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英语视听说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3
1
作者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1-114,共4页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推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呼唤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方式,视听说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也是现代技术与理念的最佳结合。通过引入相关心理学、语言学原理,从理论上论证了该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推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呼唤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方式,视听说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也是现代技术与理念的最佳结合。通过引入相关心理学、语言学原理,从理论上论证了该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又以本校为例,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跟踪调查,研究了该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并针对大学英语视听说试点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视听说教学 教学模式 输入与输出假说
下载PDF
隐喻的认知视角与语境解读 被引量:7
2
作者 魏晓斌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122-125,共4页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从一个新的视角和高度来解释隐喻,为许多语言现象的理解提供了理据。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的本质、种类及影响其识破和理解的相关语境因素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语境
下载PDF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语义解读 被引量:6
3
作者 魏晓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25-227,共3页
以语义层面为突破口,以认知理论为框架,阐述了隐喻的本质、种类和影响其理解的相关因素。传统的隐喻观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不能解释许多语言使用现象。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以语义层面为突破口,以认知理论为框架,阐述了隐喻的本质、种类和影响其理解的相关因素。传统的隐喻观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不能解释许多语言使用现象。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为词义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语义
下载PDF
谈谈翻译中的选词 被引量:5
4
作者 魏晓斌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154-155,194,共3页
选词是翻译中的第一步,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从“香港回归”的翻译入手,分析选词的重要性,指出翻译时词义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原文思想的传递和译文质量的提高。并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3个方面,分析影响词义选择的关键... 选词是翻译中的第一步,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从“香港回归”的翻译入手,分析选词的重要性,指出翻译时词义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原文思想的传递和译文质量的提高。并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3个方面,分析影响词义选择的关键因素———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词 语言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下载PDF
英汉模糊语言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方略 被引量:3
5
作者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73-75,共3页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现实的模糊性和思维的模糊性。文中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模糊语言,一般...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现实的模糊性和思维的模糊性。文中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模糊语言,一般采取模糊译法进行处理,即将其翻译成模糊语言或者精确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性 语言 翻译
下载PDF
英汉天气隐喻文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26-31,共6页
天气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之一,天气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现象,当我们借助熟悉的天气现象来理解、思考其他范畴时,便形成了天气隐喻化。以语料库为研究工具,通过对比英汉天气词汇语义映射,旨在研究文化在隐喻构建中的作用,说明隐喻也是一... 天气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之一,天气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现象,当我们借助熟悉的天气现象来理解、思考其他范畴时,便形成了天气隐喻化。以语料库为研究工具,通过对比英汉天气词汇语义映射,旨在研究文化在隐喻构建中的作用,说明隐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隐喻 认知 文化 普遍性 差异性
下载PDF
数词语义的模糊视角与翻译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3-45,共3页
数词是精确与模糊的统一,数词的模糊性是语言模糊性在数字层面的具体体现与运用。受不同民族文化影响,数词的模糊性也存在很大差异。文章对英汉模糊数词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不同民族对特定数字的"青睐"... 数词是精确与模糊的统一,数词的模糊性是语言模糊性在数字层面的具体体现与运用。受不同民族文化影响,数词的模糊性也存在很大差异。文章对英汉模糊数词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不同民族对特定数字的"青睐"必然给翻译带来障碍,对于模糊数词的理解和翻译必须以语境为依托,不能拘泥于字面数值,而应细心捕捉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实现等值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词 模糊性 文化 语用功能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英汉句法象似性的认知透视 被引量:2
8
作者 魏晓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30-132,共3页
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象似性是语言的本源性特征。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句法象似性的几个主要体现层面:距离象... 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象似性是语言的本源性特征。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句法象似性的几个主要体现层面: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及标记象似性进行分析,可以为英汉语中的相关规则和表达形式提供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似性 任意性 距离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标记象似性
下载PDF
英汉时间隐喻跨文化多维角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6-88,共3页
时间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时间概念是一个抽象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抽象事物和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即体现了一种隐喻性思维。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英汉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构建时间... 时间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时间概念是一个抽象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抽象事物和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即体现了一种隐喻性思维。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英汉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构建时间的方式异同,进一步揭示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隐喻 认知 文化
下载PDF
从认识视角看隐喻的语言功能
10
