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经的文学原型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5-123,共9页
佛经的文学原型意义侯传文佛经是东方文学的一个象征渊源和原型库,因而对其进行原型分析是大有可为的。荣格和弗莱等人的原型批评理论主要基于对西方文学传统的研究考察,他们是站在欧洲中心论的立场上以特定的文化视野创建自己的理论... 佛经的文学原型意义侯传文佛经是东方文学的一个象征渊源和原型库,因而对其进行原型分析是大有可为的。荣格和弗莱等人的原型批评理论主要基于对西方文学传统的研究考察,他们是站在欧洲中心论的立场上以特定的文化视野创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而对于更丰富、更广阔、更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原型 原型批评 佛经文学 佛教 文学母题 主人公 释迦牟尼 《圣经》 原型母题 原型意义
原文传递
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 被引量:6
2
作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4-101,共8页
本文从泰戈尔诗学的一个关键词“韵律”入手,分析论述其诗学的体系和特征。泰戈尔在长期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对艺术问题进行哲学的思考,提出了“美在韵律”的诗学思想。其“韵律”超越了诗歌格律概念和音乐旋律概念,被赋予了丰... 本文从泰戈尔诗学的一个关键词“韵律”入手,分析论述其诗学的体系和特征。泰戈尔在长期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对艺术问题进行哲学的思考,提出了“美在韵律”的诗学思想。其“韵律”超越了诗歌格律概念和音乐旋律概念,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哲学美学意蕴。以“韵律”为核心概念的泰戈尔韵律诗学,具有主观与客观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韵律 诗学 印度 音乐旋律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泰戈尔 被引量:6
3
作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7-139,共13页
泰戈尔继承并发展了印度文明的生态主义基因,在思想和创作中表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问题上,他在强调人与自然亲缘关系的同时,主张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共进;在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他在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提倡... 泰戈尔继承并发展了印度文明的生态主义基因,在思想和创作中表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问题上,他在强调人与自然亲缘关系的同时,主张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共进;在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他在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提倡有韵律的和谐发展;在对人类诗意生存的理想追求中,他以人格对治工具理性,以韵律对治僵硬呆板,以整体和谐对治人类文明元素的片面失衡。泰戈尔的生态智慧虽立足于前现代文明,但对于人类当下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后现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生态主义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与东方文化 被引量:7
4
作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3-187,共5页
"丝绸之路"辐射整个东方地区,沟通东方三大文化圈,是东方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对于地域广博、文化多元、民族国家林立的东方世界,"丝绸之路"体现的和平、包容、合作、共赢的东方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作用... "丝绸之路"辐射整个东方地区,沟通东方三大文化圈,是东方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对于地域广博、文化多元、民族国家林立的东方世界,"丝绸之路"体现的和平、包容、合作、共赢的东方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作用。文化认同是区域合作的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基于以丝绸之路精神为标志的东方文化认同。"一带一路"既响应了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共鸣,也体现了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互动,其背景和指向都是东方文化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东方文化 丝绸之路精神 文化认同 东方文化复兴
下载PDF
泰戈尔科学观及其跨文明对话
5
作者 林继康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8-58,共11页
