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双遗产地生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及应用——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5 位作者 覃德华 纪志荣 巫丽芸 建安 陈炳容 谭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5-1467,共13页
基于遗产地内涵与标准的深入分析,提出符合世界遗产地保护目的的双遗产地生态安全概念,构建"压力-状态-调控"遗产地生态安全预警框架模型并筛选预警指标.在此基础上,以受自然和人类生态过程作用最强烈且频繁的武夷山风景名胜... 基于遗产地内涵与标准的深入分析,提出符合世界遗产地保护目的的双遗产地生态安全概念,构建"压力-状态-调控"遗产地生态安全预警框架模型并筛选预警指标.在此基础上,以受自然和人类生态过程作用最强烈且频繁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引入可拓学中的物元模型理论对景区生态安全进行预警.结果表明:景区生态安全预警准确率达84%;1997和2009年景区总体生态安全等级均处于Ⅰ级安全水平,即属于无警状态,但2009年生态安全系统风险增加,较1997年更趋于向更低水平的安全等级(Ⅱ)转变.2个时期处于敏感预警等级的单项预警"重警源"指标(限制因子)有所差异;1997—2009年间景区生态安全系统压力增加的同时其调控能力也在增强,但系统仍面临生态安全压力.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茶园面积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干旱程度、生态环保建设投入是制约景区未来(2009年之后)生态安全状态的主要限制因子.总体而言,景区生态安全状态较好(无警水平),但就个别预警指标而言,依然存在风险,需要针对上述限制因子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维持景区生态安全的良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可拓分析 世界遗产地 武夷山
原文传递
武夷岩茶核心种植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灵 梁彦兰 +4 位作者 张玉 江慧华 蔡晓熹 周艳 建安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0-736,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了武夷山风景区和九曲溪生态保护区内岩茶土壤重金属含量和肥力指标,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Cu、Zn、Pb、Cr和Ni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3.12~66.13mgkg^-1、7...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了武夷山风景区和九曲溪生态保护区内岩茶土壤重金属含量和肥力指标,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Cu、Zn、Pb、Cr和Ni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3.12~66.13mgkg^-1、76.51~145.69mgkg^-1、44.92—94.72mgkg^-1、50.33—65.83mgkg^-1和17.75~35.40mgkg^-1,均在我国土壤背景值范围内,整体上高于福建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均低于无公害茶园土壤标准。(2)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武夷山风景区内茶园土壤重金属达到轻污染,九曲溪生态保护区内的茶园土壤重金属达到中污染;根据福建省土壤元素背景值,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单一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40,多元素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150,茶园土壤重金属为轻微生态危害。(3)茶园土壤肥力中等,基本适宜于无公害茶园的建设,但九曲溪生态保护区内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达112.52mgkg^-1,因此磷素向区域内水体流失的风险较大,应引起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土壤质量 茶园 武夷山
原文传递
基于条件价值法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 被引量:24
3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6 位作者 洪伟 刘翠 建安 陈炳容 朱建琴 纪志荣 陈晓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80-1888,共9页
武夷山是我国4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遗产地内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最为集中、开发最早的对外旅游窗口,其遗产资源价值高,在武夷山双遗产地中具有重要地位。运用条件价值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受访者支付意愿... 武夷山是我国4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遗产地内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最为集中、开发最早的对外旅游窗口,其遗产资源价值高,在武夷山双遗产地中具有重要地位。运用条件价值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受访者支付意愿与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2009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受访游客人均支付价值为29.67元/年。收入、学历、对旅游的热爱程度、遗产保护意识4个受访者特征变量在各分组水平下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p<0.05);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对旅游的热爱程度及遗产保护意识越强烈的受访游客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而性别、年龄与支付意愿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使用价值 条件价值法(CVM) 不确定性 支付意愿 遗产地 武夷山
原文传递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陈先珍 建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74-577,共4页
针对近年来开展生态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给风景区带来巨大生态影响的问题 ,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进行初步的研究 ,以期为今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针对近年来开展生态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给风景区带来巨大生态影响的问题 ,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进行初步的研究 ,以期为今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 ,马尾松林、茶园与农田是风景区中 3个主要景观类型 ,三者面积与周长之和分别占全区的 84 .5 81%和 81.6 6 9% ;景观要素的面积、周长、斑块数的分布极不平衡 ,尤其在 3类主要景观类型中 ,在斑块面积、周长方面差异显著 ;各景观要素面积与周长的分布极为相似 ,而斑块数的分布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景观要素面积、周长、斑块数等斑块特征分析表明 ,茶园、居住地、经济林等人工或半人工经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 ,而马尾松各天然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 ,从而证明了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自然风景区景观破碎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要素分析 斑块特征 景观破碎化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洪滔 王英姿 +3 位作者 何东进 陈炳容 建安 胡小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于认知旅游环境现状、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建立了模糊综合评... 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于认知旅游环境现状、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多层次、多因素的数学模型,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有效合理的评价。结果显示,6个小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均为U—K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为V1级,说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属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质量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14
