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教研背景下的文学实践——学生与作家的对话
1
作者 熊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89-95,共7页
虚拟教研室的提出和实施为基层教研室建设构建了协同教研、共享共建教学资源的新形态。本文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实施任务,以文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为例,探讨虚拟教研室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话语权提升的有效方法,提出优化顶层规划设计、发... 虚拟教研室的提出和实施为基层教研室建设构建了协同教研、共享共建教学资源的新形态。本文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实施任务,以文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为例,探讨虚拟教研室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话语权提升的有效方法,提出优化顶层规划设计、发挥信息平台优势、开展卓业师资培训、巩固教学激励机制等建议,使虚拟教研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成为基层教研室建设的有力保障,进而推进学生与作家之间形成深度联结,助力专业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 文学专业 话语权 主体性
下载PDF
呼兰河影:萧红小说的乡土世界与京旗文化
2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5,共18页
清代“京旗回屯”将北京旗人文化带回松花江流域,沿拉林河、阿勒楚喀河、呼兰河形成京旗文化带;京旗文化是哈尔滨的乡土文化。萧红作品展现的跳大神、野台子戏、放河灯、逛娘娘庙等风俗画卷是呼兰河畔旗人社会的民俗影像,小团圆媳妇、... 清代“京旗回屯”将北京旗人文化带回松花江流域,沿拉林河、阿勒楚喀河、呼兰河形成京旗文化带;京旗文化是哈尔滨的乡土文化。萧红作品展现的跳大神、野台子戏、放河灯、逛娘娘庙等风俗画卷是呼兰河畔旗人社会的民俗影像,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翠姨等呼兰河人的命运悲剧,呈现呼兰河京旗传统文化在现代启蒙烛照下的人生况味。萧红等东北作家的文化抉择预示京旗传统文化的新生、突变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京旗 东北作家群
原文传递
萧红小说风土叙事的京旗底色 被引量:1
3
作者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5-150,共6页
呼兰河源出小兴安岭,与通肯河交汇向南注入松花江,在中华典册上原本无名,因萧红的笔墨风靡海内,享誉世界。呼兰河生养了萧红,萧红成就了呼兰河。萧红小说的风土叙事历来为人称道,鲁迅评价《生死场》的“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①,... 呼兰河源出小兴安岭,与通肯河交汇向南注入松花江,在中华典册上原本无名,因萧红的笔墨风靡海内,享誉世界。呼兰河生养了萧红,萧红成就了呼兰河。萧红小说的风土叙事历来为人称道,鲁迅评价《生死场》的“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①,茅盾赞誉《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采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生死场》 萧红小说 呼兰河 通肯河 叙事诗 风土 歌谣
原文传递
老舍与清末民初京旗作家群文学渊源考论 被引量:5
4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9-177,共9页
清末民初,蔡友梅、尹箴明、穆儒丐、冷佛等京旗作家以北京话创作大量小说、散文、杂文,影响一时。老舍青少年时代是尹箴明"评讲聊斋"的热心读者,《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长篇小说继承了京旗小说的叙述风格;老舍笔下的人物... 清末民初,蔡友梅、尹箴明、穆儒丐、冷佛等京旗作家以北京话创作大量小说、散文、杂文,影响一时。老舍青少年时代是尹箴明"评讲聊斋"的热心读者,《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长篇小说继承了京旗小说的叙述风格;老舍笔下的人物与蔡友梅等作家塑造的旗人具有谱系性,反映了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象;老舍笔下的北京城由内城延伸到北郊、京西一带,呈现京旗社会的沧桑巨变。老舍的文学创作是京旗文学的自然延续,是京旗文学现代转型的杰出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京旗文学 尹箴明 蔡友梅 穆儒丐
