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x迷宫Ⅲ手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席志龙 +2 位作者 刘强 张雷 王常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621,共6页
目的 探讨Cox迷宫Ⅲ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为Cox迷宫Ⅲ手术后AKI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Cox迷宫Ⅲ手术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 目的 探讨Cox迷宫Ⅲ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为Cox迷宫Ⅲ手术后AKI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Cox迷宫Ⅲ手术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AKI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AKI组,比较2组病例围术期临床资料的差异,将有显著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术后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其效能。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52例,有80例出现AKI,AKI发生率为52.6%,其中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者10例,占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糖尿病、术前1周使用造影剂、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3级、体外循环(CPB)时间≥160 min以及术后乳酸峰值是Cox迷宫Ⅲ手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P<0.05)。纳入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95%CI:0.800~0.915),校准曲线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决策曲线提示该模型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结论Cox迷宫Ⅲ手术后AKI的发生率较高,基于女性、年龄、糖尿病、术前1周使用造影剂、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CPB时间以及术后乳酸峰值等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有助于术后AKI的早期预测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 MazeⅢ手术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后急性肾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2
作者 席志龙 +4 位作者 刘强 张雷 孙磊 吴海卫 王常田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256-261,共6页
目的:探讨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建立AKI风险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的160例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 目的:探讨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建立AKI风险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的160例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其效能。结果:160例患者中,82例(51.3%)出现AKI,其中10例(6.3%)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前1周使用造影剂、术前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3级、围手术期血浆输注、术后乳酸峰值是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95%CI:0.788~0.906),敏感度为70.73%,特异性为84.62%。校准曲线具有较高的拟合度,DCA提示该模型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结论: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后AKI的发生率较高,高龄、合并糖尿病、术前1周使用造影剂、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3级、围手术期血浆输注、术后高乳酸血症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AKI。该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有助于术后AKI的早期预测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迷宫手术 心脏瓣膜手术 心房颤动 急性肾损伤
下载PDF
大鼠正中开胸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3
作者 王雷 +4 位作者 丁培成 章兴 许汝坤 胡兰鑫 王安立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4期313-317,323,共6页
目的建立大鼠正中开胸模拟心肺转流(CPB)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方法选取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350~450 g,吸入诱导及腹腔注射麻醉后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右颈内静脉穿刺自制带侧孔引流管,尾动脉... 目的建立大鼠正中开胸模拟心肺转流(CPB)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方法选取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350~450 g,吸入诱导及腹腔注射麻醉后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右颈内静脉穿刺自制带侧孔引流管,尾动脉灌注建立体外循环,股动脉监测血压。CPB开始,正中开胸,暴露心脏,阻断升主动脉,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阻断30 min后开放升主动脉,予以氯化钙、小剂量肾上腺素、速尿,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血气调整满意后停机。分别于CPB开始前、CPB开始、CPB 10 min、升主动脉阻断、阻断10 min、20 min、开放升主动脉、停机、停机后2 h采集血液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停机后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7只大鼠成功建模,1只在开胸过程中呼吸心跳骤停,1只颈内静脉穿刺失败出血性休克死亡,1只颈内静脉插管过深刺激窦房结导致心脏骤停。转机时间(72±12)min,后并行时间(21±6)min,CPB期间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基线生理值,各检测点血气均符合CPB正常标准要求。结论大鼠正中开胸CPB升主动脉阻断模型是一种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实验模型,可以作为心脏手术患者器官损伤、心肌保护等的替代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动物模型 体外循环 正中开胸 升主动脉阻断 心肌保护