6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7 位作者 黄德华 洪伟 詹仕华 巫丽芸 覃德华 陈炳容 建安 蒋鑫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7-687,共11页
在运用3S技术对世界自然文化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风景区1986、1997、2009年三个关键时期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 在运用3S技术对世界自然文化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风景区1986、1997、2009年三个关键时期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来,风景区茶园、建设用地大面积持续增加,马尾松林、农田、裸地大面积减少;②1986—1997年,马尾松向茶园、农田向建设用地、杉木林向茶园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94.80 hm2、176.73 hm2、152.68 hm2;茶园面积增加量最大(增加了577.93hm2),建设用地次之(增加了358.73 hm2),杉木林面积减少量最多(减少了431.87 hm2),农田次之(减少了248.01hm2);此阶段茶园只为输入景观,风景区景观变幅大,受人为干扰特别显著。③1997—2009年,杉木林向茶园、农田向茶园、灌草层向马尾松林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80.82 hm2、96.65 hm2、76.15 hm2;此期间茶园增加面积最多(增加了360.81 hm2),农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318.87 hm2);该阶段景观变化幅度较1986—1997年减小,人为干扰有所减弱。④23年来不同景观类型特征及其变化各异,主要表现为农田破碎度增加,建设用地趋于规则化,茶园受到干扰显著,河流景观形状最为复杂且受干扰小;景观多样性程度提高,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呈均匀化趋势。⑤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生产行为模式转变、人口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开发建设、政策法规和管理的导向作用等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3S技术 景观格局 演变 驱动
下载PDF
九曲溪生态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灵 张玉 +3 位作者 江慧华 周艳 建安 吴淑芸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1-45,66,共5页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人工林、经济林、茶园、稻田)0—20 cm表层土壤性状进行分析,并选取与土壤肥力质量关系密切的土壤容重、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人工林、经济林、茶园、稻田)0—20 cm表层土壤性状进行分析,并选取与土壤肥力质量关系密切的土壤容重、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各评价指标均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与次生林相比,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状况、持水性能及大部分土壤养分呈下降的趋势,人为施肥使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5种土地利用方式按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排序为次生林(4.046)>竹林经济林(2.944)>稻田(2.632)>马尾松人工林(2.478)>茶园(0.569)。因此,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采取封山育林和种植阔叶林的植被恢复措施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性状 土壤质量 九曲溪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旅游干扰对武夷山风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灵 梁彦兰 +3 位作者 江慧华 黄丽燕 周艳 建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71-174,181,共5页
对武夷山风景区5个核心景点土壤重金属和理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Cu和Ni基本无污染,Zn、Pb和Cr达到轻污染,污染程度为Pb>Cr>Zn。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天游峰(2.12)>水帘洞(1.36)>一线天(1.22)>大红袍(1.14)... 对武夷山风景区5个核心景点土壤重金属和理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Cu和Ni基本无污染,Zn、Pb和Cr达到轻污染,污染程度为Pb>Cr>Zn。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天游峰(2.12)>水帘洞(1.36)>一线天(1.22)>大红袍(1.14)>大王峰(1.02)。景点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于对照样,除Ni外,景点与对照点土壤中Cu、Zn、Pb和Cr含量差异不显著,因此旅游活动使土壤重金属含量有上升趋势,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2)景点土壤容重大于对照样,而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化学指标及土壤肥力指数小于对照样。景点土壤的肥力指数:大红袍(1.07)>大王峰(0.79)>水帘洞(0.66)>一线天(0.63)>天游峰(0.47)。景点与对照样土壤肥力指标差异显著,因此旅游干扰对土壤性质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土壤重金属 土壤性质 武夷山风景区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及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6 位作者 詹仕华 洪伟 巫丽芸 王英姿 陈炳容 建安 范圣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39,68,共6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旅游的同时,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植被景观所受干扰日渐明显。通过样地调查,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一系列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及植被...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旅游的同时,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植被景观所受干扰日渐明显。通过样地调查,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一系列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及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主要受人文地理因子的影响,受自然地理因子的影响小。②相对于自然地理因子而言,人文地理因子(即旅游干扰活动)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植被景观特征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在今后景区旅游开发中要特别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规划,以保护植被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敏感水平 群落景观重要值 地理因子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时空分异特征及其生态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5 位作者 巫丽芸 詹仕华 洪伟 游惠明 陈炳容 建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2-790,共9页
