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意思自治原理及其展开 被引量:58
1
作者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97,共17页
如何理解和阐释民法基本原则,是关系到如何建构民法体系、民法学体系的大问题。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外部视角、从功能角度界定"民法基本原则",都片面依赖归纳法建构相应理论,成果虽众说纷纭,但却大同小异,难得实质性突破... 如何理解和阐释民法基本原则,是关系到如何建构民法体系、民法学体系的大问题。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外部视角、从功能角度界定"民法基本原则",都片面依赖归纳法建构相应理论,成果虽众说纷纭,但却大同小异,难得实质性突破。因此,当下应转变研究思路。本着"从内部理解私法"的立场,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同时采用庞德所谓的"分析方法"和"哲学方法",民法基本原则可以被理解为"意思自治"这一私法理念在民法体系、民法学体系里的展开和具体化。民法基本原则即是"意思自治"通过演绎逻辑推演而形成的体系(发生角度定义),是构造民法上的"人格体"的框架性原则(功能角度定义),其外延包括意思自治、私权神圣、个人责任、人格平等、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六条原则,这些原则通过对"意思自治"的演绎推理得到识别、解释和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基本原则 意思自治 私权神圣 人格平等 个人责任 诚实信用 公序良俗
原文传递
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移转与预防:从私法到公法 被引量:44
2
作者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27,共6页
如何赔偿、移转和预防损害是当代损害赔偿法律的核心内容,也应是构建生态损害赔偿法体系的三个任务。对生态环境损害立法,应树立"损害赔偿体系"的大观念。生态环境损害制度的研究和设计,应置于"生态损害赔偿体系"... 如何赔偿、移转和预防损害是当代损害赔偿法律的核心内容,也应是构建生态损害赔偿法体系的三个任务。对生态环境损害立法,应树立"损害赔偿体系"的大观念。生态环境损害制度的研究和设计,应置于"生态损害赔偿体系"的概念框架下,进行全盘观照、整体布局、全面推进。传统损害赔偿法主要体现为私法,但如今公法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损害赔偿领域,损害赔偿从私法向公法移转是当代损害赔偿法的普遍趋势。基于生态环境损害的特殊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移转应当是我国立法设计和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是一项迫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环境侵权 预防原则 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移转
原文传递
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被引量:39
3
作者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34,41,共7页
为完善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应制定"环境管理组织法",将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纳入法制轨道;要明确各环境管理机构的职权划分及其权责义务,为此要处理好三个问题,即中央与地方的环境管理权限界分,统管与分管部... 为完善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应制定"环境管理组织法",将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纳入法制轨道;要明确各环境管理机构的职权划分及其权责义务,为此要处理好三个问题,即中央与地方的环境管理权限界分,统管与分管部门的职能界分,地方环境保护主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协调;要引入环境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要全面引入绿色GDP评价体系,以改变现有政府的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 环境治理
原文传递
环境公益诉讼的美国蓝本与中国借鉴 被引量:33
4
作者 《交大法学》 2015年第4期39-51,共13页
正确理解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关键是要厘清公益诉讼与公法诉讼、集团诉讼、公民诉讼等概念的理论内涵及相互关系。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定位存在偏差。以公益为基础概念,从实体法角度建构环境公益诉讼理论的思路不必要,也不可行。对... 正确理解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关键是要厘清公益诉讼与公法诉讼、集团诉讼、公民诉讼等概念的理论内涵及相互关系。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定位存在偏差。以公益为基础概念,从实体法角度建构环境公益诉讼理论的思路不必要,也不可行。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界定应区分理论概念和法律概念两个类型,对二者不宜进行抽象定义,应通过立法予以类型化规定。现行法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以偏概全、避重就轻、舍本求末。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理论研究亟待深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立法仍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 公法诉讼 公民诉讼
下载PDF
边缘与前沿:当代法学背景中的环境法学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明远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4,共13页
借助"边缘"与"前沿"两个概念,能清晰阐明环境法学的学科地位、其与传统法学的关系及其理论范式的特征。环境危机是环境法学兴起的直接动因,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整体现代性危机及其"后现代转向"是环境... 借助"边缘"与"前沿"两个概念,能清晰阐明环境法学的学科地位、其与传统法学的关系及其理论范式的特征。环境危机是环境法学兴起的直接动因,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整体现代性危机及其"后现代转向"是环境法学兴起的知识背景,环境法学的萌芽、发展都置身于"存在"的边缘与前沿之境。环境法学理论的建构起步于传统法学的缺陷与不足之处,起步于传统法学研究的边缘地带和前沿领域;环境法学通过不断批判、修正和重建传统法学的概念、价值和方法,逐步凸显并形成了自身的逻辑和理论。环境法学是一种后现代的法律现象,环境法学范式具有的"边缘性"和"前沿性",集中表现为它具备后现代理论现象才具有的种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学 边缘学科 前沿学科 交叉学科 后现代法学
下载PDF
论林农合法权益保护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珂 《法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6-79,共4页
