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70
1
作者 千怀遂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3,共7页
结合前人的研究确立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模型,对所选46个站点1961—2000年的适宜度进行计算,分析1961—2000年全省及各站点适宜度的变化趋势,表明1981—2000年适宜度变化趋势显著。对1981—2000年各站点适宜度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的方... 结合前人的研究确立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模型,对所选46个站点1961—2000年的适宜度进行计算,分析1961—2000年全省及各站点适宜度的变化趋势,表明1981—2000年适宜度变化趋势显著。对1981—2000年各站点适宜度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的方向和强度进行分类,将河南省划分为适宜度强增长型、弱增长型、减弱型。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总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各地的变化趋势依据热量带和地形地貌的不同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结合各地1981—2000年的气候资料对各类型的气候适宜度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适宜度 棉花 河南省
下载PDF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被引量:65
2
作者 张爱英 +3 位作者 周江兴 初子莹 唐国利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在中国大陆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 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 在中国大陆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 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的月、季、年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国家站和参考站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国家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在44年间线性增温率为0.278 C/10 a,而由参考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同期增温率为0.202℃/10 a。就中国大陆平均来说,1961 2004年国家级站城市化增温率为0.076 C/10 a,占全部增温率的27.33%。在6大区域中,除北疆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均非常显著。其中城市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江淮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为0.086℃/10 a,其后依次为东北华北区、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和西北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分别达到0.060、0.059、0.042和0.042℃/10 a。各区域年平均热岛增温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江淮区55.48%、青藏高原区23.23%、华南区23.20%、东北华北区15.35%、西北区13.73%、北疆区-1.57%。因此,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城市化造成的国家站地面气温增暖偏差非常显著,今后应予以订正,以便建立代表背景气候变化的区域平均气温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家气象站 气候变化 城市化增温 地面气温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 被引量:64
3
作者 叶瑜 方修琦 +2 位作者 张学珍 陈莉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0-350,共11页
人类通过耕作活动对自然植被景观的改变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北地区是过去300年中国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变化发生重大影响的典型地区,对于从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看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历史数... 人类通过耕作活动对自然植被景观的改变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北地区是过去300年中国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变化发生重大影响的典型地区,对于从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看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历史数据订正与多源耕地数据关系模型校核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面积时间序列以及耕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从变化总趋势来看,过去300年东北耕地几乎呈指数增长,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为近100年,垦殖率由约10%增至20%以上;(2)从空间格局变化来看,18世纪中后期之前,东北三省的开垦区域还主要局限于辽宁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垦区域大规模向北扩张,至20世纪初期,东北的垦殖北界已达到黑龙江中部;20世纪东北整体垦殖强度仍不断增大,但区域差异性逐渐减小,其中,20世纪初至3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高垦殖率区域扩张较明显,并逐渐形成了3个主要农耕区;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吉林省与黑龙江省,表现出新垦殖区域向森林地区的扩张.总之,过去300年东北耕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反映出人类通过土地开垦、森林砍伐等生产活动已较大幅度地改变了该区域的自然景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300年 东北地区 耕地 土地覆盖 环境演变
原文传递
我国西北干燥区降水变化规律 被引量:59
4
作者 +3 位作者 柳艳菊 王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共19页
利用多种资料并参考已有研究,综合分析、讨论了我国西北干燥区现代降水变化的特征和可能原因,获得如下认识:1在最近半个多世纪,实测记录揭示出西北地区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部上升更加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降水量比2... 利用多种资料并参考已有研究,综合分析、讨论了我国西北干燥区现代降水变化的特征和可能原因,获得如下认识:1在最近半个多世纪,实测记录揭示出西北地区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部上升更加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降水量比20世纪90年代有进一步上升,其前10 a平均降水量比1961年以来任何年代都高,2010年秋季和年总降水量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新疆北部和天山地区树轮气候重建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气降水增加现象很可能是近200 a未曾发生,但并非史无前例,现代降水量的增加没有明显超过历史时期的最湿润阶段,这样就不排除其仍为多年代到世纪尺度上气候自然振动节律表现的可能性。3根据再分析资料,1979年以来,整层积分的净水汽通量出现较明显增加趋势,但这种增加并非是由西、南和北边界的输入通量增加造成的,主要是东边界输出通量显著减少的结果,同时大气可降水量增加并不显著。因此,实测降水量增加似乎与全球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及区域外水汽输入通量变化关系不大,可能是对区域内气候变化与变异响应的表现形式。