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唐超 廖烨晖 +5 位作者 唐强 马飞 罗宁 杨胜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9-825,共7页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86例(初次手术78例,翻修手术8例),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18~72(53.8±8.3)岁,所有硬膜囊破口术中均行缝合修补。根据是否适用止血海绵覆盖分为两组,A组(46例)术中使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B组(40例)术中常规皮下深筋膜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覆盖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时间、硬膜囊撕裂长度、术中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末次随访均复查腰椎MRI,观察术后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是否形成硬膜囊假性囊肿或脑脊液窦道形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术中硬膜囊撕裂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5.2%(7/46)低于B组35.0%(14/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1.3d)及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25.0±59.3ml)明显低于B组(10.5±2.1d;329.0±103.1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起床活动时间7.5±1.6d,B组为14.5±2.2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低颅压性头痛(2/7)、切口渗漏不愈(0/7)、切口感染(0/7)等早期脑脊液漏并发症低于B组(8/14、2/14、1/14)(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腰椎MRI,A组未见明确硬膜外脑脊液囊肿或皮下窦道形成,B组存在硬膜外脑脊液囊肿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脑脊液漏 止血海绵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脊柱结核病灶MSCT、MRI影像学表现及对内镜手术指导价值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唐强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灶MSCT、MRI影像学表现及对内镜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MRI检查。观察患者影像学表现,记录并比较MSCT检查、MRI检查所需总时间...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灶MSCT、MRI影像学表现及对内镜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MRI检查。观察患者影像学表现,记录并比较MSCT检查、MRI检查所需总时间、病灶检出时间以及对脊柱结核阳性征象(脊髓侵犯,骨质钙化、坏死,椎管狭窄、椎旁脓肿以及骨质破坏等情况)检出率。结果MSCT检查所需总时间、病灶检出时间均短于MRI检查(P<0.05);MSCT、MRI检查在椎管狭窄、椎旁脓肿、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侵犯、骨质钙化、坏死检查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MSCT影像学表现为骨质坏死、椎旁脓肿、死骨形成、椎间盘破坏、骨质增生硬化等;MRI检在细菌浸润阶段可发现异常信号。结论MSCT、MRI在检查脊柱结核上各有优势,通过对两种检查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对患者内镜手术治疗有较高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MSCT MRI 影像学表现 内镜手术
下载PDF
乙肝病毒感染对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马飞 廖烨晖 +5 位作者 唐强 唐超 罗宁 杨胜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34-640,共7页
目的:对比观察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与非HBV感染者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HBV感染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单节段腰椎... 目的:对比观察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与非HBV感染者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HBV感染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开放融合固定术患者共1562例,其中HBV感染者148(9.5%)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121例纳入观察组;以同样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择与观察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段相匹配121例非HB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中切口愈合不良(乙级愈合:切口红肿、渗出、硬结、血肿、脂肪液化、裂开;丙级愈合:切口感染)患者与切口愈合良好(甲级愈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细胞总数、肝功能异常(AST>40U/L或ALT>50U/L)、HBV-DNA(+)情况。结果:观察组121例患者中,乙级愈合11例,丙级愈合5例;对照组121例中,乙级愈合4例,丙级愈合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切口愈合不良组与切口愈合良好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淋巴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肝功能异常病例数、HBV-DNA(+)病例数、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HBV再激活23例,与未激活患者相比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HBV-DNA(+)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患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非HBV感染者更高;肝功能异常(AST>40U/L或ALT>50U/L)、HBV-DNA(+)、术中出血多是HBV感染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可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术前HBV-DN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腰椎后路开放融合固定术 感染 切口愈合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4