下载PDF
分期行全主动脉置换治疗马凡综合征1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孙磊 吴海卫 +4 位作者 秦涛 宋金田 王常田 李德闽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年第2期107-108,共2页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994年出生,2001年因视力下降就诊,检查发现晶状体脱位,四肢细长,腕关节征、拇指征(+),脊柱侧弯,诊断为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于2005年行人工晶体置换术。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置换术
下载PDF
康斯特保护液与含血停搏液在David及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孙磊 +6 位作者 张雷 张晓华 王常田 吴海卫 周志强 申翼 李德闽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David手术及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院行该手术的38例患者,按其心肌保护时采用不同的灌注液分为两组:HT... 目的探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David手术及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本院行该手术的38例患者,按其心肌保护时采用不同的灌注液分为两组:HTK液组(n=19)和4∶1含血心脏停搏液组(n=19)。分别收集术前(T1)、开放升主动脉后10 min(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两组围术期各2例患者出现死亡,其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死于继发腹主动脉破裂出血。含血停搏液和HTK液两组转机时间、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停搏液用量两组有差异。两组患者血液心肌酶谱浓度在升主动脉开放后及术后24 h均显著升高(P <0.01),术后48 h开始呈下降趋势,CK浓度在T2、T4时间点HTK液组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P <0.05),CKMB浓度在T3时间点HTK液组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P <0.05),cTnI浓度在T3、T4时间点HTK液组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P <0.01,P <0.05),两组患者费用有差异(P <0.01)。结论两种心肌保护液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CK浓度在T2、T4时间点、CKMB浓度在T3时间点、c Tn I浓度在T3、T4时间点HTK液组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P <0.05),从心肌酶谱数值上其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含血停搏液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主动脉夹层 David手术 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 心肌保护 HTK液 含血停搏液
下载PDF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股静脉-股动脉转流的体外循环管理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康 +4 位作者 张雷 吴海卫 张晓华 王常田 李德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目前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AAR)中股静脉-股动脉转流的体外循环管理相关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采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TAAR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9例接受TAAR体外循环... 目的目前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AAR)中股静脉-股动脉转流的体外循环管理相关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采用股静脉-股动脉转流下TAAR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9例接受TAAR体外循环管理患者的临床资料。TAAR术中采用股静脉-股动脉插管部分体外循环转流联合腹腔器官持续灌注的体外循环管理。统计分析主要评价指标肾、脊髓术后损伤情况,以及肠系膜、腹腔干缺血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无截瘫、肠缺血。2例患者术后出现脊髓可逆性缺血性损伤,经治疗后改善;1例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肾功能恢复;1例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治疗症状改善;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采用股静脉-股动脉插管部分体外循环转流联合腹腔器官持续灌注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安全可行,腹腔器官保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静脉插管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股静脉-股动脉转流 体外循环管理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杂交治疗
7
作者 席志龙 +2 位作者 王常田 张雷 李德闽 《东南国防医药》 2023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总结并探讨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合并AR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结果5例患者均行杂交治疗,... 目的总结并探讨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合并AR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结果5例患者均行杂交治疗,先行升主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血管旁路,再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3.4±4.3)d,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内漏、头颅及上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合并AR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杂交治疗
