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 被引量:158
1
作者 志远 李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3-511,共9页
根据秦巴山区20世纪末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分布,在GIS支持下测定秦巴山区植被生产和生态调节的物质量。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测定各类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生态数据库及植被生态账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评中,充分考虑了... 根据秦巴山区20世纪末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分布,在GIS支持下测定秦巴山区植被生产和生态调节的物质量。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测定各类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生态数据库及植被生态账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评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覆盖度差异,并结合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区域蒸散模式,测评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系统有机质生产价值为199.6×108 元/a;植被保持土壤经济价值为22.64×108元/a;植被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为22.66×108 元/a;植被固定CO2价值为352.24×108元/a;释放O2价值为374.19×108 元/a;陕南秦巴山区植被有机物生产、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固定CO2和释放O2 5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共968.33×108 元/a。其中温带落叶阔叶林贡献率最高占29.35%,亚热带竹林、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原、山麓果树生态服务价值比重均在1%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植被 生态功能 价值测评 GIS 陕南秦巴山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78
2
作者 易浪 志远 +1 位作者 张翀 刘雯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4,共9页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覆盖 Sen+Mann—Kendall 残差分析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 被引量:153
3
作者 志远 黄青 李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7-606,共10页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的概念,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测算模型和生态安全等级划分体系,以及不同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及生态安全度变化预测模型。据此对1986 ̄2002年陕西省三大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的概念,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测算模型和生态安全等级划分体系,以及不同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及生态安全度变化预测模型。据此对1986 ̄2002年陕西省三大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盆地、陕南秦巴山区)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亏损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①各地区生态承载力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差异明显,陕北黄土高原最快,陕南秦巴山区最慢,关中渭河盆地居中;②各地区生态足迹均呈现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大小不一,由小到大依次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盆地、陕南秦巴山区;③1986 ̄2002年生态压力指数:陕北黄土高原从0.44增加到0.91,增加幅度0.47;关中渭河盆地从0.75增长为1.20,增长幅度为0.45;陕南秦巴山区从0.19增长为0.22,增长幅度为0.03。年平均压力指数关中渭河盆地最大,是陕南秦巴山区的5.37倍,是陕北黄土高原的1.30倍;④各区生态安全状况:陕南秦巴山区处安全状态;关中渭河盆地已严重超载,处于不安全状态;陕北黄土高原处于临界状态,压力指数增长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 动态变化 空间差异 定量分析 陕西 生态安全 陕西省 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承载力 渭河盆地
下载PDF
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55
4
作者 刘宪锋 志远 +2 位作者 林志慧 刘焱序 张东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97-908,共12页
基于MODIS-NDVI数据,辅以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偏相关系数等方法,本文从三个尺度分析了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1.2%/10a,其中长江源... 基于MODIS-NDVI数据,辅以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偏相关系数等方法,本文从三个尺度分析了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1.2%/10a,其中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植被均呈增加趋势,而澜沧江源区植被呈下降趋势。(2)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且NDVI频度呈现"双峰"结构。(3)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64.06%和35.94%,且表现为源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的空间格局。(4)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反向特征显著,植被变化由改善趋势转为退化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的北部,而由退化趋势转为改善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源区。(5)三江源区植被对降水和潜在蒸散的响应存在时滞现象,而对气温的响应不存在时滞现象。(6)三江源区植被覆盖的增加主要归因于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未来趋势 影响因素 三江源区
原文传递
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24
5
作者 志远 徐茜 杨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19,共6页
