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7
1
作者 朱传耿 +4 位作者 马晓冬 王振波 李志江 孟召宜 闫庆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在对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依据与原则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潜力等级分区的空间叠置与地域聚类分析,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方法。并以江苏省新沂市为案例,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 在对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依据与原则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潜力等级分区的空间叠置与地域聚类分析,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方法。并以江苏省新沂市为案例,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敏感性分析 经济社会综合潜力评价 区划方法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识别 被引量:95
2
作者 郭付友 佟连军 +1 位作者 李一鸣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6-739,共14页
基于绿色发展科学内涵,综合构建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2005—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黄河流域绿色发... 基于绿色发展科学内涵,综合构建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2005—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主要来源于规模化扩张与总量增长的外部驱动作用,热衷于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质量与效率的内涵式提升势必导致内生驱动作用不足与不可持续性;(2)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低水平区不断减少,较高水平区稍有增加,但低水平与中低水平区占比长期稳定在65%以上,说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3) 2005—2017年间黄河流域61地级市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且绿色发展水平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流域内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4)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与政府调控始终是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后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解释力远超单因子,反映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9
3
作者 朱传耿 +1 位作者 孔令平 单勇兵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8-472,476,共6页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了差异成因,提出了调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县域经济 地区差距 协调发展 时空特征 行政区划 经济增长率 产业结构
下载PDF
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 被引量:80
4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40-1347,共8页
以江苏中部地区2008年SPOT与TM的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空间分析及聚类分析技术,以网格为单元,分析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并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作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在规模上,研究区中部的泰州地区乡村聚落密度较低... 以江苏中部地区2008年SPOT与TM的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空间分析及聚类分析技术,以网格为单元,分析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并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作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在规模上,研究区中部的泰州地区乡村聚落密度较低、聚落用地规模大,而其东西两侧的南通地区和扬州市附近地区的乡村聚落密度较高、用地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分布上,形状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较高的乡村聚落位于泰州的南部和南通的沿海地区;而其他地区的乡村聚落形状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相对较小。在聚落空间邻近特征上,聚落间平均邻近距离的分析表明研究区中部乡村聚落分布较稀疏、离散,东西两侧聚落分布较密集;南通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东南部小、西部大,泰州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小,扬州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西部小、东部大;聚落与道路的空间邻近格局特征不是很明显,但大部分地区聚落至道路的平均距离较小,揭示研究区大多数乡村聚落对内对外联系比较便利。最后,通过系统聚类,并结合聚落的格局特征,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划分为里下河湖荡型、沿江沿海滩地型和苏中平原型3种类型;里下河湖荡型为低密度团簇型,沿江沿海滩地型可划分为中密度弧带型和高密度条带型2种亚类型;苏中平原型可划分为低密度团块型、中密度宽带型及高密度散点型3种亚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格局特征 类型 苏中地区
下载PDF
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2
5
作者 蒋涛 +1 位作者 张纯敏 单勇兵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89-796,共8页
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探讨该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江... 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探讨该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江苏省依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呈现以苏锡常地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并显示出"扩散-集聚-扩散"的空间演化趋势,苏北地区正在成为苏南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发展阶段和实际利用外资是江苏省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因素,实际利用外资是实现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江苏转移的主要形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是驱动污染密集型产业由苏南、苏中向苏北转移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应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力度、改善政府调控、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布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产业空间转移 江苏省
下载PDF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64
6
作者 朱传耿 王振波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28,共6页
从边界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市场、生态环境的“切变”效应入手,首次提出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水平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边缘性、断裂性和竞合性等特征,可分为“强强”、“强弱”、“弱弱”等组合类型。通过对苏鲁边... 从边界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市场、生态环境的“切变”效应入手,首次提出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水平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边缘性、断裂性和竞合性等特征,可分为“强强”、“强弱”、“弱弱”等组合类型。通过对苏鲁边界区域的徐州和济宁2市城市化模式的初步探索,验证了水平城市化模式在省际边界区域的客观存在。在边界“切变”效应的作用下,竞争性往往大于合作性,甚至会引起恶性竞争,通过区域管治等措施,可以促进省际边界区域城市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域 “切变”效应 水平城市化 区域管治
下载PDF
时空交互视角下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演化 被引量:61
7
作者 张新林 朱传耿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67-1880,共14页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界定城乡融合内涵,并构建多维指标体系,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探索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1)在空间集聚方面,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集聚较为明显,并且集聚性整体呈现增强趋势。(2)在时空联动方面,具...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界定城乡融合内涵,并构建多维指标体系,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探索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1)在空间集聚方面,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集聚较为明显,并且集聚性整体呈现增强趋势。(2)在时空联动方面,具有相对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和相对稳定的空间依赖方向,同时空间格局演化方面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城市自身因素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结构的改变影响较大,受相邻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溢出效应的影响较小。(3)要素驱动模式方面,低分位驱动和高分位驱动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变化受经济发展—城镇化驱动,低分位制约类型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变化受城镇就业—政府行为制约,高分位制约类型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变化受产业—政府行为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时空跃迁 分位数回归 驱动模式 淮海经济区
