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称谓的起源 被引量:10
1
作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0-115,共6页
本文以确凿史料证明 ,“中国”在西周时已具有国家名称性质 ,并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中国”称谓起于夏代。还分析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词的多种意义都是“中国”在西周时取得的国名意义的继续和变化 ,从而揭示出先秦... 本文以确凿史料证明 ,“中国”在西周时已具有国家名称性质 ,并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中国”称谓起于夏代。还分析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词的多种意义都是“中国”在西周时取得的国名意义的继续和变化 ,从而揭示出先秦时“中国”词义的变化轨迹 :从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一词产生 ,经过“城邑”、“京师” ,至复发展为国名 ;夏、商、周皆称“中国” ;春秋时“中国”初指东周 ,后指“攘夷联盟” ,由此派生出“礼乐文化”和“中原”的意义 ,至春秋末演变为时人的“统一理想” ;战国时人确认“中国”为“九州” ,为秦汉统一中国奠定了观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称谓 起源
下载PDF
康有为的“大中国观”与革命派放弃“驱除鞑虏”口号 被引量:9
2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59,共6页
190 2年 ,康有为深情表白 :“以我之愚 ,窃爱大中国 ,爱一统 ,若其为印度焉 ,分为众小以待灭 ,此则我之愚 ,所不敢知不敢从也。”他以“大中国观”反对喧嚣一时的狭隘民族主义 ,导发了一场思想大论战。通过论战 ,革命派接受了“大中国观... 190 2年 ,康有为深情表白 :“以我之愚 ,窃爱大中国 ,爱一统 ,若其为印度焉 ,分为众小以待灭 ,此则我之愚 ,所不敢知不敢从也。”他以“大中国观”反对喧嚣一时的狭隘民族主义 ,导发了一场思想大论战。通过论战 ,革命派接受了“大中国观”,清算了“民族复仇”、“满汉分治”、“特法治满”等错误主张 ,放弃了有严重负作用的“驱除鞑虏”口号 ,形成了巩固中国统一、体现民族平等的“五族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国观”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下载PDF
深圳地铁5号线宝安立交桥桩基托换技术 被引量:6
3
作者 潘健 周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4-97,共4页
随着我国城市地铁的大量兴建,尽量减少地下建筑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新课题。对桩基托换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以深圳地铁5号线盾构区间宝安立交桥的桩基托换为例,对桩基托换设计、施工工艺、桩基托换关键工作等作了... 随着我国城市地铁的大量兴建,尽量减少地下建筑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新课题。对桩基托换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以深圳地铁5号线盾构区间宝安立交桥的桩基托换为例,对桩基托换设计、施工工艺、桩基托换关键工作等作了介绍,供复杂施工环境下的既有桥梁桩基托换施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施工 既有桥梁 桩基托换 施工工艺
下载PDF
“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被引量:4
4
作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53-56,共4页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中国' '中国观'
下载PDF
泾川完颜家族祖先遗像考释 被引量:2
5
作者 贺晓燕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3,107,共5页
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完颜家族祖先遗像,绘金朝10代帝王如27位辅臣辅将以及一个部世图像,内容丰富,价值极高,是女真族融入汉族的实物证据。10代帝王不完全按时序排列,辅臣辅将与帝王非完全对应关系,完颜宗弼一系地位突出,张中孚和张中彦... 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完颜家族祖先遗像,绘金朝10代帝王如27位辅臣辅将以及一个部世图像,内容丰富,价值极高,是女真族融入汉族的实物证据。10代帝王不完全按时序排列,辅臣辅将与帝王非完全对应关系,完颜宗弼一系地位突出,张中孚和张中彦两位汉族官吏列名其中,还把完颜承晖作为第11代帝于祭祀。本文对遗画中的人物和部世作详尽考证,并试释其五个特点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川完颜氏 祖先遗像 考释
下载PDF
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五件实物证据 被引量:3
6
作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6-39,共4页
岐山完颜氏祖碑和泾川完颜氏祖先画像证实岐山王家村1200多口王姓村民和泾川老鸦窝500余口完颜姓村民是女真人后裔。凤翔重修存真碑、皋兰杨氏族谱和永登火氏族谱证实凤翔紫荆村2500多口屈姓村民,皋兰新湾村1000多口杨姓村民,以及永登... 岐山完颜氏祖碑和泾川完颜氏祖先画像证实岐山王家村1200多口王姓村民和泾川老鸦窝500余口完颜姓村民是女真人后裔。凤翔重修存真碑、皋兰杨氏族谱和永登火氏族谱证实凤翔紫荆村2500多口屈姓村民,皋兰新湾村1000多口杨姓村民,以及永登、皋兰、白银、榆中、红古等地的火姓村民是蒙古人后裔。这五件实物证据极具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岐山完颜氏祖碑 泾川完颜氏祖先遗像 凤翔重修存真碑 皋兰杨氏族谱 永登《金陵火氏族谱》 民族融合
下载PDF
