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对小鼠腹主动脉炎症反应及内皮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莹 吴爵非 +6 位作者 刘俭 杨莉 滕中华 蔡晶晶 谢佳佳 宾建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688-3691,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或)白介素-1β(IL-1β)作用后小鼠腹主动脉的炎症反应及内皮P-选择素的表达。方法:32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IL-1β组、TNF-α组、TNF-α+IL-1β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在小鼠腹主动脉周围无...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或)白介素-1β(IL-1β)作用后小鼠腹主动脉的炎症反应及内皮P-选择素的表达。方法:32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IL-1β组、TNF-α组、TNF-α+IL-1β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在小鼠腹主动脉周围无菌注射炎性因子TNF-α和(或)IL-1β(对照组用PBS),4h后取出腹主动脉行HE染色和内皮P-选择素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动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和半定量分析内皮P-选择素表达强度。结果:对照组动脉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及内皮P-选择素表达,3个实验组的动脉组织则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改变,并以TNF-α+IL-1β组为甚,该组动脉发生的病理改变程度和内皮P-选择素表达的强度与范围明显大于IL-1β组和TNF-α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TNF-α和IL-1β诱导的大动脉内皮的炎性病变稳定可靠,可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相关大动脉内皮炎性病变早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Β P-选择素
下载PDF
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俭 刘莹 +5 位作者 宾建国 李美瑜 黄瑞珠 袁野 宾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49-1352,1364,共5页
目的制备小鼠腹主动脉狭窄模型,探讨近似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狭窄1 d组、7 d组、14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和狭窄处血... 目的制备小鼠腹主动脉狭窄模型,探讨近似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狭窄1 d组、7 d组、14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和狭窄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值;血管标本行HE染色和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动脉病理结构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的强度。结果狭窄动脉近心端和狭窄处分别形成低、高切应力血流区,与对照组比较,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狭窄近心端动脉内中膜逐渐增厚、内皮VCAM-1表达逐渐增强,而狭窄处动脉无明显结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结论血流动力学改变,尤其是低切应力可较早引起动脉重构,可能通过内皮VCAM-1的介导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高切应力则可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切应力 高切应力 血管重构 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短暂性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脏收缩功能随时间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冬冬 刘俭 +5 位作者 廖禹林 陶宇 袁野 吴平生 宾建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和心导管探讨不同时间短暂性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脏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和3个心肌缺血/再灌注组),通过调节阻断大鼠冠脉前降支时间制作不同缺...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和心导管探讨不同时间短暂性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脏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和3个心肌缺血/再灌注组),通过调节阻断大鼠冠脉前降支时间制作不同缺血时间(5、10和15 min)的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模型,在冠脉阻断前、缺血结束时和再灌注(1~240 min)时取左室短轴乳头肌切面进行VVI分析,测定收缩期峰值应变(Ssys),并应用心导管测量相应时间的左室内收缩压(LVSP)和左室内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结果在缺血结束时3个MI/R组大鼠的LVSP和+dP/dt与冠脉阻断前比较明显减小(P<0.05),但在再灌注后所有MI/R组的LVSP和+dP/dt即可恢复。所有MI/R组大鼠在缺血结束时缺血区心肌的Ssys和冠脉阻断前比较,明显减小(P<0.05);在心肌再灌注1 min时,缺血5 min组大鼠缺血区心肌的Ssys迅速恢复,缺血10 min组的大鼠缺血区心肌的异常Ssys再灌注120min时恢复正常;而缺血15 min组的大鼠缺血区心肌的异常Ssys到再灌注240 min时能恢复正常。假手术组大鼠的LVSP、+dP/dt和Ssys在实验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10~15 min的短暂性心肌缺血在再灌注后有较长时间的局部收缩功能异常,可作为心肌缺血的记忆指标用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 速度向量成像 心脏收缩