下载PDF
术前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围术期管理经验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磊 +5 位作者 张晓华 王常田 许飚 张雷 吴海卫 李德闽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6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总结术前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25例术前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治疗资料。心脏手术后积极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 目的总结术前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25例术前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治疗资料。心脏手术后积极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结果 CRRT 12 h后患者心率、中心静脉压、肌酐、尿素氮较未透析时明显下降(P<0.05),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较上CRRT之前明显升高(P<0.05)。围术期1例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经过及时有效的CPR成功复苏,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23例患者中有6例转至本院肾脏内科规律透析治疗,15例患者肾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出院后尿量恢复未再透析治疗,术后随访(12.2±1.5)个月,心脏症状均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RRT是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围术期治疗的重要方法,肾功能不全患者并非心脏手术的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心脏手术
下载PDF
改良Cox迷宫Ⅲ治疗瓣膜病合并房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常田 张雷 +6 位作者 秦涛 席志龙 孙磊 吴海卫 张晓华 李德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合并有明确房颤病史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时,如对房颤不进行处理会降低患者生存率。文章评价改良Cox迷宫III联合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至2019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 目的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合并有明确房颤病史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时,如对房颤不进行处理会降低患者生存率。文章评价改良Cox迷宫III联合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至2019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66例术前合并慢性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并接受心脏瓣膜手术联合改良Cox迷宫III(迷宫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67例同期不合并术前房颤瓣膜病,仅接受瓣膜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观察迷宫III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结果迷宫组患者30天住院死亡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vs 2.9%,P=0.981)。迷宫III组体外循环时间[(175.4±32.9)m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115.6±22.8)min]均显著长于对照组[(89.5±26.6)min、(64.2±22.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迷宫组术后第1个24小时引流量大于对照组[(488.6±293.3)mL vs(361.1±255.8)mL,P=0.009]。迷宫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14.8±8.3)d vs(11.2±3.6)d,P=0.002]。迷宫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率分别为4.5%和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迷宫III组患者心律随访24个月,术后1、6、12和24个月的窦性心律分别为91.7%、94.7%、93.3%和89.5%。结论改良Cox迷宫III联合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安全、有效,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病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迷宫III手术 心房颤动 瓣膜手术
下载PDF
心脏手术中同期行Cox迷宫Ⅲ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近中期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常田 张雷 +6 位作者 秦涛 席志龙 张晓华 吴海卫 李德闽 申翼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47-750,共4页