谈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7-43,70,共8页
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中国化为其准备了条件,元朝是其重要阶段,明代虽有反复继续发展,被清朝绥服是其关键阶段。近代反侵略斗争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中国化为其准备了条件,元朝是其重要阶段,明代虽有反复继续发展,被清朝绥服是其关键阶段。近代反侵略斗争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同步兴旺繁荣,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以巩固形式最后完成。"中国观"在蒙古民族认同于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民族 中国观 民族融合 中国认同
下载PDF
基于随机有限元的坝基渗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潘健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12-16,共5页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随机有限元方法并结合渗流随机场的概念,对设置有两道防渗墙的大坝渗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渗透系数标准差和空间相关距离对流量、出逸梯度和扬压力的影响.对比了确定性分析和随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土体渗透系数...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随机有限元方法并结合渗流随机场的概念,对设置有两道防渗墙的大坝渗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渗透系数标准差和空间相关距离对流量、出逸梯度和扬压力的影响.对比了确定性分析和随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土体渗透系数标准差和空间相关距离对流量、扬压力和出逸梯度有较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系数 变异系数 随机场 随机有限元
下载PDF
试析《周礼》中的“六廉”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邹学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9-43,共5页
《周礼·小宰》首定廉吏的标准为“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廉”今可释为心廉、能廉、风廉、行廉、法廉、辞廉,是对廉吏的全面要求。“六廉”思想是周人早期廉政思想的浓缩概括,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周人以... 《周礼·小宰》首定廉吏的标准为“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廉”今可释为心廉、能廉、风廉、行廉、法廉、辞廉,是对廉吏的全面要求。“六廉”思想是周人早期廉政思想的浓缩概括,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周人以它为思想灵魂制定了育廉教育体系——周礼,秦人以它为目标制定了监廉的社会机制——秦制。“六廉”思想引发了百家争鸣,奠定了古代廉政文化的基本理论。“六廉”思想在两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中,仍然有着重大影响:推进廉政思想持续发展,廉政法律逐渐完备,监督机制更加健全,铨选制度日益合理,考核制度不断加强。“六廉”思想还为古代史学提供了主旨,受它启发而形成的官箴维护着官德官风,同样受它启发而出现的乡约、家训净化着民俗民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廉”思想 周礼 秦制 百家争鸣 后世影响
下载PDF
从《大略》篇看荀子的义利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宝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3-47,共5页
读《大略》可以看出,荀子已经发现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行为取向,两者相互斗争,其势力消长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动乱,人可以参与并调节两者的矛盾运动。他主张人为地助长道义主义,通过"以义克利"的过程而实现&q... 读《大略》可以看出,荀子已经发现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行为取向,两者相互斗争,其势力消长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动乱,人可以参与并调节两者的矛盾运动。他主张人为地助长道义主义,通过"以义克利"的过程而实现"义利两有"。他把其义利观贯彻于他的天人观、教育观、认识论和治国论中,形成了精神激励、利益驱动、权利制约三种手段并用的综合社会治理思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亦带有理论偏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大略》 “以义克利” “义利两有”
下载PDF
关于《尚书》的几个问题——与刘国忠博士商榷
11
作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1-36,共6页
