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9
1
作者 桂蓓 +3 位作者 李梦秋 付江波 李坤平 陈艳芬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217,共6页
目的:探讨胃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的构建及方法学比较。方法:SD大鼠分成5组,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四组在夹尾和不规则饮食刺激基础上,分别予以不同温度的稀盐酸或生理盐水建立FD模型,连续干预2 w;检测大鼠的一... 目的:探讨胃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的构建及方法学比较。方法:SD大鼠分成5组,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四组在夹尾和不规则饮食刺激基础上,分别予以不同温度的稀盐酸或生理盐水建立FD模型,连续干预2 w;检测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及饮水量、摄食量、行为学指标(糖水消耗百分率和旷场得分)、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胃肠组织病理形态、血清5-HT含量等,比较各模型的特点。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凉HCl组和冰NaCl组的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较明显(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凉HCl组和冰NaCl组大鼠的糖水消耗百分率和旷场得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和5-HT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四种造模方法均能模拟出FD模型症状,其中“夹尾刺激法+不规则饮食复合凉HCl”组、“夹尾刺激法+不规则饮食复合冰NaCl”组这两种模型总体比较稳定,前者比较适合制作肝郁脾虚(寒)证FD模型,后者更适合制作胃(实)寒型FD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大鼠模型 胃寒型 胃肠动力 5-羟色胺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良附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桂蓓 +6 位作者 陈艳芬 尹永芹 陶曙红 沈志滨 李坤平 付江波 魏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853-3862,共10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析良附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潜在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良附丸对FD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析良附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潜在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良附丸对FD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获取和筛选良附丸的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FD相关靶点;药物与疾病靶点相交集后,导入STRING数据库检索蛋白互作关系,筛选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Gene Oncology)生物过程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 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预测良附丸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度。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良附丸的活性成分19个及与FD相关的靶点591个,其中交集靶点253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良附丸主要与药物反应、转录的负调控、细胞凋亡的正调控、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有关,富集在HIF-1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TNF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良附丸关键有效成分与靶点MAPK1、AKT1、TRPV1、HTR1A、HTR2A均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构建F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良附丸治疗7 d,检测结果显示,良附丸组能显著缓解FD大鼠的症状,且明显升高5-HT的表达水平,下调TRPV1的表达。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良附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改善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为进一步的良附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附丸 功能性消化不良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促进药物透皮和真皮滞留的纳米经皮给药系统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慧婷 +2 位作者 时军 张展豪 黄志鸿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733-736,743,共5页
纳米经皮给药系统通过药物皮肤局部递送,药物透过皮肤达到有效局部组织药物浓度或血药浓度,从而实现疾病预防或治疗的作用。传统的皮肤局部给药剂型存在保留时间短、给药频率高和患者顺应差等不足,纳米经皮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药物透皮... 纳米经皮给药系统通过药物皮肤局部递送,药物透过皮肤达到有效局部组织药物浓度或血药浓度,从而实现疾病预防或治疗的作用。传统的皮肤局部给药剂型存在保留时间短、给药频率高和患者顺应差等不足,纳米经皮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药物透皮和真皮转运,是皮肤疾病防治的理想方式,在皮肤局部给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从脂质体、纳米粒、微针、微乳和外泌体5个方面,对纳米经皮给药系统促进药物透皮和真皮滞留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中药透皮给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纳米载体 透皮 真皮转运 外泌体
下载PDF
肝郁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4
作者 佳慧 +4 位作者 张百荣 张水娣 魏苑君 杨超燕 陈艳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55-1563,共9页