为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对2008年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研究... 为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对2008年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均较高,但其协调程度较低,全省无一市为高度协调类型,其中陕北协调度最高,陕南最低;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最好的仅为初级协调发展类,最差的为濒临协调衰退类;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及陕北2市属环境滞后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滞后于农业经济系统,在农业经济水平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超过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其他各市均属经济滞后型,无经济环境同步发展类型。为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试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并分为人口发展战略、农业资源利用战略、农业生态环境提升战略、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战略4个层次,在控制人口的基础上,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同步发展,以建立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 农业经济系统 熵权法 耦合协调度 陕西省
原文传递
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77
6
作者 志远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生态经济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 ,论述了生态功能效益经济价值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提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体系 ,以促进我国区域生态价值的研究 。
关键词 区域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学 生态服务功能 经济评价 理论方法
下载PDF
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 被引量:72
7
作者 黄青 志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2期11-17,共7页
当前 ,我国生态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论述了生态安全的含义和特点。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 ,保证生态安全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净第一性生产力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被引量:103
8
作者 郝慧梅 志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8-506,共9页
人居环境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居环境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法,基于陕西省96个气象站点1966-2005年气象数据、1990-2007年逐月NDVI和LandsatTM影像、1:25万DEM、2000年陕西省人口详查数据、2006人口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以100m×100m栅格单元构建并直观展现了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各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8.55~88.97之间;从西北向东南、从山地、高原向平原、河谷人居自然适宜程度递增。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3.28%;比较适宜地区居次,占26.11%;临界适宜区占1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35%。陕西省总人口的68.92%分布在占全省面积26.46%的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地表水资源和地形起伏度是引起省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实证分析表明该测评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人居的自然生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地形 地被 气候适宜度 水资源 陕西省
下载PDF
2000—2009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98
9
作者 刘宪锋 杨勇 +1 位作者 志远 林志慧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44-1249,共6页
以MODIS NDVI为数据源,应用像元二分模型对黄土高原地区近2000—2009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00—2009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年增... 以MODIS NDVI为数据源,应用像元二分模型对黄土高原地区近2000—2009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00—2009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年增速为0.6%(p<0.01);在空间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热条件分布基本一致;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地区的面积为6 717.35km2,主要分布在陕西延安的北部以及榆林的东北部;一般改善地区面积为180 176.90km2;一般恶化地区面积为27 236.37km2;明显恶化地区面积为852.62km2,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套平原、银川、西安以及太原等地区;气温、降水的增加以及"三北"防护林和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等工程的实施是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原理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被引量:83
10
作者 郭丽英 刘彦随 志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33,共6页
榆林市地处北方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特大型神(木)府(谷)煤田、靖边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区内人口快速增长,工矿业规模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不断... 榆林市地处北方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特大型神(木)府(谷)煤田、靖边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区内人口快速增长,工矿业规模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强。本文将现代遥感和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指标,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揭示了榆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驱动机制 榆林市 生态脆弱区 工矿业 陕西 开发建设 黄土丘陵区 毛乌素沙地 优势度
下载PDF
西安市植被净化大气物质量的测定及其价值评价 被引量:78
11
