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静 小富 《中国民族教育》 2019年第10期43-44,共2页
'共同体'这个概念首先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意指在血缘关系或自然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有机体。在此基础上,滕尼斯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 '共同体'这个概念首先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意指在血缘关系或自然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有机体。在此基础上,滕尼斯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理想的社会类型'就是从血缘共同体发展为地缘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族际交往 交往交流交融 教育路径
原文传递
论中华民族基础性稳定性结构的深层逻辑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静 小富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4,共7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基础性稳定性结构,这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稳态延续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华民族的基础性稳定性结构,体现在各民族共创的5000年中华文明史之中,“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为其提供稳定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基础性稳定性结构,这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稳态延续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华民族的基础性稳定性结构,体现在各民族共创的5000年中华文明史之中,“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为其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使其进一步得以夯实,各民族在心理上的相互尊重、包容、共享、互纳,从更深层次上维护和滋养着这种基础性稳定性。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基础性稳定性结构仍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基础性稳定性结构 中华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心理机制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静 小富 《中国民族教育》 2022年第4期41-43,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党的民族工作 机制探究 党章 习近平总书记
原文传递
消费行为中的锚定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娅丹 小富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第27期55-56,共2页
锚定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在不确定状态判断过程中,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参照点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这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判断。锚定效应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验证,最主要的领域则是经济领域。首先介绍了锚定效应的研究历... 锚定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在不确定状态判断过程中,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参照点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这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判断。锚定效应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验证,最主要的领域则是经济领域。首先介绍了锚定效应的研究历程及其理论模型,其次总结了锚定效应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消费行为中减少锚定效应影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定效应 消费行为 购买决策
下载PDF
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5
作者 小富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9期118-119,共2页
上世纪80年代,在社会认知取向研究的启发下,研究者们开始采用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的攻击性,并由此发现了人类的攻击性具有内隐性,即内隐攻击性。到目前为止,已有较多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的内隐攻击性,但有些方法仍然需要提高信... 上世纪80年代,在社会认知取向研究的启发下,研究者们开始采用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的攻击性,并由此发现了人类的攻击性具有内隐性,即内隐攻击性。到目前为止,已有较多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的内隐攻击性,但有些方法仍然需要提高信度和效度。本文总结了以往主要的内隐攻击性研究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利弊做出了探讨,提出了可能的在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内隐攻击性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民族心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6
作者 李静 小富 《中国民族学》 2019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1900年至1920年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Wundt)陆续出版了10卷本《民族心理学》,标志着民族心理学正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③20世纪20年代左右,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民族心理研究,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民族... 1900年至1920年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Wundt)陆续出版了10卷本《民族心理学》,标志着民族心理学正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③20世纪20年代左右,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民族心理研究,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民族心理研究才有了真正的发展.④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等的实施,同时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民族心理研究在促进民族交往和民族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⑤我国的民族心理研究也取得了重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分析 民族心理学 社会文化变迁 民族交往 西部大开发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冯特民族心理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静 小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5-215,共11页
冯特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而为人们所熟知,其早年建立了科学主义取向的个体心理学。多年研究之后,冯特意识到仅仅研究个体心理并不能对人类心理形成完整理解,因而冯特在其晚年转向并建立了人文主义取向的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 冯特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而为人们所熟知,其早年建立了科学主义取向的个体心理学。多年研究之后,冯特意识到仅仅研究个体心理并不能对人类心理形成完整理解,因而冯特在其晚年转向并建立了人文主义取向的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是对个体心理学研究的补充和延展。冯特民族心理的基本宗旨在于考察人类群体心理及其发展过程,其研究方法为文化产品分析法,主要是对团体生活和人类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冯特民族心理学思想的特点在于注重文化在民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人类心理的群体性,注重人文主义取向的研究范式。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思想对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与跨学科延伸具有历史性的理论价值,对促进我国民族心理学发展与心理学内源性本土化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特 民族心理学 人文主义 内源性本土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