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N模式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凯荣 +1 位作者 谢小 尹春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20,44,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a定位试验后不同施N模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肥显著增加土壤NH4^+-N和可矿化N含量,显著提高稻田系统生产力,且随着稻草配合施用,施N效果更加明显。移走稻草...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a定位试验后不同施N模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肥显著增加土壤NH4^+-N和可矿化N含量,显著提高稻田系统生产力,且随着稻草配合施用,施N效果更加明显。移走稻草情况下N肥增产率为30.3%~31.3%;稻草还田情况下,N2(全年施N量240kg·hm^-2)处理N肥增产率为36.7%,1kg纯N增产谷粒12.1kg.均显著低于N1、N3(全年施N量180kg·hm^-2)处理,后者增产率为40.4%~41.1%,1kg纯N增产谷粒17.7~18.0kg,且N1、N3处理(施N量相同,但各时期施N比例不同)间差异不显著。配施N肥后稻草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供N能力,连续处理2a,土壤可矿化N比移走稻草处理提高32.1%~50.0%。稻草还田时适当配施N肥增产效果明显,N1、N3处理下稻草还田增产率分别达8.7%和8.4%,而N2处理下稻草还田的表观增产效果降低,稻草还田增产率仅为5.1%。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年适宜配施N量为180kg·hm^-2各时期施N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模式 稻草还田 土壤供N量 水稻产量
下载PDF
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与产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凯荣 +2 位作者 谢小 陈敏 林蕴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0-104,共5页
18年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3年田间示范试验研究表明,稻草直接还田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显著效果。长期定位试验化肥+稻草还田区水稻产量相对无肥区(CK)增产80.8%,但与等量NPK的纯化肥区差异不显著。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短期稻草... 18年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3年田间示范试验研究表明,稻草直接还田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显著效果。长期定位试验化肥+稻草还田区水稻产量相对无肥区(CK)增产80.8%,但与等量NPK的纯化肥区差异不显著。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短期稻草还田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率达3.7%~6.8%。氮肥的增产作用显著,建议氮肥和习惯氮肥处理增产率分别为38.8%和47.4%,而氮肥的农学产量效益分别为每公斤纯氮增产谷粒13.7kg和11.7kg,肥料报酬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递减。经济效应分析表明,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可降低肥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土壤肥力 农学产量效益 肥料报酬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覆盖下SPAC系统水量平衡模拟 被引量:24
3
作者 邵明安 俞双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8,共6页
应用土壤-水-大气-植物整合模型(SWAP),在野外观测试验基础上对坡耕地(豆地)、长芒草地和苜蓿草地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的水循环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储水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长芒草地水分收支基本平衡... 应用土壤-水-大气-植物整合模型(SWAP),在野外观测试验基础上对坡耕地(豆地)、长芒草地和苜蓿草地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的水循环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储水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长芒草地水分收支基本平衡,苜蓿草地的水分支出是坡耕地(豆地)的1.38倍,其中苜蓿的蒸腾耗水量是坡耕地(豆地)的3.88倍,这是引起苜蓿草地群落过度消耗土壤储水而呈现负补偿的主要原因。农地退耕还林还草后会增加SPAC系统水分支出,如果植被群落耗水过大很可能使土壤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长芒草地 苜蓿草地 水量平衡 SWAP模型
下载PDF
施加生物质炭对盐渍土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孙枭沁 房凯 +1 位作者 费远航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249,共8页
以江苏省沿海围垦区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图像扫描技术,分析施加生物质炭后改良盐渍土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及非饱和导水率等土壤特性的变化,并建立分形模型预测土壤水力性质,以此揭示施用生物质炭对于海涂围垦区盐... 以江苏省沿海围垦区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图像扫描技术,分析施加生物质炭后改良盐渍土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及非饱和导水率等土壤特性的变化,并建立分形模型预测土壤水力性质,以此揭示施用生物质炭对于海涂围垦区盐渍土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0、2%、5%(与表层0~20 cm土壤质量比) 3个生物质炭添加水平,重复3次。结果表明:施加5%生物质炭显著降低盐渍土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大孔隙度;大于0. 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增加土壤孔隙分形维数;提高土壤饱和含水率和饱和导水率;结合Micro-CT图像扫描技术和孔隙分形理论预测改良盐渍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非饱和导水率,预测效果精度高,能够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围垦区 盐渍土 生物质炭 MicroCT扫描技术 分形维数
下载PDF
渠道防渗技术在灌区改造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姜绪安 俞双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328-6330,共3页
渠道防渗是灌区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的关键性措施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土料防渗、水泥土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膜料防渗等形式进行渠道防渗,不同防渗形式的技术原理、技术要点、适用条件、效果及推广条件差异明显。以宿... 渠道防渗是灌区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的关键性措施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土料防渗、水泥土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膜料防渗等形式进行渠道防渗,不同防渗形式的技术原理、技术要点、适用条件、效果及推广条件差异明显。以宿迁市船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为案例,分析表明,渠道防渗后,显著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了投资和运行费用,年节水效益达191.72万元,并结合生态防渗技术的推广,渠道防渗生态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区改造 渠道防渗 效益
