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
17
1
作者
纪小芳
鲁建兵
+4 位作者
杨军
姜姜
王丹
何
雪
凯
方万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5,共7页
为探究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的碳通量特征及碳通量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以及为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提升和碳源(汇)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为期11个月的碳通量及环境因子的观测...
为探究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的碳通量特征及碳通量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以及为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提升和碳源(汇)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为期11个月的碳通量及环境因子的观测。结果表明: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碳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在白天,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夜间,表现为碳源,日半小时碳通量表现为"U"型曲线变化特征,CO_2通量的范围为-0.501~0.842 mg·m^(-2)·s^(-1);月变化的特点是在7月份表现为很强的碳汇效应,整个研究周期中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高达540.06 g·m^(-2),整体表现为碳汇;净辐射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环境因子
针阔混交林
凤阳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凤阳山针阔混交林通量观测源区分布及特征
被引量:
5
2
作者
纪小芳
龚元
+9 位作者
郑翔
鲁建兵
冯明
庄家尧
叶立新
刘胜龙
方万力
王丹
何
雪
凯
姜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377-7388,共12页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通量观测要求下垫面均匀一致,然而在实际观测中,地形往往非常复杂。尤其是丘陵山区森林植被覆盖的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对该区域的碳通量观测影响很大。本研究利用Kljun模型和ART Footprint Tool,对浙江凤阳...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通量观测要求下垫面均匀一致,然而在实际观测中,地形往往非常复杂。尤其是丘陵山区森林植被覆盖的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对该区域的碳通量观测影响很大。本研究利用Kljun模型和ART Footprint Tool,对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2017年全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该区域涡度相关系统在不同季节、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的通量源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地形的影响,研究区内全年盛行东北风(0—90°)和西南风(180—270°);因此,通量的源区分布也主要在东北和西南方向;当通量贡献率达到90%时,源区长度最大不超过7000m,当通量贡献率在80%时,源区长度不超过3000m;在大气稳定条件下,其源区分布范围总是比大气不稳定条件下的源区范围广。在该源区分布范围内,主要以针阔混交林分为主,也分布有少量杉木、柳杉和毛竹等纯林,源区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柳杉林、黄山松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阳山
针阔混交林
Kljun模型
涡度相关
通量足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物候特征
被引量:
4
3
作者
纪小芳
龚元
+6 位作者
郑翔
姜姜
鲁建兵
刘胜龙
王丹
方万里
何
雪
凯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376-389,共14页
凤阳山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部,为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受海洋性气候和季风的影响,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预算及其物候特征的理想之地。采用位于浙江凤阳山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EC)观测的2017年(除去9月)CO2通量数据、气象数...
凤阳山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部,为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受海洋性气候和季风的影响,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预算及其物候特征的理想之地。采用位于浙江凤阳山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EC)观测的2017年(除去9月)CO2通量数据、气象数据并结合物候模型来分析本地尺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动态特征、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影响因子及其物候特征,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全年扮演着碳汇的角色,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除去9月)为−89 g∙m−2∙a−1(以碳计),GPP总量为1377.75 g∙m−2∙a−1,Re总量为1288 g∙m−2∙a−1,GPP和R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先增加后降低。GPP在不同的物候时期均为倒“U”型的变化趋势,而Re在夜间的生态系统呼吸略高于白天,且在日夜交替时刻会出现陡降现象。整个生态系统在174 d GPP增长率达到峰值0.25μmol∙m−2∙s−1,达到最大恢复率;202 d的GPP增长率为0μmol∙m−2∙s−1;228 d的GPP增长率最低,为−0.21μmol∙m−2∙s−1,达到最大衰退率。不论是日尺度还是月尺度上,GPP和R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空气温度,日尺度上Re较GPP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加敏感;反之,在月尺度上GPP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比Re更加敏感。总体而言,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全年表现为碳汇,能够调节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生长季森林生态系统生长旺盛,稳定阶段的GPP与Re达到峰值;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上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涡动协方差
环境因子
物候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
17
1
作者
纪小芳
鲁建兵
杨军
姜姜
王丹
何
雪
凯
方万力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
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出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5,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5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22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70920)
