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动抽吸取栓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1
作者 刘根 陈钜涛 +3 位作者 叶杰明 赖穗翩 黎冠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0期41-44,共4页
目的观察手动抽吸取栓术(MAT)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动脉闭塞首次采用MAT技术治疗的患者27例,其中行MAT的患者共19例,作为MAT组;行MAT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共8例,作为MAT+支架组。记录两... 目的观察手动抽吸取栓术(MAT)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动脉闭塞首次采用MAT技术治疗的患者27例,其中行MAT的患者共19例,作为MAT组;行MAT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共8例,作为MAT+支架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静脉溶栓、取栓部位、穿刺至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标准(mTICI)分级、血栓逃逸、脑出血、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7 d 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2分、死亡情况。结果27例患者首次进行MAT,男性16例(59.3%),女性(40.7%);年龄(67.2±11.5)岁;静脉溶栓有9例(33.3%);取栓部位为颈内动脉有5例(18.5%),大脑中动脉有18例(66.7%),基底动脉有3例(11.1%),大脑后动脉有1例(3.7%);穿刺至再通时间为65(48,90)min。有26例(96.3%)患者实现血管再通。mTICI分级为2b级有12例(44.4%),3级有14例(51.9%);血栓逃逸有5例(18.5%);症状性脑出血有2例(7.4%),无症状脑出血有1例(3.7%);术前NIHSS评分为(13.9±3.8)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8.4±6.6)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低于术前(P<0.05);90 d mRS评分≤2分有14例(51.9%);死亡3例(11.1%),其中2例是取栓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导致,1例是因为肺动脉栓塞导致的。结论MAT在急性脑动脉闭塞中治疗是可行、安全及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动抽吸取栓术 急性脑动脉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家系和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娟 +6 位作者 操基清 胡朝晖 詹益鑫 利婧 李亚勤 王艳云 张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0-524,共5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 or dystrophia myotonia,DM)的临床、家系和遗传特征,提高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认识,为DM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分子依据。方法:收集2个DM家系,对其临床进行详细分析,用片段分析法...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 or dystrophia myotonia,DM)的临床、家系和遗传特征,提高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认识,为DM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分子依据。方法:收集2个DM家系,对其临床进行详细分析,用片段分析法对2个DM家系内的4例患者和1个家系成员DM1致病基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myotonic dystrophy protein kinase,DMPK)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进行检测。结果:在2个DM家系中发现有1例亚临床症状患者,另5例临床患者均为慢性起病,以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表现,1例有斧状脸,1例合并白内障和糖尿病,3例合并有秃头,3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有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4例患者的DMPK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均>50次。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具有遗传早现现象,基因分析可以确诊本病和明确亚临床患者,借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以避免此类患者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临床特点 家系分析 遗传特征
下载PDF
CISS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转归的相关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冰华 黎冠东 +4 位作者 李方明 赖穗翩 刘淑兰 叶杰明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11期1473-1475,147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不同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神经内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94例急性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不同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神经内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入院后是否采用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50例和非溶栓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溶栓组加用rt 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分析溶栓组患者不同CISS分型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 d、3个月、1年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值均显著低于非溶栓组(P<0.05,P<0.01)。溶栓组患者21例治疗后病情恶化,其中死亡12例;非溶栓组9例患者病情恶化,其中死亡3例;溶栓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4.67%,显著高于非溶栓组的47.73%(P<0.05)。溶栓组的总有效率在穿支动脉疾病型(87.10%)、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7.78%)、其他病因型(67.86%)分别高于心源性卒中型(34.38%)和病因不明型(47.83%,P均<0.05)。溶栓组中,穿支动脉疾病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他病因型的NIHSS评分减少率分别高于心源性卒中型和病因不明型患者(P均<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rt 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不同CISS分型的溶栓疗效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原文传递
Trevo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黎冠东 +1 位作者 刘根 陈钜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5期1682-1688,共7页
目的观察Trevo支架用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江门市中心医院2018-01—12采用Trevo支架行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美国国立卫生研... 目的观察Trevo支架用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江门市中心医院2018-01—12采用Trevo支架行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mRS)等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经过1~3次取栓后,10例患者mTICI达到2b^3级再通。术后1例出现脑出血,另1例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加重,其余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前不同程度改善。12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2.4±4.6)分,出院时为(7.6±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45,P=0.0314)。12例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65.8±26.9)较入院时(42.1±17.2)增加(t=-2.8021,P=0.0172)。术后90 d随访mRS 0~2分8例(66.7%)。结论Trevo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vo支架 前循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 取栓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相关性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赖穗翩 陈钜涛 +3 位作者 黎冠东 彭宇程 叶杰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28期5-10,共6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窄程度。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69%)及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三组狭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越来越重(P<0.05),而外弹力膜横截面积越来越小(P<0.05)。