4已有研究显示,相比华北地区,在过去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条件下,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更为一致地模拟出了西北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的趋势,暗示西北降水量增加可能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但与近几十年水汽通量趋势变化分析和多数古气候重建结论不完全一致。5区域和局地灌溉面积扩大以及城市发展等"绿洲化"过程,可能显著增加了陆面的实际蒸发量,成为西北地区气象观测站附近降水量增多的重要驱动因子。气候变暖与气溶胶排放引起的山地冰川融化及其河湖水位上升,可能加强了这种局地人为气候效应。6在全球、区域和局地不同尺度的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预计西北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量 树轮 水汽通量 人类活动 自然变异 未来趋势 干燥区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我国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被引量:57
5
作者 张爱英 +3 位作者 初子莹 周江兴 周雅清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5,共8页
由于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现有国家级气象台站网观测的地面气温资料许多已不能满足气候变化检测研究的要求。利用我国全部气象观测站网的台站信息,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遴选出可用于气温变化研究的参考站... 由于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现有国家级气象台站网观测的地面气温资料许多已不能满足气候变化检测研究的要求。利用我国全部气象观测站网的台站信息,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遴选出可用于气温变化研究的参考站点。这项工作建立了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并据此确定了138个地面气温参考站。这些台站可代表背景地面气温场,其长期气温观测资料可用作城市台站或国家级台站城市化增温评价的参考,也可直接用于我国地面气温变化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 参考站
下载PDF
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与高程及纬度的关系 被引量:46
6
作者 王朋岭 唐国利 +2 位作者 曹丽娟 刘秋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3-319,共7页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高质量、均一化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研究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呈升温趋势,平均升温率为0.40℃/10a,冬春季升温率大于夏秋季节,以三江源区、西藏中西部和...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高质量、均一化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研究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呈升温趋势,平均升温率为0.40℃/10a,冬春季升温率大于夏秋季节,以三江源区、西藏中西部和青海北部升温趋势最为显著。青藏高原地区年和冬、春、秋三季的升温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海拔每升高1000 m,站点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增加0.1℃/10a,冬季更为显著。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温倾向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经向差异,纬度每增加10°,气温倾向率增加0.33℃/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变化 区域差异 高程 纬度
下载PDF
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变化研究现状、问题和展望 被引量:40
7
作者 +1 位作者 李庆祥 徐文慧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34-946,共13页
气候变化模拟、预估、影响评价和适应行动,均需深入了解全球陆地及不同区域地面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变化的基本观测事实和精准时空规律。长期以来,近百年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序列的构建和分析主要由英国和美国少数几家研究机构垄断。这些机... 气候变化模拟、预估、影响评价和适应行动,均需深入了解全球陆地及不同区域地面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变化的基本观测事实和精准时空规律。长期以来,近百年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序列的构建和分析主要由英国和美国少数几家研究机构垄断。这些机构研制的长序列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变化分析产品成为气候变化科学的基石。然而,现有全球陆地表面气温资料数据及分析结果还存在明显不足,其中突出的问题包括:1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观测覆盖不充分,早期资料覆盖严重匮乏;2对城市化影响偏差重视不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订正。另一方面,我国气象部门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全球陆地表面气温观测资料数据集,中国科学家也在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趋势影响偏差评价和订正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研制出高质量、覆盖全球各个大陆的地表气温资料数据集及其分析产品。如何完善业已建成的地表气温观测资料数据集,系统分析、评价全球陆地城镇观测站地面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性质和程度,发展客观的方法订正城市化影响偏差,建立中国自己的高质量全球陆地长序列地面气温资料数据集,构建和分析全球陆表平均和极端气温时间序列,监测和揭示全球陆地及不同区域地面气温变化的精细规律,已成为我国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科学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地表气温 基础数据 城市化影响
原文传递
1951/1952-2004/2005年中国冬季降水变化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李帅 陈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98,共5页
以中国1960年前建站的595个气象台站1951/1952~2004/2005年冬季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得到冬季全国和8个区(包括东北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华南区、青藏高原、西南区、西北东部和西北西部)的平均降水日数距平与降... 以中国1960年前建站的595个气象台站1951/1952~2004/2005年冬季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得到冬季全国和8个区(包括东北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华南区、青藏高原、西南区、西北东部和西北西部)的平均降水日数距平与降水量标准化距平序列。通过对全国和区域平均距平序列以及全国各站的冬季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的变化速率和趋势系数的分析,得出:近54年来中国冬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东北区和西北东部的冬季降水日数减少趋势超过0.01显著性水平,而青藏高原降水量的增加趋势超过0.05显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降水日数 降水量 变化特征
下载PDF
