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半程和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73
1
作者 高苏 惠英 +7 位作者 金正明 唐晓文 傅铮铮 马骁 韩悦 陈苏宁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 比较单药地西他滨方案、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G-CSF、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及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单药地西... 目的 比较单药地西他滨方案、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G-CSF、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及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单药地西他滨5d方案、23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26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的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RR)、总生存(O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单药地西他滨组、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组及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组的ORR分别为53.3%、56.5%和69.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14年4月1日,20例存活,45例死亡,14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9(1~62)个月.79例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25.3%,三组2年OS率分别为34.8%、24.8%和29.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地西他滨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所致的感染和出血,72例患者发生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14.8 d.59例患者发生感染并发症,其中3~4级感染14例,1~2级感染45例.三组患者在应用地西他滨后,感染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平均红细胞输注量、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后,7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一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地西他滨单药、联合半程及全程CAG方案治疗MDS/AML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联合全程CAG方案诱导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三组患者治疗耐受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2
2
作者 方宝枝 何广胜 +11 位作者 吴德沛 孙爱宁 金正明 惠英 傅铮铮 唐晓文 苗瞄 韩悦 赵晔 王荧 王秀丽 吴小津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2-1025,共4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0年10月在本科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15例AML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0年10月在本科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15例AML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总有效率为53.3%。在12例可行细胞遗传学评价的患者中,1例(8.3%)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中位总生存期为123d(27~509d),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70d(19~306d),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33d(11~176d)。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3%,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33.3%,无Ⅲ~Ⅳ级出血、恶心呕吐和肝功能损伤。早期死亡1例。结论:地西他滨可有效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液学不良反应较重,必须给予积极的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地西他滨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单中心1648例Ph染色体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CALR及MPL基因突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郦梦云 晁红颖 +7 位作者 孙爱宁 惠英 金正明 唐晓文 韩悦 傅琤琤 陈苏宁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5-300,共6页
目的研究Ph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CALR及MPL基因突变情况,比较不同类型基因突变及突变阴性患者部分临床参数的差异。 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分别检测1 648例Ph阴性MPN患者JAK2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CAL... 目的研究Ph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CALR及MPL基因突变情况,比较不同类型基因突变及突变阴性患者部分临床参数的差异。 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分别检测1 648例Ph阴性MPN患者JAK2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CALR基因9号外显子及MPL基因10号外显子突变情况。 结果①JAK2V617F突变总检出率为82.8%(1 364/1 648),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为92.7%(471/50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78.1%(819/1 049),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为81.3%(74/91);JAK2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总检出率为0.5%(9/1 648),均为PV患者[1.7%(9/508)];CALR基因突变总检出率为8.7%(143/1 648),其中ET为12.6%(132/1 049),PMF为12.1%(11/91);MPL基因突变总检出率为0.6%(10/1 648),其中ET为0.9%(9/1 049),PMF为1.1%(1/91)。未发现两种及以上基因突变共存病例。②JAK2V617F突变组中位年龄[61(15-95)岁]高于JAK2 12号外显子突变组[49(33-62)岁]及突变阴性组[42(3-78)岁](P值均〈0.001),与CALR突变组[57(17-89)岁]、MPL突变组[59(22-71)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CALR突变阳性及阴性组(P〈0.05),而与MPL突变阳性组比较仅表现为高白细胞计数(P=0.013);CALR突变组血小板计数高于JAK2V617F突变组[966(400-2 069)×109/L对800(198-3 730)×109/L,P〈0.001]。