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袁晓娇 +2 位作者 刘杨 蔺秀云 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1-411,共11页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回收有效追踪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的680名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长,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歧视知觉显著减少,报告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加;(2)流动儿童报告的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孤独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前测的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前测孤独感;同时,前测孤独感又会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后测孤独感。并且在这个动态作用过程中,前、后测社会支持既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前测社会支持还能通过后测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间接影响后测孤独感;而前、后测歧视知觉则只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3)前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都不能直接影响后测的孤独感,而是需要通过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才能对后测的孤独感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孤独感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原文传递
组织学习视角下教师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多层次转换——一项个案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晓芳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4-128,共15页
教师知识增长与创新是教师学习发生的标志。已有研究关注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学习的影响,但鲜有系统性实证研究关注教师学习过程中个体、小组和组织知识的彼此互动和转换。借助组织知识创建理论与组织知识转换模型,本研究以中国中部省份... 教师知识增长与创新是教师学习发生的标志。已有研究关注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学习的影响,但鲜有系统性实证研究关注教师学习过程中个体、小组和组织知识的彼此互动和转换。借助组织知识创建理论与组织知识转换模型,本研究以中国中部省份两所小学语文教研组为个案,探讨教师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知识在个体、小组和组织层面的多层次转换。研究发现,教师个体、小组及学校组织学习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复杂的多种变式:既有以教研组层面的知识社会化、外部化为核心的教师学习过程,又有以教师个体的知识内化为中介的教师学习模式。这表明,以教研组为教师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培育领袖教师学习领导力,鼓励个体、小组和学校组织层面的知识共建或将有助于促进教师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学习 组织学习 知识转换 个案研究
原文传递
男性网络成瘾患者人格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彩谊 张惠敏 +3 位作者 方晓义 宁丽 陶然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考察男性网络成瘾(以下简称网瘾)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探究家庭因素对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对所有被试(男性网瘾患者118例和在校中学生142例)进行测试,同时采用家庭环境... 目的:考察男性网络成瘾(以下简称网瘾)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探究家庭因素对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对所有被试(男性网瘾患者118例和在校中学生142例)进行测试,同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网瘾被试进行测验。结果:男性网瘾组16项人格因素中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紧张性因子极端值的百分比与非网瘾在校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聪慧性、敏感性和实验性外,其余13项因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父亲惩罚、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惩罚以及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文化性、组织性存在显著性相关|r|=0.184-0.377)。回归分析发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亲密度和知识文化性进入回归方程(R2=0.090-0.142)。结论: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极端化明显,其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有关,但也受其他因素如青春期和网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成瘾 人格 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环境 青少年
下载PDF
内隐联结测验下单纯呈现效应与积极情感的产生 被引量:6
4
作者 周蔚 +1 位作者 郭小迪 周仁来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08-1111,共4页
该研究以汉语双字词为刺激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检验了标准的GNAT内隐联结测验范式的有效性,实验一发现,积极名词与正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与负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实验二发现,用在标准的单纯重复呈现范式中重复呈现过... 该研究以汉语双字词为刺激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检验了标准的GNAT内隐联结测验范式的有效性,实验一发现,积极名词与正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与负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实验二发现,用在标准的单纯重复呈现范式中重复呈现过的中性名词,替换标准GNAT内隐联结测验范式中的积极名词,再次进行标准的GNAT内隐联结测验,观察到了重复呈现的中性名词与正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与负性形容词联结的反应时,表明被试将重复呈现过的中性刺激与积极刺激联系比与消极刺激的联系更紧密。实验三发现,同样是这些中性名词,当没有被重复呈现时,在GNAT内隐联结测验中与积极形容词和消极形容词的联结的反应时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刺激的重复呈现会导致偏好的产生,使其能够起到积极刺激的作用。该研究认为,刺激的重复呈现,可能是积极情感产生的一个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呈现效应 积极情感 GNAT 内隐联结测验
下载PDF
个体竞争性对青少年学业表现和幸福感的影响:竞争氛围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镭 王玥 +1 位作者 蔡芃芃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4,共10页
在竞争氛围日益增长的现代社会,个体的竞争性与环境竞争氛围均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通过对PISA中国四省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个体与环境两个维度考察青少年的个体竞争性、环境竞争氛围与学业表现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在竞争氛围日益增长的现代社会,个体的竞争性与环境竞争氛围均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通过对PISA中国四省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个体与环境两个维度考察青少年的个体竞争性、环境竞争氛围与学业表现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环境竞争氛围在个体竞争性与学业表现、幸福感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学生的竞争性越强,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越好,生活满意度越高,积极情绪越多,越不害怕失败;竞争氛围越浓厚,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越好,越害怕失败,生活满意度越低;竞争性对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竞争氛围的加强而减弱,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竞争氛围的加强而加强,对失败焦虑的负向影响作用随竞争氛围的加强而加强。研究结果有利于学校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同时为学校构建适宜的竞争氛围,提高青少年的学业表现、幸福感等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性 学业表现 幸福感 竞争氛围 调节作用
原文传递
幸福的悖论——反事实思维所带给我们的独特世界 被引量:1
6
作者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分析了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同时。...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分析了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同时。就如何利用反事实思维来调节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事实思维 情绪 认知 综述
下载PDF
幸福的悖论——反事实思维带来的独特世界
7
作者 王焕琦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21-124,共4页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通过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就...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通过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就可以找到利用反事实思维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事实思维 情绪 认知 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