目的基于切缝技术的Cox迷宫Ⅲ手术在外科心房颤动消融领域有重要意义,由于其手术较复杂未能充分得到推广应用。文中旨在分析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同期行Cox迷宫Ⅲ治疗心房颤动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东部战区总... 目的基于切缝技术的Cox迷宫Ⅲ手术在外科心房颤动消融领域有重要意义,由于其手术较复杂未能充分得到推广应用。文中旨在分析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同期行Cox迷宫Ⅲ治疗心房颤动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完成的118例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同期行Cox迷宫Ⅲ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正中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后采用经典Cox迷宫Ⅲ术分别对右心房和左心房进行切缝,对三尖瓣前后瓣环、二尖瓣瓣环、冠状静脉窦内外壁辅助射频消融。患者术后定期门诊复查,术后第1年分别在第1、3、6、12个月,之后每年一次复查心电图评估心律。心电图评估采用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7 d长程动态心电记录。评价临床结果、并发症情况以及心律随访结果。结果术中无死亡,术后30 d死亡3例(2.5%),随访过程中1例死亡。术后8例(6.8%)接受CRRT治疗,肺部感染7例(5.9%),5例(4.2%)患者术后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6、12、24、36、48、≥60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0.7%、89.2%、88.5%、83.3%、83.3%和77.8%。34例(35.1%)在术后6个月后停止口服华法林。结论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同期行Cox迷宫Ⅲ治疗心房颤动的近中期结果安全可靠,心房颤动治疗效果确切,术后转窦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心脏外科手术 心房颤动 Cox迷宫Ⅲ手术
下载PDF
羟丁酸钠对异氟烷镇痛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益波 +4 位作者 夏雪 秦满 李遵凤 张明阳 戴体俊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0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观察羟丁酸钠对异氟烷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试验小鼠80只随机分为热板法(n=40,均为雌性)和扭体法试验组(n=40,雌雄各半),各组再按分层随机设计分为NS组(生理盐水组)、SO组(羟丁酸钠组)、Iso组(异氟烷组)和SO+Iso组(羟丁酸钠与异氟... 目的观察羟丁酸钠对异氟烷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试验小鼠80只随机分为热板法(n=40,均为雌性)和扭体法试验组(n=40,雌雄各半),各组再按分层随机设计分为NS组(生理盐水组)、SO组(羟丁酸钠组)、Iso组(异氟烷组)和SO+Iso组(羟丁酸钠与异氟烷合用组),分别以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羟丁酸钠对异氟烷镇痛小鼠热板法痛阈(HPPT)和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热板法试验提示,与NS组、SO组和Iso组相比,SO+Iso组HPPT在用药后10、20和30min均显著增大(P<0.01);扭体法试验提示,与NS组、SO组和Iso组比较,SO+Iso组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羟丁酸钠可增强异氟烷的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丁酸钠 异氟烷 镇痛 联合用药
下载PDF
康斯特保护液与含血停搏液在瓣膜置换并Cox迷宫Ⅲ型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雷 +7 位作者 孙磊 张晓华 王常田 许飚 吴海卫 周志强 申翼 李德闽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8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总结康斯特保护液(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心脏瓣膜置换合并Cox迷宫Ⅲ型手术中心肌保护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同期行Cox迷宫Ⅲ型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按其术中心肌保护时采用不同的灌注... 目的总结康斯特保护液(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在心脏瓣膜置换合并Cox迷宫Ⅲ型手术中心肌保护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同期行Cox迷宫Ⅲ型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按其术中心肌保护时采用不同的灌注液分为两组:4∶1含血心脏停搏液组(n=21)和HTK液组(n=21)。分别收集术前(T1)、开放升主动脉后10 min(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I(cTnI)浓度,以及围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机械通气、ICU时间、开放升主动脉后、出院前窦性心律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HTK液组比含血停搏液组为(107.7±10.7)min vs(111.7±11.4)min,平均体外转流时间(171.5±16.3)min vs(169.1±15.5)min。HTK液组患者平均灌注量(1 905±255.9)ml,含血停搏液组患者平均灌注(5.09±0.62)次,平均灌注(3 081±369.6)ml。两组患者血液中CK、CKMB、cTnI浓度在升主动脉开放后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24 h仍然处于较高水平(P<0.01),术后48 h开始呈下降趋势。HTK液组cTnI浓度在术后24 h时间点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P<0.01),在费用上明显高于含血停搏液组为(1.45±0.21)万元vs(0.82±0.12)万元(P<0.01)。两组术中均无左房出血等并发症,含血停搏液组术后除1例出现缺氧性脑功能障碍,经呼吸机支持治疗1周及高压氧治疗2周后恢复,其余均在术后24 h内拔除气管插管。随访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HTK液与4∶1含血停搏液在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Cox迷宫Ⅲ型手术治疗中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HTK液组围术期心肌酶谱指标cTnI浓度在术后24 h显著低于含血停搏液组,其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含血停搏液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心房纤颤 Cox迷宫Ⅲ型手术 心肌保护 HTK液 含血停搏液
下载PDF
羟丁酸钠对3类药物镇痛作用的影响
13