③共1 160例患者进行了有效染色体核型分析,CALR基因突变阳性、阴性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8/82)对7.4%(80/1 078),P=0.441];JAK2V617F突变阳性、阴性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75/971)对6.9%(13/189),P=0.688]。CALR突变阳性组与JAK2V617F突变阳性组的异常核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8/82)对7.7%(75/971),P=0.512]。7例JAK2基因12号外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DNA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含G-CSF的预激方案用于难治性或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德沛 吴小津 +10 位作者 石培民 孙爱宁 唐晓文 付铮铮 马骁 惠英 苗瞄 金正明 沈益民 夏学鸣 林宝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阿糖胞苷 阿克拉霉素 高三尖杉酯碱 急性髓系白血病 联合化疗 不良反应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53例复发难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孙妍珺 徐杨 +5 位作者 吴德沛 沈宏杰 杨贞 惠英 陈苏宁 孙爱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复发难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接受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的53例复发或难治CN.AML患...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复发难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接受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的53例复发或难治CN.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的治疗反应,其中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4例,不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9例。结果DNMT3A+组患者中位年龄为46(26~68)岁,与DNMT3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中位数19.5(0.5-218.5)×10^9/L,骨髓原始细胞中位数0.635(0.020~0.920),较DNMT3A-组高,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NMT3A+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的总体反应率(ORR)达62.50%,完全缓解(CR)率为54.17%,DNMT3A+组分别为48.28%和37.9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07、0.277)。两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的不良反应类似。53例患者中,共有29例患者伴有FLT3-ITD突变,FLT3-ITD+/DNMT3A+组(14例)与FLT3-ITD+/DNMT3A-组(15例)的ORR及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0、0.042)。DNMT3A+组与DNMT3A-组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9.58%和54.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后期25例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DNMT3A+CN.AML患者1年OS率为87.50%,1年无病生存(DFS)率为72.73%;DNMT3A-组1年OS率为61.54%,1年DFS率为58.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6、0.217)。结论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是复发难治CN.AML有效且安全的再诱导治疗手段,FLT3-ITD+/DNMT3A+组CN—AML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的反应率优于FLT3-ITD+/DNMT3A组。地西他滨桥接allo—HSCT可以提高CN—AML患者的OS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复发 难治病 DNA修饰甲基酶类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感染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鲍协炳 朱倩 +5 位作者 惠英 陈峰 薛胜利 马骁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单中心736例行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EBV血症、临床诊断的EBV相关疾病(EBV病)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单中心736例行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EBV血症、临床诊断的EBV相关疾病(EBV病)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736例患者中男302例,女434例,中位年龄31(2~62)岁,其中181例患者发生EBV感染,总发生率为24.6%,EBV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57(16~892)d.EBV感染患者中,EBV血症163例(90.0%),EBV病13例(7.2%),PTLD 5例(2.8%).130例患者EBV病毒载量高于1.0&#215; 104拷贝数/ml,其中67例使用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该组患者EBV病及PTLD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患者(6.0%对22.2%,P=0.009).所有感染EBV患者的总病死率为27.6%,单纯EBV血症病死率为24.5%,EBV病病死率为53.8%,PTLD病死率为60.0%.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预处理过程中采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HLA不全相合移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及CMV感染是allo-HSCT后发生EB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且EBV初次感染发生时间与采用骨髓或脐血移植(OR=1.156,95%CI1.022~2.250,P=0.039)及cGVHD的发生(OR=0.620,95% CI 0.453~0.849,P=0.003)密切相关.结论 EBV感染为allo-HSCT后常见并发症,EBV病及PTLD病死率高.EBV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处理过程中采用ATG、HLA不全相合移植、cGVHD及CMV感染,采用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能明显减少EBV相关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淋巴增殖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联合HAAG方案治疗进展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崔巍 金正明 +7 位作者 曹晶 朱霞明 孙爱宁 惠英 苗瞄 郭丹丹 吴德沛 唐晓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79-1384,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ogen,DAC)联合HAAG[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柔比星(Acla)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进展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观察其有效率及... 