目的采用单因素造模法和多因素联合造模法分别制备肝郁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大鼠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指标,提供理想的IBS-C实验动物模型。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ormal组)、冰水灌胃组(Cold组)、束缚组(Restrain组)、夹尾... 目的采用单因素造模法和多因素联合造模法分别制备肝郁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大鼠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指标,提供理想的IBS-C实验动物模型。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ormal组)、冰水灌胃组(Cold组)、束缚组(Restrain组)、夹尾组(Tail组)、冰水灌胃+束缚组(C+R组)和冰水灌胃+夹尾组(C+T组)。造模期间观测各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存活情况,进行旷场行为学、粪便Bristol评分、内脏敏感性、小肠推进等指标观测,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结肠中5-HT、VIP含量。结果造模后,各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P<0.05,P<0.01),进食量、饮水量减少,各模型组血清中的5-HT含量均有上升。其中Cold组排便粒数及Bristol得分减少,结肠5-HT含量增加(P<0.05,P<0.01);Restrain组旷场总路程及平均速度减少(P<0.01);Tail组糖水偏好降低(P<0.01);C+T组糖水偏好率、旷场总路程、小肠推进率、排便粒数及Bristol得分减少,结肠中5-HT含量增加,VIP含量减少(P<0.05,P<0.01);C+R组旷场总路程、平均速度、结肠中VIP含量减少(P<0.05);除Tail组,其余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在造模7、14 d,各压力值下均出现内脏高敏感性(P<0.05,P<0.01);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各模型组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或病理学改变。结论采用冰水灌胃结合夹尾法可以成功建立肝郁证IBS-C大鼠模型,是5种方法中的首选,为系统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IBS-C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郁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大鼠 冰水 束缚 夹尾
下载PDF
淡竹退热方治疗感冒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梦秋 梁嘉欣 +5 位作者 王晖 尹永芹 付江波 张百荣 陈艳芬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1-1074,共4页
目的通过对淡竹退热方(DZP)解热、抗炎、镇痛以及体外抗菌的药效学研究,考察其治疗感冒的药理作用依据。方法采用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观察淡竹退热方的解热作用,分别采用角叉菜胶足肿胀模型大鼠和二甲苯小鼠耳肿胀观察其抗炎作用,以小鼠热... 目的通过对淡竹退热方(DZP)解热、抗炎、镇痛以及体外抗菌的药效学研究,考察其治疗感冒的药理作用依据。方法采用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观察淡竹退热方的解热作用,分别采用角叉菜胶足肿胀模型大鼠和二甲苯小鼠耳肿胀观察其抗炎作用,以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该方的镇痛作用,以琼脂扩散法观察该方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小肠炭末推进法研究其对小鼠肠运动的影响。结果大鼠注射10%啤酒酵母混悬液后,温度均上升1℃左右,与对照组比较,DZP高、中、低剂量组具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P<0.05或P<0.01),高剂量DZP还可能通过影响肠运动而导热下行;DZP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炎性足肿胀,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DZP对热刺激引起的痛反应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体现明显的镇痛作用;DZP的体外抑菌活性不明显。结论DZP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和一定的镇痛作用,可用于感冒类疾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竹退热方 药效学 解热 抗炎 镇痛
原文传递
多枝雾水葛凝胶膏剂抗皮肤感染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嘉欣 邹国发 +5 位作者 郭丽冰 陶曙红 杨超燕 桂蓓 陈艳芬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7-1102,共6页
目的:研究多枝雾水葛凝胶膏剂(Pouzolzia zeylanica var.microphylla gel,PZG)对皮肤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小鼠皮下脓肿模型和大鼠皮肤创伤性感染溃疡模型,通过检测体质量、皮肤脓肿体积或溃疡面积愈合... 目的:研究多枝雾水葛凝胶膏剂(Pouzolzia zeylanica var.microphylla gel,PZG)对皮肤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小鼠皮下脓肿模型和大鼠皮肤创伤性感染溃疡模型,通过检测体质量、皮肤脓肿体积或溃疡面积愈合率、皮肤细菌逆培养和局部皮肤病理形态、羟脯氨酸、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等指标,考察PZG对感染性皮下脓肿和皮肤溃疡的治疗作用。结果:PZG能显著缩小皮下脓肿体积,提高皮肤溃疡面积愈合率,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PZG可抑制皮肤感染部位的细菌生长,改善局部皮肤病理形态;PZG可降低溃疡部位TNF-α和IL-10水平,增加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促进溃疡愈合。结论:中药有效部位制剂PZG具有良好的抗皮肤感染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综合的抗菌、抗炎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枝雾水葛凝胶膏剂 皮肤感染 脓肿 溃疡 药效学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溶出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慧婷 赵必鑫 +3 位作者 詹燕珊 郭思旖 时军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SA)固体分散体制备、表征和体外溶出情况,分析其体外溶出特性。方法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丹参酮ⅡA-PVP固体分散体(TSA-PVP SD),建立TSA的HPLC质量分数测定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溶解度实验及体外溶出度测定对TSA-PVP...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SA)固体分散体制备、表征和体外溶出情况,分析其体外溶出特性。方法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丹参酮ⅡA-PVP固体分散体(TSA-PVP SD),建立TSA的HPLC质量分数测定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溶解度实验及体外溶出度测定对TSA-PVP SD进行物相鉴别,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及红外光谱研究(FTI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TSA-PVP SD能显著增强TSA溶解性能及体外溶出度,80 min体外累积溶出率即达到90%以上;物相鉴别结果显示TSA以非结晶状态均匀分散于PVP载体中形成固体分散体。结论TSA-PVP SD具有较好的溶出度,溶出适应性较高,为丹参酮ⅡA制剂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固体分散体 溶出度 溶解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