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疣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HR-HPV病毒持续感染的回顾性分析及对HPV E6/E7病毒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红梅 +6 位作者 任玥 孙峥 王硕琪 王士萌 孙秀玲 胡喜姣 刘丽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78-83,共6页
目的:观察消疣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HR-HPV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HPV E6/E7病毒的影响。方法:选取既往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消疣... 目的:观察消疣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HR-HPV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HPV E6/E7病毒的影响。方法:选取既往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消疣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和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两组患者根据要求规范性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HR-HPV病毒感染率、E6/E7 mRNA阳性率、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完整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按期随访。结果:经对比分析,发现消疣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与单纯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相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HR-HPV病毒及HPV E6/E7 mRNA阳性率,用药后阴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密集度逐渐恢复动态平衡,局部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局部免疫力的恢复,并且显著改善了患者相关不适症状,总有效率更高、远期复发率更低。结论:消疣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对降低宫颈感染阳性率,提高局部免疫力和抵抗力,阻止宫颈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HPV病毒感染 消疣汤 E6/E7 mRNA 阴道菌群
下载PDF
中药阴道冲洗配合纳药法治疗宫颈高危型HPV病毒感染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红梅 +3 位作者 刘丽 胡喜姣 王士萌 杨东霞 《中医药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52-55,共4页
目的:分析中药阴道冲洗配合纳药法在治疗宫颈高危型HPV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高危型HPV病毒感染的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应用中药阴道冲洗配合纳药法,观察组给予康妇凝胶,分别治疗3个月后,观察HPV转阴率。结... 目的:分析中药阴道冲洗配合纳药法在治疗宫颈高危型HPV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高危型HPV病毒感染的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应用中药阴道冲洗配合纳药法,观察组给予康妇凝胶,分别治疗3个月后,观察HPV转阴率。结果:两组在HPV病毒转阴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改善伴随症状及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等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在高危型HPV病毒转阴率及改善伴随症状等方面,治疗组优于观察组,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病毒感染 转阴率 中药阴道冲洗 纳药法
下载PDF
针刺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丽 +4 位作者 刘甜甜 胡喜姣 赵晶晶 孙秀玲 李红梅 《上海针灸杂志》 2022年第6期589-593,共5页
目的观察依据子午流注原理择时予交叉针刺法及八髎穴长留针刺激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SU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Kegel运动),治疗组在此基... 目的观察依据子午流注原理择时予交叉针刺法及八髎穴长留针刺激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SU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Kegel运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申时(15-17点)交叉针刺法(脾俞透肾俞,肾俞透脾俞)结合八髎穴长留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24 h平均漏尿频次及盆底肌力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两组24 h平均漏尿次数、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盆底肌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盆底肌功能训练,交叉针刺法结合八髎穴长留针择时针刺法可改善女性轻中度SUI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盆底肌功能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留针 子午流注 八髎 尿失禁 压力性 盆底肌 女性
下载PDF
细菌性阴道病最新诊断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艾雯霞 李东慧 +3 位作者 张倩阁 张明书(综述) 刘丽(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326-1331,共6页
细菌性阴道病(BV)是一种由阴道优势菌株转变为各种厌氧菌混合物的微生物群失调型疾病,易提高性传播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盆腔炎症的易感性和异常妊娠的风险,早期明确BV的病理机制、病原体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有效治疗BV的关键。... 细菌性阴道病(BV)是一种由阴道优势菌株转变为各种厌氧菌混合物的微生物群失调型疾病,易提高性传播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盆腔炎症的易感性和异常妊娠的风险,早期明确BV的病理机制、病原体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有效治疗BV的关键。目前Amsel标准和Nugent评分为BV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但其诊断可能受到个人技能和经验的影响,随着新的诊断方法不断推进,如深度学习模型、分子诊断技术、其他新兴战略等,BV的治疗目前仍以阻止BV相关微生物的增殖和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物群为主。该文综述了细菌性阴道炎的致病机制、临床检验技术及常用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微生物群落 乳杆菌 非抗菌药物疗法
下载PDF
消疣汤治疗HR-HPV感染相关LSIL的临床观察及其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5
作者 郑瑞 孙一鸣 +2 位作者 艾雯霞 刘丽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6-1659,共4页
