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绪在危机新闻框架和团体危机回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希平 陈世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4-828,共15页
采用2(新闻框架类型:诱发气愤情绪或诱发悲伤情绪)×2(危机事件团体回应类型:惩罚型或补偿型)×2(团体回应中情绪感染力的呈现情况:呈现或缺乏)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不同版本的危机事件新闻报道诱发出的不同情绪如何影响个体... 采用2(新闻框架类型:诱发气愤情绪或诱发悲伤情绪)×2(危机事件团体回应类型:惩罚型或补偿型)×2(团体回应中情绪感染力的呈现情况:呈现或缺乏)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不同版本的危机事件新闻报道诱发出的不同情绪如何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以及情绪反应怎样影响个体对组织随后回应策略的偏好。结果发现:气愤情绪促使公众采用启发性加工方式,悲伤情绪促使公众采用系统性加工方式;相比于悲伤情绪,气愤情绪会导致公众对公司更加负面的态度;惩罚型回应信息的可信性更高;惩罚型和补偿型回应信息使公众对企业的态度从比较消极转变为偏向积极;具有强烈情绪感染力的回应信息更容易降低气愤组对企业的责任归因程度,并进而促进公众对企业态度的改变;公众的气愤和悲伤情绪水平在接受企业回应后明显减弱,但没有达到基线水平。结果表明,在面对危机事件时,新闻框架的类型、企业对危机事件的回应方式以及回应中的情绪感染力,会结合在一起,制约公众对危机事件的知觉以及对企业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沟通 情绪反应 危机新闻框架 团体回应类型 情绪感染力
下载PDF
基于SIFT算法的视觉导航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亮 成怡 《科技视界》 2013年第24期128-129,共2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IFT算法和相对定向直接解算方法的视觉定位匹配方法,可解决SIFT算法无法准确定位的问题。SIFT算法通过构建尺度空间、检测极值点、确定关键点等步骤为含有位置信息的视觉图片序列生成关键特征点,然后,计算每个关键...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IFT算法和相对定向直接解算方法的视觉定位匹配方法,可解决SIFT算法无法准确定位的问题。SIFT算法通过构建尺度空间、检测极值点、确定关键点等步骤为含有位置信息的视觉图片序列生成关键特征点,然后,计算每个关键特征点周围图像区域的旋转不变纹理特征,并将其作为该关键特征点的描述,进行SIFT初匹配,利用得到的相匹配坐标进行相对定向直接解算,从而得到载体在运动中的位置坐标和运动轨迹。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得到物体在运动中的位置及其运动轨迹,误差较小,有很好的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匹配 SIFT算法 相对定向 运动轨迹
下载PDF
企业内危机回应中的组织文化策略和情绪感染力——以负性情绪为核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希平 王晓庄 《心理学进展》 2021年第4期874-885,共12页
实验考察了危机事件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在企业内危机沟通中的适用性。采用2 (新闻框架诱发情绪类型:惧怕,内疚) &#215;2 (危机事件团体回应类型:责任型,希望型) &#215;2 (团体回应中情绪感染力强度:强,弱)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考... 实验考察了危机事件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在企业内危机沟通中的适用性。采用2 (新闻框架诱发情绪类型:惧怕,内疚) &#215;2 (危机事件团体回应类型:责任型,希望型) &#215;2 (团体回应中情绪感染力强度:强,弱)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危机新闻报道的情绪诱发作用,进而探讨不同的“情绪框架”如何引发被试特定的认知加工倾向,并且如何影响被试对组织回应策略的偏好。结果发现:1) 加工危机事件信息时,惧怕组倾向于采用系统性加工方式,内疚组倾向于采用启发性加工方式;2) 两组被试对自我的态度都是负性的,但内疚组的自我态度更差;3) 希望型回应策略能够有效缓解惧怕和内疚情绪;4) 在提高员工对未来良好状况的自信心水平上,责任型回应策略对于内疚组效果更好,而希望型回应策略对于惧怕组效果更好;5) 具有强烈情绪感染力的回应信息能够提高员工对未来良好状况的自信心水平。研究表明,危机事件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也适用于组织内危机沟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员工 危机沟通 情绪框架 组织文化 情绪感染力
下载PDF
幼儿在不同规范标准下的意图判断:“副作用”效应
4
作者 刘希平 +2 位作者 柴凯轩 李楠 唐卫海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7-243,共7页
在幼儿对主人公的行为意图做出判断后加入奖惩任务,用意图“有无”判断和星星分配的数量作为考察“副作用”效应的指标,探讨幼儿在不同规范标准下能否利用理性策略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结果发现:(1)幼儿对带来积极和消极“副作... 在幼儿对主人公的行为意图做出判断后加入奖惩任务,用意图“有无”判断和星星分配的数量作为考察“副作用”效应的指标,探讨幼儿在不同规范标准下能否利用理性策略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结果发现:(1)幼儿对带来积极和消极“副作用”的行为意图“有无”判断没有差异;(2)相比于消极“副作用”,幼儿倾向于给带来积极“副作用”的行为者分配更多的星星作为奖励;(3)“副作用”效价对4、5、6岁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是一致的;(4)在道德规范标准和约定规范标准下,“副作用”效价对4、5、6岁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是一致的。结果表明:(1)使用星星分配数量作为指标考察幼儿的行为意图判断更敏感。(2)幼儿会把违背规范的行为推断为有意的,遵守规范的行为推断为无意的。且这种表现在4~6岁之间具有稳定性。不同规范标准下,幼儿的这一表现没有差异。(3)研究结果支持了意图判断“副作用”效应的理性推理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作用效应 意图判断 规范标准 理性推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