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吴雪 《北京中医药》 2009年第7期494-49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夹脊穴 背俞穴 针刺疗法
下载PDF
艾灸调节肿瘤免疫抑制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裴建 +5 位作者 魏海 方肇勤 管冬元 余奇文 张冬青 陈汉平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艾灸调节肿瘤免疫抑制效应与IL-2受体-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探讨艾灸调节免疫抑制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艾灸组、荷瘤对照组、艾灸治疗组和艾灸非经穴组等5组,每组各10只。观察... 目的观察艾灸调节肿瘤免疫抑制效应与IL-2受体-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探讨艾灸调节免疫抑制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艾灸组、荷瘤对照组、艾灸治疗组和艾灸非经穴组等5组,每组各10只。观察艾灸大椎(2mg/壮,2壮/次,共6次)对H22移植性实体瘤诱导免疫抑制效应的影响。采用125I-IL-2放射配基方法观察脾淋巴细胞高亲和IL-2受体数量及亲和力,RT-PCR方法观察脾细胞IL-2受体各亚基及信号分子Jak1、Jak3、Stat5a、Stat5b mRNA表达水平。结果荷瘤对照组脾淋巴细胞中亲和力IL-2R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艾灸治疗组中亲和力IL-2R数量较荷瘤对照组明显增加,荷瘤对照组脾淋巴细胞IL-2Rα、IL-2Rβ、Jak1、Stat5a、Stat5b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艾灸治疗组IL-2Rα、IL-2Rβ、Jak1、Stat5a、Stat5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荷瘤对照组。各组IL-2Rγ mRNA、Jak3 mRNA表达水平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针灸正向调节肿瘤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状态,与上调淋巴细胞IL-2受体数目及其IL-2Rα、IL-2Rβ和相关信号分子Jak1、Stat5a、Stat5b表达水平有关;但研究结果并未显示出针灸调节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效应与Jak3和IL-2Rγ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针灸效应 免疫调节 IL-2受体 Jak-Stat信号传导
下载PDF
远端取穴与眼周取穴治疗干眼症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超 丁文涛 +3 位作者 张博 徐栋 张晨迪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比较远端取穴与眼周取穴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干眼患者40例随机分为远端组和眼周组,每组20例,眼周组脱落1例,最终远端组20例、眼周组19例。远端组针刺光明、地五会穴,眼周组针刺攒竹、瞳子髎、太阳穴。两组均每天1次... 目的:比较远端取穴与眼周取穴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干眼患者40例随机分为远端组和眼周组,每组20例,眼周组脱落1例,最终远端组20例、眼周组19例。远端组针刺光明、地五会穴,眼周组针刺攒竹、瞳子髎、太阳穴。两组均每天1次,每周5次,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评价患者主观症状(视觉模拟VAS评分)、泪液分泌情况、生活质量(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治疗结束及随访,两组VAS评分、泪液分泌量、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两组VAS评分、OS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两组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远端取穴(光明穴、地五会穴)有促进干眼症状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泪液分泌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的作用,且持续效应优于眼周取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针刺疗法 眼泪 分泌
原文传递
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雅琴 周冠华 +1 位作者 刘国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597-3599,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大兴区医院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现状,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查阅2008-2009年出院病历46 166份和同期医院感染登记表。结果下呼吸道医院感染136例,感染... 目的了解北京大兴区医院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现状,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查阅2008-2009年出院病历46 166份和同期医院感染登记表。结果下呼吸道医院感染136例,感染率0.29%;医院感染高发科室:综合ICU感染率最高5.23%,依次为神经内科0.86%、神经外科0.70%;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分离出病原菌135株,以铜绿假单胞菌(54株)和肺炎克雷伯菌(38株)为主,分别占40.00%和28.15%;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占8.15%。结论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与管理,规范各种操作行为,加强呼吸机管路的消毒和应用管理,以减少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下呼吸道感染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针灸调节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裴建 +1 位作者 吴焕淦 施茵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免疫抑制 研究进展 针灸 免疫调节 中医学
下载PDF
不同频次温灸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冰 +4 位作者 张博 屈天青 冯玮 丁文涛 吴雪 《北京中医药》 2012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的艾灸频率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艾灸1组、艾灸2组、艾灸3组4组,在脑血管病常规危险因素控制的基础上,对艾灸组分别给予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艾灸干预... 目的观察不同的艾灸频率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艾灸1组、艾灸2组、艾灸3组4组,在脑血管病常规危险因素控制的基础上,对艾灸组分别给予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艾灸干预,于治疗第1日,治疗第30、60、90天进行血清甘油三酯、血清胆固醇检查,比较不同的艾灸措施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及血清胆固醇的影响。结果按照足三里穴每日5壮,百会、大椎、肩井(双)、曲池(双)每穴3壮的艾灸干预方式,表明艾灸能够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每日一次的艾灸,连续60日的艾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胆固醇的效果最明显。而每3日一次的艾灸频率改善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效果不理想。结论不同的艾灸频率,不同的艾灸强度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甘油三酯和血胆固醇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频次 温灸 中风先兆 血脂
