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廊坊市O_(3)骤增(降)过程VOCs浓度变化及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清川 李怀瑞 +2 位作者 黄浩杰 闻静 《四川环境》 2022年第4期115-123,共9页
为了解廊坊市夏季O_(3)骤增骤降污染天气过程中VOCs浓度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2016年~2020年夏季廊坊市区监测所得的53种VOCs质量浓度数据和近地面臭氧(O_(3))浓度数据,并采用臭氧生成潜势方法估算VOCs对O_(3)生成的贡献进... 为了解廊坊市夏季O_(3)骤增骤降污染天气过程中VOCs浓度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2016年~2020年夏季廊坊市区监测所得的53种VOCs质量浓度数据和近地面臭氧(O_(3))浓度数据,并采用臭氧生成潜势方法估算VOCs对O_(3)生成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及不同时段,烷烃类总质量浓度最大,占比在62%~65%之间,其次是烯/炔烃类和芳香烃类,而烯/炔烃类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大,高浓度阶段其百分比(OFP*)较骤增前、骤降后高6.5和3.8个百分点,其次是烷烃或芳香烃。O_(3)骤增骤降污染整个过程及不同阶段,VOCs质量浓度最大的前十物种中烷烃类占有5~7种,OFP前十位中烯/炔烃占有5~6种,两种统计中相同物种有9个,OFP*前十VOCs物种相对固定,前7位以烯/炔烃为主,反-2-丁烯最高。控制或减少反-2-丁烯等重要烯/炔烃类VOCs物质的排放,可有效控制廊坊O_(3)的生成,降低O_(3)污染程度。通过研究,筛选出了优先控制的VOCs物种,为廊坊城区VOCs减排及O_(3)污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VOCS 臭氧生成潜势 特征分析
下载PDF
京津冀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场条件及触发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敏 刘璇 +2 位作者 沈芳 田晓飞 《陕西气象》 2022年第4期23-29,共7页
利用MICAPS、自动气象站、FY2气象卫星和美国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9年7月29日出现在京津冀的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其发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以及环境场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高空西风槽与... 利用MICAPS、自动气象站、FY2气象卫星和美国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9年7月29日出现在京津冀的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其发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以及环境场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高空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此次暖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的生成对强天气的爆发起到了触发作用;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在850 hPa形成西南低空急流,配合低空切变线的作用使得水汽在京津冀地区强烈辐合,当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降至-4×10^(-8)g/(cm^(2)·hPa·s)以下时,预示着强降雨的出现,而700 hPa大气的辐合、500 hPa以上的强辐散加强了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对雨强产生明显的增幅作用;冀南地区中高层的干空气侵入使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增强,引发了雷暴大风,北京的深厚湿层则更利于产生高强度的降水,即雷暴大风的生成需要更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环境场 触发机制
下载PDF
2015年冀中廊坊短时强降水的风场垂直结构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敏 田晓飞 +2 位作者 周玉都 王洁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5期49-56,共8页
利用MICAPS、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5年出现在廊坊市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及降水开始前大气的风场特征。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早于短时强降水6~114 min出现,平均提前量约46 min;强降水结束时,... 利用MICAPS、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5年出现在廊坊市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及降水开始前大气的风场特征。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早于短时强降水6~114 min出现,平均提前量约46 min;强降水结束时,低空风向发生显著变化,由西南风迅速转为偏东风或西北风。(2)在强降水发生前的1 h,低空急流指数突增,极值达到46.3 m·s^(-1)·km^(-1),雨强减小至20 mm·h^(-1)后,平均低空急流指数迅速跌至1.3 m·s^(-1)·km^(-1)。(3)低空风切变指数增大约早于强降水1 h出现,极值可达0.139 s^(-1),达到了中等强度风切变。(4)上升气流早于强降水发生前约90 min出现,表明西南气流携带的水汽和能量开始在降水地区被强迫抬升,此后的约30 min上升气流达到最强盛,在强降水开始前60 min内高度抬升,厚度减小,强度迅速减小,直至降水开始后下沉气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风廓线雷达 低空急流指数 风场特征
下载PDF
冬前有效积温的演变对廊坊市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茜 单琨 +2 位作者 罗晶 杨帅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S02期176-179,共4页
应用积温指标法对廊坊市北、中、南不同地区的冬小麦播种期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廊坊市各地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效积温基本呈持续上升的趋势,70年代期间各地的积温变化比较接近,其变化规律是2~3年为一个振荡周期;80年代至90年代在... 应用积温指标法对廊坊市北、中、南不同地区的冬小麦播种期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廊坊市各地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效积温基本呈持续上升的趋势,70年代期间各地的积温变化比较接近,其变化规律是2~3年为一个振荡周期;80年代至90年代在总体上升的趋势下,中部、南部的历史积温的上升幅度较北部更明显,各地的变化规律是3~4年为一个振荡周期;进入21世纪,各地的有效积温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而振荡周期开始明显加大,可能变为7年甚至更长。根据冬麦区的冬前壮苗所需积温,结合不同品种的播种适期所要求的温度,反推得到廊坊市冬小麦的适宜品种应为冬性品种。分析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廊坊市北部、南部地区的宜播期明显推迟,北部地区由9月27日推迟到9月29日,南部地区由9月28日推迟到10月3日,但中部地区基本无变化,仍在9月28日。实际生产中应密切关注当年的气候变化状况,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16~18℃时应考虑提前开始播种,从而避免或降低后期遭受低温、冻害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冬前积温 适播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