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道路防护林带内外PM_(2.5)质量浓度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俊刚 毕华兴 +2 位作者 许华森 高路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3期1-8,共8页
以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侧的北五环路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林带外及林带内布设5处PM2.5质量浓度监测点进行3个月的定位监测,分析北京市道路防护林带内外PM2.5质量浓度特征,并通过建立PM2.5质量浓度与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 以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侧的北五环路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林带外及林带内布设5处PM2.5质量浓度监测点进行3个月的定位监测,分析北京市道路防护林带内外PM2.5质量浓度特征,并通过建立PM2.5质量浓度与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分析气象要素对PM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时间变化规律上,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08:00和12:00相对较高,其他时间段相对较低,18:00后质量浓度又开始增加,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在日变化规律上呈单峰或双峰变化,林带内外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2)在空间变化规律上,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水平比林带外相对较高,距北五环路40 m处PM2.5质量浓度值相对其他布置点2、20、30和60 m处都高;3)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与风速、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气压呈正相关关系;4)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林带 气象要素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温带典型森林树种的萜烯类化合物排放及其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19
2
作者 花圣卓 陈俊刚 +4 位作者 余新晓 毕华兴 陈静 孙丰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28,共10页
【目的】确定植物源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种类、相对含量和速率,为建立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谱库和优化城市森林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Tenax吸附管和采样泵相结合的半闭合循环采气方式,在北京鹫峰... 【目的】确定植物源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种类、相对含量和速率,为建立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谱库和优化城市森林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Tenax吸附管和采样泵相结合的半闭合循环采气方式,在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植物源VOCs采集,探究温带5种典型森林树种(针叶:油松、侧柏;阔叶:毛白杨、栓皮栎、色木槭)VOCs的排放差异,分析植物源VOCs排放与环境因素和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关系。【结果】5种典型森林树种均排放烯烃类、烷烃类、多环芳烃类、酸酯类等化合物。油松和侧柏2种针叶树种主要排放单萜类物质,其中α-蒎烯分别占到总挥发性物质的34.16%和25.05%;毛白杨、栓皮栎和色木槭3种阔叶树种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6.47%,55.25%和32.61%。在萜烯类物质排放日变化上,5种树种排放异戊二烯呈现单峰分布,在11:00—12:00排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10:00—13:00,在17:00—18:00出现谷值。毛白杨单位叶面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速率最大,高达52.81 nmol·m-2s-1,其次为油松。侧柏排放α-蒎烯和柠檬烯速率较高,分别为4.16,3.82 nmol·m-2s-1;油松的α-蒎烯和月桂烯释放速率较大,分别为22.14,10.3nmol·m-2s-1。阔叶树种单位叶面积排放异戊二烯速率较高,而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速率较高。监测期间不同树种排放的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与温度和光照成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阔叶树种排放异戊二烯较多,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类物质较多。植物排放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随温度、光照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增加而降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变化与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树种 挥发性有机物 异戊二烯 单萜烯 排放速率
下载PDF
典型森林树种对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陈俊刚 余新晓 +1 位作者 毕华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2-317,共6页
