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利尔美术馆藏传马远《江山胜览图》相关问题考述
1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26,共20页
晚年佛利尔极其珍视的南宋马远长卷《江山胜览图》在20世纪20年代被判为明代伪作,自此不受学界重视。但是海内外公私博物馆中存有多件马夏派作品在题材场景、构图布局、笔墨技法上与之类似,因而该卷仍是一件不容忽视的马夏派范例。本文... 晚年佛利尔极其珍视的南宋马远长卷《江山胜览图》在20世纪20年代被判为明代伪作,自此不受学界重视。但是海内外公私博物馆中存有多件马夏派作品在题材场景、构图布局、笔墨技法上与之类似,因而该卷仍是一件不容忽视的马夏派范例。本文在厘清该卷断代问题之后,基于题跋信息的释读,以及与《溪山清远图》等六件类似画作的图像比对,尝试补充梳理该种马夏派范例的域外流播与鉴藏脉络,同时就该卷罕见的清末藏家之身份问题作一简单探讨,或可推进相关鉴藏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山胜览图 溪山清远图 马夏画风 佛利尔 啬道人
原文传递
室町障屏画中的马夏传统与本土格调——以弗利尔美术馆藏狩野元信(传)《四季山水屏风》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9-92,共4页
本文主要基于弗利尔美术馆藏狩野元信传《四季山水屏风》来探讨室町狩野派障屏画中的马夏传统及其日式衍变。其中具体分析狩野元信融通中日的绘画策略、宋元画融入日式空间的方式、马夏笔样在绘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室町障屏画对“夏珪... 本文主要基于弗利尔美术馆藏狩野元信传《四季山水屏风》来探讨室町狩野派障屏画中的马夏传统及其日式衍变。其中具体分析狩野元信融通中日的绘画策略、宋元画融入日式空间的方式、马夏笔样在绘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室町障屏画对“夏珪国本”的重构等议题,这对了解15世纪及16世纪中日艺术交流情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町障屏画 狩野元信 融通中日 马夏笔样 空间装饰
原文传递
元代夏永生平画迹考略 被引量:1
3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105,共16页
元末江南职业画家夏永在墨笔白描界画上颇有成就,但因不载于主流画史,长久以来不受学界重视。本文基于前人有限的研究,立足于大量新出视觉文本资料,首次全面梳理夏永生平、真迹、伪作,并对元代界画与发绣的关系、夏永与王振鹏的渊源、... 元末江南职业画家夏永在墨笔白描界画上颇有成就,但因不载于主流画史,长久以来不受学界重视。本文基于前人有限的研究,立足于大量新出视觉文本资料,首次全面梳理夏永生平、真迹、伪作,并对元代界画与发绣的关系、夏永与王振鹏的渊源、作坊产品的鉴定等核心问题展开详细讨论,这对了解江南民间界画的发展衍变以及元末绘画的多元融合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永 界画 发绣 鉴定 绘画作坊
原文传递
世界艺术史与跨文化艺术史的对象及其有效性问题——对大卫·卡里尔理论的回应 被引量:1
4
作者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115,共6页
本文基于大卫·卡里尔《世界艺术史及其对象》考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艺术史学界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并进一步分析与之相关的“跨文化艺术史”作为新方法论的重要性。首先,分别从美学和人类学视角考察“世界艺术史”对象的概念来源,从... 本文基于大卫·卡里尔《世界艺术史及其对象》考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艺术史学界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并进一步分析与之相关的“跨文化艺术史”作为新方法论的重要性。首先,分别从美学和人类学视角考察“世界艺术史”对象的概念来源,从中拆解出艺术品与艺术史叙述的双重内涵;其次,分析卡里尔平行范式中隐含的自我认同问题,考量“世界艺术史”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获得实现的可能性;然后,引入被卡里尔所忽视的“跨文化艺术史”研究路径,探讨其研究侧重点及作为方法论的有效性;最后,考察“跨文化艺术史”与“国家”概念的牵连,从中揭露“世界艺术史”所回避的话语权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艺术史 跨文化艺术史 对象 卡里尔
原文传递
夏尔·勒布伦绘画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以《赫克里斯诛杀半人马》为例
5
作者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9-94,共6页
17世纪的法国宫廷画师夏尔·勒布伦提出了一套严密系统的表达理论,以指导学艺者科学地描绘人物情感。本文以勒布伦的《赫克里斯诛杀半人马》个案研究为基础,详细拆解其表达理论与绘画实践的复杂关系。首先厘清勒布伦面相学与情感表... 17世纪的法国宫廷画师夏尔·勒布伦提出了一套严密系统的表达理论,以指导学艺者科学地描绘人物情感。本文以勒布伦的《赫克里斯诛杀半人马》个案研究为基础,详细拆解其表达理论与绘画实践的复杂关系。首先厘清勒布伦面相学与情感表征学如何应用于绘画实践的问题,然后分析表达理论背后隐藏的笛卡尔哲学原则,并在理论与实践相悖之处探求其他方法的介入,比如模仿典范的方法与普桑的模式理论,最后界定勒布伦表现理论在历史画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勒布伦绘画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时法国的人文主义时代潮流与学院古典主义美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布伦 表现理论 笛卡尔 普桑 诗画一律
