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牲畜粪便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
作者 孙庚 +1 位作者 罗鹏 吴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2-328,共7页
粪便归还是放牧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对粪便分解过程和粪便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牲畜取食格局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牲畜粪便研究的未... 粪便归还是放牧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对粪便分解过程和粪便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牲畜取食格局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牲畜粪便研究的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粪便 生态系统 分解 土壤 植物
下载PDF
河流CO_2与CH_4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晓锋 袁兴中 +4 位作者 陈槐 罗珍 刘恋 宗苡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352-5366,共15页
河流作为连接海-陆两大碳库的主要通道,其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构成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不容小觑.明确河流水体CO_2与CH_4产排过程、时空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是认识河流生态学功能以及其对变化... 河流作为连接海-陆两大碳库的主要通道,其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构成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不容小觑.明确河流水体CO_2与CH_4产排过程、时空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是认识河流生态学功能以及其对变化环境响应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河流CO_2与CH_4排放研究进展,构建河流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内源代谢、陆源输入),并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流域尺度综述了河流碳排放时空变异性特征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在理解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和时空变异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河流CO_2与CH_4动力学控制因子分层框架(内部因子:有机质、温度、营养盐;外部因子:水文、地貌、人类活动),深入探讨了河流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河流碳排放应将纳入区域陆地碳平衡过程,今后研究重点应包括流域尺度上河流CO_2与CH_4内源产生与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量化研究、不同界面CO_2与CH_4产生与排放过程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数据的补充以及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碳排放的响应过程等,为理解河流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同时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系统 碳排放 动力学概念框架 时空变异性 控制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的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3
作者 吴胜男 王晓锋 +4 位作者 刘婷婷 王继龙 袁兴中 孔维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4-1239,共16页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湿地退化不断加剧,关于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5R2及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湿地退化不断加剧,关于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5R2及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对湿地恢复领域的发文量、作者群、发文机构、文献共被引、高频关键词及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关于湿地恢复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之后发文量均显著提升,国内研究较国外晚了近10年,但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2)国外主要研究机构包括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Florida、University Wisconsin等,均为美国机构,形成了以William JM-John WD、Zedler JB、Jos TA Verhoeven-Leon P M Lamers、Jeffrey WM等核心研究团队;国内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主,形成了崔保山-白军红、吕宪国-姜明-佟守正-薛振山、杨薇-孙涛、李伟-崔丽娟-张曼胤、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张平究等研究团队;国内外湿地恢复研究团队及机构间联系虽较为紧密,但仍待进一步加强;(3)研究期间,湿地恢复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以水环境治理为目的的初期探索阶段、以系统性和功能性恢复为主的湿地恢复过程与评价研究阶段、应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为主的湿地保护与修复阶段,近十年湿地恢复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研究主题更聚焦;(4)国外湿地恢复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水文与水环境恢复、植被恢复与植物群落演替、人工湿地对水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与评价、生物多样性恢复等,不同阶段研究的热点不同,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对滨海湿地的影响及恢复措施研究是主要的研究热点。国内湿地恢复研究主要内容与国外基本一致,研究者在东北平原、三江源、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湿地恢复 知识图谱 研究进展 热点演变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归因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陈槐 鞠佩君 +8 位作者 张江 王元云 朱求安 颜亮 康晓明 曾源 郝彦宾 王艳芬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406-2418,共13页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敏感.