在集体林产权改革过程中,要关注对林农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本文将从法学特定的理论视角出发,紧紧围绕“集体林产权改革”这个命题,对如何保障我国林农的合法权益问题做出回答。
关键词 集体林 产权 林农权益
原文传递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的立法完善 被引量:17
7
作者 周珂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63,共6页
中国自然保护区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及其分类体系是当前立法中两大争议问题。本文认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应该以“保护地”取代“保护区”的称呼,确立“严格保护”、“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和“择项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地分类体... 中国自然保护区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及其分类体系是当前立法中两大争议问题。本文认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应该以“保护地”取代“保护区”的称呼,确立“严格保护”、“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和“择项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地分类体系,并通过借鉴IUCN体系,扩大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的调整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IUCN分类体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重塑 被引量:16
8
作者 尚毓嵩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共9页
信息技术革命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内生变量,引起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伴随信息技术革命而生的大数据,如同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般,成为重要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大数据自身成为环境... 信息技术革命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内生变量,引起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伴随信息技术革命而生的大数据,如同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般,成为重要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大数据自身成为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来源,反过来,大数据本身又是大数据自身成为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突破口。形塑于风险社会的现代环境管理体制在应对科学不确定性时,强调风险预防和风险沟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化管理的思维将对环境管理体制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与重塑应以法制化的道路关注大数据的获取、公开、共享和保护,同时协调"条块"关系、转变环境行政服务职能、重塑环境行政权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环境行政 体制改革
原文传递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珂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0-28,共9页
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史视阈、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规范上存有重大冲突,实际上是民法采取的个人主义理论范式与环境法采取整体主义理论范式之间... 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史视阈、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规范上存有重大冲突,实际上是民法采取的个人主义理论范式与环境法采取整体主义理论范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必要性源自环境问题构成现代法学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更深层次原因源自环境法学与民法学自身的范式危机。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涉及现有法律体系下,二者如何界分领域、分工;涉及面对同一现实问题时,如何对两种法律解决方案做出选择。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旨在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重构和范式整合;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有利于环境法学和民法学拓宽视阈、转换思路、价值重构、方法更新。在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双向互动的对话中,环境法学旨在借助民法的理论范式审视环境问题,为解决环境问题探寻新的出路;民法学的目的是研究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民法、民法学,而这恰是民法典立法急欲从环境法中获得的启示。界定环境法与民法,应尝试在新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下进行,应淡化“领域定性”观念而代之以“问题定性”观念;为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合作,以“公序良俗原则”为联结点,确立了二者在调整范围上的界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民法 民法典 环境问题 个人主义范式 整体主义范式
下载PDF
环境损害救济:从侵权法到事故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138,共12页
当代中国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有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使命:一方面,通过中国民法典侵权法编的制定,要完成西方近代民法阶段的侵权行为法模式的功能和叙事;另一方面,要在跨越东西方文化的维度上,完成从近代侵权行为法模式向现代侵权责任法模式、... 当代中国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有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使命:一方面,通过中国民法典侵权法编的制定,要完成西方近代民法阶段的侵权行为法模式的功能和叙事;另一方面,要在跨越东西方文化的维度上,完成从近代侵权行为法模式向现代侵权责任法模式、从现代社会的侵权法模式向风险社会的事故法模式的双重转变。这是一种时空延续、时空叠加和时空骤变的场景,既面对丰富理论资源和立法资源,也面对巨大挑战。当下应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清理地基,厘清各自功能界线;二是体系整合,整体发挥三种横式的最大效用;三要科学定位侵权法在整体环境损害救济立法体系中的功能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法 事故法 环境侵权 环境损害