下载PDF
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热性质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志鹏 徐杰男 +2 位作者 李学林 王景梵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3-944,共12页
生物质炭添加对一系列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其对土壤热性质的影响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结合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控制实验揭示了生物质炭添加对壤质土热性质的影响机理。两年田间区组试验中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施用量设0 t hm^(-2)... 生物质炭添加对一系列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其对土壤热性质的影响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结合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控制实验揭示了生物质炭添加对壤质土热性质的影响机理。两年田间区组试验中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施用量设0 t hm^(-2)、25 t hm^(-2)和50 t hm^(-2)三个水平。使用热脉冲法分别在室内控制土壤含水量和田间自然条件下测定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和热扩散系数。同时测定了不同生物质炭处理下土壤容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孔隙分布以及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添加会对土壤热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主要途径为(1)通过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大孔隙,从而显著降低土壤导热率,对土壤热容量和热扩散系数也有降低效应,但受土壤含水量水平影响;(2)通过改变土壤水力学特性,增加土壤含水量,从而提高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和热扩散系数。田间状态下,生物质炭影响土壤热性质的两个途径同时存在而作用相反,综合效应表现为生物质炭添加小区的土壤体积热容量有增加趋势,且与生物质炭施用量有关;生物质炭添加会显著降低土壤导热率和热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容量 导热率 热扩散系数 孔隙度 土壤水分
下载PDF
稻草还田与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素供应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凯荣 +2 位作者 谢小 彭英湘 陈敏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6-300,共5页
比较研究了3年定位试验后稻草还田和施N水平对红壤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水稻吸N特征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年晚稻草秋季还田对来年早稻土壤NH4^+-N和作物吸N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早稻新鲜稻草还田使晚稻土壤NH4^+-... 比较研究了3年定位试验后稻草还田和施N水平对红壤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水稻吸N特征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年晚稻草秋季还田对来年早稻土壤NH4^+-N和作物吸N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早稻新鲜稻草还田使晚稻土壤NH4^+-N和作物吸N量均略低于移走稻草处理。稻草还田处理3年后,土壤可矿化N与移走稻草处理相比提高了35.4%~53.9%,且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生产量均高于移走稻草处理,稻谷增产率达4.0%~4.7%。施用N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NH4^+-N和可矿化N含量,且随着N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植株的累积吸N量和系统生产力(地上干物质量和产量)均显著的增加,建议N(全年施N量185kg hm^-2)和习惯N(全年施N量265kg hm^-2)处理相对于无N处理的增产率分别为35.2%和45.3%,而N肥的吸收利用效率分别为27%和25%,农学产量效益分别为每公斤纯N增产谷粒12.7kg和11.4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施N水平 铵态N 可矿化N 吸N量 生产力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力性质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营营 +2 位作者 俞双恩 高雪梅 郑加兴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5-179,186,共6页
针对草地、保护地、菜地和茶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了4个压力水头(-9、-6、-3和0 cm)、2个不同盘径的圆盘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盘径的圆盘入渗仪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小盘径圆盘更适合用于野外测定土壤水... 针对草地、保护地、菜地和茶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了4个压力水头(-9、-6、-3和0 cm)、2个不同盘径的圆盘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盘径的圆盘入渗仪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小盘径圆盘更适合用于野外测定土壤水力特征参数。随着水头的减小,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稳定入渗率和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呈不同程度的减小。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水力学性质差异显著,根据实测资料确定了不同负水头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和Gardner指数模型参数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导水率和Gardner指数模型参数α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大、小孔隙对水流的贡献率影响显著,中等孔隙1、中等孔隙2对水流贡献率影响不显著。茶园和草地各级土壤孔隙对水流的贡献率随孔隙尺寸减小而降低,而菜地和保护地小孔隙(孔隙半径0-0.1 mm)对水流的贡献率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盘入渗仪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水力性质 负水头
下载PDF
南方农田土壤容重空间变异性及其尺度效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徐翠兰 侯淑楠 +2 位作者 姚紫东 张飞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4-429,共6页