文摘
为探究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的碳通量特征及碳通量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以及为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提升和碳源(汇)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为期11个月的碳通量及环境因子的观测。结果表明: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碳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在白天,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夜间,表现为碳源,日半小时碳通量表现为"U"型曲线变化特征,CO_2通量的范围为-0.501~0.842 mg·m^(-2)·s^(-1);月变化的特点是在7月份表现为很强的碳汇效应,整个研究周期中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高达540.06 g·m^(-2),整体表现为碳汇;净辐射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碳通量
环境因子
针阔混交林
凤阳山
Keywords
Carbon flux
Environmental factor
Fengyang mountain
分类号
S715.3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凤阳山针阔混交林通量观测源区分布及特征
被引量:
5
2
作者
纪小芳
龚元
郑翔
鲁建兵
冯明
庄家尧
叶立新
刘胜龙
方万力
王丹
何
雪
凯
姜姜
机构
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管理处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377-7388,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505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122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920)。
文摘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通量观测要求下垫面均匀一致,然而在实际观测中,地形往往非常复杂。尤其是丘陵山区森林植被覆盖的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对该区域的碳通量观测影响很大。本研究利用Kljun模型和ART Footprint Tool,对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2017年全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该区域涡度相关系统在不同季节、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的通量源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地形的影响,研究区内全年盛行东北风(0—90°)和西南风(180—270°);因此,通量的源区分布也主要在东北和西南方向;当通量贡献率达到90%时,源区长度最大不超过7000m,当通量贡献率在80%时,源区长度不超过3000m;在大气稳定条件下,其源区分布范围总是比大气不稳定条件下的源区范围广。在该源区分布范围内,主要以针阔混交林分为主,也分布有少量杉木、柳杉和毛竹等纯林,源区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柳杉林、黄山松林。
关键词
凤阳山
针阔混交林
Kljun模型
涡度相关
通量足迹
Keywords
Fengyang Mountain
forest ecosystem
Kljun model
eddy covariance
footprint
分类号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物候特征
被引量:
4
3
作者
纪小芳
龚元
郑翔
姜姜
鲁建兵
刘胜龙
王丹
方万里
何
雪
凯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管理处
出处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376-389,共14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505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122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920)。
文摘
凤阳山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部,为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受海洋性气候和季风的影响,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预算及其物候特征的理想之地。采用位于浙江凤阳山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EC)观测的2017年(除去9月)CO2通量数据、气象数据并结合物候模型来分析本地尺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动态特征、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影响因子及其物候特征,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全年扮演着碳汇的角色,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除去9月)为−89 g∙m−2∙a−1(以碳计),GPP总量为1377.75 g∙m−2∙a−1,Re总量为1288 g∙m−2∙a−1,GPP和R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先增加后降低。GPP在不同的物候时期均为倒“U”型的变化趋势,而Re在夜间的生态系统呼吸略高于白天,且在日夜交替时刻会出现陡降现象。整个生态系统在174 d GPP增长率达到峰值0.25μmol∙m−2∙s−1,达到最大恢复率;202 d的GPP增长率为0μmol∙m−2∙s−1;228 d的GPP增长率最低,为−0.21μmol∙m−2∙s−1,达到最大衰退率。不论是日尺度还是月尺度上,GPP和R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空气温度,日尺度上Re较GPP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加敏感;反之,在月尺度上GPP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比Re更加敏感。总体而言,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全年表现为碳汇,能够调节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生长季森林生态系统生长旺盛,稳定阶段的GPP与Re达到峰值;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上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涡动协方差
环境因子
物候模型
Keywords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cycle
eddy covariance
environmental control factors
phenology model
分类号
S718.55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纪小芳
鲁建兵
杨军
姜姜
王丹
何
雪
凯
方万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凤阳山针阔混交林通量观测源区分布及特征
纪小芳
龚元
郑翔
鲁建兵
冯明
庄家尧
叶立新
刘胜龙
方万力
王丹
何
雪
凯
姜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物候特征
纪小芳
龚元
郑翔
姜姜
鲁建兵
刘胜龙
王丹
方万里
何
雪
凯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