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2013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关于血管内治疗的局部更新 被引量:101
1
作者 蔡必扬 李华 +1 位作者 代齐良 徐格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1期801-814,共14页
目的本指南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现有推荐意见提供局部更新。如相关内容与上一版指南重叠,则以本指南的推荐意见为准。方法此次局部更新对2013年以来发表的8项有关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随机试验结果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 目的本指南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现有推荐意见提供局部更新。如相关内容与上一版指南重叠,则以本指南的推荐意见为准。方法此次局部更新对2013年以来发表的8项有关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随机试验结果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本文并未对上一版指南发布后的所有文献进行全面回顾,而仅仅纳入了支持对现有推荐意见进行修改的关键性新证据。指南撰写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卒中委员会下属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以及AHA/ASA文稿监督委员会任命。整个指南制定过程严格遵守AHA的利益冲突政策。采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疗效确定性水平和证据分级方案对推荐意见进行分级。由6名同行评议专家以及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和卒中委员会领导委员会成员对指南草案进行发表前审阅。结果本循证指南介绍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选择、操作规程以及促进血管内治疗的医疗体系。结论某些血管内介入操作被证明能够为经过选择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临床益处,应组建相应的医疗体系以促进血管内治疗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A科学声明 血管内介入治疗 动脉内输注 神经影像学 支架 卒中 治疗学
原文传递
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血管闭塞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7
2
作者 范文平 刘文华 +12 位作者 聂时南 马敏敏 韩云飞 代齐良 熊云云 肖露露 孙文 李华 李敏 殷勤 樊小兵 朱武生 刘新峰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42-847,共6页
目的 探讨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大血管闭塞的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南京卒中注册系统”,回顾性分析发病24 h内入院且需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 目的 探讨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大血管闭塞的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南京卒中注册系统”,回顾性分析发病24 h内入院且需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或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患者就诊即刻进行NIHSS评分,根据DSA结果分为大血管闭塞组与非大血管闭塞组.大血管闭塞定义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I/M2段、椎动脉V4段或基底动脉存在血管闭塞,非大血管闭塞定义为未见血管闭塞或血管闭塞存在于大脑中动脉M3/M4段、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c统计量)评估NIHSS评分对大血管闭塞的预测能力,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判别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前循环卒中63例,后循环卒中37例.NIHSS评分预测全部患者大血管闭塞的ROC曲线下面积(c统计量)为0.7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21 ~0.848],预测前循环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分别为0.817(95% CI0.699 ~0.936)和0.683(95% CI 0.505 ~0.861).NIHSS评分判断全部患者大血管闭塞的最佳截断值为13分(灵敏度为0.776,特异度为0.697,阳性预测值为0.839,阴性预测值为0.6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水平提问”[优势比(odds ratio,OR)4.673,95% CI 1.853 ~ 11.786;P=0.001]和“凝视”(OR 3.514,95% CI 1.271 ~9.716; P=0.015)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大血管闭塞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预测价值较高.在NIHSS评分项目中,“意识水平提问”和“凝视”是判别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动脉闭塞性疾病 神经系统检查 试验预期值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在机械取栓中原位血栓形成导致再闭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戴征 李敏 +3 位作者 王怀明 代齐良 许剑 刘新峰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0-444,共5页
目的评估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治疗过程中,原位血栓形成(in situ thrombosis, IST)导致血管再闭塞及经动脉给予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替罗非班预防血管再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年2... 目的评估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治疗过程中,原位血栓形成(in situ thrombosis, IST)导致血管再闭塞及经动脉给予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替罗非班预防血管再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年2—10月于南京卒中登记注册系统中住院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对于闭塞血管再通成功且责任血管伴有狭窄的病例,在取栓后30 min内,每10分钟行造影1次,若出现血管再闭塞,则再次取栓1次,并予动脉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术后5~7 d经MRA或CT血管成像证实血管闭塞部位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例,将其纳入IST组,其余纳入非原位血栓形成组(non-in situ thrombosis, NIST)。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闭塞率,同时评估使用替罗非班后患者之间的预后差异[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最终共计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IST的发生率为32.5%(26/80)。IST组患者的血管再闭塞率显著高于NIST组患者[57.7%(15/26)与3.7%(2/54); χ2=30.568, P=0.000]。在血管再闭塞患者中,82.6%(19/23)的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后血管成功再通,17.4%(4/23)的患者需要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优于未使用替罗非班患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接受机械取栓治疗且伴有原位血栓形成的患者,更易于发生血管再闭塞,随后动脉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可以预防再闭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血栓形成 取栓
原文传递
ABCD2评分对前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代齐良 孙文 李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3-1147,共5页