重度狭窄组有更大的纤维组织面积(P>0.05),而轻度狭窄组钙化组织面积及坏死核心面积更大(P<0.05),并且三组狭窄斑块中纤维组织比例越来越高(P<0.05),而钙化组织比例及坏死核心比例却越来越小(P<0.05)。相关性分析示管腔狭窄程度与纤维组织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694,P=0.003),而与钙化组织及坏死核心比率呈负相关(r=-0.375,P=0.011;r=-0.348,P=0.015)。轻度狭窄组斑块以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TCFA)和钙化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CaTCFA)为主。结论: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能够为分析颈动脉斑块性质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在诊断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成像 颈动脉斑块性质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非急性期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开通术初步经验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冰华 +2 位作者 黎冠东 刘根 陈钜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7期1490-1496,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非急性期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07—2019-06采用血管内治疗非急性期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非急性期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07—2019-06采用血管内治疗非急性期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Rankin量表(mRS)等综合评估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0例患者共11条闭塞的颈内动脉均成功开通。10例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脑出血病情加重,经治疗后好转;1例术中出现颈动脉夹层,经支架覆盖后夹层消失;1例开通的颈内动脉1周后再次闭塞症状,症状无加重;1例术后1 a开通的颈内动脉C1段支架内再狭窄,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明显改善;其余6例未发现并发症。10例患者术前NIHSS评分(6.4±4.6)分,术后90 d为(3.2±2.2)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7,P=0.0378)。10例患者术后90 d MoCA评分(22.2±5.2)较术前(18.8±4.4)增加(t=3.3556,P=0.0084)。术后90 d随访mRS 0~2分7例(良好预后率70%)。结论初步应用血管内治疗非急性期慢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及认知障碍明显恢复,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脑梗死 颈动脉夹层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再狭窄 认知障碍
下载PDF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及睡眠障碍特点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冰华 黎冠东 +1 位作者 杨忠虎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7年第6期403-405,409,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及睡眠障碍特点。方法 选取 2015年1月~2016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40例(病例组),纳入80例颈内动脉未出现狭窄的自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蒙特利尔认...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及睡眠障碍特点。方法 选取 2015年1月~2016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40例(病例组),纳入80例颈内动脉未出现狭窄的自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的认知功能、睡眠情况进行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视空间结构与执行力、注意力、记忆功能、语言功能、抽象思维、命名、时间及地点定向功能及 MoC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的定向能力、语言、记忆、回忆、计算能力及 MMSE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及催眠药物、 PSQI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及睡眠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睡眠障碍 狭窄 闭塞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D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李美平 +3 位作者 卢冬莹 黎冠东 刘根 陈钜涛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D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支架取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DWI梗死体积变化,并采用Barthel... 目的:探讨D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支架取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DWI梗死体积变化,并采用Barthel指数及NIHSS评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TICI和mRS评估患者血管再通及预后。结果:38例患者梗死体积缩小,18例患者梗死体积无变化或扩大。梗死体积缩小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较梗死体积无变化或扩大组患者降低,梗死体积缩小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较梗死体积无变化或扩大组患者升高(P<0.05);梗死体积缩小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及预后良好较梗死体积无变化或扩大组患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综合评估患者的治疗前后DWI梗死体积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支架取栓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支架取栓
下载PDF
血管内开通术治疗慢性脑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效果研究
9
作者 李冰华 黎冠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2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用血管内开通术治疗慢性脑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例慢性脑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血管内开通术。手术后,对这些患者... 目的:探讨用血管内开通术治疗慢性脑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例慢性脑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血管内开通术。手术后,对这些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其手术的效果。结果:与手术前相比,术后1年这些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的评分更低,P<0.05;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的评分均更高,P<0.05;这些患者中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为0分、1分、2分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更高,P<0.05;其中mRS的评分为3分、4分、5分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更低,P<0.05。术后1年,在这些患者中有15例患者的血管状况良好,占75%;有2例患者的血管有闭塞的可能,占10%;有2例患者的血管狭窄,占10%;有1例患者依然存在血管闭塞的情况,占5%。结论:用血管内开通术治疗慢性脑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改善其脑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 血管内开通术 脑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的价值
10
作者 赖穗翩 黎冠东 +3 位作者 彭宇程 叶杰明 刘根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24期71-72,共2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30例为研究的对象,患者经过VH–IVUS检查后,按照斑块的性质分为软斑...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30例为研究的对象,患者经过VH–IVUS检查后,按照斑块的性质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将其进行比较并研究不同性质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混合斑块的稳定性评分和其他两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硬斑块组的狭窄程度均比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颈动脉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中应用VH–IVUS能够作为斑块性质的分析依据,在诊断过程中依据患者斑块实际情况以及性质可将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充分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