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 被引量:735
1
作者 王遵娅 丁一汇 +1 位作者 金海 虞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8-236,共9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最近整编的中国 74 0个站逐日资料 ,通过对中国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气压这 5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较为全面的分析 ,揭示了近 5 0a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得到的新结果有 :(1)近 5 0a来 ,全国平均气温在 2 ...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最近整编的中国 74 0个站逐日资料 ,通过对中国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气压这 5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较为全面的分析 ,揭示了近 5 0a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得到的新结果有 :(1)近 5 0a来 ,全国平均气温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上升更为明显 ;西南低温区在 90年代以后温度也处于上升状态 ;夏季的长江中上游出现明显的降温趋势。 (2 )全国平均年总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 ,但 90年代以后夏季降水增加明显 ,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 ,而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体现了夏季风的减弱。 (3)全国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和降水相似。(4 )中国几乎全部地区的风速都在显著减小 ,冬、春季和西北西部最明显 ,该区 90年代的年平均风速比 5 0年代减少约 2 9%。风速大幅减小主要是由于亚洲冬、夏季风的减弱。 (5 )全国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在增高 ,尤其是北方的冬季 ,这和中国风速的大幅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 湿度 风速 气压
下载PDF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162
2
作者 丁一汇 柳俊杰 +3 位作者 孙颖 柳艳菊 金海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2-1101,共20页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东亚梅雨季的气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长江流域特有的这个雨季有平均21天的长度,从6月17日开始到7月8日结束。梅雨期间降雨量达200~300mm,占夏季总降雨量的4...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东亚梅雨季的气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长江流域特有的这个雨季有平均21天的长度,从6月17日开始到7月8日结束。梅雨期间降雨量达200~300mm,占夏季总降雨量的45%左右。当6月中旬东亚夏季风突然从华南向北推进到长江流域,同时印度夏季风开始在印度次大陆爆发时,中国梅雨雨季开始。这时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供应显著加强,为梅雨降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汽条件。气候学上梅雨锋的结构主要表现为:(1)近于纬向的宽广云雨区,其中包含有强对流降水与云团;(2)锋前具有高假相当位温的高湿空气柱;(3)对流层低层跨越梅雨锋的水平温度梯度非常弱或几近消失;(4)梅雨锋区低层有一相对低的温度;(5)梅雨锋区以南为强低空偏南急流,急流以北是梅雨锋风切变线;(6)从梅雨锋区到赤道的地区是一个季风型或间接的垂直环流区。在许多方面,中国东部的梅雨锋不同于日本的梅雨锋和朝鲜的梅雨锋,因为后两者基本上是中纬度斜压结构的锋区。东亚夏季风对中国梅雨的影响要比对日本和朝鲜梅雨的影响更重要。作者对东亚梅雨系统(中国梅雨、日本Baiu和朝鲜Changma)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夏季风 梅雨锋结构 区域差异
下载PDF
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的研究 被引量:102
3
作者 丁治英 张兴强 +1 位作者 金海 徐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首先对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暴雨的相关统计进行了分析,得出:暴雨发生时,200 hPa高空一般为西南风急流(90. %),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右后方。暴雨增幅时,200 hPa高空急流有一个增强转竖的趋势。用MM4模式对9711号台风8月19日00时~2... 首先对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暴雨的相关统计进行了分析,得出:暴雨发生时,200 hPa高空一般为西南风急流(90. %),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右后方。暴雨增幅时,200 hPa高空急流有一个增强转竖的趋势。用MM4模式对9711号台风8月19日00时~20日00时(GMT)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认为:远距离台风暴雨与非纬向高空急流、低层台风倒槽形成有关。高空急流右后方形成的高层辐散场主要与非纬向风有关。高层辐散场使低层产生变风场辐合,从而导致台风倒槽的形成与暴雨加强。在暴雨增幅过程中,用中尺度系统分析发现在高空急流右后方300 hPa以下存在一支中尺度环流,该环流对暴雨的维持与加强有密切联系,它的生成与高空急流的非纬向性增强有关。在高空急流右后侧的次级环流与降水产生的潜热反馈、高空非纬向风场(v场)的增强之间存在一种有利于远距离暴雨增幅的正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纬向高空急流 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 诊断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 被引量:115
4
作者 丁一汇 李崇银 +9 位作者 金海 陈隆勋 甘子钧 钱永甫 阎俊岳 王东晓 施平 方文东 许建平 李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1-586,共26页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四维资料同化 ,并改进数值模拟和预报 ;同时也为东亚与南海地区季风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料集。文中总结了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共包括 6个方面 :(1)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过程与机理 ;(2 )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对流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 ;(3)低频振荡与遥相关作用 ;(4 )南海海 气通量的测量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关系 ;(5 )夏季风时期南海海洋的热力结构、环流和中尺度涡旋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 ;(6 )南海与东亚季风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 东亚季风 东亚夏季风 南海夏季风 大尺度环流 南海地区 四维资料同化 爆发 关系 作用
下载PDF
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7
5
作者 陆晓波 徐海明 +1 位作者 孙丞虎 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6-712,共7页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 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 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温增温最显著,西南东部地区地温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东部地温在1980年前后发生一次急剧下降的突变过程。地温季节变化中,冬季地温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较显著,而春季地温年际变化出现异常的频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突变
