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寻“孔颜乐处”——以《论语》中有关颜回的资料为背景 被引量:4
1
作者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3期93-98,共6页
本文从讨论《论语》中的颜回这一人物入手 ,通过对颜回人格特征的分析 ,引入对“孔颜乐处”的探讨 ,根据从“学”、“礼”到“仁”、“乐”的思路 ,由对“礼”与“仁”之间关系的阐述 ,揭示孔颜之所好与所乐在于“礼”这一具体礼制与“... 本文从讨论《论语》中的颜回这一人物入手 ,通过对颜回人格特征的分析 ,引入对“孔颜乐处”的探讨 ,根据从“学”、“礼”到“仁”、“乐”的思路 ,由对“礼”与“仁”之间关系的阐述 ,揭示孔颜之所好与所乐在于“礼”这一具体礼制与“仁”这一人的主动性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颜回 孔颜乐处 孔子 好学
下载PDF
“不诚”之“诚”——由理雅各对孔子的质疑所引起的“诚”问题讨论 被引量:4
2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3-77,共5页
理雅各是17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经典进行了系统翻译,他所翻译的文本,成为中外学者再翻译中国经典的借鉴,其影响力至今未被超越。在理雅各对《论语》及孔子的译介中,有一个问题十分特别,即他对孔子为人是否"诚&qu... 理雅各是17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经典进行了系统翻译,他所翻译的文本,成为中外学者再翻译中国经典的借鉴,其影响力至今未被超越。在理雅各对《论语》及孔子的译介中,有一个问题十分特别,即他对孔子为人是否"诚"的追问,这在尊孔子为圣人的中国人眼里感觉新鲜而扎眼。理雅各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某些访客"辞以疾"又"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的做法,质疑孔子是否"虔诚"、"真诚"。我们可以由此探讨中外研究者对孔子"诚"问题的不同解读,深入对"诚"范畴的古典含义、中西差别的认识,考察圣人的"诚"与一般人对"诚"的理解有何差异,这将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虔诚 真诚 理雅各 孔子
下载PDF
“什么是经典?”——对一次主题讨论的述评 被引量:4
3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125,共5页
2001年12月15-16日,由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什么是经典"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陈少明教授主持,与会的有来自香港、台湾、大陆的22名学者,共提交论文16篇.学者们围... 2001年12月15-16日,由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什么是经典"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陈少明教授主持,与会的有来自香港、台湾、大陆的22名学者,共提交论文16篇.学者们围绕"什么是经典"的主题进行了富于启发性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诠释学理论 宗教文化 中国哲学
下载PDF
《齐物论》两种英译之比较——一点解释学思考
4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8-83,共6页
《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本,其英译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本文比较冯友兰和Graham对《齐物论》的翻译,分析他们不同的翻译特色,并由此引出有关作者原义与译者理解之间的张力等解释学问题。
关键词 《齐物论》 解释学
下载PDF
观射——一项儒家经典礼仪的意义建构
5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0,共8页
射礼作为古代八礼之一,曾在古人的生活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礼记·射义》是研究射礼意义的重要依据,但后人鲜少从“射礼”本身的特点着手进行分析。箭与射箭是一种物品、一项活动,因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为“男子之事”而形成独... 射礼作为古代八礼之一,曾在古人的生活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礼记·射义》是研究射礼意义的重要依据,但后人鲜少从“射礼”本身的特点着手进行分析。箭与射箭是一种物品、一项活动,因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为“男子之事”而形成独特的象征意义,并从而入礼;“射”作为“艺”,从习艺到进德是一个可以期待的过程,符合儒家对礼之德性意义的要求;“射”作为“礼”,完美结合了礼与艺共有的“体-履”不二的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仪式的兴发力量。射礼的形成有其因果链条,每个关结点逐次展开,射礼的意义也便自然展现。同时,正因为“射”在古代的独特象征意义,为射礼的消亡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礼 《礼记·射义》
下载PDF
“四书”中人我关系的范畴构成与实践向度 被引量:2
6
作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0,共6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被用来表达"恕"。"恕"由孔子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伦理生活的重要行为标准,同时也是国外学界关注之道德的"金规则"。但如何判断"己所不欲"亦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被用来表达"恕"。"恕"由孔子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伦理生活的重要行为标准,同时也是国外学界关注之道德的"金规则"。但如何判断"己所不欲"亦是"人所不欲",则受到诸多质疑。回到"四书"中,通过"恕"与"诚""仁"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解决"恕"的实践难题。"恕"与"诚"在"推己及人"方面达成一致,不同的是,"恕"重生活实践中的"推",而"诚"重"己"。"诚"由天道下贯为人道,其"真实不欺"有本体论的意义。"恕"或"诚"推己及人的最后都指向、统一于"仁"——成己成人,是更高的道德理想。"恕"何以可能?只有将三个概念联系起来考察,才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可行且完整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原文传递
救亡图存的教主——康有为论孔子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113,共6页
清代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几乎影响着每一位学者的学术创见。康有为对孔子形象的理解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以自己特殊的进路——"时"、"进化"、"大同"等思想解释《论语》,并以孔子为圣王,确定了孔子在其所处... 清代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几乎影响着每一位学者的学术创见。康有为对孔子形象的理解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以自己特殊的进路——"时"、"进化"、"大同"等思想解释《论语》,并以孔子为圣王,确定了孔子在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地位;又以孔子为教主,将孔子形象扩大为宗教性的、历时性的影响。知识分子急于救世而无所依凭,惟有荣古虐今,寻求依托——康有为尊崇孔子与孔子尊崇古人的做法,其实相似。因此,对康氏的行为与主张,似乎应有一种同情之理解;康氏对孔子的情感,也应该重新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孔子形象 圣王 教主 大同