目的观察消疣汤治疗湿热下注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相关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临床疗效和对阴道微生态(VM)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集的9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给予消疣汤阴... 目的观察消疣汤治疗湿热下注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相关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临床疗效和对阴道微生态(VM)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集的9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给予消疣汤阴道灌洗,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阴道纳药,治疗周期3个月。停药30天后对比两组患者HR-HPV转阴率、TCT恢复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及VM的变化,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安全性事件。结果试验组HR-HPV转阴率为64.29%,高于对照组的40.00%(P<0.05);试验组TCT恢复率为71.43%,高于对照组的42.50%(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试验组VM恢复率为30.95%,高于对照组的10.00%(P<0.05),其中菌群多样性、白细胞、过氧化氢、pH、白细胞酯酶异常检出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安全性事件。结论消疣汤治疗湿热下注型HR-HPV感染相关LSIL的患者在清除HR-HPV、使TCT恢复正常、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恢复VM方面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疣汤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阴道微生态
原文传递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艾雯霞 邵卓妍 +3 位作者 门昊 梁铭阁 刘丽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7期3372-3378,共7页
宫颈癌是世界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病变过程是连续进展的。传统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以平均化水平展示多细胞群的遗传信息,无法解释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肿瘤内的异质性。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单个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得以揭露,同时为肿... 宫颈癌是世界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病变过程是连续进展的。传统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以平均化水平展示多细胞群的遗传信息,无法解释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肿瘤内的异质性。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单个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得以揭露,同时为肿瘤微环境在单细胞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宫颈癌方面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该文就单细胞测序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期肿瘤微环境中各类细胞的特征性变化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宫颈癌等发展前景做了简单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癌前病变 异质性 单细胞测序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电针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临床疗效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跃辉 +2 位作者 王冰 胡喜姣 李红梅 《河北中医》 2021年第1期117-120,125,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的临床疗效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9例DOR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电针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予胎盘多肽注射液足三里注射...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的临床疗效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9例DOR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电针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予胎盘多肽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7%(38/43),对照组总有效率46.51%(20/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FSH/LH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雌二醇(E 2)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FSH、LH、FSH/LH均低于对照组(P<0.05),E 2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月经量少、月经周期缩短、腰膝痠软、腹胀便溏、烘热汗出、神疲乏力、情绪不稳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电针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治疗DOR,能改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和中医症状,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病理生理学 电针 穴位疗法 水针
下载PDF
中药活性成分对宫颈癌上皮间充质转化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红梅 +5 位作者 梁铭阁 张明书 门昊 艾雯霞 韩布威 刘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02-108,共7页
宫颈癌(CC)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与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播散密切相关,抑制EMT过程对降低CC患者的复发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不同种类的中药活性成分对CC EMT的影响,阐明中药活性成分对CC EMT的逆转作用... 宫颈癌(CC)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与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播散密切相关,抑制EMT过程对降低CC患者的复发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不同种类的中药活性成分对CC EMT的影响,阐明中药活性成分对CC EMT的逆转作用,并发现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及补益肝肾、通调下焦法在CC EMT干预中存在潜在治疗作用,后续应进一步通过相关实验予以验证,以对中药防治CC EMT的精准研究提供思路,并对防治CC转移及丰富现存治疗手段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中药活性成分 上皮间充质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综述
原文传递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韩布威 刘洋 +5 位作者 刘宁 郝新颖 周丽娜 袁梦珂 刘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7期50-53,共4页
宫颈癌的发生普遍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而HPV感染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级联上调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EGFR通常被作为靶点并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来治疗宫颈癌。本综述旨在整合当代利用EGFR靶向治疗... 宫颈癌的发生普遍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而HPV感染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级联上调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EGFR通常被作为靶点并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来治疗宫颈癌。本综述旨在整合当代利用EGFR靶向治疗宫颈癌的方法,并强调当前在涉及EGFR突变的宫颈癌中MicroRNA和相关基因的不同作用。对现有的EGFR疗法的潜在耐药性及对更佳疗法的需求进行了回顾和讨论,以期开发出具有更好效果的新型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MIRNA
下载PDF
