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和我的父辈》: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被引量:1
1
作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09-113,共5页
《我和我的父辈》是2021年的国庆献礼片,它延续了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及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的集锦式叙事模式,由吴京导演的《乘风》、章子怡导演的《诗》、徐峥导演的《鸭先知》及沈腾导演的《少年行》四个部分组成,电影通过对... 《我和我的父辈》是2021年的国庆献礼片,它延续了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及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的集锦式叙事模式,由吴京导演的《乘风》、章子怡导演的《诗》、徐峥导演的《鸭先知》及沈腾导演的《少年行》四个部分组成,电影通过对新中国至关重要的四个历史期父辈所体现出来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开拓进取、永不言败等伟大精神的凸显,通过对父辈与子辈命运正循环的情节设置,体现出深刻的文化隐喻。《我和我的祖国》及《我和我的家乡》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在口碑上都表现突出,这既使得《我和我的父辈》备受关注,也令其面临巨大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子怡 情节设置 吴京 精神传承 徐峥 文化隐喻 我的祖国 秩序建构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域下《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创作探析
2
作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45-49,共5页
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它所关注的重点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能动关系。作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者,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在研究文学史时发现读者对于建构“历史事实”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从生产主体思考,而... 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它所关注的重点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能动关系。作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者,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在研究文学史时发现读者对于建构“历史事实”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从生产主体思考,而从消费主体方面思考,即从作者与公众相联系的方面思考时,才能写出一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1]。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其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和需要,而文学消费又制约文学生产的规模和动力。电影与文学一样,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其生产与消费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消费 文艺理论家 接受美学理论 宇宙探索 精神产物 接受美学视域 消费主体 电影与文学
下载PDF
试论史传传统与中国现代小说——以“五四”时期到建国前的小说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23-128,共6页
中国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抒情传统与史传传统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并不完全体现在表面的形式特征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审美趣味上。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递进,其对"五四"时期小... 中国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抒情传统与史传传统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并不完全体现在表面的形式特征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审美趣味上。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递进,其对"五四"时期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求真精神及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上,而对30年代到建国前这一时期的小说的影响除了求真精神外,还体现在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及编年体、纪传体式的结构方式的借鉴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传传统 中国现代小说 求真精神 审美追求
下载PDF
继承与超越——论王华《大娄山》的美学意蕴
4
作者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125-130,共6页
王华的《大娄山》继承了十七年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娄山县新任县委书记姜国良带领全县人民冲刺脱贫决胜阶段的故事描写,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及农民丰富多元的生活图景,塑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真实可感的基... 王华的《大娄山》继承了十七年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娄山县新任县委书记姜国良带领全县人民冲刺脱贫决胜阶段的故事描写,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及农民丰富多元的生活图景,塑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真实可感的基层干部形象和农民形象。与以往的脱贫攻坚主题文学相比,这部小说从三个方面突破了脱贫攻坚主题文学的创作模式:第一,采用多线交叉的网状叙事结构,体现出作者对乡土及农民命运的深层思考与深切忧思;第二,塑造了鲜活生动的农民及扶贫干部群像,体现出审美日常化的特点;第三,继承中国的抒情传统,强调以情动人,以情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娄山》 多线交叉 审美日常化 抒情
下载PDF
色彩与情感:从戴望舒诗歌的“青色”谈起
5
作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77-80,共4页
戴望舒喜以色彩入诗,青色是他在诗歌创作中尤其偏爱的色彩,贯穿于他诗歌创作的始终,他将自己的爱与恨、喜与悲都寄托在青色中。他诗歌中的青色既象征着他青色的爱情,又象征着他理想的精神家园。通过对二者的深入分析,可以洞悉他的诗歌... 戴望舒喜以色彩入诗,青色是他在诗歌创作中尤其偏爱的色彩,贯穿于他诗歌创作的始终,他将自己的爱与恨、喜与悲都寄托在青色中。他诗歌中的青色既象征着他青色的爱情,又象征着他理想的精神家园。通过对二者的深入分析,可以洞悉他的诗歌创作与其独特的生命体验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诗歌 青色 生命体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