作者 马新辉 孙根年 志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4期83-86,共4页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着手 ,运用 GIS技术 ,依据相应植被净化大气物质量计量模型 ,计算了西安市 2 1种植被类型净化大气的物质量 ,结果显示 :西安市植被每年吸收 SO2 1 7.1 0万 t、HF0 .49万 t,植被每年固定 CO2 2 0 5 96.1 7万 t,释放 O2...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着手 ,运用 GIS技术 ,依据相应植被净化大气物质量计量模型 ,计算了西安市 2 1种植被类型净化大气的物质量 ,结果显示 :西安市植被每年吸收 SO2 1 7.1 0万 t、HF0 .49万 t,植被每年固定 CO2 2 0 5 96.1 7万 t,释放 O2 1 5 0 1 8.5 7万 t,植被每年滞尘3883.1 5万 t,并运用替代法进行了价值估算 ,结果为 30 83.71百万元 .a- 1,其占 1 999年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5 % ,。在植被净化大气单位价值量数据库基础上 ,绘制了专题图 ,由此分析得到植被净化大气的区域差异和不同植被类型净化大气的差异 ,最后 ,初步形成西安市植被净化大气评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植被 空气质量评价 空气净化 大气污染
下载PDF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 被引量:80
12
作者 周自翔 李晶 志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1-957,共7页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以中低值为主,地形起伏度小于2.4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6.66%,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32.4%;地形起伏度越高的地区,平地比例越低,反之亦然。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最高值为宝鸡市太白县,最低值为关中平原;经度上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纬度上的地形起伏度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都是先下降后增高的。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④地形起伏度对区域人口分布有较强的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近90%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5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关中-天水经济区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被引量:60
13
作者 志远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02-205,共4页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 7.82 % ;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负 6 .0 5 % ;牧草地年变化率为 3.6 3% ;耕地年变化率为负 2 .33% ;水域面积年变化率为 1.6 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 6 .7%和 2 4 .9% ,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 ,分别为 12 .0 %和 17.2 %。通过分析 ,提出了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因素 内蒙古 准格尔旗 可持续利用 发展模式
原文传递
区域粮食安全性分析与预测——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66
14
作者 李晶 志远 周自翔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9-94,共6页
本文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理论,应用趋势预测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研究区域粮食安全状况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研究。论文主要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进行分析与实践论证。结果为,1999年关中地区粮食处于安全状态,对于... 本文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理论,应用趋势预测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研究区域粮食安全状况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研究。论文主要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进行分析与实践论证。结果为,1999年关中地区粮食处于安全状态,对于各个地区而言,西安和铜川的粮食状况不容乐观;而宝鸡、咸阳、渭南和杨陵区粮食状况相对安全。特别是杨陵区,在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的作用下,耕地生产力水平提高,因此粮食状况最安全。到2015年如果人均粮食消费以小康水平记,关中地区耕地承受压力明显增加,甚至超过了耕地压力安全警戒线。关中地区各地耕地压力指数都比1999年的要大,特别是西安和铜川。另外,在粮食增长的同时,需加大灌溉用水,机械、化肥等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必将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从而影响社会经济;而且,大量的化肥使用威胁生态系统安全。为防止关中出现粮食及相关问题,应限制耕地流失,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民产粮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陕西省 安全性分析 1999年 回归分析方法 生态系统安全 农业科技投入 高效生态农业 预测分析 生产力水平 2015年 耕地面积 预测模型 安全状况 研究区域 安全状态 小康水平 承受压力 压力安全 压力指数 粮食增长
下载PDF
陕西河谷盆地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69
15
作者 孙艺杰 志远 +1 位作者 赵胜男 张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1-532,共12页
陕西河谷盆地是区域主要粮食基地和社会经济中心,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生态环境面临着潜在的巨大危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西北地区经济中心—关中盆地和... 陕西河谷盆地是区域主要粮食基地和社会经济中心,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生态环境面临着潜在的巨大危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西北地区经济中心—关中盆地和陕西省生态保护指定区—汉中盆地进行对比研究,以1990-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数据(NPP、保水服务、食物供给)分析生态服务时空差异,通过相关分析、线性和幂函数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NPP与保水是协同关系,NPP与食物供给、保水与食物供给是权衡关系;21年中,两大盆地的协同关系均呈减弱趋势,权衡关系为加强趋势,且关中盆地的变化速度要高于汉中盆地;NPP与保水的协同程度,在关中盆地东部的耕地区域以及汉中盆地的宁强县与略阳县西部最强,以关中的铜川市和汉中的西乡县最弱;NPP与食物供给的权衡程度,在关中盆地的铜川市和西安市境内的秦岭区域以及汉中盆地的西乡县南部制约关系更为突出,以关中的宝鸡市及汉中的略阳县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河谷盆地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原文传递
城市植被净化大气价值计量与评价——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62
16
作者 马新辉 志远 孙根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0-182,共3页
