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5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83
1
作者 王连森 +4 位作者 陈江 白光大 徐粒子 王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网 中国大陆 致病因素 致死
原文传递
2001年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主动监测研究 被引量:125
2
作者 王茂起 冉陆 +6 位作者 王竹天 李志刚 姚景惠 杨宝兰 徐进 李迎惠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 旨在监测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建立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部分 ,2 0 0 1年在全国 11个省市设点采样并检测了七大类 (生肉、熟肉、生奶、冰激淋、酸奶、水... 目的 旨在监测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建立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部分 ,2 0 0 1年在全国 11个省市设点采样并检测了七大类 (生肉、熟肉、生奶、冰激淋、酸奶、水产品和蔬菜 )共 4 0 34份样品。结果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 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总阳性率 5 5 0 %。其中沙门氏菌 3 32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1 2 9% ,大肠杆菌O15 7∶H70 82 %。生肉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 ,阳性率 12 96 %。共分离出沙门氏菌 137株 ,德比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里定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明斯特沙门氏菌及鼠伤寒沙门氏菌 7种血清型占 80 %。结论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各个省不同。自生、熟肉中分离到O15 7∶H7的强毒株。对分离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检测了 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中都有多重耐药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监测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O157:H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耐药性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97
3
作者 徐慧春 +2 位作者 林喜爱 刘亚楠 孙冲 《护理管理杂志》 2010年第8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出院后延续护理在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对其实施延续护理,对照组不实施,1年后收集患者治疗依从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 目的探讨出院后延续护理在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对其实施延续护理,对照组不实施,1年后收集患者治疗依从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血压控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血压的控制率,降低高血压病并发症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延续护理 监测
下载PDF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9
4
作者 刘志涛 +4 位作者 梁骏华 戴月 刘成伟 朱姝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致病因素 原因食品 发生场所 食物中毒 死亡 毒蘑菇
原文传递
基于熵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 被引量:59
5
作者 杨惠敏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4-107,共4页
将熵权计算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确保了评价的客观真实。应用实例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熵权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中国2001年11省(市)食品中李斯特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被引量:62
6
作者 吴蜀豫 李迎惠 +3 位作者 冉陆 李志刚 姚景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57-660,共4页
目的 监测中国主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M )的污染状况。方法 在 11个省 (市 )抽检生肉、熟肉、生奶、生食蔬菜、酸奶、冰淇淋、生食水产品 7类食物样品 4 0 34份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 (国标法 )检测LM ,并经BAX○R 系统 (DuPo... 目的 监测中国主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M )的污染状况。方法 在 11个省 (市 )抽检生肉、熟肉、生奶、生食蔬菜、酸奶、冰淇淋、生食水产品 7类食物样品 4 0 34份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 (国标法 )检测LM ,并经BAX○R 系统 (DuPontQualicon ,Wilmington ,DE)鉴定。 结果  4 0 34份样品中 ,国标法检出LM 70株 ,分布于 7省 (市 ) 4类食品中 ,总阳性率为 1.74 % ,11省 (市 )中福建省LM阳性率最高 ,7类食品中生肉污染最严重。与国标法相比 ,BAX○R 系统鉴定结果敏感性 >98% ,特异性 >97%。结论 各省 7类食品不同程度受到LM污染 ,各地应加强相应卫生监管工作。BAX○R 系统可用于准确、快速检测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食品 李斯特菌污染状况 监测 BAX系统
原文传递
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63
7
作者 李红秋 郭云昌 +9 位作者 宋壮志 马永忠 陆冬磊 袁秀娟 郭晚花 邹晶 刘继开 李薇薇 韩海红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0-656,共7页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6 390起,累计发病38 797人,死亡134人。在病因明确的3 572起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2.01%(12 738/24 491);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4.96%(1 606/3 572)和57.60%(72/125);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49.95%(3 192/6 390)和70.00%(27 156/38 797);家庭的死亡人数最多,占80.60%(108/134)。结论餐饮服务场所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该结果提示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加以控制,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60
8
作者 李红秋 贾华云 +7 位作者 赵帅 宋柬 刘志涛 刘继开 李薇薇 韩海红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6-821,共6页
目的 分析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 目的 分析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5 493起,累计发病32 334人,死亡117人。在病因明确的3 275起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9.13%(1 609/3 275)和67.86%(76/112);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3.05%(11 585/21 839);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家庭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4.00%(2 966/5 493)和92.31%(108/117);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65.59%(21 208/32 334)。结论 家庭是毒蘑菇死亡事件发生最多的场所;微生物性致病因子是餐馆和学校食堂的主要致病因素。建议各地根据不同类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七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污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50
9
作者 冉陆 +2 位作者 李志刚 姚景慧 赵熙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6-107,共2页