下载PDF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对CVB3感染后CAR表达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在勇 李新忠 +4 位作者 宋明才 李健豪 解强 张稳柱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579-586,共8页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CEACAM1或CC1)对柯萨奇病毒(CVB3)感染后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AR)表达和继发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小鼠CC1重组病毒,包装重组慢病毒pLVX-CEACAM 1-ZsGreen-Puro(rLV-CEACAM 1)并测定慢病毒...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CEACAM1或CC1)对柯萨奇病毒(CVB3)感染后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AR)表达和继发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小鼠CC1重组病毒,包装重组慢病毒pLVX-CEACAM 1-ZsGreen-Puro(rLV-CEACAM 1)并测定慢病毒生物学滴度。分为CC1正常组、CC1过表达组、CC1正常+CVB3组和CC1过表达+CVB3组;各组使用AnnxinV-PE/7-AAD双染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CCK8检测细胞活性;qPCR检测CAR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AR蛋白表达,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1)CEACAM1重组载体测序提示目的基因序列连接,证明小鼠CEACAM1重组病毒载体构建成功,测定重组慢病毒滴度为1.5×10^11 TU/L。(2)CC1过表达+CVB3组较其他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心肌细胞增殖最低(P<0.05)。(3)CAR基因相对表达量在CC1过表达+CVB3组最高,而在CC1正常组最低,CAR蛋白表达也有类似结果;CC1过表达组较CC1正常组胞内CVB3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4)CC1过表达组TNF-α、IL-1β水平较高,CVB3感染后较前明显升高。结论 CC1可能可以促进CVB3感染心肌细胞后心肌组织或细胞上CAR的表达,CAR可能是CC1调控CVB3感染心肌致心肌损伤过程的潜在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 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 扩张型心肌病 柯萨奇病毒
下载PDF
基于健康信念理念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的顺应行为研究
5
作者 慕燕萍 谭少华 +2 位作者 杨辉 苏健芬 《北方药学》 2023年第9期129-131,共3页
目的:研究基于健康信念理念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和服用华法林的顺应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按药学服务干预方法不同分为传统模式组(实施传统模式药学服务,n=62)和健康信... 目的:研究基于健康信念理念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和服用华法林的顺应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按药学服务干预方法不同分为传统模式组(实施传统模式药学服务,n=62)和健康信念模式组(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实施药学服务,n=62)。健康信念模式组按照抗凝药物不同分为达比加群酯组(n=32)和华法林组(n=30)。观察传统模式组和健康信念模式组干预前后的健康信念评分、顺应性评分、知识掌握评分和服务满意度,比较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的健康信念评分、顺应性评分、知识掌握评分和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传统模式组和健康信念模式组的健康信念评分、顺应性评分、知识掌握评分均有所提高,且健康信念模式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传统模式组,健康信念模式组的服务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模式组(P<0.05)。基于健康信念模式药学服务干预后,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的健康信念评分、顺应性评分、知识掌握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达比加群酯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的服务满意度评分高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药学服务可有效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药顺应行为和服务满意度。同时基于该模式药学服务,与华法林治疗相比,达比加群酯抗凝效果显著,代谢影响性较小,用药安全性更高,更易被患者接受,患者服药顺应行为和服务满意度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信念理念 非瓣膜性房颤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顺应行为
下载PDF
定点追踪技术评价携Sialyl Lewis^x和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在高剪切应力下的黏附行为 被引量:1
6
作者 袁野 李美瑜 +5 位作者 滕中华 周桂芳 廖旺军 廖禹林 宾建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构建携Sialyl Lewisx和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用定点追踪技术在体外高剪切应力下评价其黏附行为。方法构建携Sialyl Lewisx靶向微泡(MB-S)、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MB-P)、携Sialyl Lewisx和抗P-选择素单抗双配体靶向微泡(MB-D... 目的构建携Sialyl Lewisx和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用定点追踪技术在体外高剪切应力下评价其黏附行为。方法构建携Sialyl Lewisx靶向微泡(MB-S)、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MB-P)、携Sialyl Lewisx和抗P-选择素单抗双配体靶向微泡(MB-D)。利用平行板流动腔和Image-Pro-Plus软件绘制微泡滚动的时间-速度折线图。微泡第1帧的速度为V1,第2帧至黏附前倒数第3帧的平均速度为V2,黏附前倒数第2帧的速度为V3。结果 MB-P高速滚动,速度骤降为0;MB-S从高速平缓过渡到低速,再渐降低至0;MB-D从高速过渡到低速,再骤降为0。3种微泡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P的V2明显高于MB-S和MB-D(P<0.01);MB-S和MB-D间V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3在3种微泡中的顺序为MB-P>MB-D>MB-S(P<0.01)。结论Sialyl Lewisx介导高效滚动,抗P-选择素单抗介导微泡速度的骤降,两者在微泡靶向黏附时可发挥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 微泡 SialylLewisx P-选择素 黏附行为
下载PDF
聚糖纳米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超声显影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肖云彬 宾建国 +6 位作者 李美瑜 谢佳佳 吴爵非 刘伊丽 蒋刚彪 宾建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19-722,共4页