下载PDF
T_(BB)资料揭示的亚澳季风区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 被引量:104
6
作者 金海 朱乾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34-42,共9页
采用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TBB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的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发现4月份季节转换就已开始,5—6月是季节突变时期,6月份亚洲地区夏季风形势完全建立。冬季位于苏门答腊的对流中心由冬入夏沿着海洋大陆... 采用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TBB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的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发现4月份季节转换就已开始,5—6月是季节突变时期,6月份亚洲地区夏季风形势完全建立。冬季位于苏门答腊的对流中心由冬入夏沿着海洋大陆“大陆桥”和中印半岛系统地向北偏西移动,由此引起的大尺度环流改变导致了东南亚和印度地区夏季风的建立.而南海-百太平洋地区夏季风的建立则与中印半岛对流的活跃及副热带TBB高值带(相应于西太平洋副高)的连续东撤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B资料 亚澳 季风区 季节转换 亚洲 复季风
下载PDF
东亚季风指数及其与大尺度热力环流年际变化关系 被引量:89
7
作者 祝从文 金海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1-402,共12页
将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与低纬度高、低层纬向风切变相结合 ,定义了东亚季风指数 ,该季风指数较好地反映了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其中 ,夏季风指数年际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变化和长江中下游旱涝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分析表明 ... 将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与低纬度高、低层纬向风切变相结合 ,定义了东亚季风指数 ,该季风指数较好地反映了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其中 ,夏季风指数年际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变化和长江中下游旱涝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分析表明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与印度洋 -西太平洋上空反 Walker环流及夏季越赤道南北半球间的季风环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强、弱异常东亚夏季风年份 ,异常的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的辐合 (辐散 )中心在垂直方向不重合 ,高层 ( 2 0 0 h Pa)速度势与东亚夏季风显著相关区域位于西北太平洋上 ,该异常环流的高层的辐合 (辐散 )通过改变低层空气质量而影响夏季 50 0 h P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采用 SVD分析进一步发现 :与海温耦合的异常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空的上升支表现出南北半球关于赤道非对称结构 ,亚澳季风区受该异常 Walker环流控制。因而 ,东亚季风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可直接通过这种纬向非对称的 Walker环流发生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指数 WALKER环流 ENSO 年际变化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7
8
作者 王慧 丁一汇 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5-356,共12页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特征及其季风槽结构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增强并向东扩展使季风加强时,西北太平洋的风速垂直切变、高低空辐散风、湿度和海温等都对台风的生成产生有利的影响,台风数明显比季风槽弱时多。而且对...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特征及其季风槽结构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增强并向东扩展使季风加强时,西北太平洋的风速垂直切变、高低空辐散风、湿度和海温等都对台风的生成产生有利的影响,台风数明显比季风槽弱时多。而且对台风生成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即季风槽强时,台风的生成位置偏东,季风槽弱时台风的位置偏西。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主要是通过季风槽活动影响台风的生成。而夏季风的强弱对台风也有影响,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活跃阶段,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多,夏季风中断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少。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通过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也有显著的影响。季节内振荡对台风生成的影响主要以30—60 d振荡为主。在这种低频振荡对流活动的湿位相时期台风生成个数明显多,干位相时期台风生成的少。而且低频振荡的西风位相也有利于台风生成,在东风位相时生成的台风少。另外,还研究了多台风期西北太平洋夏季的特征(群发性),发现在这些时期,存在强的季风槽,弱的垂直切变与充足的水汽供应。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时空的群发性与夏季风活动的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台风 季风槽 垂直切变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95
9
作者 吴志伟 江志红 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华北干旱与洪涝强度相当,华南前汛期降水和华北雨季总体呈趋旱的趋势,而江淮梅雨呈趋涝的趋势;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化最为显著,江淮梅雨次之,华北雨季最弱,年代际变化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同期500 hPa高度场来看,华南前汛期降水多少与其北侧有无低值系统向南发展关系密切,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均与副高相关显著,不同在于前者还和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呈显著正相关,而后者受其西北侧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影响较大;从前期海温来看,华北雨季与大西洋西部和北太平洋海温关系比华南前汛期降水和江淮梅雨更为密切,江淮梅雨与中国近海海温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孟加拉湾附近海温相关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江淮梅雨 华北雨季 旱涝 特征对比
下载PDF
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和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85
10
作者 徐海明 金海 董敏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94-706,共13页
