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桥本甲状腺炎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健 +4 位作者 辛世杰 姜晗 刘勋 吴小雨 徐冬冬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73,共2页
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间总计1 046例因PTC... 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间总计1 046例因PTC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初次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比较分析人口统计学资料、甲状腺功能等临床资料以及合并HT与TILs的比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发现PTC中合并HT与TILs的比率分别为18.1%与23.0%。合并HT或明显TILs(3~5级)的PTC患者较无或轻度TILs(1~2级)的PTC患者有更低的男性比例(8.5%比25.8% ,P<0.001;12.6%比25.8%,P=0.007)、更高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2.27±1.68)mIU/L比(1.71±1.21)mIU/L,P=0.001;(2.14±1.58)mIU/L比(1.71±1.21)mIU/L,P=0.019]及甲状腺抗体(TGAB、TPOAB)阳性率(P<0.05)。肿瘤大小方面,合并HT或明显TILs(3~5级)的PTC患者癌灶直径小于无或轻度TILs(1~2级)者[(1.60±1.01)cm比(1.99±1.36)cm,P<0.001;(1.65±1.12)cm比(1.99±1.36)cm,P=0.013]。合并HT的PTC患者在发病年龄、被膜浸润比率及TNM分期等指标上优于无或轻度TILs(1~2级)者,而合并明显TILs的PTC患者则无差异。淋巴结转移方面,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HT及TILs的PTC患者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提示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临床病理学特征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甲状腺炎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人口统计学 淋巴结转移 中国医科大学
原文传递
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小雨 +2 位作者 辛世杰 段志泉 张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4-590,共7页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风险及其与PT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间2 478例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PTC患者676例,良性结节性甲状腺疾病(BTND)患者1 802...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风险及其与PT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间2 478例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PTC患者676例,良性结节性甲状腺疾病(BTND)患者1 802例。比较并分析了两组的合并HT情况、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结果:与BTND组比较,PTC组的HT合并率、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以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均明显升高、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明显降低(均P<0.05),而性别比例与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除HT患者后,PTC组TGAb与TPOAb的阳性率仍然高于BTND组(均P<0.05),此外,无论在全组患者还是HT患者中,PTC的比例随TSH水平升高而增加;伴与不伴HT的BTND患者比较,前者的男性比例明显减少、TSH浓度明显升高、FT3、FT4水平则明显降低(均P<0.05);伴与不伴HT的PTC患者比较,前者男性比例明显减少、平均年龄下降、TSH浓度升高、肿瘤直径减小、肿瘤分期降低(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T、高TSH水平、男性以及TGAb阳性为PT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HT增加PTC风险,其原因可能与HT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趋势引起的TSH水平升高有关;但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HT却可能改善其PTC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桥本病 促甲状腺素
原文传递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与介入治疗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健 +5 位作者 沈世凯 刚清伟 吴小雨 姜晗 辛世杰 段志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目的 比较手术与介入方法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中期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等,探讨介入手段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适应证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68例成功接受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慢性... 目的 比较手术与介入方法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中期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等,探讨介入手段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适应证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68例成功接受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其中手术组33例,介入组35例.利用t检验和Х^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危险因素、合并症、踝肱指数等指标,利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中期生存率、保肢率及通畅率.结果 手术组患者较介入组更年轻[(56±11)岁比(65±10)岁,t=-2.789,P=0.008],症状上更多表现为静息痛(23/33比15/35,Х^2=4.963,P=0.026),有相对较高的围手术期病死率(3/33比0/35,P=0.109).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改善,踝肱指数提高明显(手术组0.90±0.15比0.43 ±0.20,t=-7.849,P =0.000;介入组0.85±0.20比0.41 ±0.25,t=-5.379,P=0.000).术后并发症方面,手术组发生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比例高于介入组(Х^2=6.98,P =0.010;Х^2 =9.62,P=0.000;P =0.023).手术组患者术后5年原发通畅率为91.4%,介入组为64.2%,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 =3.717,P=0.054).两组的保肢率、二期通畅率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手段治疗Leriche综合征的中期原发通畅率仍低于传统开放手术,对于能够耐受手术风险的患者,开放手术仍然是最佳选择.而对于高危患者,如无法耐受手术可考虑介入治疗,必要时多次接受介入干预,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中期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Graves病合并PTC与桥本甲状腺炎合并PT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冬冬 +5 位作者 刘勋 姜晗 宋健博 段志泉 辛世杰 张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2期2491-2495,共5页