下载PDF
王弼的圣人观 被引量:1
8
作者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7-119,共3页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qu...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圣人观 玄学
原文传递
孔子在《墨子》中的形象及地位
9
作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40,共5页
讨论《墨子》中的孔子形象,不能离开墨者对孔子地位的理解。《墨子》对孔子有着认同,但更多的是批判。被认同的孔子形象体现的是孔子在当时的影响,是客观世界的孔子;受批判的孔子体现墨者对孔子的敌意,是墨家主观世界中的孔子。更深层... 讨论《墨子》中的孔子形象,不能离开墨者对孔子地位的理解。《墨子》对孔子有着认同,但更多的是批判。被认同的孔子形象体现的是孔子在当时的影响,是客观世界的孔子;受批判的孔子体现墨者对孔子的敌意,是墨家主观世界中的孔子。更深层的探讨,要落实到墨者对孔子的定位,这种定位决定了孔子在《墨者》中的形象。墨者将孔子视为权威的竞争者,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不同学派对权威地位的争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形象 《墨子》 竞争者
原文传递
自净其心——关于印度原始佛教的解脱理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9期224-226,共3页
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印度人对宗教有着特别的偏爱,他们富于哲学思想,关注人生的幸福,重视心灵的洁净与解脱。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原始佛教对解脱的追求是因为"苦";解脱的获得,是无明的消除、轮... 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印度人对宗教有着特别的偏爱,他们富于哲学思想,关注人生的幸福,重视心灵的洁净与解脱。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原始佛教对解脱的追求是因为"苦";解脱的获得,是无明的消除、轮回的断灭,是心的安宁,是寂灭与永恒,是一种与世俗世界有着本质差别的涅磐境界。笔者通过对解脱的含义和目的的论述,尝试阐明佛陀乃至印度人提出解脱理论的根源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佛教 涅磐 解脱
下载PDF
解释的张力——记第七次“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学术研讨会
11
作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19,共4页
关键词 儒学 诠释 经典 中国哲学研究 思想传统 解释学 脉络 中山大学 特色 研究计划
原文传递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12
作者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4,共4页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等人思想源头的追溯,并因此而使该书具有区别于其...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等人思想源头的追溯,并因此而使该书具有区别于其它哲学史书的突出特征。胡适在书中所体现的方法论特点,是一种中西和璧的产物。在胡适的时代,以西学概念表征中国思想的做法蔚然成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中国概念来表征胡适西化的方法论特点,其方法论可总括为"另一种‘正名主义’"。由胡适的哲学史方法论可引发出对方法论问题多元化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正名 哲学史
下载PDF
创新与唤起式教化——评《通过孔子而思》中的孔子形象及安乐哲的儒学研究
13
作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2-148,共7页
《通过孔子而思》是郝大维与安乐哲较早期的著作,作者基于对中国哲学"情境本体论"的判断,以概念关联建构的方式,将"义"置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地位,阐发孔子思想的创新性,并将孔子的教育方式定义为"唤起式教育&qu... 《通过孔子而思》是郝大维与安乐哲较早期的著作,作者基于对中国哲学"情境本体论"的判断,以概念关联建构的方式,将"义"置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地位,阐发孔子思想的创新性,并将孔子的教育方式定义为"唤起式教育"。其诠释的逻辑理路有哲学思考的魅力,也面临诸多质疑:"义"在孔子思想中是否为核心概念?创新性是否为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特性?创造性诠释的限度与意义何在?美国汉学家的诠释为我们理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创新 唤起式教育
下载PDF
王充的孔子观
14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3,共8页
汉代是孔子在中国确立最终影响力的朝代,自先秦以降,孔子形象经历了从"师""圣"到"神"的变化。汉代孔子观的特殊性在于孔子的神圣化,孔子成为素王、教主,以《春秋》为依据,为世间立法。王充身处其中却逆... 汉代是孔子在中国确立最终影响力的朝代,自先秦以降,孔子形象经历了从"师""圣"到"神"的变化。汉代孔子观的特殊性在于孔子的神圣化,孔子成为素王、教主,以《春秋》为依据,为世间立法。王充身处其中却逆流而动,对孔子进行问难,因此背上了非圣无法的罪名,人们也往往因其异端者的身份而忽视其"问孔"的意义。评价王充的孔子观需要结合孔子形象的历史演化,并回到王充本人的立场。从今人的角度看来,王充在恢复孔子的人性及宏扬批判精神上,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人间性
下载PDF
《四书》中的人我关系
15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11期150-150,共1页
“恕”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与“忠”并列,被认为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的行为,更被视为“金规则”,进而成为当代重要的道德行为原则,并被赋予诸多解读。“恕”体现的是一种源于... “恕”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与“忠”并列,被认为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的行为,更被视为“金规则”,进而成为当代重要的道德行为原则,并被赋予诸多解读。“恕”体现的是一种源于生活经验、处理人我关系的态度,且是人我关系的解决方式。笔者认为,历代解释者都以“推己及人”释“恕”,并不符合“恕”的完整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我关系 道德行为 《四书》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源于生活 金规则 推己及人 伦理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