作者 罗德军 发友 +2 位作者 杨博 张兆尧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2期74-76,共3页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常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替加环素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自然杀伤细胞(NK)]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0.97%(χ^(2)=5.415,P=0.020)。观察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细菌替换率、细菌再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2组IgA水平低于治疗前,IgG、IgM、NK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45%,低于对照组的25.81%(χ^(2)=4.292,P=0.038)。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引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其细菌清除能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手术 术后引流 多重耐药菌感染 替加环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一期与分期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胜 罗宁 +6 位作者 唐超 廖烨晖 唐强 马飞 王清 钟德君 《华西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328-335,共8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一期和分期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2月-2016年3月确诊为颈腰综合征并行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根据是否一期手术减压将其分为一期组(一期完成颈椎和腰椎椎管... 目的分析并比较一期和分期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2月-2016年3月确诊为颈腰综合征并行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根据是否一期手术减压将其分为一期组(一期完成颈椎和腰椎椎管减压手术,共21例)和分期组(分2期完成颈椎和腰椎椎管减压术,间隔3~6个月,共18例)。一期和分期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Nurick评分、颈椎及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术后随访JOA改善率和围手术期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症状持续时间、Kang分级、Schizas分级、基础疾病、颈腰椎JOA评分、ODI评分、Nurick评分,手术减压节段和分布,以及术后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及术后末次随访Nurick评分、颈椎及腰椎JOA评分、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一期组术后1年颈腰椎JOA改善率明显高于分期组[颈椎:(70.55±9.28)%vs.(55.29±7.82)%,P<0.05;腰椎:(69.50±4.95)%vs.(51.58±7.62)%,P<0.05]。但末次随访两组之间颈腰椎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Nurick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组与分期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67±3.40)、(15.72±1.5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明显高于分期手术[(293.10±43.83)vs.(244.44±22.29) min,P<0.05;(533.33±180.51) vs.(380.56±38.88)mL,P<0.05]。一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组(57.1%vs. 16.7%,P<0.05)。结论与分期手术相比,一期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短期随访神经功能改善及临床疗效改善明显,但远期随访两者无明显差异。分期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腰综合征 颈腰椎减压术 一期手术 分期手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的选择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唐超 廖烨晖 +6 位作者 唐强 马飞 李广州 杨胜 王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0-207,共8页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科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BI)患者42例;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47.6±10.7岁,身高164.8±11.5cm,体...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科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BI)患者42例;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47.6±10.7岁,身高164.8±11.5cm,体重61.5±8.8kg,体重指数(BMI)22.6±3.1kg/m~2;合并寰枕融合13例、寰椎发育不良8例、齿状突畸形5例、寰枕融合+Klippel-Feil(K-F)综合征16例。根据性别和年龄基线匹配纳入84例健康体检者;男30例,女54例,年龄50.6±9.5岁,身高166.1±12.4cm,体重63.8±9.6kg,BMI 22.1±3.9kg/m~2。测量健康人群OC2A和POCA,BI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OC2A、POCA和下颈椎前凸角(CSA),以及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下颈椎椎间盘和椎体高度比(S值)。获得健康组OC2A和POCA的均值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根据术后即刻OC2A和POCA选择是否在健康人群95%CI,将BI患者分为正常角度组(OC2A和POCA均在健康人群95%CI)和非正常角度组。获得两组患者术后即刻OC2A和POCA与术前的差值(d-OC2A和d-POCA);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末次随访时下颈椎前凸角丢失度数(dCSA)和S差值(dS)。结果:健康人群OC2A和POCA值分别为14.8°±4.5°和108.1°±8.6°,95%CI分别为8.6°~21.1°和91.2°~121.8°。BI患者术前的OC2A、POCA和CSA分别为5.6°±4.3°、123.8°±10.4°和25.7°±9.5°。BI患者中,正常角度组(n=26)术后即刻OC2A和POCA分别为12.9°±3.2°,111.9°±7.2°,非正常角度组(n=16)术后即刻OC2A和POCA分别为6.1°±2.4°和120.4°±9.4°。正常角度组d-OCA和d-POCA分别为10.6°±3.5°(6.5°~18.8°)和-8.8°±5.2°(-24.0°~5.5°),非正常角度组d-OCA和d-POCA分别为3.8°±4.1°(-4.5°~9.5°)和-6.4°±4.2°(-18.0°~7.8°),两组之间术后即刻OC2A、POCA以及d-O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正常角度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JOA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融合 枕颈角 后枕颈角 颅底凹陷症
下载PDF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CT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唐强 王清 +4 位作者 马飞 廖晔晖 唐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20-826,共7页