过去几十年,随着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其变化的自然及人为相对贡献率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基于优化的模...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敏感.过去几十年,随着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其变化的自然及人为相对贡献率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基于优化的模型差值法评估了1990~2013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变化的人为相对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期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产力显著增加,人类活动主导了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人为相对贡献率达到74.0%,人类活动主导草地生产力增加的面积占比大于主导草地生产力减少的面积占比,青藏高原草地可能已由过度利用转变为适度保护,但其特征呈现复杂性. 2000年后人类活动影响急剧增强,表明同期实施的大型生态恢复工程可能增加了高寒草地生产力.空间结果表明,两个时期相比有36.7%的草地生产力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转为人类活动主导,其中主导草地生产力减少是增加的两倍以上.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功能总体上开始呈恢复趋势,但人类活动主导草地生产力减少的区域也在增加,该区域可能已趋于人地关系发生转变的临界点.因此,退化草地的恢复与治理仍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支点,青藏高原草地适应性管理已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牦牛粪便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孙庚 +3 位作者 刘琳 罗鹏 吴宁 罗光荣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6-671,共6页
川西北高寒草甸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近年来牦牛粪便被大量出售,显著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通过模拟牛粪堆积,研究了牦牛粪便养分释放及其对周围土壤养分(N... 川西北高寒草甸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近年来牦牛粪便被大量出售,显著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通过模拟牛粪堆积,研究了牦牛粪便养分释放及其对周围土壤养分(NO3--N、NH4+-N、速效K、无机P、有机C、全N和全P)在不同时间和距离条件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牛粪对草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养分(N、P)贡献能力,据初步统计,其值大致为N素699~932kghm-2,P素为110~147kghm-2;牛粪养分在夏季具有较快的分解速率,在3mo左右之后基本分解殆尽;粪便在短期内能显著提高粪下土壤养分的含量,其中,对NO3--N含量的提高最为明显,在2mo左右之后其含量达到初始态的8.4倍,在实验后期,粪便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作用逐渐消失;粪便在夏季对周围10cm内土壤的养分(NO3--N、NH4+-N、速效K和无机P)含量能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影响范围难以达到周围30cm左右.与通常结论不同的是,在整个实验周期内,牦牛粪便并没有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粪便 高寒草甸 川西北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姜林 胡骥 +6 位作者 杨振安 詹伟 赵川 朱单 陈槐 彭长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02-1411,共10页
群落中物种的丧失在干扰下普遍存在,但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选取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草甸为对象,开展优势植物功能群的梯度去除试验,以模拟长期过牧干扰下物种的损失。经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功能群去除,我们... 群落中物种的丧失在干扰下普遍存在,但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选取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草甸为对象,开展优势植物功能群的梯度去除试验,以模拟长期过牧干扰下物种的损失。经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功能群去除,我们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多样性和生物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上述指标的响应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功能群的去除降低了群落高度,增加了物种均匀度,并显著影响了禾草、杂草优势比以及功能群多样性和优势度;(2)同时,去除操作显著减小了凋落物量与禾草生物量,并显著影响了群落地上生物量;(3)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禾草、莎草和杂草功能群之间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群落生产力主要取决于禾草功能群并随物种均匀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上述结果表明,禾草在高寒草甸群落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植物功能群的损失主要通过改变种间竞争关系、引起有机物质丢失影响群落过程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群 去除试验 群落组成 多样性 生产力 高寒草甸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沐川林场森林景观敏感度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罗龙海 胡庭兴 +1 位作者 王学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459-464,共6页