目的 制备聚糖纳米微泡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基本特征及动物超声显影效果.方法 高速剪切法制备纳米微泡超声造影剂,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微泡大小、形态,马尔文粒度分析仪测粒径分布,细胞计数板计数纳米微泡,Zeta电位仪测表面电位... 目的 制备聚糖纳米微泡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基本特征及动物超声显影效果.方法 高速剪切法制备纳米微泡超声造影剂,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微泡大小、形态,马尔文粒度分析仪测粒径分布,细胞计数板计数纳米微泡,Zeta电位仪测表面电位,对比超声观察大鼠肾、心脏超声显影效果并测量声强度.结果 纳米微泡呈空心球形结构,分散均匀,形态规则,平均粒径(617±12)nm,浓度(7.2±0.6)×109/ml,Zeta电位(52.9±1.3)mV.24 h、45 d和90d三个时间点浓度、平均粒径和表面电位无明显差异(P>0.05).用其可使小鼠肾、心脏超声显影明显增强,最大视频强度分别达(15.6±1.1)GU、(27.3±2.5)GU,可视增强持续时间(10±2)min.结论 聚糖纳米微泡稳定性和显像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可穿过血管内皮间隙的新一代超声造影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微气泡 纳米结构 N-软脂酰基壳聚糖
原文传递
35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特点 被引量:2
8
作者 梁伟杰 +1 位作者 李健豪 张稳柱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选择在我院行CAG的622名STEMI患者,分为CAG正常组(35例,占5.6%)和CAG异常组(587例,占94.4%),研究两组各项检查结果,临床特点,冠心病相关危险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选择在我院行CAG的622名STEMI患者,分为CAG正常组(35例,占5.6%)和CAG异常组(587例,占94.4%),研究两组各项检查结果,临床特点,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随访情况。结果:与CAG异常组比较,CAG正常组发病年龄[(63.1±9.9)岁比(42.7±10.1)岁]显著较小,糖尿病(28.6%比8.6%)、高血压病(52.3%比25.7%)、心绞痛(72.4%比40.0%)、高脂血症(74.1%比45.7%),前壁梗死(62.9%比17.1%)比例明显较小,吸烟(42.9%比77.1%)、发病前伴有心理或生理上应激性反应的(41.9%比71.4%),下壁梗死(32.2%比80.0%)比例,心律失常发生率(27.9%比34.3%)明显增加或升高;死亡率(6.5%比2.3%)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非偶见,吸烟、应激性反应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此类患者仍属高危人群,需给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携Sialyl Lewis^x多聚体微泡超声造影评价小鼠腹主动脉的炎症反应
9
作者 李美瑜 +5 位作者 滕中华 袁野 李莹 赵宗磊 廖禹林 宾建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携Sialyl Lewisx多聚体(PSLex)微泡靶向CEUS评价动脉系统血管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分别携P-Sialyl Lewisx(MB-S)、抗P-选择素单抗(MB-P)和同型对照单抗(MB-C)的3种微泡,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配体结合率,利用平行板流... 目的探讨采用携Sialyl Lewisx多聚体(PSLex)微泡靶向CEUS评价动脉系统血管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分别携P-Sialyl Lewisx(MB-S)、抗P-选择素单抗(MB-P)和同型对照单抗(MB-C)的3种微泡,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配体结合率,利用平行板流动腔和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分析3种微泡在0.5、2.0和4.0dyn/cm2剪切应力下的靶向结合数目。对急性腹主动脉炎症模型(炎症组)和假手术模型(对照组)小鼠各9只,采用弹丸式注入以上微泡,6min后行CEUS检查,测量腹主动脉显影的声强度(VI)。结果 MB-P、MB-S的配体结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种剪切应力下,MB-S和MB-P的全程(6min)结合数目均高于MB-C(P均<0.05);在0.5dyn/cm2时,MB-S的全程结合数目与MB-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0和4.0dyn/cm2时,MB-S的全程结合数目明显多于MB-P(P均<0.05);各种微泡的全程结合数目均随剪切应力提高而减少(P均<0.05)。在炎症组中,MB-S、MB-P和MB-C的VI值依次降低(P均<0.05);除MB-C外,MB-S和MB-P在炎症组的VI值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高剪切应力下MB-S的结合能力明显优于MB-P,可用于评价动脉血管内皮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ALYL Lewisx多聚体 靶向微泡 对比超声 腹主动脉炎症反应
下载PDF
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与内皮黏附分子表达的动态变化
10
作者 刘莹 宾建平 +5 位作者 吴爵非 李美瑜 宾建国 肖云彬 廖旺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低切应力作用下不同时间点小鼠腹主动脉形态学重构及内皮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昆明小白鼠30只随机分为狭窄1、7、14、28 d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彩色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血流动力... 目的探讨低切应力作用下不同时间点小鼠腹主动脉形态学重构及内皮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昆明小白鼠30只随机分为狭窄1、7、14、28 d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彩色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值;血管标本行HE染色和内皮P选择素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动脉几何形态学改变和P选择素及VCAM-1的表达强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狭窄1d组小鼠动脉壁开始增厚,内径缩小,壁厚内径比增大(P<0.05);与狭窄1d组比较,狭窄7、14和28 d组小鼠动脉内径明显缩小,壁厚与壁厚内径比进一步增大(P<0.01);各狭窄组P选择素明显上调(P<0.05),狭窄7、14和28 d组小鼠VCAM-1明显上调(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较早引起动脉血管重构,低切应力可能通过内皮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内皮 血管 P选择素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健豪 黄惠敏 +7 位作者 梁嘉永 雷汉东 赵善隽 王大宇 陈君 余盛龙 黎锦亮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探讨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OTPVCs)的心电图特征及心率变异性对OTPVCs的影响。