文中首先采用简单相关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与前期冬季环流和前期冬、春全球海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入梅的早晚与前期冬季北半球大型环流存在显著的相关 :入梅早的年份 ,其前期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强 ,北半球只... 文中首先采用简单相关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与前期冬季环流和前期冬、春全球海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入梅的早晚与前期冬季北半球大型环流存在显著的相关 :入梅早的年份 ,其前期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强 ,北半球只有一个强的极涡并位于格陵兰上空 ,东亚大槽弱 ;入梅晚的年份 ,则其前期冬季环流表现为 ,北大西洋涛动弱 ,北半球存在两个极涡 ,其中一个仍然位于格陵兰上空 ,而另一个则位于西伯利亚上空 ,东亚大槽较常年强。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与前期冬春北大西洋海温的相关分析表明 :入梅早的年份 ,北大西洋海温较常年偏暖 ;入梅晚的年份 ,前期冬春北大西洋海温较常年偏冷。文中还用 CCM3模拟了冬、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增暖对后期江淮入梅和梅雨期降水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北大洋涛动 海温异常 江淮流域 梅雨
下载PDF
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89
11
作者 薛峰 王会军 金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7-291,共5页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其他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1970~1999年期间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以下分别简称为马高和澳高)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马高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南极涛动,当南半球高纬度绕极低压加深时,马高加强;与马高...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其他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1970~1999年期间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以下分别简称为马高和澳高)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马高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南极涛动,当南半球高纬度绕极低压加深时,马高加强;与马高有所不同的是,澳高的年际变化则同时与南极涛动和ENSO(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有关,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澳高加强. 相关分析和所选取的个例分析均证实,东亚夏季风降水与马高和澳高有密切关系.当北半球从春至夏(南半球从秋至冬)马高增强时,中国长江流域至日本一带多雨,华南到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以及东亚中纬度大部分地区少雨.与马高相比,澳高的影响仅限于华南地区,当澳高增强时,华南多雨. 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涛动是除ENSO之外另一个能够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年际变化的强信号,这对于揭示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的物理机制和中国夏季降水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斯克林高压 澳大利亚高压 年际变化 东亚夏季风降水 南极涛动 ENSO事件
原文传递
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94
12
作者 池艳珍 金海 吴志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典型的由冬到夏过渡的环流形势,华南地区高空为平直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水汽来源主要是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副高仍控制南海地区,华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及孟加拉湾的西南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并与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连通,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夏季风降水时段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此时南亚高压跃上高原,华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部,对流发展极其旺盛,强大的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越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向华南地区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锋面降水 夏季风降水
下载PDF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91
13
作者 王鹏祥 杨金虎 +3 位作者 张强 金海 王德民 陆登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9-656,共8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及年平均地面风速等资料,分析了近44年中国西北地区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区基本都表...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及年平均地面风速等资料,分析了近44年中国西北地区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区基本都表现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速率普遍为0.2~0.9℃/10a,大部分地区高于0.22℃/10a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并且在1994年还发生了一次增温突变。西风带气候区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增加趋势,而季风带气候区表现为小幅减少趋势。近44年来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且在1976年左右发生了减少突变。整个西北地区平均地面风速减少、日照时数减少、平均日较差减少、相对湿度增加及平均低云量增加可能是水面蒸发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气候 变化
下载PDF
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被引量:92
14
作者 金海 吴志伟 +1 位作者 祁莉 姜爱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结果表明:NECVI能够较好表征东北低涡的气候效应;夏季东北冷涡强度与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降水偏多,前期2月北半球环状模(NAW)偏弱;东北冷涡偏弱年,降水偏少,前期2月NAM偏强。此外,夏季东北冷涡与前期的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前期NAM和中国近海海温的异常可以作为夏季东北冷涡异常的一个前兆信号,进而为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环状模 东北冷涡 夏季降水 环流异常
下载PDF
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 被引量:89
15
