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3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1
作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第15期57-57,60,共2页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肢骨折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肢骨折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折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四肢长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7
2
作者 《中外医学研究》 2014年第23期119-120,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四肢长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均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乙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 目的:分析研究四肢长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均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乙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甲组患者痊愈23例(69.7%),乙组痊愈31例(93.9%)。甲组并发症7例(21.2%),骨折位置松动2例,感染3例,出血2例;乙组并发症3例(9.1%),骨折位置松动1例,感染1例,出血1例。乙组患者痊愈率明显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说明乙组手术安全性更好。结论:给予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交锁髓内钉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有利于患者骨折疾病的早日恢复,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长骨骨折 交锁髓内钉
下载PDF
不同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何锡志 邹华章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5年第6期443-447,共5页
目的比较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2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老年人(60~10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05例,粗隆间骨折37例。... 目的比较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2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老年人(60~10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05例,粗隆间骨折37例。按手术入路分两组,每组71例,分别采用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方入路组皮肤切口长度短于后外侧入路组((10.2±2.3)cm vs.(15.5±3.2)cm,P=0.011),术中出血量少于后外侧入路组((142.8±23.7)ml vs.(256.5±65.3)ml,P=0.019),术后平均卧床时间短于后外侧入路组((2.1±1.5)d vs.(4.5±2.2)d,P=0.027)。而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5)。术后前方入路组患者随访68例(95.8%),平均随访(28.6±6.9)个月;后外侧入路组随访67例(94.4%),平均随访(27.2±7.6)个月。术后前方入路组Harris评分为(91.9±10.1)分,后外侧入路组为(88.5±11.6)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行X线检查评估假体位置,前方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臼杯位置外展分别为40.6°±14.7°和39.6°±15.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6,P=0.703),内曲分别为76.8°±23.0°和54.6°±21.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3,P=0.023)。结论老年髋部骨折采用前方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出血,缩短卧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手术入路
下载PDF
过度周期性机械应力刺激可引起软骨细胞炎症反应及凋亡 被引量:4
4
作者 黎润光 +1 位作者 曹生鲁 梁双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4608-4613,共6页
背景:软骨细胞为软骨的惟一细胞成分,软骨细胞表型丢失是骨关节炎的特征性改变,而周期性机械应力刺激对软骨细胞的生物特性有重要影响,明确周期性机械应力对软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可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借鉴。目的:观察周期性机械应力对... 背景:软骨细胞为软骨的惟一细胞成分,软骨细胞表型丢失是骨关节炎的特征性改变,而周期性机械应力刺激对软骨细胞的生物特性有重要影响,明确周期性机械应力对软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可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借鉴。目的:观察周期性机械应力对体外软骨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大鼠软骨细胞接种于Ⅰ型胶原包被的Bioflex板中培养1 d后,采用细胞体外加力实验系统(Flexcell-5000T Tension System)处理细胞,在拉伸频率为0.5 Hz条件下将软骨细胞拉伸24 h,依据拉伸应变率大小分为对照组(0%拉伸)、2%拉伸组、6%拉伸组、8%拉伸组、10%拉伸组、14%拉伸组。拉伸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软骨细胞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NEL染色及Annexin V-FITC/PI法检测凋亡情况,利用RT-PCR检测内质网应激信号分子(半胱氨酸蛋白酶12、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葡萄糖调节蛋白78)。结果与结论:①光镜下可观察到正常细胞(对照组)为多角形,形态不规则;而随机械拉伸应变率增加,细胞有不同程度脱落,边缘模糊变圆,出现凋亡现象;②与对照组相比,施力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尤其是10%拉伸组、14%拉伸组升高较明显(P<0.05);③周期性机械应力作用下,2%、6%拉伸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45±1.64)%,(12.48±1.75)%,与对照组(12.14±1.43)%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8%、10%、14%拉伸组软骨细胞凋亡率[(29.18±3.04)%,(34.12±3.57)%,(44.32±45.08)%]显著增加(P<0.05);④RT-PCR检测结果显示,8%、10%、14%拉伸组半胱氨酸蛋白酶12、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提示周期性机械应力可加速软骨细胞凋亡过程,促进软骨细胞炎症反应,可能与内质网应激通路启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机械应力 体外研究 软骨细胞 炎症反应 凋亡
下载PDF
VSD在骨科创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357-358,共2页
目的:探讨VSD在骨科创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4例行骨科创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观察组采用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相关指标,并... 目的:探讨VSD在骨科创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4例行骨科创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观察组采用VSD(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6%,住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7.8±5.6)d和(17.5±3.6)d,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8%,住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30.2±6.3)d和(28.6±4.2)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在骨科创伤应用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优于传统创伤治疗中的引流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引流技术 骨科创伤 应用
下载PDF