与刘国忠博士《走近清华简》一书中的观点商榷,提出10个问题,并阐述下列看法:《尚书》中的诰、誓、训、命是事前草拟,届时宣读的原始文献,而谟、典是史官记录,后人美化而形成的历史故事;《尚书》小序非孔子所作,是西汉人张霸伪托孔子而... 与刘国忠博士《走近清华简》一书中的观点商榷,提出10个问题,并阐述下列看法:《尚书》中的诰、誓、训、命是事前草拟,届时宣读的原始文献,而谟、典是史官记录,后人美化而形成的历史故事;《尚书》小序非孔子所作,是西汉人张霸伪托孔子而作;西汉《今文尚书》28篇非孔子录百篇尚书残本,其中《禹贡》、《尧典》、《皋陶谟》是战国人编写的历史故事;西汉《古文尚书》16篇,是孔安国所献孔子家藏本;梅赜《尚书》不是西汉《古文尚书》,但两者并非毫无联系,是利用了先秦书籍曾引用的尚书篇名及语句,加以自己的阐发而另作;清华简中的两篇商书,命名为《尹至》,《尹诰》均不妥,应改命《汤尹之誓》和《尹谟》,真正的《尹诰》并不存在;《尹谟》非伊尹亲作,《史记.殷本纪》所记《咸有一德》是伊尹亲作,前者记灭夏前事,后者作于灭夏后,所以《尹谟》不是《咸有一德》;梅赜《尚书》中的《咸有一德》是魏晋人编写的伊尹训戒太甲的历史故事,《尹谟》是战国人编写的商汤与伊尹筹划反夏的历史故事,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文字全然不同;用《伊谟》与梅赜《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对照,而断其为伪作,方法不可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闪耀着思想智慧,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延续中国文脉,朱熹不掩其思想智慧,不忍中断中国文脉,所以不完全否定梅赜《尚书》;对于西汉古文尚书16篇而言,梅赜《尚书》是伪作,但它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延续中国文脉,形成许多格言成语,深刻注塑中国人的观念,是真实存在的书,是价值丰富之书,当代人不可斥其为伪书,应该直称其为梅赜《尚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尹之誓》 《尹谟》 十六字真传 中国文脉
下载PDF
元代“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考释
12
作者 《宝鸡社会科学》 2018年第3期57-60,共4页
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的前身是中统年间的河东陕西道提刑按察司,直属御史台。至元八年(1271),河东陕西道析为河东山西道和陕西四川道,仍属御史台。至元十九年(1282),从陕西四川道析出西蜀四川道。至元二十年(1283)从陕西四川道析出云南... 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的前身是中统年间的河东陕西道提刑按察司,直属御史台。至元八年(1271),河东陕西道析为河东山西道和陕西四川道,仍属御史台。至元十九年(1282),从陕西四川道析出西蜀四川道。至元二十年(1283)从陕西四川道析出云南诸路道,陕西四川道改称陕西汉中道。至元二十四年(1287),陕西汉中道析出河西陇右道。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云南行台,陕西汉中道改属其辖,改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大德元年(1291),移云南行台于京兆,改称陕西行台,陕西汉中道改属其辖。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设于凤翔,纠察陕西行中书省内四道、五府、二十七州。王利用、郝天挺、姚遂等著名人物曾任廉访使或廉访副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汉中道 肃政廉访司 考释
原文传递
挡水结构地基渗流问题的随机有限元分析
13
作者 潘健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6-73,共8页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随机有限元方法,并结合渗流随机场的概念,对设置有两道防渗墙的大坝渗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渗透系数标准差和空间相关距离对坝基渗流参数的影响,对比了确定性分析和随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土体渗透系数标准差和空...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随机有限元方法,并结合渗流随机场的概念,对设置有两道防渗墙的大坝渗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渗透系数标准差和空间相关距离对坝基渗流参数的影响,对比了确定性分析和随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土体渗透系数标准差和空间相关距离对流量、扬压力和出逸梯度有较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系数 变异系数 随机场 随机有限元
下载PDF
鸦片战争与“中国观”的近代转换
14
作者 刘向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2-48,共7页
“中国观”是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人们是采取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包括“中国疆域观”、“中国人民观”、“中国文化观”和“中国主权观”等四项基本观念。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古代历史中... “中国观”是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人们是采取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包括“中国疆域观”、“中国人民观”、“中国文化观”和“中国主权观”等四项基本观念。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古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包含的“天朝大国”之类盲目自大心态却阻滞社会发展。鸦片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痛苦的战败经历迫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科学全新的史地知识,使他们的视野空前开阔,以全球为参照物反思中国,传统的“中国观”开始了近代转换:中国是“天朝”的观念崩溃了;“大国”的标准更新了,按新的标准,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中国的船、器和战法落后,是一个“弱国”;“天朝”与“大国”的观念相脱离,“弱国”与“大国”的观念相结合;国家蒙羞,人民受害,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救亡的中国观”从此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救亡的中国观” 萌生