以1999年沐川县森林资源分布图和由数字化等高线得到的DEM数据为信息源,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用坡度、距离两个分量对沐川林场主要观景线路上森林景观斑块类型进行了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表明:沿线近景带200m内的可见区域景观敏感... 以1999年沐川县森林资源分布图和由数字化等高线得到的DEM数据为信息源,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用坡度、距离两个分量对沐川林场主要观景线路上森林景观斑块类型进行了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表明:沿线近景带200m内的可见区域景观敏感度基本都为二、三级,占到了近景带总面积的80.2%,景观敏感度较高,但景观结构过于单一。800m以外区域的远景带综合景观敏感度二、三级也占到了远景带总面积的89.3%。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沐川林场森林景观开发利用建议:即以保护高敏感度景观为主,改善旅游线路两侧森林景观结构,调整森林景观斑块类型群落结构,增加森林景观斑块树种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沐川林场 森林景观 坡度 距离 景观敏感度
下载PDF
季节性雪被对高山生态系统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琳 吴彦 +4 位作者 吴宁 孙庚 张林 徐俊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93-2200,共8页
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季节性雪被对土壤氮含量及转化有着重大影响.降雪是氮沉降的一种重要形式,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的有效氮含量;降雪形成不同厚度和持续期的雪被后,造成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和生物因子(土壤微生物、高山植物和高山动... 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季节性雪被对土壤氮含量及转化有着重大影响.降雪是氮沉降的一种重要形式,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的有效氮含量;降雪形成不同厚度和持续期的雪被后,造成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和生物因子(土壤微生物、高山植物和高山动物)的异质性,进而对土壤中氮素矿化和微生物固持过程产生复杂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了持续性雪被消融期冻融交替影响土壤氮素矿化和流失的机制,并针对高山地区未来季节性雪被可能发生的变化,综述了野外原位模拟实验的主要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开展季节性雪被对土壤氮影响研究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雪被 土壤氮素 冻融交替 高山
原文传递
层次分析法在若尔盖湿地退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元云 +3 位作者 鞠佩君 朱求安 刘建亮 陈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2,共7页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沼泽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采用Arcgis版本,分别从1978、1990、2000和2008年的中国湿地分布图中提取出若尔盖高原的湿地分布图,分析4个时期湿地的面积变化.发...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沼泽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采用Arcgis版本,分别从1978、1990、2000和2008年的中国湿地分布图中提取出若尔盖高原的湿地分布图,分析4个时期湿地的面积变化.发现若尔盖高原湿地面积由1978年的6 170 km^2下降至2008年的5 379 km^2,整体变化幅度为-12.83%,变化率为-0.43%.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若尔盖高原湿地面积减少的驱动因子,发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子是超载过牧、挖沟排水、降雨变化、鼠虫害、人口增长,其权重值分别为0.380 1、0.157 3、0.138 6、0.075 2、0.073 3.上述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湿地在过去30年呈退化趋势,而导致湿地退化的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湿地 面积变化 层次分析法(AHP)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的小微湿地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蒋海波 +5 位作者 张运春 王晓锋 杨刚 康晓明 陈槐 吴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516-5530,共15页
随着湿地研究的发展,小微湿地开始受到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关注。我国小微湿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文献介绍了小微湿地的概念、管理和营造技术。为了深入了解小微湿地的研究现状,检索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90年... 随着湿地研究的发展,小微湿地开始受到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关注。我国小微湿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文献介绍了小微湿地的概念、管理和营造技术。为了深入了解小微湿地的研究现状,检索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90年至今关于小微湿地相关的研究论文,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到的3072篇小微湿地研究文献的逐年发表数量、学科分布、核心作者与国家地区、关键词和文献被引用情况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追溯探讨了小微湿地的发展和研究动态及热点。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针对小微湿地的研究呈持续上升态势;小微湿地研究涉及生命科学、环境、生态、水产等137个学科,可以归为16个聚类,主体研究的各个聚类间有着继承和衍生关系,交叉重叠较多;小微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在“碳中和”中的贡献、小微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及适应性管理、小微湿地对面源污染的净化功能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城市小微湿地的研究和工程运用也将成为本研究领域的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湿地 CITESPACE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
下载PDF
泥炭沼泽湿地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与研究简史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槐 吴宁 +7 位作者 王艳芬 杨刚 鞠佩君 朱单 朱求安 高永恒 刘欣蔚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6,共12页