原文传递
《绣囊佳话》与《锁麟囊》:北京旗人命运之隐性书写 被引量:3
5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11,共15页
《锁麟囊》本事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只麈谭·荷包记》,道光年间至民国时期存在多个改编文本。晚清改编文本以贫女为主线,讲述由贫至富的过程,赞美贫女报恩品德;民国时期北京旗人的改编文本,叙事主线向富女倾移,描述由富至贫的过程... 《锁麟囊》本事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只麈谭·荷包记》,道光年间至民国时期存在多个改编文本。晚清改编文本以贫女为主线,讲述由贫至富的过程,赞美贫女报恩品德;民国时期北京旗人的改编文本,叙事主线向富女倾移,描述由富至贫的过程,表现富女在困境中的精神状态。北京旗人经历辛亥之变,物质、精神遭受巨大冲击。《锁麟囊》是程砚秋的命运书写,也是京旗命运的整体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囊佳话》 《锁麟囊》 京旗 程砚秋 翁偶虹
原文传递
胡先骕与胡适论战始末考论 被引量:2
6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9,共16页
1919年胡先骕写《中国文学改良论》,批判文学革命,这不仅缘于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嘲讽其诗作,更是为老师林纾助阵。1920年下半年作长文《评〈尝试集〉》,前四节集中批评胡适诗作及其诗学观点,后四节以人文主义思想匡正新文化运动... 1919年胡先骕写《中国文学改良论》,批判文学革命,这不仅缘于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嘲讽其诗作,更是为老师林纾助阵。1920年下半年作长文《评〈尝试集〉》,前四节集中批评胡适诗作及其诗学观点,后四节以人文主义思想匡正新文化运动的浪漫主义倾向。该文直到1922年由《学衡》两期连载。但是胡适、周作人等新文学作家读到第一期即做出回应。《评〈尝试集〉》的诗学主张及人文主义理念在此次论争中并未得到有效呈现。胡先骕第三篇论战文章《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就胡适白话文运动理论中文言与拉丁文、白话与欧洲各国国语的比附关系进行辨析,呈现二人理解欧洲文艺复兴的不同方式。胡先骕理解的欧洲文艺复兴,延续清末以来"国学复兴"的传统,以"向后"的方式在古代典籍中重寻构建现代文明的资源;胡适则以"向前"的方式推动启蒙运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先骕 胡适 学衡派 尝试集 文艺复兴
原文传递
新文化史上的旧剧改革与梅兰芳批判 被引量:2
7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1-199,共19页
新文化史上的旧剧改革与梅兰芳批判是彼此关联的文化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持的《新青年》相继推出"易卜生号""戏剧改良专号",集中批判旧剧,推行话剧。新文化运动落潮后《新青年》阵营瓦解,新文化人士对... 新文化史上的旧剧改革与梅兰芳批判是彼此关联的文化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持的《新青年》相继推出"易卜生号""戏剧改良专号",集中批判旧剧,推行话剧。新文化运动落潮后《新青年》阵营瓦解,新文化人士对待旧剧与梅兰芳的态度发生分化。1928年前后围绕梅兰芳赴美演出,鲁迅、郑振铎等人对梅兰芳的激烈批判与胡适、徐志摩等人的鼎力支持构成两种迥异的文化姿态,1930年代左翼文人与"第三种人"的论战也与梅兰芳赴苏演出交织在一起。新文化人士批判梅兰芳是新文化史上值得分析的文化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鲁迅 梅兰芳 易卜生 旧剧
原文传递
京旗小说中文人与乾旦狭邪关系叙事演变
8
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1-20,共10页