于1996~1997年组织了全国12个省,对国内七类食品3746份样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简称LM)的污染调查,结果表明:七类样品中除蔬菜外均检出了致病单核细胞增生... 于1996~1997年组织了全国12个省,对国内七类食品3746份样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简称LM)的污染调查,结果表明:七类样品中除蔬菜外均检出了致病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其分离率为:冷饮1.39%、生肉1.53%、乳制品0.52%、熟肉制品0.47%、乳0.72%及水产品0.19%。表明LM在我国食品中存在污染,有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 食品卫生 食品 污染 调查
下载PDF
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2
10
作者 张晶 李薇薇 +2 位作者 杨淑香 郭云昌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79-1382,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致... 目的分析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引发环节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2010-2016年共发生5197起家庭食源性疾病,累计发病数29210例,平均每年发病数约为4173例,死亡780例,病死率为2.7%;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从2010年的1873例增加到2016年的7842例,5-10月发病数最多且聚集在南方地区,发病数以云南省居首位;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一级致病因素主要为菌类(9438例,32.3%)和生物性污染(8277例,28.3%),2010-2013年生物性污染是最主要的一级致病因素,2014-2016年以菌类居首位;致病微生物中,沙门氏菌引起发病数最多(3891例,59.2%),2012年后逐渐减少;原因食品中,菌类食品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数最多(9592例,32.8%),其次是肉类(4854例,16.6%);引发环节以多环节为最多(7901例,27.0%),其次是误食误用(7647例,26.2%)。结论中国5-10月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较多且聚集在南方地区,菌类是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家庭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5~17岁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流行情况分析 被引量:43
11
作者 满青青 +7 位作者 张坚 王春荣 李艳 许洁 翟凤英 马冠生 向红丁 杨晓光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2-724,共3页
目的使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的数据,分析5~17岁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流行特征。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39928名5~17岁儿童青少年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含量,分析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糖尿病判断采用1999年... 目的使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的数据,分析5~17岁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流行特征。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39928名5~17岁儿童青少年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含量,分析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糖尿病判断采用1999年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诊断标准。结果空腹血糖水平:中国5~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4.60±0.57)mmol/L。糖尿病患病率(DM):5~17岁儿童青少年糖DM率为0.19%,其中城市为0.25%,农村为0.17%。按年龄组分析,5~9岁、10~14岁和15~17岁儿童青少年DM患病率分别为0.10%、0.14%和0.39%。结论中国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糖尿病低龄化趋势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糖尿病 患病率
下载PDF
2002年中国城市居民糖尿病流行状况分析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坚 王春荣 +4 位作者 李艳平 李卫东 向红丁 杨晓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现状。方法以全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4个城市调查点中20岁以上成年人为调查对象,共16 511人。以现场测定空腹血糖为主要诊断指标,并结合糖耐量试验和患病史调查结果确定糖尿病患者。结果大城市20岁...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现状。方法以全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4个城市调查点中20岁以上成年人为调查对象,共16 511人。以现场测定空腹血糖为主要诊断指标,并结合糖耐量试验和患病史调查结果确定糖尿病患者。结果大城市20岁及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6.13%,男性6.08%,女性6.30%;20~、30~、40~、50~、60~、70~、80~岁年龄组患病率分别为1.07%、2.72%、6.50%、11.62%、17.36%、18.32%、10.06%,空腹血糖水平分别是(4.74±0.90)mmol/L、(4.93±1.03)mmol/L、(5.12±1.47)mmol/L、(5.42±1.76)mmol/L、(5.63±1.88)mmol/L、(5.70±2.07)mmol/L、(5.24±1.10)mmol/L。中小城市20岁及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78%,男性3.98%,女性3.63%;20~、30~、40~、50~、60~、70~、80~岁年龄组患病率分别为0.41%、1.38%、3.41%、9.14%、12.56%、11.23%、5.56%,空腹血糖水平分别是(4.68±0.58)mmol/L、(4.82±0.74)mmoL/L、(4.99±1.04)mmoL/L、(5.31±1.55)mmol/L、(5.49±1.73)mmol/L、(5.39±1.62)mmol/L、(5.22±1.30)mmol/L。结论大城市、中小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和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龄效应明显;与青年人群比较,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大城市各年龄组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和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区人口 糖尿病 患病率 血糖
原文传递
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4
13
作者 赵熙 冉陆 +4 位作者 杨宝兰 姚景会 陈稚峰 李志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32-333,338,共3页
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对丁酸梭菌活菌制剂一泰平片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对象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乳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
关键词 丁酸梭菌 肠道菌群 活菌制剂
下载PDF
视频监控系统中运动目标检测的阴影去除方法 被引量:26
14
作者 方帅 +1 位作者 徐心和 薛定宇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2-24,共3页
在分析了阴影产生的原因及视觉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固定场景的运动目标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阴影检测与去除方法。该方法通过背景建模和背景差分方法分割出运动目标及其可能存在的阴影,采用光照评估方法判断阴影是否存在... 在分析了阴影产生的原因及视觉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固定场景的运动目标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阴影检测与去除方法。该方法通过背景建模和背景差分方法分割出运动目标及其可能存在的阴影,采用光照评估方法判断阴影是否存在,进而运用多梯度分析和二值图像的快速聚类算法检测出阴影,去除阴影并分割运动目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监控系统 阴影去除 运动目标检测 梯度分析
下载PDF
超重及肥胖与相关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杨正雄 赵文华 +2 位作者 张馨 陈君石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5-256,共2页