下载PDF
美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及其启示 被引量:9
11
作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84,共6页
可再生能源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得到美国立法关注,迄今为止历经1978、1992和2005年三个立法高峰期,目前形成联邦和州两个层次,以《1978国家能源法》、《1992国家能源政策法》和《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为核心,以相应环境保护立法为... 可再生能源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得到美国立法关注,迄今为止历经1978、1992和2005年三个立法高峰期,目前形成联邦和州两个层次,以《1978国家能源法》、《1992国家能源政策法》和《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为核心,以相应环境保护立法为辅的基本法律框架。目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面临技术瓶颈和市场壁垒,与传统能源相比仍然缺乏竞争力,因此尽管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但是成效难如人意,尤其是《20005能源政策法》的颁布更是表明美国当前能源立法并未走出传统以石化能源、核能为主体的模式。但由于美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在当今世界仍然较为先进,因此对中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 立法体系
原文传递
气候资源国有化:法律上的“不可能任务” 被引量:9
12
作者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44-48,共5页
2012年6月14日,黑龙江省颁布《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气候资源为国家所有",立即引起舆论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该规定有悖法理并有违宪之嫌〔1〕,但官方直到最近的表态,依然对该立法... 2012年6月14日,黑龙江省颁布《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气候资源为国家所有",立即引起舆论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该规定有悖法理并有违宪之嫌〔1〕,但官方直到最近的表态,依然对该立法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2〕因此,气候资源国有化究竟是否符合立法、法理,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资源 国有化 法律 黑龙江省 《条例》 保护条例 国家所有 法理
原文传递
“美丽中国”的法治内涵 被引量:9
13
作者 《环境经济》 2013年第4期19-22,共4页
“美丽中国”的法治建设,落脚点是公民权利,要保护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更要保护公民的环境权。
关键词 法治内涵 中国 公民权利 法治建设 生存权 发展权 环境权 保护
下载PDF
突破环境执法困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倩 《环境经济》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环境执法难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障碍。环境执法难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其形成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制度根源。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执法 社会背景 法律问题 经济
下载PDF
意思自治之为民法学基本原理——基于语义分析的建构性理解与诠释 被引量:8
15
作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7-163,共7页
意思自治是民法学的基本原理,可以从三个层面做出建构性的理解和阐释:在世界图景层面,意思自治在审视个体与自身、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确立了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解图式;在价值取向层面,意思自治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共存价值的统一;在... 意思自治是民法学的基本原理,可以从三个层面做出建构性的理解和阐释:在世界图景层面,意思自治在审视个体与自身、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确立了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解图式;在价值取向层面,意思自治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共存价值的统一;在思维方式层面,意思自治确立了整个民法制度以个体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原理 民法学基本原理
下载PDF
美国有毒物质排放清单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燕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86-91,共6页
有毒化学品排放清单制度首创于美国。美国的经验表明,该制度对于促进环境信息公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能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该制度内容包括有毒物质排放报告、环境应急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环境风... 有毒化学品排放清单制度首创于美国。美国的经验表明,该制度对于促进环境信息公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能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该制度内容包括有毒物质排放报告、环境应急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环境风险评价等,有毒化学品相关信息公开既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最大成功之处。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建立类似有毒化学品排放清单的法律制度,有毒化学品数据库的建立和相应信息公开问题,应是下一步立法的规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化学品排放清单 有毒物质排放清单 环境信息公开 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
下载PDF
环保信用制度的规制机理与立法完善
17
作者 马识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2,共10页