目的探讨Graves病(GD)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erc)与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PTC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GD合并PTC的33例患者资料,并随机抽取HT合并PTC的132例患者... 目的探讨Graves病(GD)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erc)与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PTC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GD合并PTC的33例患者资料,并随机抽取HT合并PTC的132例患者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结节直径、淋巴结转移(LNM)、TNM分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及PTC病理亚型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复发率的差异、Cox回归模型探索影响PTC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与HT合并PTC组相比,GD合并PTC组患者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较低[0.01(0,0.10)mU/L比2.28(1.51,3.14)mU/L,P〈0.01]。两组患者结节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7±7.0)mm比(13.5±7.8)mm,P=0.14]。LNM[33.3%(11/33)比39.4%(52/132),P=0.52]、TNM Ⅲ-Ⅳ期[12.1%(4/33)比11.4%(15/132),P=1.00]、PTMC[60.6%(20/33)比60.6%(80/132),P=1.003及普通型PTC[81.8%(27/33)比75.0%(99/132),P=0.36]所占比例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P〈0.01,OR=0.95,95%CI:0.92~0.98)和PTMC(P〈0.01,OR=0.30,95%CI:0.13—0.67),而非TSH(P=0.08),是LNM的独立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经统一规范的TSH抑制治疗后,GD合并PTC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HT合并PTC组(log-rank检验,P=0.03)。Cox回归模型提示PTC病理亚型与复发率独立相关(P〈0.05)。结论GD合并PTC与HT合并PTC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除甲状腺功能外,无明显差异。经统一规范的TSH抑制治疗后,GD合并PTC的复发率低于HT合并PTC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GRAVES病 桥本病
原文传递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长段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崔杰 +4 位作者 孙健健 王实跃 王雷 辛世杰 张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787-1791,共5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动脉长段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80例(病变长度>10 cm),接受DCB治疗及支架置入治疗(BMS),...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动脉长段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80例(病变长度>10 cm),接受DCB治疗及支架置入治疗(BMS),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靶病变的一期通畅率、踝肱指数(ABI)、卢瑟福血管外科分级(Rutherford)、截肢率及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DCB组60例、BMS组20例,8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技术成功。DCB组术后6、12个月的通畅率为83.33%、75.00%,BMS组为85.00%、65.00%。两组患者术后ABI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行走距离较术前增加,Rutherford分级以及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手术中DCB组1例出现限流性夹层、1例预扩后狭窄程度仍>50%,后行支架置入补救术。结论DCB治疗下肢动脉长段狭窄闭塞性病变可以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放射学 介入性 药物涂层球囊
原文传递
血栓与止血检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于水 立民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2期2743-2745,共3页
近年来,血栓与止血作为研究凝、止血机制及其疾病的学科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实验室检验可以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血栓前状态的预测、易栓症的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等,对于临床... 近年来,血栓与止血作为研究凝、止血机制及其疾病的学科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实验室检验可以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血栓前状态的预测、易栓症的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等,对于临床意义重大。现就血栓与止血检验的研究进展作如下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止血 综述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唐佃俊 张健 +5 位作者 辛世杰 沈世凯 宋建博 姜晗 段志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17-722,共6页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收治的271例行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3例患者行腔内修复治疗设为腔内修复组,118例患者行开腹手...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收治的271例行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3例患者行腔内修复治疗设为腔内修复组,118例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设为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前先行超声检查初筛;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病情急重者行腹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腔内修复治疗方法:经股动脉切口进入腹主动脉,选择分支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治疗。开腹手术治疗方法:取腹正中切口,切开腹主动脉瘤,清理内侧附壁血栓及硬化斑块,取Y型人工血管行腹主动脉端端吻合及髂动脉端侧吻合。采用电话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2月31日。观察患者手术情况、术后30d、术后近期(术后3个月至术后3年)并发症、中远期(术后〉3年)并发症、患者死亡情况、生存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71例患者术前均行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腔内修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分别为(179±64)min、(79±36)mL、0、(5.7±3.1)d、(12±6)d、(179018±65796)元,开腹手术组患者分别为(205±40)min、(402±297)mL、(410±367)mL、(8.3±2.1)d、(18±11)d、(77853±21164)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64,-51.719,-294.350,-11.833,-10.957,2778.748,P〈0.05)。