目的 ABCD2评分用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已经过大量研究验证,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但对于ABCD2预测不同供血区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分别探讨ABCD2评分对于前循... 目的 ABCD2评分用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已经过大量研究验证,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但对于ABCD2预测不同供血区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分别探讨ABCD2评分对于前循环和后循环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纳入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明确诊断的TIA患者,按症状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TIA。收集患者各种危险因素并进行为期共90 d的随访。分别计算每位患者ABCD2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预测90 d卒中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04例患者,其中前循环TIA 143例、后循环TIA 61例。患者平均年龄(63.7±11.2)岁,其中女性59例(28.9%)。90 d发生的卒中前循环11.2%、后循环9.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6)。患者平均ABCD2评分前循环(3.7±1.5)分、后循环(2.5±1.3)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CD2预测前循环卒中风险曲线下面积为0.711(95%CI:0.575-0.847,P=0.006);预测后循环卒中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559(95%CI:0.298-0.820,P=0.637)。结论 ABCD2评分对前循环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而对于后循环TIA后卒中风险预测效能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风险 预测 ABCD2评分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合并脊髓炎一例
5
作者 罗源非 董威辰 +4 位作者 肖露露 蔡必扬 代齐良 殷勤 朱武生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22-423,共2页
患者,男,66岁,因“颈部不适伴双下肢乏力16天,加重伴双上肢乏力10小时”于2022年6月1日至我院就诊。患者16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部不适、酸痛感,傍晚时出现四肢乏力,以双下肢为著,尚能行走,伴有尿潴留,次日双下肢无力明显加重,需坐轮椅。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 脊髓炎 诊治
原文传递
椎动脉开口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韩云飞 代齐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4-198,共5页
后循环卒中约占到所有卒中的1/4,其中超过20%由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开口狭窄导致。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常规治疗方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一直是困扰神经介入医师的难点。该文... 后循环卒中约占到所有卒中的1/4,其中超过20%由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开口狭窄导致。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常规治疗方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一直是困扰神经介入医师的难点。该文就椎动脉开口支架内再狭窄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处理展开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椎动脉 卒中 综述
下载PDF
机械取栓装置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代齐良 刘文华 马敏敏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47-852,共6页
目前,在发病4.5h内进行静脉溶栓仍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静脉溶栓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经动脉机械取栓装置能实现迅速和完全... 目前,在发病4.5h内进行静脉溶栓仍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静脉溶栓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经动脉机械取栓装置能实现迅速和完全的血管再通,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文章对近年来机械取栓装置相关的技术演变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切除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不同起病模式临床特征及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8
作者 吴敏 查明明 +3 位作者 代齐良 吕秋石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65-771,789,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病,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痪或闭锁综合征等VBAO的标志性症状)、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头晕、头痛后出现上述标志性症状)和逐渐进展组(患者仅出现头晕、头痛、构音障碍等症状,病情逐渐进展)。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出院后90 d及1年期的临床结局,mRS评分0~3分定义为良好结局。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 H、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3组患者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刻达峰组心房颤动患病率显著高于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和逐渐进展组[37.9%(11/29)比7.1%(3/42)、8.1%(3/37),均P<0.0167];逐渐进展组患者入院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即刻达峰组和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中位数评分:13(10,14)分比6(4,6)、6(3,6)分,均P<0.0167]。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即刻达峰组为参照,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VBAO患者起病时更易表现为即刻达峰(校正OR=0.158,95%CI:0.038~0.659,P=0.011),而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越高的患者,起病时多表现为逐渐进展(校正OR=2.366,95%CI:1.631~3.432,P<0.01)。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相对于即刻达峰,前驱症状+突然达峰(校正OR=5.977,95%CI:1.099~32.514,P=0.039)及逐渐进展患者(校正OR=7.738,95%CI:1.406~42.595,P=0.019)常需要补救治疗;起病模式与出院后90 d(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0.541,95%CI:0.117~2.495,P=0.431;逐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内手术 起病模式 临床结局
下载PDF
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杜鹃 蔡乾昆 +8 位作者 熊云云 代齐良 段立晖 邱忠明 杨昉 徐格林 陈光辉 刘新峰 殷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178-182,191,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3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失败后,行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2例。其中9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73例行颅内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3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失败后,行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2例。其中9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73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发病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24.5 d。评估术后终点事件(术后≤30 d任何卒中、死亡及>30 d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原狭窄处因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CTA或DSA)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1)82例中,手术成功率为92.7%(76例)。78例(95.1%)接受随访,失访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四分位数:9,29个月)。10例发生终点事件,7例为缺血性卒中,1例为脑出血,2例为无症状重度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的患者。3例终点事件发生于术后≤30 d(均发生于术后≤24 h)。Kaplan-Meier曲线显示,1、6、12、24个月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8.6%、11.0%、13.0%。(2)60例(73.2%)患者接受影像学(11例行CTA,49例行DSA)检查,其中17例(28.3%)发生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0%(3例),无症状的为23.3%(14例)。结论经综合评估、严格筛选后,血管成形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介入 预后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