目的探讨采用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ogen,DAC)联合HAAG[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柔比星(Acla)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进展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观察其有效率及治疗相关毒性。方法分析我中心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6例进展期AML患者,其中18例患者为标准难治复发患者,另外18例为一疗程标准诱导未缓解患者。36例患者均给予DAC联合HAAG方案再诱导化疗,观察其一疗程缓解率、化疗毒性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 36例患者一疗程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为58.3%(21/36),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率为22.2%(8/36),总体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80.6%(29/36)。18例难治复发患者CR率为61.0%(11/18),PR率为22.2%(4/18),ORR为83.3%(15/18);18例一疗程标准诱导未缓解患者CR率为55.6%(10/18),PR率为22.2%(4/18),ORR为77.8%(14/18)。化疗相关血液学毒性均为4级,感染发生率为72.2%,大多数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可控。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5(0.5~33.3)个月,全部患者1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43.3%,难治复发患者1年OS率为24.2%,一疗程未缓解患者1年OS率为61.6%(P=0.01)。结论对于进展期AML患者,DAC+HAAG方案一疗程再诱导治疗反应率高,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方案 地西他滨 HAAG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下载PDF
嵌合体的动态定量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唐晓文 吴德沛 +6 位作者 朱子玲 王玮 孙爱宁 惠英 傅铮铮 常伟荣 阮长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 建立荧光标记的多重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 PCR)结合毛细管电泳 ,定量检测供体细胞 (DC)嵌合率的方法 ,并探讨该方法的连续定量检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后转归的预警作用。方法 采集 31例接受骨髓移植 (BMT... 目的 建立荧光标记的多重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 PCR)结合毛细管电泳 ,定量检测供体细胞 (DC)嵌合率的方法 ,并探讨该方法的连续定量检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后转归的预警作用。方法 采集 31例接受骨髓移植 (BMT)或非清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NST)患者移植前、移植后不同时段的外周血或骨髓。DNA样本用ProfilerPlus商品化试剂盒扩增后 ,用ABI 31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 ,确定基因位点及峰面积 ,根据供受体基因型的差异选择嵌合率计算公式。结果  31例患者中 15例 (48.4 % )为性别相合移植 ,只能通过STR PCR进行嵌合体的定量分析 ;性别不合移植患者用STR PCR和荧光原位杂交两种方法定量测得的DC嵌合率一致 ;31对供受体中能区别出供受差别的STR位点有 6 .7(2~ 10 )个 ,所有患者均在移植后 7天 (+7天 )出现供体来源的细胞 ,BMT组 +7天、+14天和 +1个月DC中位数均明显低于NST组 ,而在移植中后期无显著性差异。 +2 1天时BMT和NST患者均达稳定嵌合 ,DC在 92 %以上 ;中位随访 17(3.5~ 2 9.0 )个月 ,2 6例患者DC≥90 % ,均获得持久植入 ,至今均为无白血病生存。另有 5例患者出现不稳定混合嵌合 (MC)状态 (DC为2 7.3%~ 6 2 .7% ) ,其中 4例复发 ,1例出现移植物被排斥。上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体 动态定量检测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串联重复序列 毛细管电泳 骨髓移植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程珍 赵澜 +8 位作者 陈广华 吴德沛 惠英 唐晓文 傅琤琤 金正明 陈峰 薛胜利 孙爱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者,根据首次诱导治疗过程中伊马替尼使用情况,分为使用组(37例,用伊马替尼≥3d)与未使用组(60例,未用或用伊马替尼〈3d),并将使用组分为前期使用组(26例)与后期使用组(11例)(以化疗第14天为界),比较各组的总反应率(ORR)以及获得完全缓解(CR)或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i)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之后有77例患者使用伊马替尼作为维持治疗,其中接受allo-HSCT患者44例(移植组),未进行移植者33例(非移植组)。比较两组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NRM)率;并监测34例移植前处于首次完全缓解(CR。)状态的患者分别在取得CR或CRi时、首次巩固治疗时、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造血重建时的融合基因转阴率。结果首次诱导治疗结束时,伊马替尼使用组ORR高于未使用组(分别为97.3%和72.9%,P=0.002),而前期使用组与后期使用组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和90.9%,P=0.297);使用组与未使用组中获得CR或CRi患者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0%和o(P=O.041)。移植前处于CR、状态的患者于上述4个时间点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8%、42.3%、51.8%、76.8%,移植造血重建时与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预处理前与获得CR或CRi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4和0.022)。移植组5年OS率高于非移植组(分别为47.0%和28.0%,P=0.016),5年DFS率及累积复发率均优于非移植组(P值分别为0.003和0.000),而两组的NRM累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样 费城染色体 伊马替尼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输血依赖性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10
作者 方宝枝 刘真真 +11 位作者 何广胜 苗瞄 王秀丽 惠英 金正明 唐晓文 韩悦 傅铮铮 马骁 孙爱宁 吴德沛 阮长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0期3189-3192,共4页