河南省棉花的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刘清春 千怀遂 +1 位作者 焦士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56,共6页
棉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变化很敏感。该文运用温度适宜度模型,选取河南省46县区,对该省棉花生产适宜性的生育期和时空差异进行计算、评价及预测。首先分析棉花各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吐絮期适宜... 棉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变化很敏感。该文运用温度适宜度模型,选取河南省46县区,对该省棉花生产适宜性的生育期和时空差异进行计算、评价及预测。首先分析棉花各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吐絮期适宜度较低,受温度影响较大,具有较高的变率,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表现出较高的温度适宜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变率也较小;其次分析河南省各县区的平均温度适宜度,并据此将河南省分为高、中、低三大适宜度类型区;最后分析棉花各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的年际变化,发现未来各生育期中开花期无明显变动,其它生育期适宜度未来都有升高趋势,同时对河南省46县区的棉花温度适宜度变化趋势作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县区温度适宜度都有升高趋势,且存在地区差异,根据未来适宜度变化倾向的大小,将河南省划为强增长、次强增长、弱增长三大变动类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适宜度 棉花 河南省
下载PDF
城市化对北京气象站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8
10
作者 张雷 +4 位作者 刘江 周雅清 张爱英 冯亚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0-1159,共10页
利用5个乡村气象站和北京气象站(简称北京站)1960~2008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比较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和乡村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的时间变化以及城市化对北京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08年北京站霜冻日数、... 利用5个乡村气象站和北京气象站(简称北京站)1960~2008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比较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和乡村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的时间变化以及城市化对北京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08年北京站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平均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这些指数的趋势变化全部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霜冻日数、冷夜日数、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比冷昼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等基于最高气温记录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更明显;城市化因素已致使北京站1960~2008年期间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增加,这些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其城市化影响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北京站的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长期减少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达到-5.78 d/10a、-17.83 d/10a和-0.73℃/10a,而在北京站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增加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为14.76 d/10a和0.70 ℃/10a.在所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年平均极端气温指数的趋势变化中,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均达到100%,即观测到的趋势变化完全是由城市化因素造成的.城市化致使四季北京站冷夜日数、平均气温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增加,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冬季最大,暖夜日数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夏季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城市化影响 北京站
下载PDF
1960~2008年江西省极端降水变化趋势 被引量:35
11
作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2-469,共8页
利用江西省17个国家级台站1960~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对日降水量超过绝对阈值(25mm和50mm)和百分位数阈值(95%和99%)的极端降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50年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大雨和强降水频率的增... 利用江西省17个国家级台站1960~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对日降水量超过绝对阈值(25mm和50mm)和百分位数阈值(95%和99%)的极端降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50年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大雨和强降水频率的增加最为迅速,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强度增加最大;夏季各种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均有明显升高;冬季大雨和强降水事件频率也有显著增加;春季和秋季极端降水强度有明显增加,特别是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强度增加迅速;夏季暴雨和极端强降水强度有所降低或略有增加;江西省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特别是1990年代;极端降水的增加以发生频数的增加为主,降水强度的增加并不显著;近50年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有增加,但高值区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极端强降水事件强度在鄱阳湖平原附近减小,而在周边的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极端降水强度的变化与地形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江西省
下载PDF
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爱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01-1310,共10页