以南方典型农田作物生长地为试验区,利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了选定区域不同深度土层(0~10,10~20 cm)土壤容重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尺度效应,并对试验区农田土壤容重进行空间插值估算.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容重变异系数较小,为弱变... 以南方典型农田作物生长地为试验区,利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了选定区域不同深度土层(0~10,10~20 cm)土壤容重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尺度效应,并对试验区农田土壤容重进行空间插值估算.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容重变异系数较小,为弱变异.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土壤容重的块基比小于10%,田间土壤容重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异质性程度很大.在尺度效应研究中,随着采样幅度增大,变异系数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通过调整采样点位置"再采样"发现,当采样间距增大时,土壤容重变异系数变化幅度很小(6.32%~7.92%),而相关距离却减小.说明当采样幅度一定时,采样间距对土壤容重变异系数的影响很小.通过空间插值估算,绘制等值线图发现两层土壤容重也具有相关联的空间分布规律,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6.此外,土壤容重空间变异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空间变异 尺度效应 经典统计 地统计学方法
下载PDF
基于稻草还田的氮肥优化管理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凯荣 +1 位作者 谢小 陈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47-1553,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在水稻秸秆还田环境下不同施氮模式对土壤N素供应、氮肥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供氮能力,不论在背景氮较低的砂性土壤上还是在背景氮较高的粘性土壤上,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在水稻秸秆还田环境下不同施氮模式对土壤N素供应、氮肥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供氮能力,不论在背景氮较低的砂性土壤上还是在背景氮较高的粘性土壤上,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N1、N3处理全年施氮量180kg.hm-2,其中桃江主试验中N1处理早稻施氮80kg.hm-2,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105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中N1、N3处理早稻施氮81kg.hm-2,晚稻施氮99kg.hm-2,N1处理早、晚稻氮肥施用分配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N3处理早稻氮肥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氮肥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相对于移走稻草+高量氮肥(N2处理其中桃江主试验早稻施氮量115kg.hm-2,晚稻施氮量为150kg.hm-2,分别以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早稻施氮量为108kg.hm-2,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量为132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之间稻田系统生产力无显著差异,但每年节约60~80kg纯氮化肥的投入,提高了其边际成本报酬率。分次施氮的效果表明,稻草还田下等量氮肥不同施氮模式(N1、N3)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水稻吸氮高峰集中在分蘖旗至孕穗期,N1模式减少了基肥施氮量,防止了因作物未能及时吸收导致的土壤速效氮的损失,而适当增加作物后期施氮量又能有效缓减作物后期生长大量吸氮的要求与微生物分解稻草固持矿质氮之间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供氮状况,其效果最优。因此,在全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根据投入氮肥的边际收益,全年适宜配施氮量为180kg.hm-2,且各时期施氮量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氮肥管理 优化 水稻
下载PDF
海涂土壤结构改良对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阿力木·阿布来提 姚怀柱 +2 位作者 宋云飞 费远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435-3442,共8页
为探索添加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PAM)改良海涂围垦区土壤结构对水稻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开展测坑栽培试验.试验供试土壤分别设置3个水平生物炭(0%、2%、5%,分别表示为B1、B2和B3,占表层0~20 cm土重比)和PAM(0‰、0.4‰、1‰... 为探索添加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PAM)改良海涂围垦区土壤结构对水稻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开展测坑栽培试验.试验供试土壤分别设置3个水平生物炭(0%、2%、5%,分别表示为B1、B2和B3,占表层0~20 cm土重比)和PAM(0‰、0.4‰、1‰,分别表示为P1、P2和P3,占表层0~20 cm土重比)添加量处理.3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适宜生物炭和PAM有利于改善水稻叶片荧光特性,而高浓度生物碳和PAM对其影响不明显,甚至出现抑制现象.各生育期水稻叶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均在B2P2组合处理下达到峰值.生物炭添加量处理间水稻叶片叶绿素量(SPAD值)无明显差异,而PAM添加量不同导致水稻叶片SPAD值差异显著,添加0.4‰PAM(P2)下水稻叶片SPAD值最高.添加生物炭和PAM改良盐渍土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在B2P2组合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7236 kg·hm^-2;与对照组(B1P1)相比,产量提高了28.5%.添加生物炭和PAM改良海涂盐渍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水稻千粒重、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而实现的.添加适量生物炭和PAM改良滩涂围垦区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聚丙烯酰胺 盐碱土 土壤结构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原文传递
滨海土壤团聚体分布和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韩笑 +1 位作者 王洪德 郑一鹏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92,113,共6页
【目的】研究滨海土壤团聚结构及其分形特征,为合理利用滩涂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东台市条子泥垦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探究了垦区内荒地和水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特征;利用因子分析法... 【目的】研究滨海土壤团聚结构及其分形特征,为合理利用滩涂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东台市条子泥垦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探究了垦区内荒地和水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特征;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各理化因子对滨海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与垦区荒地相比,种植水稻后土壤大团聚体量增加了4.21%,分形维数减小了0.03。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较大粒径团聚体量显著负相关,而与较小粒径团聚体量显著正相关。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与分形维数显著负相关。土壤中Na~+、Mg~(2+)、Ca~(2+)、K~+、SAR(钠吸附比)、Cl~-对研究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贡献率较大,且与分形维数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种植能使滨海土壤中大团聚体量增加,分形维数降低,团聚结构有所改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Na~+、Mg~(2+)、Ca~(2+)、K~+、SAR、Cl~-)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贡献率较大且与其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土壤 水稳性团聚体 分形维数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围垦年限和土壤容重对海涂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郑加兴 +1 位作者 刘营营 高雪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5,共6页
