粥样硬化的明确证据。Agatston评分反映钙化程度和密度,其与患者发生主要急性冠脉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内皮细胞受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渗透至管壁内膜下,内膜下胶原蛋白中的蛋白聚糖对LDLc具有高亲和力,将脂蛋白胆固醇复合物滞留其中。随着内皮损伤的修复,LDLc被捕获至内膜下,滞留的LDLc诱导上覆内皮的炎性反应,使内皮表达趋化肽,趋化肽吸引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使单核细胞沿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成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并消化动脉粥样硬化中刺激性的LDLc。在消化LDLc的过程中,巨噬细胞中的酶使LDLc复合物氧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对巨噬细胞产生毒性,当其数量充足时,可导致巨噬细胞死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反应。在坏死性炎性病灶中,调控组织中钙、磷浓度的机制失调,使得磷酸钙的溶度积过高,从而产生微小的磷酸钙晶体。随着炎性反应的持续存在,更多的磷酸钙晶体形成并聚集。当这些聚集的磷酸钙晶体超过1 mm时,就成为临床CT可识别的冠脉钙化。连续的门控心脏CT扫描证实,一旦形成CT可见的钙化,其大小不会明显减少,但可能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学(临床) 血管 钙化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