目的探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输血依赖性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5例输血依赖性低危[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为低危或中危-1]MDS患者,以减... 目的探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输血依赖性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5例输血依赖性低危[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为低危或中危-1]MDS患者,以减低剂量地西他滨(20mg·m^-2~·d^-1×3d)治疗,评价疗效、不良反应、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结果25例低危MDS患者中3例(12%)获完全缓解,4例(16%)脱离成分血输注,8例(32%)达血液学改善,2例(8%)达疾病稳定,总反应率达68%(17/25)。在11例可行细胞遗传学评估的患者中,l例获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eRe)。1V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48%(12/25),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20%(5/25),无Ⅲ~Ⅳ级出血、Ⅲ-Ⅳ级恶心呕吐和Ⅲ一Ⅳ级肝功能损伤。治疗前Kamofsky活动状态评分(KPS)分值为47±16,治疗后KPS分值升高,为66-4-22(P=0.001)。治疗后更多患者预后改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的预后评分系统(WPSS)≤1或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MDACC)预后积分≤7的比例显著升高(44%比16%,P=0.031;64%比8%,P=0.022)。中位随访时间467d(14—881d),随访期间2例死亡,死亡时间分别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后的第14和156天。IPSS评分低危组和中危.1组治疗后第100天的预期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5.2%,第600天的预期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0.5%。结论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改善低危MDS患者的输血依赖,严重血液学毒性和早期病死率的发牛率低.改善预后.可能延长牛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低危 减低剂量 预后
原文传递
单中心55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彤彤 孙爱宁 +5 位作者 潘金兰 吴德沛 惠英 唐晓文 苗瞄 陈苏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64-869,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550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采用WHO(2008)标准进行分型,同时应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基于WHO造血组织肿瘤分类的预后积分系统(WPS... 目的回顾性分析550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采用WHO(2008)标准进行分型,同时应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基于WHO造血组织肿瘤分类的预后积分系统(WPSS)及修订版IPSS(IPSS-R)积分系统进行预后分层。结果550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7(12-89)岁,男女比为1.72∶1。血液学特点:外周血细胞三系可有不同程度减少或增加,中位HGB为72(22-154)g/L,中位PLT为52(3-587)×10^9/L,中位WBC为2.52(0.11-48.00)×10^9/L。细胞遗传学特征:251例(45.6%)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复杂核型89例,占所有患者的16.2%。染色体异常类型主要以不平衡异常为主,三体或单体多见。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29.9%(75/251);其次为-7/del(7q)、del(5q)、del(20q)等。550例患者中位随访27(0.3-144)个月,采用IPSS、IPSS-R、WPSS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IPSS-R分组中低危组中位OS期未达到,中危组中位OS期为44(95% CI 28-60)个月,高危组中位OS期为17(95% CI 13-21)个月,极高危组中位OS期为8(95% CI 5- 11)个月(P 〈0.001)。结论该研究中纳入的MDS患者中位年龄57(12-89)岁,细胞遗传学异常类型与欧美报道有所差异,IPSS、IPSS-R和WPSS分层对于预测MDS患者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分析 预后
原文传递
增加地西他滨剂量治疗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20例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倩 何广胜 +11 位作者 吴德沛 孙爱宁 惠英 金正明 苗瞄 唐晓文 韩悦 沈益民 陈峰 胡晓慧 金松 张旭辉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1-625,共5页
目的探讨增加地西他滨剂量治疗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危组MDS及AML患者20例,静脉滴注地西他滨20 mg/m2,每日1次,连用5 d治疗,然后行骨髓检... 目的探讨增加地西他滨剂量治疗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危组MDS及AML患者20例,静脉滴注地西他滨20 mg/m2,每日1次,连用5 d治疗,然后行骨髓检查,根据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原始细胞数、骨髓小粒饱满情况,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酌情增加使用地西他滨,分析治疗1个疗程后缓解率和总反应率。结果 MDS患者1个疗程完全缓解(CR)+骨髓CR为3例(75%),总反应3例(75%);AML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3例(18.8%),总反应8例(50.0%),其中初治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1例(25.0%),总反应3例(75.0%),复发及难治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2例(16.7%),总反应5例(41.7%)。累积2年生存率为42%。结论剂量增加的地西他滨可被安全应用于高危组MDS及AML,1个疗程缓解率较高,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髓系 急性 复发难治 地西他滨 去甲基化
原文传递
不同方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6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预后比较 被引量:15
13
作者 卢静 吴德沛 +12 位作者 胡绍燕 金松 王秀丽 苗瞄 陈佳 韩悦 唐晓文 惠英 孙爱宁 金正明 傅铮铮 马骁 陈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3-636,共4页
