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绿地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途径:理论框架与实践启示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金光 赵兵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城市绿地不仅可以提供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也能提升人群健康。当前,已有大量研究论述了城市绿地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尚缺少对两者复杂潜在作用途径的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绿地对人群健康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其次从鼓... 城市绿地不仅可以提供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也能提升人群健康。当前,已有大量研究论述了城市绿地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尚缺少对两者复杂潜在作用途径的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绿地对人群健康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其次从鼓励体力活动、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社会凝聚力和提供生态系统调节/支持服务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绿地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途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研究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健康导向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具体包括:1)提升城市绿地的可获得性;2)提高城市绿地的可达性;3)增强城市绿地的可视性;4)优化城市绿地的空间要素组成;5)构建网络状城市绿地空间格局;6)降低城市绿地对人群健康的消极影响。研究成果可为人群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启示,让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更大的健康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健康 城市绿地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原文传递
城市绿地暴露与人群健康效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吝涛 曾志伟 +6 位作者 姚霞 耿红凯 王兰 林美霞 张浚茂 郑毅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0013-10021,共9页
城市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主要载体,为人群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关注人群健康和绿地布局的城市绿地暴露研究已经成为城市生态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前沿热点。目前国内外城市绿地暴露与人群健康研究仍处... 城市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主要载体,为人群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关注人群健康和绿地布局的城市绿地暴露研究已经成为城市生态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前沿热点。目前国内外城市绿地暴露与人群健康研究仍处在兴起的初步发展状态,缺乏有效和公认的研究范式。尝试通过暴露科学的视角,研究城市绿地暴露及其人群健康效应的研究的热点领域:(1)从城市人群的绿地暴露特征来看,绿地暴露研究与现有旨在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暴露风险的传统环境健康研究的视角有显著不同,其目标是充分理解人群的绿地暴露特征及其产生健康效应的机制,鼓励和提高人群与绿地的有效和有益接触,服务于城市绿地和健康社区营造的科学规划和决策。(2)从城市绿地暴露的量化表征来看,现有的多种绿地暴露评价指标包括绿地可得性、绿地可及性和绿地可视性等多是表征了绿地的供给状况,并非直接的绿地暴露过程描述,未来可以结合城市人群的绿地暴露时空动态模式,参照总暴露数学方程来综合量化不同途径、访问周期、暴露时长等因素。(3)从城市绿地暴露的人群健康效应机制来看,现有绿地暴露的健康效应机制研究获得的通用理论性成果还不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不同绿地健康效应研究采用的暴露特征指标不同,绿地暴露特征影响人群健康存在显著的尺度性,以及缺乏统一的绿地暴露健康效应调查方法。绿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尤其突出,但绿地的人群健康促进功能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鲜有应用,作为城市生态学与环境风险、公共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交叉前沿领域,相关成果将为指导健康导向的可持续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人群健康 绿地暴露 暴露科学
下载PDF
暴露生态学视角下绿地暴露健康效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高原 +11 位作者 张金光 刘红晓 金贵 居阳 洪波 赵卓慧 张理卿 姚希晗 马文娟 熊浚祺 邵钰涵 姜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914-5924,共11页
城市绿地与居民健康福祉密切相关,绿地暴露所带来的多重健康效益已经成为耦合城市生态与健康科学的前沿热点议题。尽管绿地健康效应的综述研究并不鲜见,但是目前仍缺乏基于统一理论框架视角下对绿地暴露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近期提出的... 城市绿地与居民健康福祉密切相关,绿地暴露所带来的多重健康效益已经成为耦合城市生态与健康科学的前沿热点议题。尽管绿地健康效应的综述研究并不鲜见,但是目前仍缺乏基于统一理论框架视角下对绿地暴露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近期提出的暴露生态学作为一个耦合“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暴露-健康效应”框架体系,能够全面剖析、归纳已有绿地暴露健康效应研究,并指引未来相关领域研究发展。因此,研究在暴露生态学研究视域下,在主体-现实,客体-现实,主体-虚拟,客体-虚拟界面下进行了研究进展的综述分析,并指出了研究截面(尺度)单一、阈值研究与虚拟(及多感官)研究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1)构建跨时空、多尺度的绿地暴露测度模型,并量化绿地健康之间的因果效应;(2)构建阈值模型,分析健康促进的绿地暴露主体阈值与客体阈值;(3)探索绿地特征、暴露方式和剂量、多感体验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相关领域前沿与不足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暴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露生态学 绿地暴露 健康效益 研究进展
下载PDF
Spatial restructuring and land consolidation of urban-rural settle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perspective 被引量:6
4