作者 何珂 张明阳 +5 位作者 王平 雍辉 丁黎黎 陶伟荣 戴体俊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9年第11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羟丁酸钠对3类麻醉药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分为3大组(阿片组、吸入麻醉药组和解热镇痛药组)。第1大组共72只小鼠,分为3中组(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布托啡诺组),每中组各24只小鼠均随机分3小组(n=8);第2、3大组各30... 目的:观察羟丁酸钠对3类麻醉药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分为3大组(阿片组、吸入麻醉药组和解热镇痛药组)。第1大组共72只小鼠,分为3中组(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布托啡诺组),每中组各24只小鼠均随机分3小组(n=8);第2、3大组各30只小鼠,每大组均分为3小组(n=10)。用热板法观察羟丁酸钠对3类药的热板痛阈(HPPT)影响。结果:在不同实验中,与基础痛阈相比,各羟丁酸钠和生理盐水合用组在不同时间点的HPPT,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与各生理盐水和麻醉药合用组相比,各羟丁酸钠和麻醉药合用组在不同时间点的HPPT均增高(P<0.05或P<0.01)。结论:羟丁酸钠有一定镇痛作用,且能够增强3类麻醉药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丁酸钠 阿片类药 吸入麻醉药 解热镇痛药 镇痛 联合用药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手术中血液保护的临床分析
14
作者 张雷 +3 位作者 张晓华 吴海卫 李德闽 王常田 《东南国防医药》 2022年第5期531-533,共3页
目的总结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手术中血液保护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8月82例迷宫Ⅲ合并慢性房颤的心脏外科疾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有无输注氨甲环酸及不同给药方式分为3组,未输注氨甲环酸组(未输注组)23例,常... 目的总结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手术中血液保护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8月82例迷宫Ⅲ合并慢性房颤的心脏外科疾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有无输注氨甲环酸及不同给药方式分为3组,未输注氨甲环酸组(未输注组)23例,常规给药氨甲环酸组(常规给药组)19例,优化给药方案氨甲环酸组(优化给药组)40例。收集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各时间点凝血指标、引流液量。结果未输注组术后血小板(PLT)值较常规给药组和优化给药组下降明显,在T2、T3时间点下降更为显著(P<0.05),常规给药组PLT值低于优化给药组(P<0.05);未输注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值(2.09±1.22)g/L在T1时间点显著低于优化给药组(2.94±1.41)g/L(P<0.05),未输注组患者FIB值(2.93±1.28)g/L在T2时间点显著低于优化给药组(3.93±1.10)g/L(P<0.01)。常规给药组和优化给药组在术后24 h、48 h、72 h心包纵隔引流液总量显著少于未输注组(P<0.01);优化给药组在术后24 h、48 h、72 h心包纵隔引流液总量显著少于常规给药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治疗慢性房颤的手术中具有血液保护作用,优化给药方式较常规持续泵注给药方式可进一步改善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及减少心包纵隔引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心脏外科疾病 迷宫Ⅲ手术 血液保护
下载PDF
体外膜氧合在心胸外科围术期临床应用与经验总结
15
作者 张雷 +3 位作者 张晓华 周志强 吴海卫 王常田 《东南国防医药》 2021年第4期416-418,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体外膜氧合(ECMO)在心胸外科围术期应用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3~71(49.93±13.77)岁。ECMO辅助方式:10例采用静脉-动脉(... 目的分析总结体外膜氧合(ECMO)在心胸外科围术期应用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3~71(49.93±13.77)岁。ECMO辅助方式:10例采用静脉-动脉(V-A)模式,3例采用静脉-静脉(V-V)模式,1例V-A转为静脉-动脉-静脉(V-A-V)再转为V-V模式。结果辅助循环时间6~288(94.14±73.85)h。7例(50%)患者成功脱离ECMO并痊愈出院。其余7例中5例死亡,其中心血管外科3例(33.33%),胸外科2例(40%),死亡原因有循环衰竭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感染性休克2例、出血1例;另2例因家属放弃自动出院回当地治疗,随访1周内死亡。ECMO治疗期间出血3例,膜肺血栓1例,出现插管远端肢体缺血1例。结论ECMO是辅助治疗心胸外科围术期难治性重症循环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正确掌握ECMO适应证和介入时机,减少并发症以及及时纠正原发病因可以提高ECMO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氧合 心胸外科围术期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心肺转流用于迷宫Ⅲ手术单中心经验
16
作者 张雷 +3 位作者 张晓华 吴海卫 李德闽 王常田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1年第3期141-143,178,共4页
目的总结本中心100例Cox迷宫Ⅲ治疗心脏外科疾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AF)的心肺转流(CPB)管理策略的经验。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20年8月,本科共施行迷宫Ⅲ手术治疗心脏外科疾病合并慢性AF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CPB下采用切和缝的... 目的总结本中心100例Cox迷宫Ⅲ治疗心脏外科疾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AF)的心肺转流(CPB)管理策略的经验。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20年8月,本科共施行迷宫Ⅲ手术治疗心脏外科疾病合并慢性AF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CPB下采用切和缝的方法同期完成迷宫Ⅲ及心脏外科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3%),CPB时间89~274(175.1±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6~180(114.8±23.5)min。二次开胸止血2例(2%,非迷宫切口),气管切开4例,持续性肾替代治疗7例,术后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4例(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各2例)。术后住院天数9~48(15±9)d。出院时窦性心律84例(86.6%,84/97),房颤5例(5.2%,5/97),交界性心律8例(8.2%,8/97)。结论良好的CPB管理、术中心肌保护及血液保护是迷宫Ⅲ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外科疾病 迷宫手术 心肺转流 心肌保护 血液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