原文传递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 被引量:50
8
作者 朱传耿 刘振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9-123,共5页
县级区域是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主要载体。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 县级区域是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主要载体。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PSS统计分析技术,从时空尺度视角对沭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加强中心镇建设、发展工业、人口控制、政策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指标体系 中心镇 县城
下载PDF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50
9
作者 佟连军 姜萌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3-255,共13页
在对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易损性、敏感性、稳定性和弹性等适应性要素构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异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 在对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易损性、敏感性、稳定性和弹性等适应性要素构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异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呈正态分布;从资源类型看,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系统适应性呈现冶金类>综合类>煤炭类>石油类的特征;从空间格局看,呈现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变化趋势;从发展阶段看,呈现老年期>中年期>幼年期的递变规律;从城市规模看,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递变规律。据此,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分为4种类型,即高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高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低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低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 产业生态系统 矿业城市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朱传耿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年第3期7-9,共3页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区域制定正确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一套适合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分析方法,对徐州市域产业竞...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区域制定正确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一套适合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分析方法,对徐州市域产业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合理,评价方法较为简便实用,得出的结论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 竞争力 评价 指标体系 经济 市场 管理 徐州市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综合实力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39
11
作者 朱传耿 单勇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69,共5页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江苏各县域综合实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江苏沿江地区和徐连经济带的综合实力高于中部地区,呈现出分别由南、由北向中部递减的“凹”字型空间格局;2)城市市区的综合实力高于周...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江苏各县域综合实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江苏沿江地区和徐连经济带的综合实力高于中部地区,呈现出分别由南、由北向中部递减的“凹”字型空间格局;2)城市市区的综合实力高于周围农村地区,呈现出由市区向农村逐步递减的“凸”字型空间格局;3)江苏沿江地区的综合实力随着各县、市距上海距离的变化及通达性的难易,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的圈层递减特征;4)经济水平、人口生活质量、社会结构水平的区域分异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不一致性,三者之间的协调性也表现为显著的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分异 综合实力 县域 江苏 生活质量 社会结构水平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6
12
作者 张新林 +1 位作者 王长建 王佩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91-1800,共10页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中国县域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33
13
作者 朱传耿 +1 位作者 单勇兵 马家常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2-398,共7页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与GIS技术,对中国各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认为,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以综合指数方法测度...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与GIS技术,对中国各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认为,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以综合指数方法测度的区域差距明显低于经济差距;北方沿边地区较高的经济水平与低下的社会经济结构水平呈现明显的错位;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自沿海向内陆表现出高-低-次高-低的4元结构;从全国尺度看,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呈轴线开发模式,而在区域尺度上则表现为由核心区向周边地区逐步下降的"凸"字型空间格局;全国县域综合发展可分为高度协调发展型、中等协调发展型、社会经济结构滞后型、初级协调发展型、整体发展滞后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综合实力 区域分异 中国
下载PDF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41
14
作者 郭付友 佟连军 +3 位作者 魏强 张慧敏 佟伟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9-470,共12页
基于敏感性、稳定性和响应等适应性要素构建了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并对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产业系统的发展深受内外因素双重扰动作用,重型化的产业发... 基于敏感性、稳定性和响应等适应性要素构建了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并对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产业系统的发展深受内外因素双重扰动作用,重型化的产业发展现实导致了产业系统运行状况不佳,而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对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2不同的适应性要素以及适应性子系统均表现出迥然各异的区域性演变特征,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以及产业系统适应力与环境系统适应力均具有非线性变化关系特征。环境系统适应力的提升对于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的优化改善均具有更为重要作用;3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总体表现出由流域自上而下依次降低到中心—外围特征逐渐形成的过程,说明了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并非一定完全呈现流域的特征,流域内中心性城市功能的发挥也可以影响并且改变其演化发展趋势;4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调控能力是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 产业 环境系统 松花江 吉林省
原文传递
松花江流域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9
15
作者 赵丹阳 佟连军 +1 位作者 郭付友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84,共11页