腔内修复组患者术后30d并发症:低氧血症、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腹泻、阴茎阴囊压迫性水肿、输尿管结石、急性尿潴留、血栓形成、感染、腹膜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治疗 开腹手术 疗效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丰艺 张健 +7 位作者 夏茜 韩彦槊 刘志敏 张晓宇 吴小雨 辛世杰 段志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88-991,共4页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疾病(aorticdissection,AD)的临床特点,对比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repair,EVR)与保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6例急性Stanford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EV...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疾病(aorticdissection,AD)的临床特点,对比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repair,EVR)与保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6例急性Stanford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EVR组(60例)和保守治疗组(56例),其中EVR组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治疗AD;保守组采用降压镇痛等对症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评估和比较。结果116例急性StanfordB型AD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疼痛(74.1%),CTA检查是确诊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保守组56例患者,入院30d死亡率为16.1%;EVR组60例患者,移植物均成功释放,30d死亡率为1.7%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保守组和EVR组随访率分别为71.4%和86.7%,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8±16)个月和(354±14)个月,5年生存率保守组和EVR组分别为87.5%和8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支架植入治疗是急性StanfordB型主动夹层的首选方法,能够提高患者30d生存率;保守治疗也仍然是一种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支架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汉族与高加索族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沈世凯 张健 +6 位作者 韩彦槊 吴小雨 姜晗 宋健博 辛世杰 段志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76-780,共5页
目的 评价汉族和高加索族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发病特点,比较2组人群治疗方式选择、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按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MEDLINE(1980至2014年)、Emabse(1980至2014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80至2... 目的 评价汉族和高加索族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发病特点,比较2组人群治疗方式选择、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按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MEDLINE(1980至2014年)、Emabse(1980至2014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80至2014年)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至2014年),应用STATA 12.0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荟萃分析.结果 高加索族患者共纳入6 697例Stanford A型和3 381例B型AD.汉族患者共纳入850例A型和4 745例B型AD.汉族患者平均年龄偏低,男性比例为84.5%,高于高加索族患者的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65.37,P<0.01),既往烟酒史、冠心病病史患者比例分别为53.0%、13.8%,高于高加索族的16.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23、68.417,P<0.01).B型夹层中,汉族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比例分别为85.7%、13.3%,高于高加索族的75.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27、30.613,P<0.01).汉族患者术前多出现神经系统和心脏损伤,高加索族却多出现肾和外周血管损伤.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高加索族采用开放手术患者明显高于汉族.汉族AD患者更多采用腔内修复术.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术后30 d死亡率,汉族为2.4%,低于高加索族的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96,P<0.01).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现阶段AD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加,相对于高加索族人群发病年龄较低,但基础疾病较多.尽管国内采用外科干预的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由于可用数据局限,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及中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种族 干预 早期结局
原文传递
六类易栓症病人血栓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水 +1 位作者 立民 高振亮 《齐鲁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507-509,512,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ACA)在肾病综合征(NS)、恶性肿瘤、妊娠子痫前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栓塞(PE)、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ACA)在肾病综合征(NS)、恶性肿瘤、妊娠子痫前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栓塞(PE)、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对各易栓症组及其对照组的血浆FIB、AT-Ⅲ、D-二聚体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ACA进行测定。结果六类易栓症病人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均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3.23~8.55,P<0.05)。PE和DVT组治疗后FIB、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AT-Ⅲ水平升高(t=5.08~8.54,P<0.05)。妊娠子痫前期、SLE、NS组的ACA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2.42~24.08,P<0.05)。结论血浆FIB、AT-Ⅲ、D-二聚体、ACA水平是反映易栓症病人血栓前状态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栓症 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心磷脂质类
下载PDF
主髂动脉闭塞症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中远期疗效比较
11