平衡训练在膝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卢志文 叶庆林 +2 位作者 吴贤驹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23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在膝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收治的ACL损伤行交叉韧带重建术的60例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行常规...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在膝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收治的ACL损伤行交叉韧带重建术的60例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平衡训练。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平衡及功能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睁眼及闭眼状态下的压力中心X/Y轴、覆盖90 %椭圆区域面积和功能表面区域的轨迹长度指数(LF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L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K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训练在ACL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可明显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和平衡的恢复,并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损伤重建术 平衡训练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何锡志 邹华章 +1 位作者 翟文斌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12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11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手术方式,观察组采用膝关节镜联合复位内固...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11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手术方式,观察组采用膝关节镜联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的大小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手术方法对比,膝关节镜联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更理想,可缩短手术时间,促进骨折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镜 复位内固定 联合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黎润光 +1 位作者 邹华章 吴贤驹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9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增城区新塘医院和南方医院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的髋关节置换术的8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资料与术后持续性疼痛的相关... 目的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增城区新塘医院和南方医院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的髋关节置换术的8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资料与术后持续性疼痛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不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因素(χ^2=0.814,P>0.05),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饮酒、长期镇痛药物应用、置换类型、假体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髋关节活动时间、术后C反应蛋白(CRP)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因素(χ^2=11.826、14.705、12.344、4.184、15.279、10.140、9.837、8.862、16.019、12.864、23.485,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身体质量指数>28 kg/m 2、髋关节活动时间≤2 d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 χ^2=13.716、18.948、15.423,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关节成形术 疼痛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高龄转子间骨折半髋关节置换钢丝捆扎方式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吴贤驹 卢志文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分别联合交叉双环钢丝捆扎和普通环形钢丝捆扎联合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就诊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 目的探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分别联合交叉双环钢丝捆扎和普通环形钢丝捆扎联合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就诊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75岁、Evans分型Ⅲ型或Ⅳ型的非病理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排除病理性骨折、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严重关节炎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2组患者均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A组采用常规钢丝捆扎法重建大转子,B组采用交叉双环钢丝捆扎法重建股骨大转子。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月、6月、12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不同时间点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397、0. 943、-0. 501,P> 0. 05);B组术后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与A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t=2. 152、2. 433,P <0. 05)。B组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时Harris评分与A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t=-2. 267、-2. 396、-2. 554,P <0. 05)。B组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χ^2=0. 028,P <0. 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中采用交叉双环钢丝捆扎重建股骨大转子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煅炼,可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髋关节 关节成形术 骨固定钢丝
原文传递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修复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16期3708-3709,共2页
选取我院收治的Schatzker V型胫骨骨折患者13例,Schatzker VI型胫骨骨折患者7例,对其进行双切口钢板内固定修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进行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9±0.9个月,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平均骨折愈合的时间7... 选取我院收治的Schatzker V型胫骨骨折患者13例,Schatzker VI型胫骨骨折患者7例,对其进行双切口钢板内固定修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进行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9±0.9个月,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平均骨折愈合的时间7.9±1.3个月,骨折未出现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Schatzker V型胫骨骨折优良率76.92%,Schatzker VI型胫骨骨折优良率85.71%,胫骨骨折患者优良率80.00%,两种类型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与合计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在严重的胫骨骨折的治疗中有着稳定的疗效,对严重胫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时,可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切口钢板内固定修复 SCHATZKER V型胫骨骨折 SCHATZKER VI型胫骨骨折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