通过构建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价模型"EU-P-S-R",深入分析2001-2013年松花江流域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揭示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松花江流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空间分... 通过构建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价模型"EU-P-S-R",深入分析2001-2013年松花江流域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揭示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松花江流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土地利用状态趋于恶化,空间差异扩大;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各异,空间格局变化较大。2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综合指数呈递增趋势,空间差异不明显。3松花江流域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符合"EU-P-S-R"模型的作用机理,即用地扩张压力大的城市土地利用状态相对较差,相应地,生态环境质量也偏低。4城市用地扩张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要素间均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各要素作用力大小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扩张 生态环境效应 灰色关联分析 松花江流域
原文传递
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9-322,326,共5页
县级区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基本行政地域单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执行的基本组织者和管理者。文章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通过对江苏省新沂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县级区域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基本行政地域单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执行的基本组织者和管理者。文章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通过对江苏省新沂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反映出该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合理,评价方法简便实用,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可持续发展 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 新沂市 可持续发展趋势度 协调度 持续度 中国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30
17
作者 顾云海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2-1025,1050,共5页
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徐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得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现出“U”型加倒“U”型的波浪型曲线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徐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 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徐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得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现出“U”型加倒“U”型的波浪型曲线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徐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污染物排放总量、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组成、产业布局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状态的影响等方面,生态环境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经济增长速度等产生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市 经济发展 环境 协调发展机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下载PDF
高铁开通前后站区产业空间格局变动及驱动机制——以沪宁城际南京站为例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丽 曹有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7,共9页
基于企业微观数据,定量刻画高铁开通前后站区产业空间格局变动,并诊断和确定在不同阶段的关键驱动要素及其贡献度。结果表明,高铁站区产业空间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但"以高铁站点为中心的向心集聚"在高铁开通初始阶段尚不明显... 基于企业微观数据,定量刻画高铁开通前后站区产业空间格局变动,并诊断和确定在不同阶段的关键驱动要素及其贡献度。结果表明,高铁站区产业空间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但"以高铁站点为中心的向心集聚"在高铁开通初始阶段尚不明显,开发强度并不随着与站点距离增加而降低,核心区的开发强度小于影响区。除了圈层空间分异之外,产业分层集聚态势凸显,与高铁乘客的商务特征相对应的商务服务业在高铁开通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几类产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与高铁开通相关性不明显;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作为交通站区的基础服务产业,相关程度介于以上两类之间。从内外两方面驱动因素构建的高铁站区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模型分析得出,除了交通条件、外部规模经济等传统区位因素外,产业属性、地价对高铁站区产业空间格局的变动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站区 产业空间格局变动 沪宁城际南京站
下载PDF
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张新林 +1 位作者 谭俊涛 王长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5-343,共9页
基于2000-2016年中国工业数据,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测度不同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解析,最后研究了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如下:①中国工业生态效率均值呈现出波动趋... 基于2000-2016年中国工业数据,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测度不同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解析,最后研究了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如下:①中国工业生态效率均值呈现出波动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②区域之间差距明显,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也在2016年最大,空间分布上逐渐集中,逐渐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阶梯状空间分布特征;③工业生态效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有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④财政分权的直接效应值最高,对外开放和固定资产是抑制本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财政分权能够促进邻近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产业集聚、对外开放不利于邻近地区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效率 窗口分析法 空间效应 中国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20
作者 郭付友 佟连军 +2 位作者 魏强 张慧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83-1494,共12页
在对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基于资源消减、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等不同生产环节生态效率要素综合构建了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测度模型以及产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并据此对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 在对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基于资源消减、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等不同生产环节生态效率要素综合构建了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测度模型以及产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并据此对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综合型城市侧重于源头消减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产业变"轻",总体呈现低投入、低消耗以及低排放的发展特征。资源型城市侧重于清洁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产业变"清",总体呈现高投入、高利用以及高排放的发展特征。2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增长幅度为白城市>松原市>吉林市>松花江流域>长春市,流域特征明显。另外从不同生产环节效率对生态效率的贡献率分析可知,资源减量化以及末端治理是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生态效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3总体上流域产业系统可持续性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但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态势分异现象显著。并且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规律性较差侧面说明了区域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联系,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尚未形成。4认为所有制结构、环境管理力度、外商投资以及科学技术是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产业系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政府调控因素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系统 生态效率 时空分异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