作者 王鼎 贾龙元 +8 位作者 赵成东 王雷 李璇 姜波 荆玉辰 胡新华 张健 辛世杰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分析主髂动脉闭塞症(AIOD)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2例TASCⅡC/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38例)和腔内治疗组(54例),比较两... 目的分析主髂动脉闭塞症(AIOD)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2例TASCⅡC/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38例)和腔内治疗组(54例),比较两组的围术期和随访期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术后通畅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90例患者取得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8%,85例(92.4%)患者症状得到改善。8例(8.7%)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开放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腔内治疗组(15.8%比3.7%,χ^(2)=4.103,P=0.043)。89例(96.7%)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2.67±21.74)个月(范围:6.4~120.0个月)。开放手术组5和10年的一期通畅率高于同期腔内治疗组(5年:91.5%比85.2%;10年:78.4%比7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5.126,P=0.040),而二期通畅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两组术后复发率、再狭窄率、保肢率及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腔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较手术治疗组低,手术治疗组的一期通畅率较腔内治疗组高,而二期通畅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髂动脉闭塞症 开放手术 腔内治疗 中远期疗效
原文传递
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涵 张健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226-231,共6页
急性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高度致命性的血管外科急症。尽管过去的20多年对急性AD的外科及腔内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 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显示急性AD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内皮细胞损伤, 平滑肌细胞耗竭, 炎症细胞浸润和细... 急性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高度致命性的血管外科急症。尽管过去的20多年对急性AD的外科及腔内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 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显示急性AD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内皮细胞损伤, 平滑肌细胞耗竭, 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外基质降解等。在此基础上, 突发的高血压状态下, 血流冲击、撕裂内膜进入主动脉中层, 导致急性AD的形成。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急性AD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成果, 并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 显示多因素、多信号通路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急性AD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分子机制 炎症 氧化损伤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马凡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瘤的诊疗现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健 +1 位作者 辛世杰 段志泉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2期126-128,共3页
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结缔组织,最常见于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和眼球[1-3]。该病最早于1896年由法国儿科医师Antoine Marfan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4]。100多年来,人们对该... 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结缔组织,最常见于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和眼球[1-3]。该病最早于1896年由法国儿科医师Antoine Marfan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4]。100多年来,人们对该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没有明显变化。本文就近年来MFS合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腹主动脉瘤 骨骼系统 器官系统 心血管系统 诊疗现状 儿科医师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 人工血管移植术
下载PDF
超声刀辅助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14
作者 何雨祯 +5 位作者 姜晗 李晰 贺宇辰 王实跃 辛世杰 张健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96-498,共3页
目的探究超声刀辅助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2004年6月至2019年6月43例颈动脉体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Shamblin分级,入组Ⅱ级、Ⅲ级患者并比较超声刀辅助下的颈动脉... 目的探究超声刀辅助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2004年6月至2019年6月43例颈动脉体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Shamblin分级,入组Ⅱ级、Ⅲ级患者并比较超声刀辅助下的颈动脉体瘤切除与常规手术组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刀辅助治疗组患者26例,肿瘤平均直径(4.0±0.6)cm,常规手术组患者17例,肿瘤直径(3.9±0.9)cm。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分别为(117.6±39.8)min,(149.4±55.0)min(P=0.005),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45.7±70.6)ml,(194.1±80.7)ml(P=0.006),住院天数分别为(16.8±7.5)d,(22.7±13.0)d(P=0.017),随访时间6~180个月。超声刀辅助组术后1例复发,对照组无复发。两组术后出现并发症者分别为8例和7例。结论超声刀辅助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超声 高强聚焦
原文传递
脂蛋白脂酶基因突变(C310R/E396V)导致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家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晓方 +3 位作者 王萍 迟静薇 侯旭 王颜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56-661,共6页
