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构造概论 被引量:125
1
作者 漆家福 于福 +3 位作者 陆克政 周建勋 王子煜 杨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99-206,共8页
根据 1∶5 0万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区基岩地质图揭示的残留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及构造变形特征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可以分为 5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盆地为克拉通内部大型坳陷盆地 ,其中晚三叠世盆地仅分布在渤海湾西南部地区。早... 根据 1∶5 0万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区基岩地质图揭示的残留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及构造变形特征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可以分为 5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盆地为克拉通内部大型坳陷盆地 ,其中晚三叠世盆地仅分布在渤海湾西南部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分布于印支运动形成的向斜坳陷核部 ,属于压陷挠曲型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分布广泛 ,属于裂陷盆地 ;晚白垩世盆地属于后裂陷阶段的坳陷盆地。这些盆地受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影响而发生反转。印支运动在渤海湾地区的东、西部的表现有明显差异。西部变形弱、以近EW向宽缓褶皱变形为主 ,东部变形强、并叠加了NE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变形。早燕山运动使渤海湾地区形成宽缓的大型NE向褶皱变形 ,并使早—中侏罗世盆地发生反转和逆冲断层变形 ;中、晚燕山运动基本没有在渤海湾地区形成褶皱构造变形 ,而是表现为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和晚白垩世盆地的区域性反转隆升。下—中侏罗统沉积之后 ,渤海湾地区的构造格局发生基本变革 ,进入以裂陷盆地为主的构造演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盆地 盆地原型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渤海湾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05
2
作者 陈书平 漆家福 +1 位作者 于福 杨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断弯褶皱和断束褶皱。构造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其中喜马拉雅运动Ⅲ幕主要影响到变形后缘山前推举带的变形,早更新世末期的新构造运动使准噶尔盆地南缘全面变形,形成现今构造格局。研究证明,在构造变形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侏罗系煤层,其分布范围决定了变形范围,其厚度决定了变形强度和应力向前传递的远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构造 构造样式 构造形成时间 变形主控因素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65
3
作者 李明刚 漆家福 +2 位作者 童亨茂 于福 王乃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1-288,共8页
为了揭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以沙三段中下部大套泥岩为界,西部凹陷形成了上下叠加的2个断裂系统,主要发育长寿型、早衰型... 为了揭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以沙三段中下部大套泥岩为界,西部凹陷形成了上下叠加的2个断裂系统,主要发育长寿型、早衰型和后生型3种类型断层和张性正断层、走滑断层、走滑正断层和走滑逆断层4类不同性质断层。断裂活动控制了西部凹陷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油气的运聚以及圈闭形成:断陷期是主要的烃源岩形成期,持续沉降有利于烃源岩演化;伸展变形阶段形成的下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走滑变形阶段发育的上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运移;构造活动强烈期是圈闭主要形成期,在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早期及东营组沉积晚期形成两期主体圈闭。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指出双西隐伏走滑断层带和台安—大洼断层带的海外河以南部分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油区构造解析 断裂构造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华北东部印支期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53
4
作者 于福 漆家福 王春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2-406,共5页