泥炭沼泽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因其巨大的碳储量备受关注.关于泥炭沼泽湿地的文献记录可追溯到17世纪末,中国学者对于泥炭沼泽湿地的关注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对泥炭沼泽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态势和研究范式也随之改变.文... 泥炭沼泽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因其巨大的碳储量备受关注.关于泥炭沼泽湿地的文献记录可追溯到17世纪末,中国学者对于泥炭沼泽湿地的关注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对泥炭沼泽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态势和研究范式也随之改变.文章通过对泥炭沼泽研究的专著和文献进行分析,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沼泽湿地研究历史沿革与态势进行了初步整理,主要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自然资源学导向时期、地学导向时期及生态学导向时期.此外,文章还梳理了泥炭沼泽的定义及界定标准,概述了雨养与矿养泥炭沼泽的区别与演变,分析了泥炭沼泽土壤分类现状,探讨了泥炭沼泽面积估算及其不确定性.发现各国对泥炭沼泽的界定标准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而差异较大,由矿养泥炭向雨养泥炭演替模式正在突破传统的认知;泥炭地土壤分类趋于细化,泥炭土壤分析方法更加专业;现有泥炭沼泽面积的界定过度依赖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泥炭厚度这两个指标.在泥炭沼泽湿地研究进程中,研究范畴更加宽泛,研究方法日新月异,对泥炭地的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湿地 沼泽土壤 分类 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牦牛粪便的分解过程和科学管理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博 +2 位作者 王志远 罗鹏 李洪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02-1306,共5页
放牧家畜粪尿养分回归是影响草地系统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对于养分分解缓慢的高寒生态系统。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牦牛粪便自身养分特征以及夏、秋季节养分释放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计算植物生长的养分需求和粪便... 放牧家畜粪尿养分回归是影响草地系统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对于养分分解缓慢的高寒生态系统。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牦牛粪便自身养分特征以及夏、秋季节养分释放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计算植物生长的养分需求和粪便养分输入量,探讨了高寒草甸牦牛粪便的科学管理问题。研究表明,研究地区典型高寒草甸每公顷每年通过牦牛粪便输入的氮量为79.4kg,磷为11.8kg。牛粪在夏季经过85d的分解后,主要养分降为初始状态的0.48%~6.98%,基本完全分解;秋季养分的分解趋势与夏季相似,但是分解速率缓慢得多,主要养分只降为初始状态的13.44%~40.06%。据估计,研究地区平均每户牧民的牦牛每年可产4.08×105kg鲜牛粪,其中需有3.08×105 kg牛粪用于维持草地肥力,8.93×104 kg鲜牛粪用于煮饭、烧茶、取暖等的燃料。这样,除了维持草地肥力和生活自用之外,仅剩余2.5%的牛粪。因此,不建议将牛粪用于培养食用菌等商业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分解速率 牦牛粪便 青藏高原 植物养分
下载PDF
季节性雪被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琳 孙庚 +4 位作者 吴彦 吴宁 张林 徐俊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3-460,共8页
依据自然雪被分布的差异,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中设置3条样带(即深雪、中等厚度雪被和浅雪),于2008年的秋冬过渡期,连续监测各样带中的雪被厚度和土壤温度,并采用原位培养法测定每月的土壤氮素氨化、硝化和矿化速率,以研究不同厚度雪... 依据自然雪被分布的差异,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中设置3条样带(即深雪、中等厚度雪被和浅雪),于2008年的秋冬过渡期,连续监测各样带中的雪被厚度和土壤温度,并采用原位培养法测定每月的土壤氮素氨化、硝化和矿化速率,以研究不同厚度雪被对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月均土温、每月日最高土温均值分别与雪被厚度极显著相关,二次函数关系拟合较好(R2=0.576,0.685),且根据每月日最高土温均值与雪被厚度的二次函数关系方程可知,25 cm厚的雪被可以起到较好的隔绝效果;土壤含水量受雪被厚度和土壤温差两个因素的显著影响.在秋冬过渡期末,浅雪梯度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且雪被下的净氮矿化速率与月均土温、每月日最高土温均值、每月日最低土温均值都分别呈极显著相关,二次函数关系拟合较好(R2=0.589,0.541,0.601).研究表明,不同厚度的雪被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影响显著,从而显著地影响着土壤氮的矿化,深雪更有利于氨化、硝化和氮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雪被 土壤氮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矿化作用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硕磊 +6 位作者 杨早 鞠佩君 阳小成 王凯伦 冯毅 陈槐 吴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35-1645,共11页
“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化进程下出现的一类特殊“森林公园”,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能够显著提升居民对城市绿地的需求以及改善居住环境.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是国内外少有的、布局在城市中心... “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化进程下出现的一类特殊“森林公园”,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能够显著提升居民对城市绿地的需求以及改善居住环境.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是国内外少有的、布局在城市中心的山地型城市森林公园,不仅能提供生态产品、维系生态安全,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食物、环境质量以及精神文化的需要.为全面评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价值,采用文献类比法和问卷调查法,建立针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进一步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检验,最终确定具体的评估体系.在评估体系中共有3项一级指标[生态物质产品(权重为0.412 6)、生态调节(0.327 5)、人居文化(0.259 9)],8项二级指标[产品生产(0.206 3)、资源供给(0.206 3)、生物多样性(0.194 4)等],以及23项三级指标[空气负氧离子(0.154 7)、栖息地质量(0.095 9)、生态健康效益(0.075 5)等].从评估体系的一、二级指标权重可知生态物质产品供给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服务功能.然而,从三级指标权重发现民众对“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知与观念逐渐从产品与资源的供给服务转向为文化服务.本研究针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具备一定可行性和可推广性,可为国内外其他“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价值科学评估及实现机制提供参考.(图3表7参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层次分析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指标体系构建