从科学态度的角度看,泰戈尔由崇尚科学转向反科学、访华期间发表反科学言论有两个触发因素。一是将科学与西方物质文明相联系,在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精神文明二分的基础上提倡后者反对前者,其文明划分和视科学为西学都有偏颇。二是将科... 从科学态度的角度看,泰戈尔由崇尚科学转向反科学、访华期间发表反科学言论有两个触发因素。一是将科学与西方物质文明相联系,在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精神文明二分的基础上提倡后者反对前者,其文明划分和视科学为西学都有偏颇。二是将科学技术与自然相对,并基于自然情怀对现代科技文明破坏自然的现象感到忧虑,是具有超前性的洞见,但却开错了药方。从科学认知的角度看,泰戈尔从与艺术相对的角度认识科学,从而把握科学与艺术的不同本质和特点,具有合理性。泰戈尔的科学观本身具有很强的对话性。他与爱因斯坦进行的关于科学、宗教与真理的对话,是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科学的深度交流与碰撞。他以梵我同一宗教哲学为基础的科学观有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不为爱因斯坦所认同,却对海森堡有所启发,给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新的科学研究带来了东方智慧。泰戈尔科学观与胡塞尔、鲁迅等同时代东西方思想家的科学观具有可比性,其相通和相异都是跨文明对话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科学观 跨文明对话
下载PDF
文化的相对性与普遍性 被引量:4
6
作者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1999年第4期64-66,共3页
本文简要地勾勒和评价了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 ,并从文化的动态性、多重性、目的性和实践性等视角 。
关键词 文化 文化相对性 文化普遍性
下载PDF
《佛所行赞》与佛传文学 被引量:5
7
作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19-23,共5页
《佛所行赞》是印度古代诗人马鸣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佛陀释迦牟尼的一生。作为佛传文学的代表,其佛陀形象的塑造既有现实性,又有理想化及诗人自我人格的渗透,在佛传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作为一部大诗,作品... 《佛所行赞》是印度古代诗人马鸣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佛陀释迦牟尼的一生。作为佛传文学的代表,其佛陀形象的塑造既有现实性,又有理想化及诗人自我人格的渗透,在佛传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作为一部大诗,作品在选材剪裁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所行赞》 马鸣 佛陀 大诗
下载PDF
为比较文学补天——读《印度古典诗学》 被引量:5
8
作者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23-24,共2页
比较诗学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其任务是通过对世界各民族文论遗产的挖掘整理,比较分析,批判吸纳,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学理论。然而从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至今已十数年,却一直是“天倾西北,地缺东南”。
关键词 比较诗学 古典诗学 补天 跨民族 文学理论研究 现代文学理论 文论 印度 世界 比较分析
全文增补中
佛陀形象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南亚研究》 CSSCI 2003年第1期52-57,60,共7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陀的形象存在于佛教徒的心目中 ,也广泛存在于佛教文学艺术作品中。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形象的渊源、演变、内涵及人格与审美意义。
关键词 佛教 释迦牟尼佛 佛陀形象 佛经文学 宗教
原文传递
《维摩诘经》的文学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6-73,共8页
《维摩诘经》是汉译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情节生动,富有哲理情趣,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维摩诘这一人物形象。他智慧通达、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具有多重性格和复杂人格。作品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和多重对比的手法,深刻表现了这... 《维摩诘经》是汉译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情节生动,富有哲理情趣,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维摩诘这一人物形象。他智慧通达、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具有多重性格和复杂人格。作品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和多重对比的手法,深刻表现了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哲理意蕴。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佛教世俗化和世俗生活宗教化相结合的倾向,对中国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维摩诘 文学性
下载PDF
《舞论》与《诗学》之“摹仿说”比较
11
作者 张梦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9期19-24,共6页