为分析超重和肥胖与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 ,将 740名 40~ 5 5岁的调查对象按年龄和性别 1∶1配对分为肥胖组 (BMI≥ 2 5 )和对照组 (BMI:18~ 2 1) ,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 (FBS)、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 (TG)和高密... 为分析超重和肥胖与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 ,将 740名 40~ 5 5岁的调查对象按年龄和性别 1∶1配对分为肥胖组 (BMI≥ 2 5 )和对照组 (BMI:18~ 2 1) ,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 (FBS)、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 (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用t检验和 χ2 检验统计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之间血压、TC、TG、HDL C和FBS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1) ,肥胖组糖尿病、高血压和TG ,HDL C异常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TC异常的患病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OR =2 0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相关慢性疾病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胆固醇
下载PDF
浅埋偏压隧道开挖数值模拟与监测分析 被引量:41
16
作者 高文学 孙文龙 +3 位作者 周文旭 邓洪亮 张洋洋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50,共3页
以密兴路改建工程火郎峪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MIDAS-GTS软件建立了浅埋偏压隧道进口段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隧道开挖状态下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区分布以及浅埋偏压段反压回填稳定土后的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 以密兴路改建工程火郎峪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MIDAS-GTS软件建立了浅埋偏压隧道进口段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隧道开挖状态下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区分布以及浅埋偏压段反压回填稳定土后的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了一些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偏压隧道 围岩变形 反压回填 数值模拟 施工监测
下载PDF
食物过敏与营养健康 被引量:30
17
作者 马冠生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随着食源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食物过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食物过敏的高危人群为婴幼儿和儿童 ,是儿童继发性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发达国家在食物过敏发病率、过敏原、预防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 随着食源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食物过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食物过敏的高危人群为婴幼儿和儿童 ,是儿童继发性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发达国家在食物过敏发病率、过敏原、预防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食物过敏的流行情况、过敏原、对营养健康的影响以及食物过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流行特征 食物过敏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我国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和药物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庄子慧 何丽 +3 位作者 郭云昌 裴晓燕 王晓英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食源性食物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CR方法对2011年我国不同地区收集的238株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10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食源性食物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CR方法对2011年我国不同地区收集的238株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10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抗生素敏感性。结果溶血素BL基因、肠毒素T基因和细孢毒素K基因是我国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的主要毒力基因,至少携带一个毒力基因的菌株达到检出菌总数的87.4%;蜡样芽孢杆菌对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100%,对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克林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8.8%、90.2%、99.6%、87.1%,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的敏感率仅为0.4%和5.4%。结论我国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蜡样芽孢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的敏感性差,不应作为经验用药和预防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毒力基因 药物敏感性
原文传递
中国2002—2015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35
19
作者 马智杰 王岗 +4 位作者 李向云 李薇薇 杨淑香 郭云昌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00-1705,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的全国各类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2—2015年全国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 目的了解中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的全国各类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2—2015年全国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54起,累计发病人数37 480例,住院18 492例,死亡11例;在致病因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事件数的34.54%;引起死亡的暴发事件首要因素是化学性因素,占总死亡人数的54.55%。蔬菜类、粮食类、肉类是引起暴发事件的主要食品,分别占总事件数的14.14%、12.71%、8.63%;中、小学校园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场所,9月份是高发月份;加工不当及交叉污染是引起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结论微生物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首要因素,应积极预防校园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减少事件死亡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学校 预防
原文传递
基于纳米金与碳纳米管-纳米铂-壳聚糖纳米复合物固定癌胚抗原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闵丽根 袁若 +3 位作者 柴雅琴 陈时洪 许阳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676-1680,共5页
采用纳米金(nano-Au)、多壁碳纳米管-纳米铂-壳聚糖的纳米复合物(MWNT-Pt-CS)及电子媒介体硫堇(Th)固载抗体制得高灵敏癌胚抗原免疫传感器.首先,于壳聚糖溶液中用NaBH4还原H2PtCl6,并将多壁碳纳米管分散于其中制得碳纳米管-纳米铂-壳聚... 采用纳米金(nano-Au)、多壁碳纳米管-纳米铂-壳聚糖的纳米复合物(MWNT-Pt-CS)及电子媒介体硫堇(Th)固载抗体制得高灵敏癌胚抗原免疫传感器.首先,于壳聚糖溶液中用NaBH4还原H2PtCl6,并将多壁碳纳米管分散于其中制得碳纳米管-纳米铂-壳聚糖纳米复合物,并将其滴涂在玻碳电极上成膜;然后,吸附电子媒介体硫堇制得硫堇/碳纳米管-纳米铂-壳聚糖(Th/MWNT-Pt-CS)修饰电极.利用壳聚糖和硫堇分子中大量的氨基固定纳米金并吸附癌胚抗体(anti-CEA);最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封闭活性位点从而制得高灵敏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响应的峰电流值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浓度在0.5~10和10~120ng/mL的范围内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传感器 癌胚抗原 纳米金 多壁碳纳米管纳米铂-壳聚糖复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