目的比较HLA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MSD-HSCT)、亲缘半相合HSCT(Haplo—HSCT)、无关供者HSCT(UD-HSCT)和脐血HSCT(UCB-HSCT)四种不同移植方式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造血重建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 目的比较HLA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MSD-HSCT)、亲缘半相合HSCT(Haplo—HSCT)、无关供者HSCT(UD-HSCT)和脐血HSCT(UCB-HSCT)四种不同移植方式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造血重建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813至2013年12月131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HSCT治疗的63例SAA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及5年总生存(OS)率的影响。结果53例行MSD—HSCT、Haplo-HSCT和UD.HSCT的患者全部获得造血重建,其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和0.577)。UCB—HSCT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9(18~29)d及32(24~70)d,明显长于其他移植方式(P值均〈0.01);植入率分别为42.0%及42.0%,明显低于其他移植方式(P值均〈0.01)。但是造血重建失败的4例UCB-HSCT患者在一段时间后均出现自体造血重建。MSD—HSCT、Haplo—HSCT、UD—HSCT和UCB—HSCT 5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70.0%、81.0%、88.9%和7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D-HSCT、Haplo—HSCT和UD-HSCT 3种移植方式造血重建及预后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CB—HSCT虽然造血重建率明显低于其他移植方式,但总体预后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无HLA相合同胞供者的SAA患者,Haplo—HSCT、UD—HSCT及UCB—HSCT作为替代治疗疗效与MSD—HSCT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替代供者 预后
原文传递
血液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利奈唑胺在粒细胞缺乏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秀丽 吴德沛 +7 位作者 孙爱宁 惠英 金正明 苗瞄 唐晓文 何广胜 傅铮铮 韩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89-159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利奈唑胺在可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患者疗效。方法统计2005-2008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医院感染患者资料,分析100例可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患者临床特点及利奈唑胺...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利奈唑胺在可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患者疗效。方法统计2005-2008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医院感染患者资料,分析100例可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患者临床特点及利奈唑胺抗感染的临床疗效。结果 4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平均为36.5%;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第1位致病菌(22.2%),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16.2%);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比例分别为61.3%、81.3%及83.5%,检出2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100例患者应用利奈唑胺,98例可评估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8%,其中检出革兰阳性球菌者痊愈率(92.6%)明显高于革兰阴性杆菌者(35.3%)(χ2=11.6,P=0.001)及病原学检查阴性者(55.8%)(χ2=10.3,P=0.001);感染初始即应用利奈唑胺者(45例)比后来换用者(40例)体温控制所需中位时间更短,分别为3.4d及6.6d。结论医院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致病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以大肠埃希菌最多;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比例高达60%~80%;对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尽早应用利奈唑胺可取得非常好的抗感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感染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阴性杆菌 利奈唑胺 疗效
原文传递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宗李红 吴小霞 +8 位作者 张剑 郦梦云 宋宝全 孔金玉 孔欣 胡晓慧 鲍协炳 惠英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61-864,共4页
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患者预后不佳,其长期存活率低于25%。传统的挽救性化疗缓解率较低,同时因患者原发耐药、药物累积的毒性作用、脏器功能衰退等原因限制了治疗方案的选择。近年来,靶向药物和去甲基化药物的应用,使部分R... 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患者预后不佳,其长期存活率低于25%。传统的挽救性化疗缓解率较低,同时因患者原发耐药、药物累积的毒性作用、脏器功能衰退等原因限制了治疗方案的选择。近年来,靶向药物和去甲基化药物的应用,使部分R/R AM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状态,为后续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长期存活率 阿扎胞苷 原发耐药 难治复发性 去甲基化药物 缓解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 被引量:12
16
作者 唐晓文 刘一之 +5 位作者 朱晓黎 徐静 惠英 马骁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5-347,共3页
目的 探讨栓塞治疗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H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例接受allo-HSCT的患者在移植后24~80 d发生重度(Ⅲ~Ⅳ度)HC,经保守治疗无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选择性双侧髂... 目的 探讨栓塞治疗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H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例接受allo-HSCT的患者在移植后24~80 d发生重度(Ⅲ~Ⅳ度)HC,经保守治疗无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脏支栓塞术治疗。结果 6例患者共行8次栓塞治疗,4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达83%。4例治愈的患者肉眼血尿消失时间为栓塞术后7~10 d,镜下血尿消失时间为栓塞术后20~30 d。6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重度H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是治疗allo-HSCT后难治性、迁延不愈的重度HC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膀胱炎 重度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替加环素治疗107例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星星 孙爱宁 +5 位作者 郑佳佳 张彤彤 惠英 高苏 冯宇峰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3-586,共4页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替加环素初始剂量100mg,维持剂量50 mg,每12h1次,30~60 min静脉滴注完毕,患者体温正常...