亚里士多德《诗学》与婆罗多《舞论》都重视戏剧创作与表演中的“摹仿”,但《诗学》主要摹仿现实人生,《舞论》则摹仿“三界”与“情味”。从词源学上,希腊词mimesis与梵语词anukarana不同,在词源学基础上两种摹仿理论的内涵可分别归结... 亚里士多德《诗学》与婆罗多《舞论》都重视戏剧创作与表演中的“摹仿”,但《诗学》主要摹仿现实人生,《舞论》则摹仿“三界”与“情味”。从词源学上,希腊词mimesis与梵语词anukarana不同,在词源学基础上两种摹仿理论的内涵可分别归结为:《舞论》是具有“有神性”“精神性”与“转化性”的“表现式摹仿”;《诗学》是具有“理神性”“现实性”与“对立性”的“再现式摹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 亚里士多德 婆罗多 舞论 诗学
下载PDF
悲悯味与慈悲观
12
作者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3年第1期179-191,共13页
古代印度文艺理论的悲悯味与古希腊文论的悲剧性有一定相通之处,但也具有深刻的差异和本质上的不同。悲悯味具有深厚的印度文化底蕴,与佛教的慈悲观不仅词源一致,而且内容高度统一,其引发情由都是众生的痛苦和不幸,其心理基础都是怜悯... 古代印度文艺理论的悲悯味与古希腊文论的悲剧性有一定相通之处,但也具有深刻的差异和本质上的不同。悲悯味具有深厚的印度文化底蕴,与佛教的慈悲观不仅词源一致,而且内容高度统一,其引发情由都是众生的痛苦和不幸,其心理基础都是怜悯和同情,其伦理基础则是印度特有的非暴力精神。悲悯味与慈悲观不仅理念相通,而且通过佛教艺术表现在审美领域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悯味 慈悲观 悲剧
原文传递
佛传与史诗
13
作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49-60,共12页
佛传与史诗是印度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属于不同的文类范畴,但二者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佛传文学的形成时期,印度两大史诗已经广泛流传,对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佛传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比较明显的互文性。公元2—3世纪产生的《... 佛传与史诗是印度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属于不同的文类范畴,但二者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佛传文学的形成时期,印度两大史诗已经广泛流传,对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佛传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比较明显的互文性。公元2—3世纪产生的《佛所行赞》和《佛本行经》等史诗型佛陀传记,是佛传与史诗结合的产物,从内容看是佛传,从文体看是史诗,具有独特的文体学意义。史诗型佛传不仅体现了史诗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从民间文学到文人创作的发展历程和诗学特性,而且艺术风格从素朴到铺张,开了印度文学史上文人“大诗”创作之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传文学 史诗 史诗型佛传 大诗
下载PDF
利用多重相似度矩阵增强跨模态哈希检索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志欣 谢秀敏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3-945,共13页
为进一步提升跨模态检索的性能,提出融合多级相似度信息的跨模态哈希检索方法.首先,利用自注意力的方法增强文本特征,并基于不同模态的原始特征和哈希特征构造新的融合特征;然后,在这3种特征的基础上,构造出3个辅助相似度矩阵,并采用加... 为进一步提升跨模态检索的性能,提出融合多级相似度信息的跨模态哈希检索方法.首先,利用自注意力的方法增强文本特征,并基于不同模态的原始特征和哈希特征构造新的融合特征;然后,在这3种特征的基础上,构造出3个辅助相似度矩阵,并采用加权组合的方法构造出第4个辅助相似度矩阵;最后,通过这4个不同的矩阵分别计算不同相似度矩阵之间和不同模态之间的损失函数.这4个不同的矩阵既包括不同的特征形式,也包括不同的矩阵构造方式,因而能更好地表达不同模态的相似度信息,并提升检索性能.在Wikipedia,MIRFlickr和NUS-WIDE 3个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不同码位的mAP值优于许多当前国际先进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模态检索 多重相似度矩阵 无监督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自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论我国五四时期对泰戈尔的接受 被引量:4
15
作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5年第1期58-63,共6页
论我国五四时期对泰戈尔的接受侯传文五四前后,我国曾一度出现泰戈尔热,这一现象早已为学术界所关注,但人们大多侧重从影响方面谈论它,而对其在接受方面的意义却有所忽略。接受与影响不可分割又不尽相同,后者主要从播送者角度观察... 论我国五四时期对泰戈尔的接受侯传文五四前后,我国曾一度出现泰戈尔热,这一现象早已为学术界所关注,但人们大多侧重从影响方面谈论它,而对其在接受方面的意义却有所忽略。接受与影响不可分割又不尽相同,后者主要从播送者角度观察,而前者主要从接受者方面审视: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五四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 接受视野 陈独秀 接受者 泰戈尔访华 梁启超 玄学派 《小说月报》
下载PDF
泰戈尔诗学和谐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18-22,共5页