选择典型森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种树的冠层不同高度处(8,6,4,2m)布设湿沉降监测装置进行定位监测,比较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降水对叶表面颗粒物冲刷率来分析2种树种对于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并分析了树冠层不同高... 选择典型森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种树的冠层不同高度处(8,6,4,2m)布设湿沉降监测装置进行定位监测,比较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降水对叶表面颗粒物冲刷率来分析2种树种对于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并分析了树冠层不同高度颗粒物湿沉降以及不同粒径颗粒物湿沉降通量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叶片显微结构来分析2种树种滞尘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油松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高于栓皮栎;降雨对2种树种叶面上大气颗粒物的冲刷率表现为栓皮栎高于油松。(2)油松枝下高2m处滞尘能力最强,大气颗粒物湿沉降通量最小;栓皮栎树冠中部4m处滞尘能力最强,且湿沉降通量最小。(3)油松冠层下部对于10-100μm污染物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而栓皮栎的树冠上部对其具有更明显的截留作用。对于0.4-3μm和3-10μm颗粒物,油松的截留能力要强于栓皮栎。(4)油松和栓皮栎在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吸附颗粒物能力不同,油松叶片具有更多的褶皱、开度和密度较高的气孔以及相对较深的沟槽使其具有更强的吸附颗粒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树种 大气颗粒物 湿沉降 叶表面结构
下载PDF
磷肥与缓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国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6-983,共8页
为探明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移植苗木培育所需的缓释氮肥及磷肥最佳用量,以长白落叶松移植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缓释氮肥水平(0,6,12,18 g·m^(-2)氮)与3个磷肥水平(0,21,42 g·m^(-2)五氧化二磷)共计12个施肥处理组合... 为探明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移植苗木培育所需的缓释氮肥及磷肥最佳用量,以长白落叶松移植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缓释氮肥水平(0,6,12,18 g·m^(-2)氮)与3个磷肥水平(0,21,42 g·m^(-2)五氧化二磷)共计12个施肥处理组合,研究长白落叶松移植苗木生长状况和养分积累对不同氮磷施肥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氮磷仅对叶片磷含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24),施肥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是通过其主效应引起的。缓释氮肥对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及茎、叶、整株的氮、磷含量影响显著(P=0.001~0.026),其中6 g·m^(-2)和12 g·m^(-2)(氮)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促进作用较大,但2种施氮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磷肥对苗高、根生物量、叶氮、整株磷含量及叶磷质量分数影响显著(P=0.009~0.040),21 g·m^(-2)和42 g·m^(-2)五氧化二磷均显著高于对照,但2种磷肥施用水平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6 g·m^(-2)施氮量下苗高、地径、整株生物量和氮含量分别增加22.3%,12.9%,39.9%和48.3%;21 g·m^(-2)五氧化二磷施用量下苗高、根生物量、叶氮、整株磷含量分别增加13.3%,19.3%,17.8%,25.9%。综合考虑施肥效果,缓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影响较磷肥大,长白落叶松移植苗最佳施肥量为缓释氮肥(氮)6 g·m^(-2),磷肥(五氧化二磷)21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缓释氮肥 长白落叶松 移植苗培育 苗木质量
下载PDF
控释肥类型与施肥量对2年生油松容器苗苗圃表现的交互影响(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苗苗 张瑞 +3 位作者 李国雷 王佳茜 刘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5,共9页
【目的】基于苗木养分加载模型,探究控释肥释放类型与施肥量对2年生油松容器苗苗圃的交互影响,选择最优施肥体系。【方法】以2年生油松容器苗为材料,设置2个肥料释放类型(双层膜和单层膜)和7个施肥梯度(0~9.2 g/L,即0~1 350 mg/株),生... 【目的】基于苗木养分加载模型,探究控释肥释放类型与施肥量对2年生油松容器苗苗圃的交互影响,选择最优施肥体系。【方法】以2年生油松容器苗为材料,设置2个肥料释放类型(双层膜和单层膜)和7个施肥梯度(0~9.2 g/L,即0~1 350 mg/株),生长季末测定苗木生长、养分状态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水平。【结果】肥料类型与施肥量交互作用于苗木P和NSC水平;生物量、N及NSC含量与施肥量间存在曲线关系,双膜肥料释放类型在施肥量为4.5~6.1 g/L时苗木生长最佳;两种肥料释放类型下,施肥量为9.2 g/L对苗木地径、生物量和N含量产生毒害,施肥量为7.6~9.2 g/L对苗木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产生毒害。在苗木营养加载区间内,叶片养分质量分数分别为N 2.80%~3.05%、P 0.20%~0.24%、K 3.40%~3.41%。【结论】基于肥料成本和肥料利用效率,推荐2年生油松最佳施肥体系为双膜类型4.5 g/L (N 675 mg/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施肥体系 肥料类型 奢侈消耗 叶片N浓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