对西安市植被净化大气物质量及价值测定结果表明 ,植被净化大气年总价值为 34 2 6 35 6亿元 ,占 1999年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6 % ,其中年固定CO2 和释放O2 的价值为 2 7 1830 9亿元 ,年吸收SO2 、HF和NOX3种污染物的价值为 1 82 896亿... 对西安市植被净化大气物质量及价值测定结果表明 ,植被净化大气年总价值为 34 2 6 35 6亿元 ,占 1999年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6 % ,其中年固定CO2 和释放O2 的价值为 2 7 1830 9亿元 ,年吸收SO2 、HF和NOX3种污染物的价值为 1 82 896亿元 ,年滞尘价值为 1 82 5 11亿元 ,年灭菌价值为 3 4 2 6 4 0亿元。并通过MapInfo的叠加分析得出各行政区统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植被 大气净化 价值 计量 评价 西安市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延安市为例 被引量:70
17
作者 孙艺杰 志远 +1 位作者 郝梦雅 段艺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443-3454,共12页
明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背景下黄土高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典型区延安市为例,探讨1993—2013... 明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背景下黄土高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典型区延安市为例,探讨1993—2013年间生态服务价值(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食物供给)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退耕还林政策和地形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以及NPP之间均为权衡关系,NPP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之间为协同关系,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呈现协同关系;②20年来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整体表现为权衡加强协同减弱的趋势;③对比退耕还林区与非退耕还林区权衡与协同的动态变化,发现退耕还林区各类生态服务多呈协同关系且不断加强,而在非退耕还林区多表现为权衡关系;④坡度为15°—25°地区生态服务冲突最为显著,大于25°地区生态服务协同作用显著;⑤NPP与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规律,NPP 与食物供给权衡程度在延安市北部较强而东部较弱,水源涵养与食物供给的权衡关系在延安市西南部更为突出而北部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延安市 权衡与协同 退耕还林区 非退耕还林区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陕北神木县为例 被引量:52
18
作者 王晓峰 志远 黄青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2-407,共6页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 ,利用土地利用变化详查数据 ,并结合野外实际考察 ,分析了农牧交错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的特征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 ,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神木...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 ,利用土地利用变化详查数据 ,并结合野外实际考察 ,分析了农牧交错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的特征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 ,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神木县各类用地中 :耕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呈现减少趋势 ,但前两者减少幅度较大 ;其它用地都有增加 ,其中园地增长最快。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政策 ,人口 ,以及经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牧交错带 驱动力分析 陕北神木县
下载PDF
秦巴山区植被涵养水源价值测评研究 被引量:47
19
作者 李晶 志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2-134,138,共4页
根据陕西省植被图,在MapInfo4.0上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类型数据库,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3个层次分析了秦巴山区植被水源涵养的物质量,并利用影子工程法、成本估算法等方法对其生态功能进行了货币化评定。结果表明林冠层的截留量为1... 根据陕西省植被图,在MapInfo4.0上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类型数据库,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3个层次分析了秦巴山区植被水源涵养的物质量,并利用影子工程法、成本估算法等方法对其生态功能进行了货币化评定。结果表明林冠层的截留量为109891.62万t,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为31960.44万t,土壤层的截留量为196309.35万t,3个层次总截留量为338161.42万t,水源涵养总价值量为226.56×108元。这对于本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森林植被 水源涵养 生态功能 货币化评定 物质量
下载PDF
秦巴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地形梯度效应 被引量:47
20
作者 张静 志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50-257,共8页
自然景观的垂直地带性为区域土地利用的垂直景观格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垂直景观带上土地利用的强度及其变化情况。该文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法等,分析了1989-2010年秦巴山区土地利... 自然景观的垂直地带性为区域土地利用的垂直景观格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垂直景观带上土地利用的强度及其变化情况。该文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法等,分析了1989-2010年秦巴山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和图谱信息,揭示地形控制下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和土地转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呈西林东耕分布;1989-2010年间林地减少显著,建设用地增加明显,其中耕地是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来源,林、草地是耕地主要转入来源。2)秦巴山区各生态亚区用地类型差异明显,各生态亚区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也存在差异性。3)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呈东高西低,中高周低的态势;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率稳定少动,增加趋势不明显;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中高周低的态势,整体变化不大。4)水域、建设用地和耕地主要集中在地形起伏度小和坡度小的低地形位,且耕地主要转移为其他两种用地类型,建设用地有向中低地形位分布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集中在地形起伏大、坡度陡的中高地形位,且存在着相互转移演替现象,中低地形位往往是耕地、林地、草地间的相互转换,未来势必加强坡耕地和低山丘陵区林草地的管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生态 地形梯度 地学信息图谱 秦巴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