目的: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 目的: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别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21例三维CT未提示枕颈区及颈椎病变或下颈椎曲度异常改变者作为对照组(B组)。在二维CT图像上测量对比两组寰枢椎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并将此两指标作为侧块关节形态改变定量评价指标;检验B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测量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统计A组患者骨折病程及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骨折病程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相关性。根据颈椎过伸位或全麻颅骨牵引下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将A组患者分为可复型(复位≥50%)与不可复型(复位<50%);统计不可复型患者在伴或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中的占比,分析侧块关节形态改变与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的相关性;比较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寰齿前间隙(ADI)及JOA评分。结果:B组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测量结果观察者间信度值分别为0.923和0.902,观察者内信度值分别为0.934和0.909。B组42侧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分别为24.6°±3.9°与14.8°±2.7°;A组41侧(1例伴单侧侧块关节融合无法测量)侧块关节冠状面倾斜角为25.2°±4.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面倾斜角(8.2°±4.9°)小于B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骨折病程与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呈负相关(左:r=-0.702,P<0.01;右:r=-0.605,P<0.05)。A组患者中12例出现侧块关节塌陷、穹隆状及鱼唇样形态学改变(单侧6例,双侧6例);经全麻下颅骨牵引评估,可复型为10例,不可复型为11例,伴有侧块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侧块关节 倾斜角 寰枢椎脱位 CT
下载PDF
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过程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的合理选择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胜 唐超 +4 位作者 廖烨晖 唐强 马飞 钟德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654-3661,共8页
背景: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区固定角度的选择不合理时,将降低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退变。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分析颅底凹陷症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选择对术后临床疗效和下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影响。方法:... 背景: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区固定角度的选择不合理时,将降低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退变。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分析颅底凹陷症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选择对术后临床疗效和下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影响。方法:根据性别和年龄纳入150例健康成人(健康组),男女各75例,20-69岁分为5个年龄组,每组15例。由3名主治以上脊柱外科医师测量每一例健康成人的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对两参数进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证明其一致性后,结果取均值,获得正常人群两参数的均值和95%CI。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患者42例(畸形组),根据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是否在健康组95%CI内分为理想角度亚组和非理想角度亚组,测量两亚组患者术前、术后行走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枕颈角、后枕颈角和下颈椎前凸角;记录两亚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末次随访下颈椎前凸角丢失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健康组150例志愿者枕颈角、后枕颈角分别为(14.5±3.7)°、(108.2±8.1)°,95%CI分别为7.2°-21.8°及92.3°-124.0°;而且枕颈角与后枕颈角之间存在负相关(r=-0.386,P<0.001);②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枕颈角(5.6±4.3)°明显小于健康组(P<0.001),而后枕颈角(123.9±10.4)°、下颈椎前凸角(25.7±9.5)°显著大于健康组(P<0.001);③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中,理想角度亚组(26例)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在理想角度范围(健康组的95%CI内);非理想角度亚组(16例)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选择不在健康组95%CI,其中14例(87.5%)患者枕颈角低于7.2°(健康组95%CI的下限值),2例(12.5%)后枕颈角高于124.0°(健康组95%CI的上限值);④两亚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和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角 后枕颈角 枕颈融合术 下颈椎前凸角 颈椎功能 疼痛
下载PDF
非高尿酸性腰椎管内痛风石一例
9
作者 罗德军 牟遐平 +4 位作者 发友 杨博 朱庆茂 张兆尧 《骨科》 CAS 2022年第5期465-467,共3页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全身骨、关节、软组织而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疾病^([1]),全世界的发病率为0.1~0.3%^([2]),常以关节的急慢性炎症、痛风结石、泌尿结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国高尿酸...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全身骨、关节、软组织而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疾病^([1]),全世界的发病率为0.1~0.3%^([2]),常以关节的急慢性炎症、痛风结石、泌尿结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痛风最常见于手、足、肘关节、踝关节等,主要以痛风结节、痛风石形成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石 嘌呤代谢障碍 急慢性炎症 痛风结节 高尿酸血症 踝关节 肘关节 泌尿结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