在综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不同空间尺度上地面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的性质和强度。在城市台站和局地尺度上,多数研究均发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影响明显;区域尺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 在综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影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不同空间尺度上地面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的性质和强度。在城市台站和局地尺度上,多数研究均发现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影响明显;区域尺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少数地区,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采用严格遴选乡村站资料的分析都得到了城市化影响很明显的结论。在中国大陆地区,国家级气象台站年平均地面气温的上升趋势中,至少有27.3%可归因于城市化影响;对于全球或半球陆地平均气温序列而言,研究工作还很不充分,但一般认为城市化影响较小,可能不超过总增温的10%。现有研究还表明,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随时间和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城市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近半个世纪长序列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对欧洲地区的明显影响可能主要发生在20世纪早期甚至19世纪后期。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包括研究覆盖的区域和时间段有限、乡村站遴选标准不统一、城市化影响偏差订正方法有待完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地面气温 城市热岛效应 气候变化 中国 美国 欧洲
原文传递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安全影响的思考 被引量:37
13
作者 周波涛 +1 位作者 孙丞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0-758,共9页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以及国内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使用最新的观测资料凝练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认识;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承载力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气候风险。研究发现:1961—2015年我...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以及国内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使用最新的观测资料凝练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认识;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承载力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气候风险。研究发现:1961—2015年我国平均高温日数增加了28.4%,暴雨日数增加了8.2%。21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明显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承载力将发生明显变化,未来面临的气候风险将加大。因此,保障我国气候安全,需要科学认识气候,提高气候风险意识;主动适应气候,提高应对极端事件能力;努力保护气候,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IPCC 气候风险 气候安全 策略选择
下载PDF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2
14
作者 王会军 唐国利 +48 位作者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 吴通华 刘慧 谭显春 尹云鹤 于仁成 黄海军 许艳 刘娜 战云键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预估 灾害 风险
下载PDF
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千怀遂 刘青青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1-235,共5页
依据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首先研究了影响河南省棉花生产的关键气候因子,并分别构建了光照时数、温度、降水量及三因子综合影响的适宜度函数。其次利用Q型分层聚类法对所选站点1960—2000年40年平均总适宜度进行分析,最终将其分为三类。... 依据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首先研究了影响河南省棉花生产的关键气候因子,并分别构建了光照时数、温度、降水量及三因子综合影响的适宜度函数。其次利用Q型分层聚类法对所选站点1960—2000年40年平均总适宜度进行分析,最终将其分为三类。同时按各站点的类别和邻近程度进行地域上的合并,得到三大类,七个区。发现以豫东北平原和伊洛河流域气候适宜度最高。最后对各区光、温、水三因子的适宜度分别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度 棉花 河南省
下载PDF
城市化对石家庄站日气温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雷 +2 位作者 卞韬 李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8-410,共13页
利用1962—2011年逐日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资料,对比分析了石家庄站和藁城站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的概率分布特征.石家庄站是我国少有的自建站以来从未迁址的城市气象站,而附近的藁城站可近似看作乡村气象站.结果表明:城市化致使石家庄... 利用1962—2011年逐日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资料,对比分析了石家庄站和藁城站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的概率分布特征.石家庄站是我国少有的自建站以来从未迁址的城市气象站,而附近的藁城站可近似看作乡村气象站.结果表明:城市化致使石家庄站1962—2011年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的概率密度分布向高温方向偏移,其中对最低气温分布的影响尤其明显,对最高气温分布的影响很小;受城市化影响,石家庄站最低气温概率密度分布的高温部分增温比低温部分增温更加明显,最低气温分布形状更加扁平;相对于1962—1986年,1987—2011年石家庄站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概率密度分布均向高温方向偏移,其中最低气温偏移最为明显,并导致1962—2011年整个分析时期最低气温分布出现非正态性;城市化对石家庄站气温分布的影响在冬、春季比夏、秋季更显著,最显著的城市化影响出现在冬季最低气温上;石家庄站基于最低气温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受城市化影响严重,冷夜日数和暖夜日数的城市化影响分别为-1.13d/10a、1.48d/10a,但基于最高气温的冷昼和暖昼日数等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受城市化影响不明显.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对最低、最高气温分布的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化影响 概率密度 气温 石家庄站
下载PDF
河南省棉花的气候风险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千怀遂 李明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9-326,共8页