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替加环素初始剂量100mg,维持剂量50 mg,每12h1次,30~60 min静脉滴注完毕,患者体温正常5~7 d后开始予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或停药.结果 107例患者住院期间共分离出病原菌104株,其中多重药耐菌株(MDR)60株,泛耐药菌株(XDR)2株.全部107例患者中,30例单用替加环素,21例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56例初始即替加环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3.3%、61.9%及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4),替加环素治疗总有效率为62.6%.39例分离出MDR的患者中,22例体温得到控制,8例体温未得到控制,9例死亡,临床有效率为56.4%.替加环素起效的中位时间为3d.不良反应以恶心(11.2%)、呕吐(8.4%)为主,均可以耐受.结论 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耐药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引发的不良反应少,安全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粒细胞缺乏 感染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AAG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8
作者 蔡成森 孙爱宁 +5 位作者 惠英 何广胜 唐晓文 金正明 傅琤琤 吴德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9期6092-6094,共3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AAG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ia syndrome,MDS)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postMDS-AM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4...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AAG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ia syndrome,MDS)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postMDS-AM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初治AML(MDS转化12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地西他滨[20mg·(m2)-1·d-1,qd×(5~9)d,维持1h以上]单药或联合AAG方案(阿糖胞苷10mg/m2,q12h×14d,阿克拉霉素20mg,qod×4d,G-CSF300μg,qd×14d)。结果单药地西他滨11例,完全缓解(CR)4例(36.4%),部分缓解(PR)3例(27.3%),总有效率(OR)为63.6%;地西他滨联合AAG方案治疗11例,CR5例(45.5%),PR3例(27.3%),OR为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CR1例,PR1例,NR1例。4度血液系统毒副反应11例(61.11%),3~4度感染10例(55.56%),2度胃肠道毒副作用1例(5.56%),1度膀胱毒副作用2例(11.1%),1度皮肤软组织感染2例(11.1%)。6/18例(CR5例,PR1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同胞全相合4例,父供子半相合1例,双份脐血1例),4例无病生存;1例8个月后复发;脐血1例造血未重建,并发感染死亡。随访至2012年5月31日,14例存活,1例移植后复发,3例早期死亡。中位生存:125d(41~726d)。结论单药地西他滨或联合AAG方案用于治疗初治AML和postMDS-AL患者具有一定的有效率,化疗副作用均能耐受。适用于不能耐受标准方案化疗的老年患者。对于年轻的患者地西他滨能够降低肿瘤负荷,延缓疾病进展,为后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创造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地西他滨 去甲基化
原文传递
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高苏 李正 +8 位作者 惠英 金正明 唐晓文 傅铮铮 马骁 韩悦 陈苏宁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0-862,共3页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疑诊耐药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一2013年4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伴粒细胞缺乏疑诊耐药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予替加环素100mg负荷剂量,继以50mg12h一次维持剂量抗感染治...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疑诊耐药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一2013年4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伴粒细胞缺乏疑诊耐药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予替加环素100mg负荷剂量,继以50mg12h一次维持剂量抗感染治疗,按用药情况分为单用替加环素组21例、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组9例及初始即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组14例,按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抗菌药物疗效标准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44例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共治愈19例,治愈率为43.2%,治疗有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2.47d;单用替加环素、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初始即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47.6%、44.4%、35.7%;替加环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分别占15.9%、13.6%、6.8%。结论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耐药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碳青霉烯类等广谱抗菌药物治疗3~5d无效,考虑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尽早应用替加环素治疗,替加环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耐药菌 中性粒细胞缺乏 血液病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9例 被引量:11
20
作者 金正明 吴德沛 +2 位作者 孙爱宁 惠英 唐晓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53-54,56,共3页
关键词 伊马替尼 白血病 髓样 慢性急变期 淋巴样 急性 PH染色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