明清两代北京城禁娼不禁优,文人官员规避禁令每邀乾旦侑酒,形成绵延数百年的狎优文化。狎优文化是北京侨寓文人的书写题材,也是京旗作家关注的社会现象。《红楼梦》《品花宝鉴》等小说叙述文人与乾旦交往存在两组对立的情感模式:“发乎... 明清两代北京城禁娼不禁优,文人官员规避禁令每邀乾旦侑酒,形成绵延数百年的狎优文化。狎优文化是北京侨寓文人的书写题材,也是京旗作家关注的社会现象。《红楼梦》《品花宝鉴》等小说叙述文人与乾旦交往存在两组对立的情感模式:“发乎情,止于礼仪”的文雅之道;越过性别界限、滥情纵欲的俗陋现实。京旗小说《梅兰芳》《北京》分别沿袭两种模式,揭露民初北京城狎优现象与梨园生态,文人由以往品花者角色化身护花人。“五四”之后,狎优文化残阳夕照,老舍小说《兔》讲述乾旦小陈由票友而下海终至堕落、毁灭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旗文学 《品花宝鉴》 穆儒丐 梅兰芳 老舍
下载PDF
不再打开的窗——《雷雨》“窗”的意象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7-91,共5页
"窗"在《雷雨》中反复出现,共计80次。大体说,《雷雨》共有三扇窗。一扇是禁忌之窗,即周公馆的那扇窗;一扇是情欲之窗,即鲁贵家四凤的那扇窗;还有一扇隐藏在文本的叙述里,即周家在无锡时的那扇窗,暗含了侍萍对自由的渴望。但... "窗"在《雷雨》中反复出现,共计80次。大体说,《雷雨》共有三扇窗。一扇是禁忌之窗,即周公馆的那扇窗;一扇是情欲之窗,即鲁贵家四凤的那扇窗;还有一扇隐藏在文本的叙述里,即周家在无锡时的那扇窗,暗含了侍萍对自由的渴望。但在"雷雨"这一共同的外部环境下,三扇窗之间有了内在的联系,共同成为一扇命运之窗。这扇窗意味着毁灭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自由 禁忌 情欲
下载PDF
《雷雨》文本结构及其现代派艺术特征新论
10
作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3-27,共5页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四幕剧的外层叙事,四幕剧的内部叙事则是老妇人倒下时的内心独白。作为艺术整体的《雷雨》,通过外在环境的寒冷与安静,与内心活动的郁热与躁动,构成对比,形成了...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四幕剧的外层叙事,四幕剧的内部叙事则是老妇人倒下时的内心独白。作为艺术整体的《雷雨》,通过外在环境的寒冷与安静,与内心活动的郁热与躁动,构成对比,形成了强大的内部张力。外部时空与内心时空的交相错映,更加突显了《雷雨》的悲剧性。《雷雨》具有十九世纪后半叶欧美流行的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序幕和尾声 内心独白 现代派戏剧
下载PDF
金受申《老舍的身世》考释
11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7,共10页
1947年10月,“北京通”金受申化名“公孙季”发表《老舍的身世》,谈及老舍的满洲姓氏、旗籍、经历等。老舍满洲姓氏舒穆禄,清代异姓王扬古利支裔;家族聚居地、墓地、出生地均在北京正黄旗地界,可能隶籍正黄旗满洲,而非正红旗。老舍的文... 1947年10月,“北京通”金受申化名“公孙季”发表《老舍的身世》,谈及老舍的满洲姓氏、旗籍、经历等。老舍满洲姓氏舒穆禄,清代异姓王扬古利支裔;家族聚居地、墓地、出生地均在北京正黄旗地界,可能隶籍正黄旗满洲,而非正红旗。老舍的文学创作继承清末民初京旗实事小说叙事传统,存留丰富的人生印记。《老舍的身世》是老舍生平研究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受申 《一四七画报》 《正红旗下》 京旗文学
原文传递
“京味儿”文学的多元形态 被引量:2
12
作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8,共7页
“京味儿”是北京地区文化生态蕴育的审美风格。清代北京地区施行旗民分治政策,形成京旗文化、北京民人文化、京师侨寓文化三大形态。除以老舍、叶广芩代表的“京旗”风格外,北京民人的居住区域、生活方式、语言特征与旗人不同,地域书... “京味儿”是北京地区文化生态蕴育的审美风格。清代北京地区施行旗民分治政策,形成京旗文化、北京民人文化、京师侨寓文化三大形态。除以老舍、叶广芩代表的“京旗”风格外,北京民人的居住区域、生活方式、语言特征与旗人不同,地域书写呈现出独特的“京味儿”风格。民国时期徐剑胆、陆瘦郎的小说聚焦北京外城中下层社会,新时期刘绍棠、浩然表现京郊风土人情的小说也属“京味儿”文学。可以说,多元形态形成了20世纪北京“京味儿”书写的文学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味儿文学 京旗文化 老舍 徐剑胆 浩然
下载PDF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潜在性法律问题
13
作者 魏惜晨 王玉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8期920-920,共1页
关键词 精神科 护理 潜在性 法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