为探讨围垦年限和土壤容重双因素对海涂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对海涂4个年限围垦区土壤2个不同容重下土壤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和扩散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围垦年限对土壤颗粒组成、结构及... 为探讨围垦年限和土壤容重双因素对海涂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对海涂4个年限围垦区土壤2个不同容重下土壤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和扩散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围垦年限对土壤颗粒组成、结构及钠盐含量等影响显著,土壤饱和导水率随围垦年限的增长而减小;持水能力、土壤水分扩散率随围垦年限的增长而增大。土壤饱和导水率、吸渗率、土壤水分扩散率及相同土壤吸力下的含水率均随容重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围垦年限的增长,土壤容重对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盘入渗仪 围垦年限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 土壤入渗
下载PDF
土壤容重对海涂垦区粉砂土水分垂直入渗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营营 +5 位作者 徐翠兰 曲欣 陈友林 邓凌云 俞双恩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9-752,761,共5页
为探明土壤容重变异对海涂围垦区粉砂土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土柱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围垦区粉砂土和南京菜地黄棕壤不同容重下土壤水分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容重对2种试验... 为探明土壤容重变异对海涂围垦区粉砂土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土柱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围垦区粉砂土和南京菜地黄棕壤不同容重下土壤水分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容重对2种试验土壤入渗过程有较大影响,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稳定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均随容重增大递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模拟2种土壤入渗过程的考斯加科夫模型中,表征初始入渗速率的参数K值随容重增大递减,而表征入渗能力衰减速度的参数α随容重增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简略的Philip入渗方程的幂级数解可以很好地拟合2种土壤湿润锋深度随时间变化过程,拟合的参数λ和x变化规律表明随着容重的增大,基质势梯度、重力作用都呈逐渐减弱的趋势。采用一维代数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粉砂土入渗剖面含水率分布规律,土壤容重越高,模型的理论值越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垂直入渗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 模型
原文传递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震 黄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8-184,共7页
土壤饱和导水率(Ks)是反映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能力的重要参数,为探究流域尺度下土壤K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更好地掌握土壤水文过程与调节机理,选取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朱家川流域横向梯度(上游、中游、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 土壤饱和导水率(Ks)是反映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能力的重要参数,为探究流域尺度下土壤K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更好地掌握土壤水文过程与调节机理,选取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朱家川流域横向梯度(上游、中游、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70个样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水头法测定土壤Ks,并获取样点地形因子和其他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建立土壤Ks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分析影响土壤Ks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除土壤容重和砂粒含量为弱变异外,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其余因子均为中等变异;土壤Ks在横向梯度下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Ks差异显著(P<0.05),由高到低顺序为林地>农地>草地;(3)林地(VIP=1.997)与草地(VIP=1.710)利用方式、土壤容重(VIP=1.548)、土壤有机质(VIP=1.323)、大团聚体(VIP=1.266)、粉粒含量(VIP=1.062)和黏粒含量(VIP=1.049)是土壤Ks变化的主要因素,林地利用方式影响程度最大。土地利用、土壤性质、地形因子均是影响黄土丘陵区土壤Ks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用来模拟预测土壤Ks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饱和导水率 土地利用 分布特征 流域
下载PDF
成垄压实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0-113,141,共5页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垄沟(自然垄沟、盖膜垄沟、成垄压实)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垄沟耕作改变了农田微地形,利用垄上降雨顺垄流人沟中,从而拦蓄部分径流,相对增加了沟中土壤蓄水,有利...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垄沟(自然垄沟、盖膜垄沟、成垄压实)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垄沟耕作改变了农田微地形,利用垄上降雨顺垄流人沟中,从而拦蓄部分径流,相对增加了沟中土壤蓄水,有利于水分向下运移。相对于自然垄沟,膜垄的集雨效果明显,沟中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高于垄中,20~100cm土层范围内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2.7%和9.1%;成垄压实土壤水分在剖面分布状况与盖膜垄沟的水分分布相似,水分向沟内集中,沟中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同一土层深度处垄中土壤含水量,且与盖膜垄沟处理下沟中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在集水和聚水方面表现出和膜垄的相似性。因此,在以集雨农业为主的半干旱地区,成垄压实可以替代盖膜垄沟,有效地富集和储存雨水资源于沟中,供作物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垄 膜垄 成垄压实 土壤水分分布