环保信用是信用主体因其生态环境领域的行为表现而获得有关主体信任的资本。我国环保信用的制度化肇始于生态文明建设对强化环境规制的需求,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放管服”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完善,形成了由环保信用... 环保信用是信用主体因其生态环境领域的行为表现而获得有关主体信任的资本。我国环保信用的制度化肇始于生态文明建设对强化环境规制的需求,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放管服”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完善,形成了由环保信用信息归集、信用等级评定、评价结果利用组成的制度体系。其通过监管后设促进环保信用主体强化自我规制,利用风险测算帮助环境监管者实现精准施治,并采用联合奖惩填补市场在环保领域声誉惩罚的失灵,实现了环境规制系统的整体优化。不过,环保信用制度目前的法治化程度不高。须要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至少提升至部门规章层级,在其中添加信用修复和信用评价指标动态更新的有关规定,并对信用奖惩措施的“法源”展开评估与修订,针对地方环保信用的碎片化问题引入协同立法机制,方能在形式和实质两方面共同优化环保信用制度的法治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信用 社会信用 “放管服” 环境规制
下载PDF
亚洲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被引量:6
18
作者 阿米塔夫.阿查亚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2,共8页
亚洲将在21世纪的全球治理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亚洲各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很多学者认为权力从西向东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未来亚洲将成为世界的领袖。美国著名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美利坚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教授阿米塔夫·... 亚洲将在21世纪的全球治理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亚洲各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很多学者认为权力从西向东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未来亚洲将成为世界的领袖。美国著名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美利坚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教授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Acharya)基于对历史的深入考察,认为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大国都未能获得在本地区成为领导者的足够合法性,它们的大国雄心与参与全球治理之间存在冲突。他建议,亚洲各大国可以通过更多参与地区论坛做好准备,以便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加强有力的角色。包括气候变化、能源、流行病、非法移民在内的诸多全球问题都根源于亚洲。通过在地区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联合治理,亚洲大国可以制约其竞争对手,得到邻国的支持并获得相应技能。这种技能可以使亚洲大国以领袖的地位和实力,在全球治理中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发表于英刊《国际事务》2011年第4期,原题为《亚洲能领导世界吗?21世纪的大国雄心和全球治理》。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亚洲 国际问题研究 21世纪 经济实力 气候变化 全球问题 非法移民
原文传递
一个分析框架:环境法与民法的对话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明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15,共7页
为促进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对话。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 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史视域、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上存在着重大冲突, 这种冲突实际上是... 为促进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对话。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 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史视域、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上存在着重大冲突, 这种冲突实际上是民法采取的个人主义理论范式与环境法采取的整体主义理论范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在环境法与民法的对话中, 环境法旨在借助民法的理论范式审视环境问题, 为解决环境问题探寻新的出路; 民法的目的是研究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民法、民法学, 而这恰是民法典立法急欲从环境法中获得的启示。为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合作, 以公序良俗原则为联结点, 确立二者在调整范围上的界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民法 对话 环境问题 民法典 个人主义范式 整体主义范式
下载PDF
民法基本原则之“成文法局限性克服论”反思——就《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与徐国栋先生商榷 被引量:5
20
作者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100-111,160,共12页
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工具,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授权条款",这是学界通说,其代表作为徐国栋先生所著的《民法基本原则解释》,该书多次再版,是民法基本原则领域学界公认的经典和权威,本文就该书对学... 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工具,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授权条款",这是学界通说,其代表作为徐国栋先生所著的《民法基本原则解释》,该书多次再版,是民法基本原则领域学界公认的经典和权威,本文就该书对学界这一通说展开反思。本文认为,将民法基本原则问题定位为"立法——司法机关关系"问题,这种出发点有失偏颇;仅将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视为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工具,有悖民法学的基本原理。民法基本原则问题应在民法及民法学体系建构的高度重新定位。应结合当下中国的特殊语境对民法基本原则予以重新解读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基本原则 成文法局限性克服诚信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 自由裁量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