目的本课题拟在细胞水平上对我们新发现的两个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基因突变p.C310R(c.T928C)和p.E396V(c.A1187T)进行分子机制研究,有助于构建我国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的LPL基因突变型与表型关系谱,为高... 目的本课题拟在细胞水平上对我们新发现的两个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基因突变p.C310R(c.T928C)和p.E396V(c.A1187T)进行分子机制研究,有助于构建我国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的LPL基因突变型与表型关系谱,为高危人群提供精准早期诊断,同时为基因靶向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提取先证者全体家族成员的外周血DNA,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确定LPL突变位点,然后通过一代测序进行验证。细胞实验构建携带该突变基因位点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COS-1细胞,通过ELISA和酶荧光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和裂解液内LPL的浓度和活性。通过RT-PCR检测该突变对于基因转录水平影响。结果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的LPL基因6号外显子有一个新的c.T928C杂合子突变(p.C310R),而其侄女则携带两个复合杂合子突变,其中一个突变位点与先证者相同,另一个突变位点位于8号外显子c.A1187T的突变(p.E396V)。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突变均可以造成分泌出胞外的LPL活性下降,浓度减低(P〈0.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310R突变可以影响LPL基因转录后修饰,而E396V突变则影响LPL在细胞内转运。结论这两个位点的突变均为致病性基因突变,其最终通过减少分泌的LPL浓度和活性,影响体内三酰甘油的正常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脂酶 高三酰甘油血症 急性胰腺炎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肠坏死多次手术治疗一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赞松 辛世杰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3期-,共2页
患者男性,22岁,因“突发腹痛加剧伴腰痛,停止排气排便一天”于2016年9月11日收入我院急诊科.发病前一周有暴饮暴食史,出现脐周剧痛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于当地医院行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经禁食水、抑酸等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外院腹... 患者男性,22岁,因“突发腹痛加剧伴腰痛,停止排气排便一天”于2016年9月11日收入我院急诊科.发病前一周有暴饮暴食史,出现脐周剧痛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于当地医院行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经禁食水、抑酸等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外院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少量腹腔积液,腹内积气较多.全腹增强CT结果:腹腔积液、肠管存在局限扩张.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入院查体:身高1.85m,体重135kg,体温36.9℃,呼吸16次/min,脉搏108次/min,血压128/78 mmHg (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99%,体重指数39.44(>32).腹略胀,脐左上方深压痛,无腹膜刺激征,肠鸣音稍亢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炎性小体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庞利伟 张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1945-1950,共6页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重,腹主动脉瘤的患病人数也明显增多。目前对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仍比较单一,还是以手术干预为主。对于一些比较早期的、无症状的动脉瘤的治疗是我们现阶段比较关注的方向。炎性小体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重,腹主动脉瘤的患病人数也明显增多。目前对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仍比较单一,还是以手术干预为主。对于一些比较早期的、无症状的动脉瘤的治疗是我们现阶段比较关注的方向。炎性小体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有许多研究证明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炎性小体与腹主动脉瘤发病之间的关系,有望为其未来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黑色素瘤缺乏因子(AIM)-2等炎性小体的基本结构、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血管外科 病因学 炎性小体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非他汀类药物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研究新进展
18
作者 王杰 +2 位作者 荆兆海 杨光辉 王颜刚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4-557,568,共5页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常用的他汀类及依折麦布等仍不能使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达到目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因此,开发新一代降脂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目前正...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常用的他汀类及依折麦布等仍不能使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达到目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因此,开发新一代降脂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目前正在研发的7种新的降脂药物,包括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三酰甘油转运蛋白(MTP)抑制剂、反义寡核苷酸、胆固醇转运蛋白(CETP)抑制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PCSK9)抑制剂、甲状腺受体激动剂和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 三酰甘油转运蛋白抑制剂 apoB mRNA反义核苷酸 胆固醇转运蛋白抑制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抑制剂 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 甲状腺受体激动剂
原文传递
MicroRNA在腹主动脉瘤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张帅 张健 +10 位作者 吴小雨 韩彦槊 姜晗 唐佃俊 宋健博 任健聪 谭绍丞 杨骁 段志泉 辛世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期63-67,共5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的病理性扩张,当其最大直径超过正常直径的50%或者3.0 cm时即可诊断,因能导致致命的动脉破裂而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研究表明AAA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5%,而女性约为1%...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的病理性扩张,当其最大直径超过正常直径的50%或者3.0 cm时即可诊断,因能导致致命的动脉破裂而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研究表明AAA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5%,而女性约为1%。在美国每年约有15000例患者因动脉瘤急性破裂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MICRORNA 男性发病率 作用机制 AAA ANEURYSM 基因表达 药物涂层支架 基因沉默 细胞增殖
下载PDF
脾动脉血栓形成并发胰体尾脾坏死1例
20
作者 张健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223-224,共2页
患者,男性,65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1天”于2015年11月2日入本院急诊。既往高血压病史40余年,冠心病病史4年,规律口服药物治疗,否认房颤、胰腺炎病史。入院查体示体温38.3℃,上腹部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
关键词 脾动脉 胰体尾 既往高血压病 口服药物治疗 胰腺炎病史 冠心病病史 动脉血栓形成 阳性体征 供血区域 脾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