下载PDF
基于稻草还田的稻田生态系统N素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谢小 +1 位作者 王凯荣 陈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1,共4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还田环境下施N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N素吸收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配施N肥能显著提高水稻N索吸收转化功能,且高量常规N处理下尽管水稻N索吸收量增多,但只有一定量N素能转移到穗部,其余则仍然...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还田环境下施N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N素吸收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配施N肥能显著提高水稻N索吸收转化功能,且高量常规N处理下尽管水稻N索吸收量增多,但只有一定量N素能转移到穗部,其余则仍然留存在营养器官中。所有处理N肥的吸收利用率为26.7%-30.7%、农学利用率为10.5—12.2kg·kg^-1,N肥利用率较低,且随着施N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与稻草配合施用,N肥利用率各指标中除吸收利用率略有下降外,其他各指标(包括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根据稻田作物N素吸收转化状况与N肥利用率,在全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建议全年适宜配施N量为18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稻田生态系统 N紊 吸收 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特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彭英湘 王凯荣 +3 位作者 彭娜 谢小 刘迎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0-33,共4页
通过2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年晚稻草还田提高了翌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N肥后新鲜早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不施N肥淹水灌溉下稻草还... 通过2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年晚稻草还田提高了翌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N肥后新鲜早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不施N肥淹水灌溉下稻草还田土壤NH4+-N浓度低于移走稻草的处理,间歇灌溉下稻草还田处理土壤NH4+-N浓度仍高于移走稻草的处理。稻草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增产幅度为6.85%,晚稻为8.17%;施用N肥后稻草增产效应显著高于不施N肥处理,分别增产9.18%和5.83%。稻草还田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但水稻生长季节、灌溉模式和施肥条件对稻草还田的增产效应存在交互作用,早稻以连续淹水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的增产效果最大,而晚稻则以间歇灌溉条件下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灌溉方式 N肥 铵态氮 水稻产量 早稻 晚稻
下载PDF
江苏沿海地区围垦动态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广博 徐翠兰 +3 位作者 黄蕊 韩笑 赵君涵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3-170,共8页
为研究沿海地区围垦动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基于ENVI 5.3与ArcGIS 10.0平台,以2000年Landsat-7 ETM和2017年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海岸线,然后用监督分类方法得到... 为研究沿海地区围垦动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基于ENVI 5.3与ArcGIS 10.0平台,以2000年Landsat-7 ETM和2017年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海岸线,然后用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江苏沿海地区200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a)2000—2017年间江苏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江苏省围垦土地面积107420.0 hm^2,年均围垦面积6318.8 hm^2,全省平均岸线围垦强度为7.11 hm^2/(a·km)。(b)连云港市围垦强度最低,大部分耕地、林地与水体转化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盐城市海岸线长度最长,围垦面积最大,整体利用格局向海岸方向迁移,耕地、未利用土地等面积略有下降;南通市围垦强度最大,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城镇面积增加。(c)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江苏沿海围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滩涂围垦 Landsat影像 监督分类 主成分分析 驱动力 江苏沿海地区
下载PDF
海涂围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邱捷 王洪德 +2 位作者 郑一鹏 徐翠兰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2-888,共7页
土壤颗粒分形特征是表征植被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江苏沿海条子泥垦区长期撂荒地和水稻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样地,探讨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粒径分布、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涂围垦区土壤... 土壤颗粒分形特征是表征植被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江苏沿海条子泥垦区长期撂荒地和水稻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样地,探讨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粒径分布、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涂围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16~2.21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分形维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荒地土壤大于稻田土壤,农业垦殖降低了海涂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细粉砂粒和粗粉砂粒的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极细砂粒、细砂粒和中砂粒的颗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径0.05 mm是影响海涂围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的临界粒径。荒地土壤电导率和可溶盐阳离子含量均高于水稻田土壤,水稻种植有利于降低围垦区土壤盐分含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变化过程,可以作为评价海涂围垦区盐渍土发育和演变规律的定量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涂围垦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分形维数 土壤粒径分布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