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户、明治时代的桐城派 被引量:1
1
作者 佐藤 蒯大申 《江淮论坛》 CSSCI 1995年第1期76-85,共10页
关键词 桐城派 明治时代 黎庶昌 日本汉诗 日本汉文学 归有光 赖山阳 桐城三祖 江户时代 汉诗文
下载PDF
海岸沙丘及其开发利用
2
作者 佐藤 李景生 《世界沙漠研究》 1990年第3期20-24,共5页
关键词 海岸 沙丘 开发利用 农田
下载PDF
中国粳稻起源的探讨 被引量:19
3
作者 汤圣祥 闵绍楷 佐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从多学科角度探讨了中国粳稻的起源。认为我国的粳稻独立起源于偏粳的普通野生稻,籼、粳稻是乎行演化的;我国粳稻最重要的起源地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沼泽地带,其中心区域位于太湖流域。
关键词 粳稻 起源
下载PDF
河姆渡碳化稻中普通野生稻谷粒的发现 被引量:16
4
作者 汤圣祥 佐藤 俞为洁 《农业考古》 1994年第3期88-91,共4页
亚洲栽培稻(O.sativa L)起源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中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的观点已被世人所公认。关于我国栽培稻的具体起源地,主要有:五十年代的华南说,七十年代的云贵高原说,八十、九十年代的长江(中)下游说,迄今尚... 亚洲栽培稻(O.sativa L)起源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中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的观点已被世人所公认。关于我国栽培稻的具体起源地,主要有:五十年代的华南说,七十年代的云贵高原说,八十、九十年代的长江(中)下游说,迄今尚未定论。长江(中)下游说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明确在远古的新石器时期(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曾经生长、繁衍过普通野生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起源 品种 碳化稻 野生稻 谷粒
下载PDF
根据机动细胞硅酸体形态性状判别籼粳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才林 宇田津彻朗 +3 位作者 汤陵华 邹江石 佐藤 藤原宏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07-214,共8页
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水稻地方品种和改良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机动细胞硅酸体的形态性状在籼、粳亚种间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探讨并建立了以硅酸体形态性状为指标的籼粳判别式,其判别效率可达90%左右,明显优于粒型判... 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水稻地方品种和改良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机动细胞硅酸体的形态性状在籼、粳亚种间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探讨并建立了以硅酸体形态性状为指标的籼粳判别式,其判别效率可达90%左右,明显优于粒型判别法,与佐滕等提出的基于酚反应、氯酸钾抗性和稃毛长的判别结果基本一致。由于植物蛋白石具有残留量多和抗风化等优点,作者认为在籼、粳稻起源和分化的研究中,根据植物蛋白石的形态进行籼粳判别的方法比基于炭化米的粒型判别法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体 植物蛋白石 判别 分类 籼稻 粳稻
下载PDF
中国草鞋山遗址古代稻种类型 被引量:8
6
作者 汤陵华 佐藤 +1 位作者 宇田津彻朗 孙加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3-197,共5页
采用根据炭化米叶绿体DNA差异鉴别其亚种类型和根据水稻植物蛋白石形状差异判断稻种类型的方法,分析中国草鞋山遗址各文化时期的稻种类型,结果均认定该地区古代各时期种植的稻种类型是粳稻。
关键词 植物蛋白石 叶绿体DNA 稻种类型 草鞋山遗址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被引量:4
7
作者 汤陵华 佐藤 森岛启子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41-144,共4页
自从加藤等把亚洲栽培稻分成印度型和日本型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基于各种标准提出许多种分类方法,尽管对于生态型的分类及名称仍有分歧,但是,普通栽培稻可以分为粳亚种(日本型)和籼亚种(印度型)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可是,分类... 自从加藤等把亚洲栽培稻分成印度型和日本型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基于各种标准提出许多种分类方法,尽管对于生态型的分类及名称仍有分歧,但是,普通栽培稻可以分为粳亚种(日本型)和籼亚种(印度型)这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可是,分类方法所采用的大多是形态性状或生理性状,这些性状的表现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变异和实验误差的影响,给分类带来一定的误判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大量产生各种各样的酶,酶是基因的直接产物,在基因未发生突变时,其表现不会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亚种 生理性状 接产 形态性状 同工酶 生长过程 酶基因 植物 产物
下载PDF
长江下游作为粳稻起源地的几例生物学证据 被引量:1
8
作者 汤陵华 佐藤 森岛启子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397-399,共3页
长江下游作为粳稻起源地的几例生物学证据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汤陵华日本静冈大学佐藤洋一郎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森岛启子关于中国栽培稻起源的论争,起始于40年代末,至今尚未能有定论。纵观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稻作起源的研究,大致... 长江下游作为粳稻起源地的几例生物学证据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汤陵华日本静冈大学佐藤洋一郎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森岛启子关于中国栽培稻起源的论争,起始于40年代末,至今尚未能有定论。纵观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稻作起源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主要观点:1.华南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长江下游 杂草稻 栽培稻 起源地 粳稻 稻作起源 生物学 同工酶变异 植物蛋白石
下载PDF
柯达数字影院系统
9
作者 佐藤 周进 《现代电影技术》 2007年第6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数字影院系统 柯达 电影放映设备 制造厂商 数字放映 技术 DCI 投影机
下载PDF
栽培稻机动细胞硅酸体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才林 藤原宏志 +2 位作者 佐藤 汤陵华 邹江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8,共8页
为更好地描述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形态特征及其在籼、粳亚种间的差异,对来自我国的52个地方品种和65个改良品种以及来自亚洲各国的97个地方品种硅酸体的长、宽、厚和形状系数b/a4个形态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为更好地描述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形态特征及其在籼、粳亚种间的差异,对来自我国的52个地方品种和65个改良品种以及来自亚洲各国的97个地方品种硅酸体的长、宽、厚和形状系数b/a4个形态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硅酸体的4个形态性状可以简单地用第1和第2两个主成分表示,并把这两个主成分分别定义为“大小因子”和“形状因子”。两个主成分对4个形态性状总变异的贡献率为84.10%~89.52%,其中47.55%~71.94%的变异来自硅酸体的大小因子。同时,大小因子和形状因子恰好可以用于描述机动细胞硅酸体形态在籼、粳亚种间的变异,根据主成分进行籼粳判别的效率可达85%~90%。3组水稻样本的分析结果趋势一致,表明用主成分进行籼粳判别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机动细胞 硅酸 主成分分析 籼粳 水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