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1-2014年辽宁省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吴琼 赵春雨 +3 位作者 王大钧 李倩 林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1-157,共7页
利用辽宁省5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51-2014年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依据当前气象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的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使用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对干旱事件的定义,分析讨论了1951-2014年辽宁省气象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特... 利用辽宁省5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51-2014年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依据当前气象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的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使用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对干旱事件的定义,分析讨论了1951-2014年辽宁省气象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辽宁省近64年来气象干旱事件出现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特别是2000年后气象干旱范围呈急剧上升趋势;春旱和秋旱影响范围增长速率最大,春旱的影响范围最广;2)辽宁省气象干旱的发生频率分布有很强的地域特征,辽西地区是气象干旱高发区;3)四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生气象干旱,其中春旱发生频率最高,夏旱次之,秋旱发生频率相对较小;4)辽宁省出现的气象干旱事件强度(持续时间)呈现全省普遍偏大(偏长)或者普遍偏小(偏短)的一致特征,辽中地区是易发生强干旱并持续的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时空分布 辽宁省
原文传递
1961-2013年辽宁省不同等级霾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成因 被引量:7
2
作者 崔妍 赵春雨 +7 位作者 王涛 王颖 李倩 周晓宇 敖雪 刘鸣彦 于秀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29-1637,共9页
利用辽宁省5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辽宁省不同等级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和气候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霾日在空间上存在一个高值中心(沈阳)和两个副高值中心(锦州西南部和朝阳东部),年平均霾日在50 d以上,辽西山区和东北部... 利用辽宁省5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辽宁省不同等级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和气候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霾日在空间上存在一个高值中心(沈阳)和两个副高值中心(锦州西南部和朝阳东部),年平均霾日在50 d以上,辽西山区和东北部山区年平均霾日最少在10 d以下.辽宁省霾日主要集中在冬秋季,占全年霾日60%以上,夏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013年辽宁省平均霾日呈明显增加趋势(3.5d/10 a),轻微霾日、轻度霾日和中度霾日也呈显著增加趋势,重度霾日无明显变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日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降水日数的显著减少(-2.6 d/10 a)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而静风日数增加(5.1 d/10 a)、年平均风速减小(-0.2m·s-1/10 a)和大风日数的减少(-10.1 d/10 a)则使得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霾天气形成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时空变化 气候成因
原文传递
中国冬季气温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房一禾 +3 位作者 顾正强 朱玲 徐红 王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0-734,共5页
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冬季气温的预测提供参考。研究我国冬季以50a为研究时段(1960-2009年)的201个台站,逐日均一化处理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旋转主成分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 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冬季气温的预测提供参考。研究我国冬季以50a为研究时段(1960-2009年)的201个台站,逐日均一化处理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旋转主成分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9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全国冬季一致为异常偏冷或异常偏暖的特征,且在研究时段内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近50a来我国的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南方的均方差普遍小于北方;三者在全国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上升趋势显著,南方趋势系数小于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逐日资料 均一化处理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不同耕作对黑土酶活性变化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鸿斌 姜亦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6期124-127,共4页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条件下黑土酶活性变化特征,为退化黑土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丰富培肥理论。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脲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蔗糖酶,采用赵兰坡...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条件下黑土酶活性变化特征,为退化黑土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丰富培肥理论。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脲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蔗糖酶,采用赵兰坡等改进法测定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酶活性与4个常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土壤理化指标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同时参与土壤磷素循环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影响着土壤中有效磷和全磷的含量,磷酸酶在土壤碳、氮、磷转化过程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黑土肥力的最敏感的指标。蔗糖酶与脲酶、磷酸酶均呈极显著相关。通过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土壤酶不仅存在专性特性,同时也存在共性关系。酶的专性性质不但能反映土壤有机化合物转化的进程,并且共性关系酶的总体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总体肥力水平方面起着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酶 脲酶 磷酸酶 蔗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