原文传递
基于VOSviewer的公园城市计量特征、热点与趋势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早 毛萍 +5 位作者 鞠佩君 黄硕磊 冯毅 陈槐 吴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84-1093,共10页
基于VOSviewer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oS核心合集SCI-Expanded数据库为数据源,获取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近40年来公园城市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文章发布特征方面,1980-2021年国内外... 基于VOSviewer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oS核心合集SCI-Expanded数据库为数据源,获取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近40年来公园城市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文章发布特征方面,1980-2021年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园城市领域的研究处于日益增长的活跃趋势,美国加州大学系统和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并且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密切;在研究热点方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公园城市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环境生态科学是国际上的热点.城市公园的住宅价格、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国内领域的热点主题,而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为国际领域的热点区.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逐步发展,该领域研究预计将继续维持增长的趋势,未来的研究可关注于生态系统服务尤其是与居民福祉的关联等方面.(图6表3参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城市森林公园 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
原文传递
施肥对川麦冬多糖、黄酮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曾嘉 陈槐 +6 位作者 鲜骏仁 刘建亮 杨丽芝 戚欢 李明 杨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37-1542,共6页
【目的】以绵阳市三台县川麦冬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麦冬药用成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探索高效的涪城麦冬增产管理措施。【方法】采用4种施肥梯度,研究整个生长季内川麦冬的生长发育特征、药用成分和产量。【结果】7-9月是麦冬叶... 【目的】以绵阳市三台县川麦冬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麦冬药用成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探索高效的涪城麦冬增产管理措施。【方法】采用4种施肥梯度,研究整个生长季内川麦冬的生长发育特征、药用成分和产量。【结果】7-9月是麦冬叶片生长最快的时期,8-10月主要是须根数快速增长时期,9月至次年3月是麦冬块根主要生长期。每667 m^2施肥量为75、50、25 kg时,产量分别为3428、2068、1956 kg/hm^2。比对照增加116.3%、30.7%、23.6%。随着施肥量增加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50 kg施肥量含量最高。不同采收期麦冬多糖含量表现为7-12月,无明显变化,12月至次年3月,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同采收期黄酮含量表现为7-12月,含量较为稳定,波动范围不大。2017年1-3月,呈现递增趋势,并在3月达到整个生长季内的最高值。本实验中,50 kg施肥量条件下多糖和黄酮含量最高,但产量最高的施肥量为75 kg。【结论】适当增加施肥量,有利于提高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但施肥量过多反而会使药用成分含量降低。但如何在提高产量的情况下增加药用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施肥 产量 黄酮 多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溪流型小微湿地沉积物古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
17
作者 郭云 仲波 +7 位作者 李娜英 李贤祥 张慧 杨早 蒋海波 王晓锋 杨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6-1515,I0021-I0026,共16页
小微湿地广泛分布于河流源头区域,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当前对小微湿地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尤其是古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尚不清楚。因此,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 小微湿地广泛分布于河流源头区域,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当前对小微湿地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尤其是古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尚不清楚。因此,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本研究调查了岷江上游5个海拔梯度(1000、1600、2000、2700和3200 m)溪流型小微湿地的水文特征、水体理化性质、沉积物古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溪流型小微湿地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组成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群落α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β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差异显著。距离衰减分析表明,古菌群落的时空分布与海拔梯度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冗余分析证实了溶解性总氮、总氮、溶解性总磷及pH是影响古菌群落结构的主要水体理化因素,浊度和水深是影响古菌群落结构的主要水文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厘清了岷江上游溪流型小微湿地沉积物古菌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揭示了溪流型小微湿地中水文和水体理化性质共同调控沉积物古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为理解青藏高原自然小微湿地古菌群落海拔分布的生物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菌 群落组成 多样性 水体理化性质 水文