为了解遗产旅游地风景廊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86年、1997年和2009年风景区建设发展的3个关键时期风景廊道(包括游览步道与行车公路)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 为了解遗产旅游地风景廊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86年、1997年和2009年风景区建设发展的3个关键时期风景廊道(包括游览步道与行车公路)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廊道干扰指数并结合廊道指数探讨廊道对风景区动物、植物及景观环境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风景廊道总长度分别为94.218 km、156.715 km、197.574 km;1986-1997年风景廊道增加以公路为主(增加了64.659 km),而1997-2009年公路增加程度放缓(增加了22.172 km),步道明显增加(增加了18.687 km);1986-2009年间风景区公路建设率从0.31增至0.60,廊道密度从1.34 km/km^2增至2.81 km/km^2,曲度从1.19增至1.56,不同时期各功能景区风景廊道特征指标各有特点;1986-2009年风景区线点率、连通度和环通度均呈现增加趋势,风景区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山北景区尤为明显,2009年山北景区的线点率(1.387)、连通度(0.494)及环通度(0.228)均为各景区最大;步道长度、曲度、密度、公路建设率与垃圾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植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植物均匀度指数(E2)、景观重要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网络结构指标与生态环境指标不相关. 最后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进行功能分区,并就各分区提出规划设计要点与建议. 图3 表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廊道 格局 时空分异 生态影响
原文传递
武夷山九曲溪水环境质量因子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灵 张玉 +3 位作者 谢好 江慧华 建安 周艳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89-94,共6页
流域水体质量的演变是通过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来体现,且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复杂的变化.对2002-2007年九曲溪流域5个监测断面的6个重要化学指标DO、CODMn、BoD5、TP、pH及粪大肠菌群的空间变化、年变化及不同水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流域水体质量的演变是通过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来体现,且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复杂的变化.对2002-2007年九曲溪流域5个监测断面的6个重要化学指标DO、CODMn、BoD5、TP、pH及粪大肠菌群的空间变化、年变化及不同水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几个化学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空间上,上游水质优于下游、优于中游,中游水体污染相对严重;在时间上,2005年以前水质呈下降的趋势,2005年以后水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不同水期,枯水期水质劣于平水期和丰水期.整体上,九曲溪流域近6年来水质状况良好,水体呈中性偏弱酸性,D0含量丰富,还原性物质及TP含量不高,水体有较强的自净能力.污染源以沿岸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等产生的点污染源为主,其次为农业面污染源.研究成果以期为建立九曲溪水质模型提供必要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水环境因子 动态变化 九曲溪流域
下载PDF
九曲溪生态保护区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灵 梁彦兰 +4 位作者 张玉 江慧华 陈家晖 周艳 建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1-7,共7页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竹林和茶园4种类型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及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均为2.375~2.658(干筛)和2...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竹林和茶园4种类型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及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均为2.375~2.658(干筛)和2.627~2.863(湿筛),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20、20~40、40~60 cm土层均表现为:阔叶林<竹林<马尾松林<茶园,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种林地干筛和湿筛条件下>0.25 mm的团聚体百分数和>5 mm的大团聚体百分数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阔叶林的最大,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的最低;而结构体破坏率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趋势,0~60 cm土层为阔叶林(21.31%)<竹林(26.18%)<马尾松林(31.98%)<茶园(38.25%);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及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次生阔叶林土壤疏松,持水能力强,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好;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土壤团聚体 分形维数 九曲溪生态保护区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曲溪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灵 张玉 +3 位作者 杜洪庆 江慧华 建安 周艳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08年第3期63-68,共6页