作者 肖黎姗 +3 位作者 陈希冀 何志超 郭青海 VEJRE Henrik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31-151,共21页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urbanization,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has changed across the world. In China, due to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ese changes turn out to be more complicat...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urbanization,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has changed across the world. In China, due to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ese changes turn out to be more complicated. Spatial restructuring are suggested as the main strategies and spatial supporting platforms for urban-r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theory still lacks solid methodology and support from systematic empirical studies. This study seeks an adequat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in plains and mountainous areas. A case in Shanghang County, China, demonstrates: 1) The compound ecological niche model can be a suitable approach in urban-rural restructuring, especially in mountainous areas. 2)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ea with highly inappropriate, slightly appropriate, moderately appropriate, and highly appropriate areas are 1273.2 km2(44.69%); 906.1 km2(31.80%); 509.4 km2(17.88%); and 160.1 km2(5.62%), respectively. 3) The "deserting villages" in mountainous areas play positive synergistic roles in urbaniz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hollowing villages" common in plain areas. 4) The central town-village wil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ettle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Therefore, we sugges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town-villages. This study significantly exte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hollowing village" theory and regional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restructuring ecological niche urban-rural settlement deserting village hollowing village central town-village
原文传递
Residents'urbanized landscape preferences in rural areas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ness-livability contrast 被引量:1
5
作者 YANG Gaoyuan YU Zhaowu +1 位作者 LUO Tao LONE Soderkvist Kristens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8期1493-1512,共20页
Urbanization has caused significant landscape changes in rural areas,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urbanized landscapes(ULs),which have been generally criticized by authorities and professionals.However,perceptions of U... Urbanization has caused significant landscape changes in rural areas,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urbanized landscapes(ULs),which have been generally criticized by authorities and professionals.However,perceptions of ULs among local residents have rarely been studied.In this study,we chose five typical categories of ULs from rapidly transforming villages in Fujian Province,China–hardened water bank(HWB),big pavilion(BPA),big memorial arch(BMA),big ornamental lawn(BOL),and big square(BSQ)to do the study.We identified how these ULs were rated and ranked by on-site surveys,as well as how related aesthetic and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 characters(LCs)played a role.The results(N=550)showed that 1)residents suppo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ULs,and the most preferred category was that with the most natural elements(BOL)that was simultaneously well maintained.2)For the residents,the longer they had resided in the village and the fewer connections they had with the city,the more in favor they were of the ULs,and the more eager they were for landscape change.In addition,resid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 and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embership valued the naturalness related LCs more highly.3)Two contradictory preference features,naturalness and livability,should be well coordinated and balanced to construct an improved favorable village for the residents,to realize a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This study makes grea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landscape research and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change urbanized landscapes RESIDENTS landscape preference landscape characters landscape planning rural areas
原文传递
基于景观尺度的城市冷岛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39
6
作者 郭青海 孙然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6-642,共7页
城市冷岛效应相对于热岛效应而提出,强调景观规划对于优化城市热环境的功能和途径.本文从景观斑块面积、指数、阈值以及景观格局及其相关性等方面分析了水域、绿地与公园冷岛效应研究进展.分析发现:基于景观尺度的城市冷岛效应在面积与... 城市冷岛效应相对于热岛效应而提出,强调景观规划对于优化城市热环境的功能和途径.本文从景观斑块面积、指数、阈值以及景观格局及其相关性等方面分析了水域、绿地与公园冷岛效应研究进展.分析发现:基于景观尺度的城市冷岛效应在面积与形状指数二者谁具有更为显著的冷岛效应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对阈值的辨识还不够深入,并且过多关注景观组成而缺乏关于不同景观配置对冷岛效应的影响研究.水域景观的冷岛效应应该多关注形状、宽度以及位置等的影响,而绿地景观的冷岛效应多关注绿地类型、面积、配置和管理方式等,城市公园的冷岛效应还会受到海拔、人类活动等影响.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以阈值研究为主导,对争议问题进一步探求其形成的原因;强化对时间序列的研究;辨识不同景观格局和景观配置对"冷岛"效应的影响;注重尺度和粒度对冷岛效应的影响研究;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景观 绿地景观 公园 城市冷岛 阈值