下载PDF
彭德怀与陕西解放
15
作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53-56,共4页
本文以光复陕甘宁边区、西府出击和扶眉战役三次战争为线索,兼述宜川、荔北、陕中等战役,记叙了西北野战军歼灭胡宗南和宁青“二马”军队的主要过程。
关键词 彭德怀 新式整军 光复陕甘宁边区 西府出击 扶眉战役 陕西解放
下载PDF
汉族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16
作者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16,共6页
汉族渊源于史前生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魏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 汉族渊源于史前生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魏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中华民族 农耕文化 民族意识 游牧民族 爱国救亡运动
下载PDF
一场有深刻经验教训的正义战争——凤翔回民大起义
17
作者 张彦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9-57,共9页
本文以事实为依据,总结了风翔回民起义的历史教训及给予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 清代 风翔回民起义 民族政策 民族关系 回族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正义战争
原文传递
民办高校科研出路探析
18
作者 任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18-121,共4页
改变民办高校科研滞后面貌的关键,在于民办高校要摆脱"生存型模式",稳步走向"发展型模式",从"注重应用型"的院校逐渐转向"注重研究型"的大学,运用民办高校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灵活性手段,选聘... 改变民办高校科研滞后面貌的关键,在于民办高校要摆脱"生存型模式",稳步走向"发展型模式",从"注重应用型"的院校逐渐转向"注重研究型"的大学,运用民办高校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灵活性手段,选聘有真才实学的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组建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学术团队,抢占学术前沿,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鼓励学术争鸣和竞争,产生较多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科研成果为纽带实现与企业的联合,从而为科研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型模式 注重应用型大学 科研成果 校企联合
下载PDF
对中国思想史教材修订的几点意见
19
作者 《西部论坛(陕西)》 2003年第3期50-51,55,共3页
中国思想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历史系必设专业课程,由张岂之先生编写、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国思想史》一书是教育部指定的统编教材,作者本人长期以此书从事中国思想史的教学工作,积十几年来教学与教改的经验教训,撰... 中国思想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历史系必设专业课程,由张岂之先生编写、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国思想史》一书是教育部指定的统编教材,作者本人长期以此书从事中国思想史的教学工作,积十几年来教学与教改的经验教训,撰写此文对此书提出修改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修订 高校 《中国思想史》 历史专业 张岂之 辩证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戊戌维新与“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中级形态
20
作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6-43,共8页
清楚地意识到列强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批判地继承洋务派思想的基础上,康有为等维新派把"近代救亡的中国观"推向了中级形态:中国幅员辽阔而物博,人民广众而聪颖,文化悠远而深厚,居地球第一等大国之资格;惨败... 清楚地意识到列强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批判地继承洋务派思想的基础上,康有为等维新派把"近代救亡的中国观"推向了中级形态:中国幅员辽阔而物博,人民广众而聪颖,文化悠远而深厚,居地球第一等大国之资格;惨败于东瀛日本,遭遇列强瓜分,乃奇耻大辱;唤醒人民的自强意识,建设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大中国,才能免于亡国灭种,进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挽救中国于危亡的根本途径是变更政治体制,以此带动军事、经济、文化的更新;服务于变法救亡,需要进化的历史观、自由平等的人权观、主权在民的国家观以及冲决网罗的批判精神。宣传救亡、推进改革、更新观念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不朽功绩,但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不够,对中国各社会阶层的认识肤浅,找不到变革中国的根本动力和现实方法,导致了变法运动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派 “大中国观” 戊戌维新 成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