方法选取无器质性心脏病OTPVCs患者共212例,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测量OTPVCs与之前窦性心搏QRS波的联律间期(室早间期)及OTPVCs前窦性心率RR... 目的探讨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OTPVCs)的心电图特征及心率变异性对OTPVCs的影响。方法选取无器质性心脏病OTPVCs患者共212例,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测量OTPVCs与之前窦性心搏QRS波的联律间期(室早间期)及OTPVCs前窦性心率RR间期(窦律间期),统计24h动态心电图日间及夜间OTPVCs数量占比。分析室早间期与窦律间期的相关性,以及OTPVCs昼夜分布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结果 OTPVCs室早间期相对固定,与之前窦性心律间期无显著相关性;HRV正常组与HRV降低组OTPVCs昼夜分布有显著差异。结论 OTPVCs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其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合理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心室流出道 心率变异性 心电图
原文传递
PFKFB3小分子抑制剂3PO对炎症刺激下HUVEC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君 +2 位作者 张在勇 吴华君 陈国钦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74-477,共4页
目的:研究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PFKFB3)小分子抑制剂3PO对炎症刺激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HUVEC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接受常规培养)、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TNF-... 目的:研究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PFKFB3)小分子抑制剂3PO对炎症刺激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HUVEC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接受常规培养)、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TNF-α10ng/ml)、TNF-α+3PO组(在TNF-α组基础上加用3PO 10μM)。观察比较各组细胞增殖率,24h、48h细胞迁移率、管腔形成长度、PFKFB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常规对照组比较,TNF-α组细胞增殖率[(1.01±0.02)%比(1.11±0.02)%]、24h细胞迁移率[(32.16±3.66)%比(48.08±2.82)%]和48h细胞迁移率[(85.90±3.48)%比(99.08±1.28)%]、管腔形成长度[(17722.50±478.60)像素比(20689.70±640.90)像素]、PFKFB3蛋白相对表达量[(0.77±0.02)比(0.90±0.03)]均显著升高;而TNF-α+3PO组细胞增殖率[(0.82±0.04)%]、24h细胞迁移率[(20.08±3.73)%]、48h细胞迁移率[(50.80±4.79)%],管腔形成长度[(9877.30±486.10)像素],PFKFB3蛋白相对表达量[(0.45±0.02)]均显著降低,且TNF-α+3PO组的显著低于TNF-α组,P均=0.001。结论:3PO可显著抑制炎症刺激下HUVEC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调节剂
下载PDF
载3PO脂质体-微泡复合物制备及其控制释放研究
13
作者 吴华君 +2 位作者 吴莎 陈君 李健豪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8期561-565,共5页
目的制备载3PO脂质体-微泡复合物(3PO-LMC),观察其体外超声显影及控制释放能力。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3PO纳米脂质体,机械振荡法制备生物素化普通微泡,将两者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连接方式结合获得3PO-LMC。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载3PO脂... 目的制备载3PO脂质体-微泡复合物(3PO-LMC),观察其体外超声显影及控制释放能力。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3PO纳米脂质体,机械振荡法制备生物素化普通微泡,将两者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连接方式结合获得3PO-LMC。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载3PO脂质体的粒径及Zeta电位,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其包封率;采用库尔特分析仪测定3PO-LMC的粒径和浓度,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表征,HPLC测定3PO-LMC的载药量;并在琼脂模型中检测微泡的体外超声显影效果;比较不同超声强度(0.35、0.7、1.0 MPa)及作用时间(10、30、60 s)下3PO-LMC的药物释放率。结果载3PO脂质体的粒径为(174.77±3.62)nm,Zeta电位为(-22.75±0.63)mV,包封率为(90.74±1.67)%。制备的3PO-LMC表现为普通微泡形态,荧光显微镜下可同时见红、绿色荧光,浓度为(0.86±0.06)×10^(9)/ml,粒径为(2.54±0.15)μm,3PO-LMC的载药量为(99.58±6.63)μg/108个复合物;普通微泡和3PO-LMC在体外琼脂模型中均能显示出良好的超声显影效果。在相同超声强度下,药物释放率随着超声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在相同超声作用时间下,药物释放率随着超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超声强度为1.0 MPa、作用60 s时,3PO-LMC的药物释放率达到最高,为(90.93±1.79)%。结论成功制备了3PO-LMC,其不仅可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超声显影效果,在超声作用下还具有良好的药物释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 药物载体 3PO 控制释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