原文传递
城镇化过程中福建省山区县农村聚落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7
作者 肖黎姗 +1 位作者 郭青海 何志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21-3031,共11页
农村聚落是农村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现象与过程,是城乡二元关系发展的重要一环,科学评估山地型农村聚落景观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山地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福建省上杭县作为案例,使用2004年与2014年... 农村聚落是农村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现象与过程,是城乡二元关系发展的重要一环,科学评估山地型农村聚落景观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山地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福建省上杭县作为案例,使用2004年与2014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DEM等数据,运用RS、GIS及Fragstats技术,定量分析了上杭县农村聚落景观变化过程、格局趋势。研究表明:(1)2004—2014年上杭县农村聚落数量出现大幅下降,空间分布态势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主要集中在西部汀江水系与东北部,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Voronoi模型Cv值结果表现出这一趋势,但最近邻分析结果却显示出2014年相对2004年略微分散。(2)Ripley's K函数显示山地型农村聚落集聚与分散存在尺度效应,65km以内都表现出集聚趋势,2004年在35km处出现最高集聚状态,2014年则在15km集聚达到最高之后出现缓慢下降,并且在30km尺度范围内集聚程度大于2004年。(3)坡度、水系与道路对山地型农村聚落有显著影响,坡度5°是最为关键的因素,10°是一个阈值,80%的农村聚落都分布在10°以内;67%以上的农村聚落分布在距河流湖泊2km范围内;交通对农村聚落影响愈发显著,98.28%聚落分布在交通道路500m范围,未来推进山地城镇化应更加重视交通的作用。(4)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镇面积扩大了4.59倍,远高于一般聚落,是山地城镇化过程中景观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也是为来应重点发展的地区。研究可为山地型农村聚落建设、山地型城镇化村镇规划理论与决策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镇化 农村聚落 空间特征 景观格局
下载PDF
福建省乡村发展与农村经济聚集耦合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肖黎姗 +2 位作者 叶红 张国钦 郭青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5-624,共10页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关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沿海农村发展和趋势,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乡村性从2000年到2010年略有降低,并呈现从东南到西北增加的空间格局。本研究同时构建了区位商及...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关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沿海农村发展和趋势,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乡村性从2000年到2010年略有降低,并呈现从东南到西北增加的空间格局。本研究同时构建了区位商及其变化趋势的综合指标辨析农村经济聚集区及其动态发展特征。农村经济呈现明显的区位特征和聚集特征,非农产业聚集区出现在乡村性较弱但经济最为发达的东南地区。福建省西部和北部农村出现了非农产业新兴区和农业聚集区,区域内农业优势变化的驱动力较强。非农产业成熟区和新兴区是福建省的主体区域。传统农业区的空间比例最小,且呈现稳态的发展轨迹,转变的驱动力较小。乡村性与区位商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但是不同农村经济聚集区的乡村性和区位商的耦合程度具有多样性。农村的非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新的农村类型。本文最后讨论了福建省县域尺度的农村发展和趋势,并对村镇这种新的农村形态的形成与聚集区域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明确了不同形态的农村的发展区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实现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区位商 城镇化 村镇 福建省
原文传递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R&D投入对城镇化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志超 伍博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98-1008,共11页
利用中国30个省区2002-2012年R&D投入和城镇化水平的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中国R&D投入对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区城镇化水平与R&D投入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城镇... 利用中国30个省区2002-2012年R&D投入和城镇化水平的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中国R&D投入对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区城镇化水平与R&D投入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城镇化水平的科技支撑基础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不同省区的R&D投入产出存在较大差异。2总体上看来,R&D人员投入产出弹性高于R&D经费投入,说明城镇化对R&D人员投入的依赖性更大。3R&D投入对城镇化的作用与其所处的城镇化阶段有关,同时,R&D投入与城镇化的协调度也是影响R&D投入产出的关键因素。4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R&D短期投入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R&D 投入 面板数据 中国
原文传递
城镇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青海 +1 位作者 曾瑜皙 何志超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6期193-200,共8页
城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土地利用变化,并引起了各类生态环境效应。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压力驱动机制与模型,水环境效应、土壤环境效应、景观格局效应、碳排放效应及生态系统服务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发现现有研究对城镇化压... 城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土地利用变化,并引起了各类生态环境效应。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压力驱动机制与模型,水环境效应、土壤环境效应、景观格局效应、碳排放效应及生态系统服务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发现现有研究对城镇化压力及驱动机制探讨、个案分析较多,内在机理分析不足。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状态效应研究较多,但尺度单一;也存在具体案例分析多,内在机理规律总结少的问题;长时间序列、多因素、多尺度耦合研究相当缺乏。文章最后提出在"时-空-量-序-构"各层面与城市区域独有特性相结合的以远程耦合(Tele-coupling)方法开展可持续性的城市土地变化科学(URB-LCS)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远程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