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基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家旗 薛飞 雅梅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25-128,共4页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供给-需求双重视角,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产业间结构升级、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产业间结构优化,还能够推动制造业和服务...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供给-需求双重视角,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产业间结构升级、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产业间结构优化,还能够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技术结构的优化。(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提高劳动力禀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目前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消费需求提升制造业结构升级,以及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带动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均未能实现。(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效果更为明显。数字经济未来发展应着眼于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合理配置行业领域资本投入,培育高素质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间结构升级 制造业结构升级 服务业结构升级 供需机制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被引量:17
2
作者 任保平 雅梅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共7页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三个发展阶段。...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三个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其中,理论创新体现在以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改变确立了阶段性主题,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精髓的现代化理念,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实质的现代化制度创新,以"中国梦"为线索的现代化蓝图的升华。实践创新体现在从外向经济到双向驱动的开放现代化之路,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现代化之路,着眼短期发展和长期趋势的创新现代化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现代化之路,以消除不平衡为目标的协调现代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8
3
作者 任保平 雅梅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1-137,共7页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北方战略。为了保证这一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构建相应的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及主要目标任务,从理论构架和具体实践上,系统地...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北方战略。为了保证这一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构建相应的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及主要目标任务,从理论构架和具体实践上,系统地探讨其统计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向。着眼于大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立足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思路,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围绕水资源有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污染治理、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六大维度构建科学的统计监测体系,设计统计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以及工作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 统计监测预警体系
原文传递
系统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任保平 雅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中共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表明,我国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能够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系统性特征,因此深化改革必须具备系统性思维,把微... 中共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表明,我国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能够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系统性特征,因此深化改革必须具备系统性思维,把微观、中观、宏观多个方面相结合,以全局视角从各层次形成有效互动来统筹全局。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性路径在于:微观层面应当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驱动,以企业为主体,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中观层面应当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关键,由创新型经济为先导,打破产业结构的锁定,发展新型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宏观层面应当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立足点,依靠科技创新、战略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提升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对外开放层面应当把提升比较质量作为重点,推进对外贸易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 结构性失衡 深化供给侧改革 质量型增长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38
5
作者 任保平 雅梅 杨羽宸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9,共11页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流域经济,在新发展阶段其高质量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国家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基于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黄河流域的特殊性与实践特征,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安全发展六维度构...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流域经济,在新发展阶段其高质量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国家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基于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黄河流域的特殊性与实践特征,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安全发展六维度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客观赋权,评价了2010—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及各主体功能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状态。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平缓上升,流域整体经济发展质量逐步向好。全流域在创新发展和安全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开放发展和协调发展是当前主要制约因素。流域内主体功能区中,优化开发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次之,重点开发区、生态重点功能区及禁止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波动较大,其经济发展稳定性仍待提升。“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基于多元发展目标提升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包括以创新促升级、以协调促平衡、以绿色促转型、以开放促发展、以共享稳民生、以安全保防线;加快推进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分类高质量发展,明确流域中工业产品供给、农业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的功能划分。分类治理政策应优化流域主体功能区的分区和定位、强化主体功能区模式主体地位、健全相关政策的配套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主体功能区评价 路径选择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薛飞 刘家旗 雅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9,共9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2006—2019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2006—2019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阈值后,其碳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减排;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发挥持续促进作用。因此,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人工智能在碳减排领域的研发应用,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碳排放 能源利用效率 倒U型关系
下载PDF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薛飞 刘家旗 雅梅 《城市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2,共9页
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法和合成双重差分法考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结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提升了试验区城市创新能力,且随着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 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法和合成双重差分法考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结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提升了试验区城市创新能力,且随着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其政策效应不断增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通过发挥政府引导效应、政策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创新环境优化效应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的创新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上海、武汉、西安、安徽、四川等地区,行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政策对不同创新能力城市的影响效应呈现出“U”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城市创新能力 双重差分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