下载PDF
百会透刺前顶改善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雪 李冰 +4 位作者 白桦 张博 袁玉亮 吴新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1616-1618,1625,共4页
目的:探讨百会透刺前顶对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1、2级(中低危)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百会透刺前顶穴治疗,1次/d,连续治疗5次,休息2... 目的:探讨百会透刺前顶对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1、2级(中低危)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百会透刺前顶穴治疗,1次/d,连续治疗5次,休息2 d,疗程4周,随访12周。观察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治疗组为优。前后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百会透刺前顶治疗原发型高血压1、2级能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会透刺前顶 高血压 中医症状
下载PDF
针刺配合中药足浴治疗脑卒中后偏身麻木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袁宏伟 吴雪 +1 位作者 刘云霞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81-583,共3页
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间,笔者运用针刺配合中药足浴,治疗脑卒中后遗留偏身麻木症状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0例患者中,29例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针灸科住院患者,11例患者来自于北京中医药... 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间,笔者运用针刺配合中药足浴,治疗脑卒中后遗留偏身麻木症状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0例患者中,29例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针灸科住院患者,11例患者来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1±14)岁,病程30~18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 中药足浴 针刺配合 临床资料 疗效观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麻木 治疗
下载PDF
针刺结合艾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 被引量:8
9
作者 吴雪 史静超 《北京中医药》 2010年第7期532-533,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艾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针刺组,针灸组用针刺加艾慈灸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疗程均为30天。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93.19%,针刺组总有效率7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艾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针刺组,针灸组用针刺加艾慈灸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疗程均为30天。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93.19%,针刺组总有效率7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积分VAS也有较显著差异。结论针刺结合艾慈灸治疗肩手综合症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艾慈灸 肩手综合征
下载PDF
针刺光明、地五会穴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超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8期964-96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光明、地五会穴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火上炎型及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39例(78只眼)随机分为远端组和眼周组,分别予以针刺远端穴位(光明、地五会穴)和眼周穴位(攒竹、瞳子髎、太阳穴)。结果针刺治疗后远... 目的观察针刺光明、地五会穴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火上炎型及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39例(78只眼)随机分为远端组和眼周组,分别予以针刺远端穴位(光明、地五会穴)和眼周穴位(攒竹、瞳子髎、太阳穴)。结果针刺治疗后远端组总有效率为60.0%,随访时总有效率为75.0%;眼周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3.6%,随访时总有效率为6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中肝火上炎型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肾阴虚型症状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光明和地五会穴有促进干眼症状改善、泪液分泌量增加、延长泪膜破裂时间的作用;两组对于肝火上炎型干眼均具有良好疗效,但对于肝肾阴虚型,远端取穴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病 针刺 泪膜破裂时间 泪液分泌量
下载PDF
百会透刺前顶对1、2级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雪 李冰 +4 位作者 吴宝 袁玉亮 张博 白桦 《北京中医药》 2015年第12期931-935,共5页
目的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百会透刺前顶对1、2级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1、2级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剔除脱落病例21例,最终治疗组纳入49例,对照... 目的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百会透刺前顶对1、2级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1、2级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剔除脱落病例21例,最终治疗组纳入49例,对照组纳入50例。对照组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百会透刺前顶穴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12周时监测24 h动态血压,计算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脉压差、脉压指数、平滑指数,并进行降压疗效比较。结果第4、12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12周时各指标与4周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周时与4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12周时各指标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降压总有效率比较,第4、1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百会透刺前顶治疗原发型高血压1、2级能显著降低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脉压差、脉压指数,可持续、平稳、有效地降低24 h血压,降压疗效显著优于仅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会透刺前顶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血压 健康教育 中医针刺疗法