通过对2002~2007年九曲溪流域5个监测断面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粪大肠菌群、pH及重金属7个水质指标的监测分析,探讨人类活动对武夷山九曲溪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了解其水质现状。结果表明,九曲溪流域2002~200... 通过对2002~2007年九曲溪流域5个监测断面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粪大肠菌群、pH及重金属7个水质指标的监测分析,探讨人类活动对武夷山九曲溪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了解其水质现状。结果表明,九曲溪流域2002~2007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Ⅱ类标准,但个别年份粪大肠菌群数量及重金属含量标超标使水质降到Ⅲ类标准。九曲溪上游水质相对较好,但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中游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总磷、粪大肠菌群及重金属是水质污染的3个限制因子。据此,对九曲溪水资源环境的改善提出了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九曲溪 水质水量 趋势分析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居民旅游感知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游巍斌 建安 +5 位作者 陈炳容 刘翠 纪志荣 巫丽芸 朱建琴 何东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4-852,共9页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被认为是评价旅游发展状况最直接的因素。为充分了解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内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情况,进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调查了武夷山双遗产地核心旅游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被认为是评价旅游发展状况最直接的因素。为充分了解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内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情况,进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调查了武夷山双遗产地核心旅游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及其发展需求,运用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及其与人口社会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指标体系能从基础建设、环境体验、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原始文化、美誉传承和商机分配7个维度(公因子)揭示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状况。居民普遍认为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旅游开发改变居民经济意识的同时,居民观念也更加积极与开放;居民已对文化习俗的改变有所认知。但居民旅游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受到外来人口对自身旅游收益分配的冲击,承受着因环境和居住体验改变导致的负面影响。人口特征不同的居民对经济观念的感知差异程度最突出,对原生文化与基础建设的感知差异次之,对收入就业、商机分配的感知差异较小,对环境体验、美誉传承的感知无差异。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收入不同的居民对7个公因子感知均无显著差异;文化程度、职业、家庭规模、家庭年旅游收入和家庭旅游收入比例不同的居民对公因子的感知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不同村庄居民对基础建设、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和商机分配感知有显著差异(P<0.05);政策制定应关注各村庄居民对基础建设、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和商机分配感知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人口特征 感知 态度 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遗产保护 因子分析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静 游巍斌 +5 位作者 何东进 建安 陈炳容 王磊 郑晓燕 颜欢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1-76,共6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景观不仅是景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武夷文化的有机组成与参照系统.应用Arcgis软件系统分析了武夷山景区内摩崖石刻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北宋至今的1054年间,景区内共统计石刻403方,水平格局上,石...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景观不仅是景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武夷文化的有机组成与参照系统.应用Arcgis软件系统分析了武夷山景区内摩崖石刻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北宋至今的1054年间,景区内共统计石刻403方,水平格局上,石刻景观集中分布于九曲溪与云窝-天游峰两大热门景区;垂直格局上,平均海拔高度248m以上的石刻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100~300 m,其中位于200 ~300m的石刻数量占总数一半以上.对景区内已考定占总教74%的298方石刻进行时间格局分析,其年均值为0.3824,历朝历代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石刻的热点区域随朝代变更发生空间转移,石刻分布也随时代变迁趋向高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石刻 时空 分布特征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理学文化景观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雪儿 尤丽萍 +5 位作者 胡静 何东进 张秀芳 马浩 建安 游巍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199-207,共9页
理学文化景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武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采用描述统计与核密度分析法,借助GIS技术,对北宋到清代952年间建设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最具代表性的理学文化景观(书院和摩崖石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 理学文化景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武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采用描述统计与核密度分析法,借助GIS技术,对北宋到清代952年间建设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最具代表性的理学文化景观(书院和摩崖石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空尺度上,不同朝代建设的理学书院和摩崖石刻的数量差异大且不平衡,海拔200~225 m处数量最多,且主要分布在九曲溪与山北景区两大主景区,并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应注重完善理学书院和摩崖石刻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理学文化景观 书院 摩崖石刻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可持续规划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玉 李灵 +1 位作者 建安 周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2-67,共6页
通过对2004-2008年武夷山风景区游客数量、区域降雨量、九曲溪不同断面水位、水质的分析,探讨九曲溪水量、水质动态与游客数量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2020.961mm,但季节分布明显不均;可利用水资源1241.70... 通过对2004-2008年武夷山风景区游客数量、区域降雨量、九曲溪不同断面水位、水质的分析,探讨九曲溪水量、水质动态与游客数量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2020.961mm,但季节分布明显不均;可利用水资源1241.705mm,水质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污染程度依次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武夷山旅游黄金季节正逢枯水期,行筏对九曲溪水的扰动影响很大。据此,对九曲溪水资源可持续规划利用提出了3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区 水景观环境 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