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损害控制技术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蒙 周雪峰 +5 位作者 白克文 鲍磊 彭军 马晓明 周家宁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3年12月应用损害控制治疗的16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68例,女98例;年龄(85.23±3.19)岁.AO分型:A1型18例,A2型89例,A3型59例.围... 目的 探讨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3年12月应用损害控制治疗的16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68例,女98例;年龄(85.23±3.19)岁.AO分型:A1型18例,A2型89例,A3型59例.围术期实施损害控制治疗,运用改良生理学与手术严重度评分系统(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OSSUM)预测并发症率,用朴茨茅斯改良的POSSUM(Portsmouth modified POSSUM,P-POSSUM)预测病死率,观察预测效价及患者术后预后情况.结果 入院时POSSUM评分<20分的并发症低风险患者61例,实施损害控制治疗;POSSUM评分评分≥20分的并发症高风险患者105例,完成生理学控制后行损害控制性手术治疗.损害控制前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48.6±6.8)%,病死率为(10.1±1.9)%;损害控制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6±4.5)%,病死率为(4.6±1.4)%;实际并发症发生率为37.4%,病死率为1.8%,与损害控制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损害控制措施,能够规避手术风险,降低术后并发症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高龄 损害控制骨科
原文传递
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矫正僵硬性脊柱角状后凸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华松 王晓平 +11 位作者 谭荣 陈志明 陆明 袁伟 徐启明 任冬云 麻巍 李龙 张敬 郑蕊 辛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1期4992-4997,共6页
背景:胸腰椎角状后凸手术的治疗难点在于矫正率低,矢状面重建难,易发生神经并发症,术后失平衡、假关节发生率高及术后矫正度丢失。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端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 背景:胸腰椎角状后凸手术的治疗难点在于矫正率低,矢状面重建难,易发生神经并发症,术后失平衡、假关节发生率高及术后矫正度丢失。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端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87例,男36例,女51例,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前的后凸角为31°-138°,平均90.1°;治疗后为15°-57°,平均27.9°,改善率为76%。躯干矢状位偏移的改善率为76%。术中失血量为800-3 000 mL,平均失血量为2 300 mL;手术时间为5-7 h,平均手术时间5.9 h;治疗前2例患者伴有双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型C级,治疗后恢复至E级。治疗后随访9-57个月,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提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术中可对血管最大限度的保留,避免血管损伤导致脊髓的缺血性改变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低体质量患者手术过程中减少出血、以及保障有效血容量是治疗后早期恢复的有效保障;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脊柱矫形技术在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正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脊髓细胞不受损伤,应注意对神经根的保护和松解,避免术后出现相应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充分的植骨融合程度是保证后凸畸形矫正、避免脊柱侧方偏移,同时又是脊柱功能和术后矫形效果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僵硬性角状后凸 后路截骨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华松 +2 位作者 王蒙 周雪峰 彭军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6期467-471,共5页
背景:经椎弓跟双椎体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能够很好地恢复矢状位平衡,术后效果明显,但缺乏临床随访观察研究。目的:探讨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 背景:经椎弓跟双椎体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能够很好地恢复矢状位平衡,术后效果明显,但缺乏临床随访观察研究。目的:探讨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的34例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23-62岁,平均(38.3±9.6)岁。统计测量患者术前、术后身高,X线片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如颌眉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脊柱整体后凸角等。结果:本组患者身高术前为(125.3±7.8)cm,术后为(165.4±10.3)cm;颌眉角术前为92.4°±8.3°,术后为13.2°±11.9°;胸椎后凸角术前为72.3°±14°,术后为63.4°±11.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30°±20.3°,术后为29.0°±13.1°;脊柱整体后凸角术前为100.4°±19.3°,术后为26.4°±12.4°;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术前为(50.3±13.4)cm,术后为(15.4±7.2)cm。上述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S-22评分术前为(4.0±0.4)分,术后为(1.6±0.2)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对于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双椎体截骨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