下载PDF
百会透刺前顶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白桦 吴雪 +4 位作者 李冰 吴宝 张博 袁玉亮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590-1593,共4页
目的: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百会透刺前顶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血管活性物质变化,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0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中低危)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进行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 目的: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百会透刺前顶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血管活性物质变化,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0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中低危)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进行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百会透刺前顶穴治疗,于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谷峰比值及治疗前后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结果:第4、12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日间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与疗前比较(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4周、12周组内比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治疗组更优。4周与12周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谷峰比值比较:治疗前后2组对收缩压谷峰比值有一定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舒张压谷峰比值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活性物质测定:治疗后治疗组肾素水平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治疗前后2组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透刺前顶治疗原发型高血压1、2级能够显著降低昼夜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对昼夜血压节律和降低肾素水平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会透刺前顶 高血压 血压昼夜节律 肾素
下载PDF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2020-2022年中成药国家基药使用分析
13
作者 李爱君 王竹风 +1 位作者 张秋菊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第3期70-73,共4页
目的分析2020-202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中成药基药使用情况,发现和解决该院在基药中成药品种配备和使用方面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国家基药。方法应用Excel统计基药中成药的品种、使用金额、金额占比、用药频度DDDs... 目的分析2020-202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中成药基药使用情况,发现和解决该院在基药中成药品种配备和使用方面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国家基药。方法应用Excel统计基药中成药的品种、使用金额、金额占比、用药频度DDDs。结果中成药在有些病位常见病种证型无分布;每年基药及中成药基药使用金额门诊明显高于病区,中成药使用金额中中成药基药使用占比从27.0%下降至20.5%;连续三年医院DDDs使用前10名中成药基药品种主要是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基药使用金额最多的是内分泌科;中成药使用中基药占比最高的科室是肿瘤科。结论该院基药使用未达标,中成药使用金额占总使用金额的55%-60%,而基药中成药的使用连续三年下降,最高占25.2%,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粗放管理及不合理使用等四个方面,调整该院品种结构也存在国家基药品种较少、证型分类不全等三个难点。期待新版国家基药目录的出台,结合该院临床实际,以对国家基药实施科学、有效地合理使用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国家基药 合理用药
原文传递
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临床症状积分与中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冰 +3 位作者 李影华 张雪 袁宏伟 吴雪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第3期225-226,262,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与中风发病的相关性,探讨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症状积分,预测中风发病的可能性。方法选取62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2个月后中风发病与否为终点,记录患者性别、年龄... 目的通过研究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与中风发病的相关性,探讨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症状积分,预测中风发病的可能性。方法选取62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2个月后中风发病与否为终点,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烟酒史、家族史、体重指数、危险因素干预依从性和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研究中风先兆发为中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体重指数、危险因素干预依从性、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与中风先兆发为中风有相关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医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干预依从性是中风先兆发为中风的独立因素。结论中风先兆12个月后发为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和危险因素干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先兆 中风发病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