作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203-204,共2页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人们通过隐喻为事物命名、创造新词、认识新事物。隐喻理论能为一词多义现象、委婉表达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依据。隐喻也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作品和日常交际中,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人们通过隐喻为事物命名、创造新词、认识新事物。隐喻理论能为一词多义现象、委婉表达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依据。隐喻也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作品和日常交际中,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框架,研究在语言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隐喻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语言功能
下载PDF
英汉习语文化蕴涵对比及翻译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晓斌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16-118,共3页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和核心,因而也是折射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英汉习语由于渊源不同,语义关系也就各异:基本对等、半对等和不对等。本文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习语翻译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 习语 文化 直译 意译
下载PDF
“归化”还是“异化”?——从“Milky Way”看文化意象翻译时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1-212,共2页
文化意象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对文化意象的处理策略也历来是译界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主要有"归化说"与"异化说"两种。前者主张以译文为导向,尽量减免译文读者理解时的语言"壁垒";后者提倡以原文... 文化意象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对文化意象的处理策略也历来是译界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主要有"归化说"与"异化说"两种。前者主张以译文为导向,尽量减免译文读者理解时的语言"壁垒";后者提倡以原文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洋风"、"洋味"。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针对"MilkyWay"的翻译所引发的争议从未间断,本文在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时的价值取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象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原文传递
认知:词语诠释的多维空间——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英译说起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晓斌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93-394,共2页
词是语言中表达完整概念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折射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传统的语义分析法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对于许多语言现象解释不到位或有时甚至不能解释。认知语言学以人们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为基础,将词义、认知和文化有机地结合... 词是语言中表达完整概念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折射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传统的语义分析法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对于许多语言现象解释不到位或有时甚至不能解释。认知语言学以人们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为基础,将词义、认知和文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为词义的理解开拓了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 认知 理想化认知模型
下载PDF
隐喻的语篇功能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晓斌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22-423,共2页
隐喻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语言层次的修辞手段。同样,在语言层面,小到字、词、句,大到篇章结构,无不闪耀着隐喻的光辉。但目前国内对隐喻语篇层面的研... 隐喻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语言层次的修辞手段。同样,在语言层面,小到字、词、句,大到篇章结构,无不闪耀着隐喻的光辉。但目前国内对隐喻语篇层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拟取此方面,略谈隐喻在篇章构建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语篇 认知 功能
下载PDF
英汉隐喻思维跨文化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35-137,共3页
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层面体现出的隐喻思维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隐喻式思维普遍存在于两种语言之中,而且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同时,通过对英... 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层面体现出的隐喻思维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隐喻式思维普遍存在于两种语言之中,而且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同时,通过对英汉隐喻思维差异的比较,说明了隐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带有民族烙印,对隐喻意义的诠释离不开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思维 认知 文化
下载PDF
树立“伙伴式”教学理念 大面积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16
作者 魏晓斌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38-139,142,共3页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停留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模式之上,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能动性的发挥.而小组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组织方式,能给学生更多平等的锻炼机会,有助于口语水平的提高,应予以提倡.
关键词 口语教学 小组活动 教学方式
下载PDF
词汇空缺管窥
17
作者 魏晓斌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49-150,共2页
词汇空缺是东西文化差异和冲突在语言层面上的一个突出体现.造成词汇空缺的原因很多,比如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研究不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培养文化意识,有助于减少交际中由于词汇空缺所造成的误解和障碍.
关键词 词汇空缺 生活经历 宗教信仰 文化习俗
下载PDF
论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18
作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47-149,共3页
可译性及其限度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应该看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原文有时又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就这一问题略做探讨,以便对翻译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可译性 可译性限度 不可译性
下载PDF
英汉空间隐喻的认知透视
19
作者 魏晓斌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83-85,共3页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本文以英语的"up/down"和汉语的"上/下"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空间隐喻的映射和拓展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 认知 隐喻 空间隐喻
下载PDF
谈谈翻译中的视点转换
20
作者 魏晓斌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9期136-137,共2页
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再创造"活动。同时,由于翻译涉及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因此对译者来说,翻译又是一种复杂的双向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含义、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和修辞效果,译者... 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再创造"活动。同时,由于翻译涉及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因此对译者来说,翻译又是一种复杂的双向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含义、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和修辞效果,译者不应只是被动的"隐形人",而应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转换视点,不断创造佳作。文章主要阐述了翻译中视点转换常用的方式和在翻译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视点转换 正反转换 词类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