作者 吴志伟 李建平 +1 位作者 金海 江志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717-1724,共8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7—2003年中国720站夏季(5~8月)逐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分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进行研究,定义了一个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再结合ERA-40再分析资料及195...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7—2003年中国720站夏季(5~8月)逐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分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进行研究,定义了一个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再结合ERA-40再分析资料及1957~2003年南半球和北半球环状模(SAM和NAM)指数时间序列,分析了异常年的同期和前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偏南,长江流域低层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同时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涝期西太平洋副高北抬,该地区低层有正涡度发展并伴随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北抬,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多.涝转旱年涝期北方冷空气活跃,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层正涡度发展同时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南亚高压位于高原南侧上空,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旱期低层有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副高异常显著的北跳,南亚高压向东向北扩展至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转为东风急流所控制,干旱少雨.另外,长江中下游夏季LDFAI与其前期2月份的SAM和NA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为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旱涝急转 大尺度环流异常 长周期尺度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84
16
作者 金海 刘芸芸 常越 《干旱气象》 2005年第1期10-16,共7页
利用NCEP/NCAR 1951~2000年共50 a的再分析资料及我国西北地区内31个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对西北地区近50 a来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呈反位相分布,... 利用NCEP/NCAR 1951~2000年共50 a的再分析资料及我国西北地区内31个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对西北地区近50 a来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呈反位相分布,说明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影响系统不同,影响时期不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夏季多、少雨年的相关区域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特征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夏季降水异常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冬季北极涛动和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78
17
作者 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北极涛动指数 ( AOI)、NCEP/NCAR4 0 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 SLP)、850、50 0、2 0 0 h 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 6 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 ,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 ( EOF)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 利用北极涛动指数 ( AOI)、NCEP/NCAR4 0 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 SLP)、850、50 0、2 0 0 h 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 6 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 ,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 ( EOF)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 ,特别是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华北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以前为持续冷冬 ,80年代中期之后变为持续暖冬 ,其间相对正常 ,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亦存在类似的 3个阶段。冬季北极涛动高(低 )指数年 ,华北地区为暖 (冷 )冬年。其原因在于 ,北极涛动在对流层低层和高层都可激发类似 EU遥相关型的异常 ,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华北地区气温。强 (弱 )涛动年大气环流具有弱 (强 )东亚冬季风特征 ,西伯利亚高压减弱 (增强 ) ,亚洲大陆地面东北风减弱 (增强 ) ,高空东亚大槽减弱 (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气温变化 北极涛运 大气环流 小波分析 暖冬 冷冬 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被引量:73
18
作者 孙秀荣 陈隆勋 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化 东亚季风 夏季降水 环流场 热力 降水异常 指数 表示 周期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与西北干旱的关系 被引量:80
19
作者 王宝鉴 黄玉霞 +1 位作者 金海 王黎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12-918,共7页
利用西北(区)168个测站1961—2000年6~9月月平均降水与温度资料,采用EOF、REOF方法分析了近40年降水异常特征,同时利用同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夏季风年西北区水汽通量场的特征及夏季风西北影响区的净水汽通量。结... 利用西北(区)168个测站1961—2000年6~9月月平均降水与温度资料,采用EOF、REOF方法分析了近40年降水异常特征,同时利用同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夏季风年西北区水汽通量场的特征及夏季风西北影响区的净水汽通量。结果表明:西北区6~9月降水可分为7个气候异常区;东亚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主要位于100°E以东的地区;东亚夏季风西北影响区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南风水汽通量;强夏季风年,到达东亚夏季风西北影响区的水汽通量显著增加,该区降水偏多,弱夏季风年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 水汽通量 降水 东亚夏季风西北影响区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67
20
作者 李峰 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0-271,共12页
主要利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40年高度场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中期以前,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一大国波列作用... 主要利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40年高度场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中期以前,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一大国波列作用于东亚夏季风,造成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76年以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使大圆波列减弱,与东亚夏季风关系淡漠,不再影响华北降水。由此指出:影响东亚天气气候的海温关键区,并不总固定在某一海区,随着海气作用的年代际变化关键区是会发生转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温 东亚夏季风 海陆温度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