地理过渡带附近的农业气候风险度对气候变化有较为敏感的响应。作者在前人对农作物适宜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棉花气候适宜度模型和风险度指标,对河南省棉花气候风险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近40年来河南省棉花气候风险度有逐渐增... 地理过渡带附近的农业气候风险度对气候变化有较为敏感的响应。作者在前人对农作物适宜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棉花气候适宜度模型和风险度指标,对河南省棉花气候风险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近40年来河南省棉花气候风险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降水量对气候风险度增加的作用最重要,而且气候适宜度及其变率对风险度的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风险度的增加速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在东西方向上,东部平原区的风险度变化快于西部山区,其中黄淮平原中南部与伏牛山区的对比最为显著,在南北方向上,黄淮平原中南部到黄河中游谷地的快速增长带与黄河下游沿岸到中游北侧的低速增长带的对比特别明显,这主要是地形过渡带和气候过渡带作用的结果;风险度的变化过程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跳跃式变化是河南东部风险度变化中的重要特点,这种突变特点在南北方向上有明显的纬度差异性;在河南西部山地的风险度变化中,跳跃式变化很少见,尽管该区近40年棉花气候风险度的变化倾向仍为增加趋势,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风险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风险度 棉花 气候变化 河南省
下载PDF
资料均一化对沈阳站气温趋势和城市化偏差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娇 +1 位作者 张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7-303,共7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13年发布的逐日均一化气温资料,对沈阳站资料均一化处理前后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线性趋势及其城市化影响偏差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1)资料均一化处理对日最高气温及其衍生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趋势估...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13年发布的逐日均一化气温资料,对沈阳站资料均一化处理前后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线性趋势及其城市化影响偏差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1)资料均一化处理对日最高气温及其衍生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趋势估计的影响较弱,但对日最低气温及其衍生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趋势估计具有显著影响。2)经资料均一化处理后,平均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有所增大,平均最低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增大尤其明显;与冷事件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城市化影响偏差数值有所减小,与暖事件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城市化影响偏差数值有所增加。3)资料均一化处理有效纠正了因迁站等原因造成的地面气温观测记录中的非均一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城市站地面气温观测记录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资料 均一化 极端气温指数 城市化影响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薛晓颖 +2 位作者 孙秀宝 余予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13,共15页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尺度上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年平均雷暴、闪电和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为39.23 d/a、20.56 d/a和1.07 d/a;雷暴和闪电主要发生在夏季3个月,雷暴日数7月最多,闪电日数8月最多;冰雹主要发生每年5~9月,6月发生频率最高;雷暴和闪电的高发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青藏高原也是雷暴的高发区域之一;冰雹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中西部山地,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则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雷暴和冰雹出现频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冰雹和海拔高度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二者增加速率分别为2.87 d/500 m和1.80 d/500 m,表明地势高度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尺度强对流 雷暴 闪电 冰雹 地形 气候学特征
下载PDF
1951~2009年东亚地区日降水趋势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战云健 +1 位作者 李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7-780,共14页
研究大陆或次大陆尺度日降水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对于检测、理解区域气候和陆地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十分重要。利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和中国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网降水观测资料,在对该站点资料进行基本质量控制基... 研究大陆或次大陆尺度日降水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对于检测、理解区域气候和陆地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十分重要。利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和中国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网降水观测资料,在对该站点资料进行基本质量控制基础上,选取东亚地区619个站1951~2009年日降水数据,按照百分位阈值对降水进行分级,共分为弱、中、强、极强4个级别,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方法构建区域平均的时间序列,分析了各类降水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近59年平均总降水量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日数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化,平均日降水强度略有减小;区域平均的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降水强度在中国北方大部、蒙古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和日本列岛多呈减少趋势,而在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南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表现为增加。从季节上看,近59年东亚区域平均的冬、春季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夏、秋季一般呈减少趋势,仅夏季日降水强度略有增加。降水的年内分配出现均匀化趋势。从不同级别降水事件看,近59年来东亚区域平均的各级别降水量均为下降趋势,中降水、强降水和极强降水日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弱降水日数表现出较明显增加;仅有全区秋季强降水量、日数减少趋势和冬季中降水量、日数增加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还发现,近30年(1980~2009年)东亚地区日降水趋势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增加,日降水强度减少,45°N以南多数台站降水量也增加,全区降水有向非极端化方向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日降水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弱降水 强降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