和谐是泰戈尔诗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了他的审美价值观。泰戈尔诗学和谐论不仅主张作家、文本、读者等文学内部各要素的和谐,而且推崇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等文学外部因素的和谐,其美学基础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样的诗学和谐论具有深厚... 和谐是泰戈尔诗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了他的审美价值观。泰戈尔诗学和谐论不仅主张作家、文本、读者等文学内部各要素的和谐,而且推崇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等文学外部因素的和谐,其美学基础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样的诗学和谐论具有深厚的传统哲学基础和东方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诗学 和谐
下载PDF
文化身份与伦理表达——《罗摩衍那》中的罗刹王罗波那形象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通过罗摩与罗波那的斗争表现了印度雅利安文明与非雅利安文明之间的矛盾。罗波那领导的罗刹族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的代表,由征服者雅利安人书写的史诗《罗摩衍那》,对被征服者进行了对立设定,对罗刹王罗... 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通过罗摩与罗波那的斗争表现了印度雅利安文明与非雅利安文明之间的矛盾。罗波那领导的罗刹族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的代表,由征服者雅利安人书写的史诗《罗摩衍那》,对被征服者进行了对立设定,对罗刹王罗波那进行了妖魔化的形象塑造。在蚁垤创作的史诗主体部分,罗波那作为失败的英雄还受到一定的尊重,在后补的第一和第七篇,罗波那成了无恶不作的十首魔王。罗波那形象的妖魔化塑造既是对立设定的结果,也是作品伦理表达的需要。作为善的代表的罗摩,需要一个作为恶的代表的罗波那作为反衬,既树立了典范,也进行了警示,从而使作品所要表现的以"达磨"为核心的伦理体系得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摩衍那》 罗波那 对立设定 文化身份 伦理表达
原文传递
从佛陀传记看佛教身体思想 被引量:2
18
作者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7,共9页
佛陀传记关于释迦牟尼出生、出家、修道和成佛的记述中都有丰富的身体叙事,多方面表现了佛教身体思想。佛陀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到沉溺五欲的感官享乐和折磨身体的苦行两种极端的危害,从而提出中道成佛思想,形成不落边见取其中道的... 佛陀传记关于释迦牟尼出生、出家、修道和成佛的记述中都有丰富的身体叙事,多方面表现了佛教身体思想。佛陀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到沉溺五欲的感官享乐和折磨身体的苦行两种极端的危害,从而提出中道成佛思想,形成不落边见取其中道的佛教方法论。佛陀传教突出宣扬的无我论和无常论也主要从身体出发,其“无我”论强调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其中没有作为精神主体的“我”;其“无常”论进一步强调了五蕴聚合的暂时性,意味着没有永恒性的精神主体。佛教以“无我”为核心的身体现象学,与婆罗门教以“我”为中心的精神现象学针锋相对,进而以无常无我相结合,对印度教哲学的自我主体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佛家的“涅槃寂静”具有身体理论建构的意义,其戒学的建立和定学的发展,从宗教实践层面弥补了身体哲学建构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传记 身体叙事 中道成佛 身体现象学
原文传递
佛传与僧传——中印佛教传记文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1-8,共8页
佛传与僧传是佛教传记的两种基本类型。印度佛传丰富,传主释迦牟尼由世尊成为救世主,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也体现了印度民族特有的神话思维。中国僧传发达,基于深厚史学传统的僧传,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 佛传与僧传是佛教传记的两种基本类型。印度佛传丰富,传主释迦牟尼由世尊成为救世主,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也体现了印度民族特有的神话思维。中国僧传发达,基于深厚史学传统的僧传,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的历史意识。佛传僧传既有不同的民族特征,又有相同的文类特点,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中既有印度佛传对中国僧传的影响因素,也有中国史传文化对印度僧传的反馈作用,形成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传 僧传 传记文学 神话思维 历史意识
下载PDF
印度传统诗学民族话语初探 被引量:3
20
作者 《南亚研究》 CSSCI 2010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关注文学本体的审美精神、形而上追求的超越精神和语言中心意识,是印度传统诗学民族话语的基本特征。其审美精神中既有对外在的形体美的关注,也有对内在的诗的灵魂的探讨以及对美感即审美享受的重视;其超越精神主要表现为解脱和虔诚的... 关注文学本体的审美精神、形而上追求的超越精神和语言中心意识,是印度传统诗学民族话语的基本特征。其审美精神中既有对外在的形体美的关注,也有对内在的诗的灵魂的探讨以及对美感即审美享受的重视;其超越精神主要表现为解脱和虔诚的终极性超越,也有非功利的超俗性和重意蕴的超象性追求;其语言中心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修辞学为核心的庄严论的发达,以及基于语言学的对诗的理解和认识。印度传统诗学中的审美精神与唯美主义、超越精神与神秘主义、语言中心意识与形式主义具有内在的联系而没有绝对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诗学 民族话语 审美精神 超越精神 语言中心 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