原文传递
新城王氏与传李龙眠《十六应真图》
6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85,共11页
本文考察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幅被忽视的传李龙眠《十六应真图》手卷。长久以来,此图被历代鉴赏家认定为北宋名作,但它更可能是晚明赝品。尽管如此,鉴藏者留下的三十六枚印章与十一则题跋为我们提供了这幅画自17世纪到20世... 本文考察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幅被忽视的传李龙眠《十六应真图》手卷。长久以来,此图被历代鉴赏家认定为北宋名作,但它更可能是晚明赝品。尽管如此,鉴藏者留下的三十六枚印章与十一则题跋为我们提供了这幅画自17世纪到20世纪的可靠的递传信息,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他们对这件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本文主要探讨《十六应真图》与新城王氏收藏者(即王象乾与王士禛)的关系。其一,通过探究董其昌跋文的可靠性,更好地理解王象乾的收藏活动;其二,以王士禛友人留下的七则跋文佐证王氏在17世纪中期的交游、生活与仕途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应真 新城王氏 王士禛 题跋
原文传递
变形的云:由《朱庇特与伊娥》看科雷乔画中的情欲与自然
7
作者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0-126,共7页
本文主要关注16世纪初科雷乔所绘作品《朱庇特与伊娥》。文章首先基于朱庇特变身为云的图像分析,探究画家为何改写奥维德神话中诱奸伊娥的故事细节。其次进一步将这种变形的云与科雷乔宗教画中的云元素进行对比,说明画家对云的偏爱及多... 本文主要关注16世纪初科雷乔所绘作品《朱庇特与伊娥》。文章首先基于朱庇特变身为云的图像分析,探究画家为何改写奥维德神话中诱奸伊娥的故事细节。其次进一步将这种变形的云与科雷乔宗教画中的云元素进行对比,说明画家对云的偏爱及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不仅深入分析了《朱庇特与伊娥》中超前的洛可可艺术的感官性,还讨论了情欲表现中的性别关系。笔者认为,科雷乔通过引入自然因素,弱化了两性对立,将情欲美化为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雷乔 云的变形 情欲 自然
原文传递
明代王世昌《山村暮霭图》考析
8
作者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45,共5页
本文主要考证了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山村暮霭图》的流传与鉴赏过程。尽管此图一直被视为罕见的宋朝山水画,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它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它的署名、印章,以及艺术风格,首次得出结论,其创作... 本文主要考证了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山村暮霭图》的流传与鉴赏过程。尽管此图一直被视为罕见的宋朝山水画,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它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它的署名、印章,以及艺术风格,首次得出结论,其创作者并不是宋代画家徐世昌,而是明中期画家王世昌。同时,本文通过《山村暮霭图》个案,尝试探讨20世纪初西人在中国绘画领域的审美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派 宋画 鉴定 收藏审美
原文传递
邺砚及其多重形塑
9
作者 《美术大观》 2024年第8期114-121,共8页
本文以历史流变与多元脉络中的邺砚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曹魏铜雀台瓦砚与东魏北齐砖砚两种类型,深入探究物与人、真与伪、砖与瓦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从清宫藏铜雀瓦砚中拆解出曹操概念内的汉贼与圣王之争、南朝以降建安文学中的铜雀妓传... 本文以历史流变与多元脉络中的邺砚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曹魏铜雀台瓦砚与东魏北齐砖砚两种类型,深入探究物与人、真与伪、砖与瓦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从清宫藏铜雀瓦砚中拆解出曹操概念内的汉贼与圣王之争、南朝以降建安文学中的铜雀妓传统;继而考察北宋文官交游与古物鉴藏中的铜雀瓦砚谱系,详细分析其社交属性与知识性辨伪趋向,并从中揭露邺砖砚这一隐性砚史脉络;最后借助金代诗歌、考古出土的空心砖等资料对邺砖砚进行历史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雀瓦砚 建安文学传统 北宋古物鉴藏 邺砖砚 东魏北齐空心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