下载PDF
城市化对小微湿地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鹏 +3 位作者 仲波 张运春 陈槐 吴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6-1355,共10页
在生物多样性涵养、水质净化等方面,小微湿地具有比同面积湿地更全面有效的生态功能.为了解小微湿地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并进行水质状况评价,于2022年6月对南充10个水体进行检测分析,计算浮游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标识指数以评价水质,利用统计... 在生物多样性涵养、水质净化等方面,小微湿地具有比同面积湿地更全面有效的生态功能.为了解小微湿地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并进行水质状况评价,于2022年6月对南充10个水体进行检测分析,计算浮游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标识指数以评价水质,利用统计方法研究环境因子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采样水体共有浮游植物7门93种,丰度范围为6.42×10^(6)-60.30×10^(6)cells/L,以蓝藻、绿藻为主,浮游动物2门48种,丰度范围为88-1281 cells/L,轮虫物种数占据优势.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37-2.76,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3-0.78,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35-3.91,浮游动物各指数分别为1.63-2.28、0.77-0.93、1.94-3.03.多样性指数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综合表明景观水体水质最好,小型永久性淡水湖最差.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识别出小微湿地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总磷、总氮、浊度、透明度、氨氮和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环境因子,总磷、透明度、氨氮、水温和总氮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可为小微湿地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表明小微湿地水体含磷化合物浓度较高,水生生物绿藻和蓝藻大量繁殖,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对小微湿地的保护管理以调节水质、控制营养成分从而调控浮游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环境因子 多样性 典范对应分析 综合水质评价 水质标识指数
原文传递
生态学家的科研日常
19
作者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第5期26-27,共2页
公园城市的生态底色“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12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白曾这样描绘天府之国(成都)的美景。如今,四川省成都市拥有5000余种维管束植物、500余种鸟类、46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危... 公园城市的生态底色“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12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白曾这样描绘天府之国(成都)的美景。如今,四川省成都市拥有5000余种维管束植物、500余种鸟类、46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危植物、55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成都平原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李白 万户千门 珍稀濒危动物 成都平原 生态优势 青藏高原东缘 天府之国 维管束植物
原文传递
季节冻融对泥炭沼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早 朱单 +3 位作者 陈槐 刘建亮 刘欣蔚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90-1298,共9页
泥炭沼泽是至关重要的陆地碳库,同时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其碳动态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季节冻融作为重要的地表过程,对泥炭沼泽碳库构成最集中和强烈的干扰.大量野外监测与室内冻融模拟研究显示,泥炭沼泽在季节冻融期间出现碳排放高... 泥炭沼泽是至关重要的陆地碳库,同时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其碳动态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季节冻融作为重要的地表过程,对泥炭沼泽碳库构成最集中和强烈的干扰.大量野外监测与室内冻融模拟研究显示,泥炭沼泽在季节冻融期间出现碳排放高峰,这与土壤水热条件及生物学过程发生剧烈变化紧密相关,相关程度受到冻结期与冻融交替期长短、日冻融循环频次和强度等的影响.冻结和融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向相变界面附近运移,泥炭土的导热率增大,引起热通量的变化;季节冻融会改变泥炭土微生物活性、群落结构和部分微生物生物量,进而影响微生物作用的碳排放;季节冻融会破坏土壤结构,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团聚体有机碳的释放;季节冻融中冻融交替过程会增加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低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并显著影响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影响泥炭碳排放.目前,大量机理研究能够对部分野外监测结果作出解释,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有研究存在注重现象而忽略机制、实验参数缺乏原位性、不同冻融模式下的研究不足等问题.另外,鉴于高海拔泥炭沼泽在区域碳平衡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高海拔条件下季节冻融过程的特殊性,季节冻融对高海拔泥炭沼泽碳排放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图1表1参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融 泥炭沼泽 碳排放 二氧化碳 甲烷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