中医药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玥 李红梅 +6 位作者 孙峥 孙萌 方书敏 王硕琪 李茜菁 尹萱颖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35期146-148,共3页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治疗不孕症的方法之一,但其成功率到目前为止尚不理想,且易引发许多不良反应。对此,中医药发挥出明显优势,通过中药、针灸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辅助IVF-ET分期治疗。中医药干预IVF-ET在治疗过程、提高IVF-ET...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治疗不孕症的方法之一,但其成功率到目前为止尚不理想,且易引发许多不良反应。对此,中医药发挥出明显优势,通过中药、针灸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辅助IVF-ET分期治疗。中医药干预IVF-ET在治疗过程、提高IVF-ET成功率、减少IVF-ET并发症以及IVF-ET失败后调理等方面发挥出了一定优势,有助于提高妊娠率。现总结中医药对IVF-ET周期前、移植前、移植后、失败后及并发症的治疗经验,为今后IVF-ET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中医药 妊娠率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士萌 韩昕宇 +1 位作者 冯晓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69-74,共6页
临床中常见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母胎界面免疫、子宫内膜蜕膜化、细胞自噬与凋亡、生殖细胞发育及男性精子因素、母体雌孕激素水平、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等多种因素异常均与URSA有关。该文针对热休克蛋白在上述相关因素中的研究进行... 临床中常见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母胎界面免疫、子宫内膜蜕膜化、细胞自噬与凋亡、生殖细胞发育及男性精子因素、母体雌孕激素水平、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等多种因素异常均与URSA有关。该文针对热休克蛋白在上述相关因素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URSA病理机制和临床干预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热休克蛋白 妊娠
下载PDF
针刺为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峥 李红梅 +4 位作者 任玥 郑飞月 方书敏 王硕琪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11期1509-1510,共2页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潮热汗出、烦躁失眠、心悸头痛等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1]。目前,中老年妇女中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约为70%~90%,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工作和生活质量[2]。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采...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潮热汗出、烦躁失眠、心悸头痛等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1]。目前,中老年妇女中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约为70%~90%,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工作和生活质量[2]。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3],但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有诱发生殖系统病变的风险且存在不良反应[4]。现将针刺为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妇女 激素替代疗法 月经紊乱 更年期综合征 激素类药物 生殖系统 围绝经期综合征 绝经前后
下载PDF
王维昌“三位三重三才”辨证用药体系思路探微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高锋 +2 位作者 李呈佳 王硕琪 李红梅 《吉林中医药》 2022年第12期1402-1406,共5页
王维昌深究医理,首重阴阳,本于医经,权衡辨证,重视妇人气血。且勤求古训,法古创新,总结“三位三重三才”辨证用药体系。“三位”即“三位一体”:“定性-定位-定向”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系统用药思维;“三重”即“三重为攻”:重用刚烈猛峻之... 王维昌深究医理,首重阴阳,本于医经,权衡辨证,重视妇人气血。且勤求古训,法古创新,总结“三位三重三才”辨证用药体系。“三位”即“三位一体”:“定性-定位-定向”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系统用药思维;“三重”即“三重为攻”:重用刚烈猛峻之剂,重温补通利之法,重视血肉有情之品;“三才”即“三因制宜”:即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三因辨则。本文对王老“三位三重三才”辨证用药体系思路进行浅析并做阐述,力求把握其辨证用药思想的具体内涵及现实意义,以求更好地指导、运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位一体 三重为攻 三才制宜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小鼠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艾雯霞 +6 位作者 韩布威 门昊 梁铭阁 张明书 刘宁 刘丽 孙一鸣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152,共6页
现存关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临床诊治方面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手术虽能清除已转化病灶,但残端在病毒及其他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仍具有病变风险,因此CIN的预防与治疗研究仍需要合... 现存关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临床诊治方面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手术虽能清除已转化病灶,但残端在病毒及其他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仍具有病变风险,因此CIN的预防与治疗研究仍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作为支撑。宫颈病变通常表现为一系列连续性过程,这种渐进性病变方式为构建动物模型带来一定困难。国内外关于CIN动物模型的构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本文通过论述CIN小鼠模型的研制方法及优缺点,以期为构建更为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思路,以及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远期防治策略及用药研究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非编码RNA对宫颈癌上皮间充质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红梅 +5 位作者 王硕琪 胡喜姣 韩布威 刘宁 郑瑞 刘丽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71-676,共6页
远处转移及复发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主要的致死原因,因此明确肿瘤复发及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对预防和诊治复发性、转移性CC具有重要意义。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多种生物学过... 远处转移及复发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主要的致死原因,因此明确肿瘤复发及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对预防和诊治复发性、转移性CC具有重要意义。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多种生物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分化成弱黏附性、强侵袭性的间充质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发生、侵袭及转移的重要生物学过程。本文从非编码RNA概述、非编码RNA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e RNA,ceRNA)及与编码基因和转录因子结合等方面对CC发生EMT过程进行综述,明确CC发生EMT的具体分子机制及途径,以期为临床研究及阻断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上皮间充质转化 LncRNA CircRNA MIR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