针对华北东部印支期构造变形问题 ,进行了野外调研和室内编图工作 ;讨论了渤海湾盆地及燕山构造带、胶南隆起、辽西、辽东等地区印支期构造运动的表现、变形特征、变形期次 .结果表明 ,研究区印支期构造变形以形成近东西向大型褶皱 -冲... 针对华北东部印支期构造变形问题 ,进行了野外调研和室内编图工作 ;讨论了渤海湾盆地及燕山构造带、胶南隆起、辽西、辽东等地区印支期构造运动的表现、变形特征、变形期次 .结果表明 ,研究区印支期构造变形以形成近东西向大型褶皱 -冲断带为特征 ,变形期次分为早期 ( T1-2 )和晚期 ( T3 )两个阶段 .变形机制来源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华南板块间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燕山构造带 印支运动 构造变形 华北地区 变形机制
下载PDF
甘肃省玛曲大水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7
5
作者 韩春明 袁万明 +2 位作者 于福 汤云晖 保增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位于西秦岭川、陕、甘地区的大水金矿床是具有卡林特型的金矿床。矿床赋存于下三叠统马热松多组 (T1m)灰岩和印支期花岗闪长岩脉中 ,矿化受到NWW向和近SN向断裂严格控制 ,矿石矿物以赤铁矿、自然金和黄铁矿为主 ,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和... 位于西秦岭川、陕、甘地区的大水金矿床是具有卡林特型的金矿床。矿床赋存于下三叠统马热松多组 (T1m)灰岩和印支期花岗闪长岩脉中 ,矿化受到NWW向和近SN向断裂严格控制 ,矿石矿物以赤铁矿、自然金和黄铁矿为主 ,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和褐 (赤 )铁矿化为特征。成矿作用可以分为原生成矿期和表生氧化 次生富集期。矿床成矿温度为 10 0~ 4 0 0℃ ,盐度为 2 .70 %~ 9.10 % ,密度为 0 .875~ 970g/cm3 ,成矿深度为 1.4 2 2~ 3.5 5 5km。早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 ,晚期成矿流体为改造的大气降水。硫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 ,该矿床成矿物质与矿区内花岗闪长岩有关 ,同时也有深部物质的参与。该矿床为多次构造 岩浆作用的产物 ,早期成矿作用发生于西秦岭碰撞造山期 ,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整体构造隆升使矿体金品位进一步提高 ,显示了该矿床多期次幕式成矿作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金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作用 成矿流体
下载PDF
东天山红柳河地区蛇绿岩U-Pb同位素年龄 被引量:47
6
作者 于福 李金宝 王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3-216,共4页
采用锆石U-Pb方法对东天山红柳河蛇绿岩中辉长岩进行了测试,得到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25.5±2·3Ma,代表辉长岩的侵入年龄,说明红柳河蛇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相当于文罗克世(Wenlock)哥利顿期(Gleedonian)。这一年龄... 采用锆石U-Pb方法对东天山红柳河蛇绿岩中辉长岩进行了测试,得到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25.5±2·3Ma,代表辉长岩的侵入年龄,说明红柳河蛇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相当于文罗克世(Wenlock)哥利顿期(Gleedonian)。这一年龄结果表明早志留世中天山结晶基底已开始从塔里木板块北缘分离出去形成离散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红柳河 蛇绿岩 U-PB同位素年龄
下载PDF
东天山红柳河地区晚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岩石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4
7
作者 李伍平 王涛 +4 位作者 李金宝 康旭 于福 韩庆军 马忠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1-235,共5页
本文对东天山红柳河地区 2个花岗岩类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和元素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 Pb年龄表明 ,红柳河北闪长岩体 ( 4 41.4± 1.6Ma)和前进工区花岗岩体 ( 4 40 .9± 3 .1Ma)形成于晚加里东期。这两个花岗岩类岩体的形... 本文对东天山红柳河地区 2个花岗岩类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和元素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 Pb年龄表明 ,红柳河北闪长岩体 ( 4 41.4± 1.6Ma)和前进工区花岗岩体 ( 4 40 .9± 3 .1Ma)形成于晚加里东期。这两个花岗岩类岩体的形成不仅证实了东天山存在着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 ,而且其形成与哈萨克斯坦 准噶尔大洋板块向塔里木板块俯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板块俯冲 晚加里东期 东天山 花岗岩 年代学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构造基本特征 被引量:40
8
作者 漆家福 陈书平 +1 位作者 杨桥 于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260,282,共10页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是一条走向为NWW向(近EW向)的复杂构造变形带。根据构造变形样式的差异,该盆山过渡带从南向北可以划分为出若干变形“带”,自西向东可以划分出若干变形“段”,由深而浅可以划分出2-3个变形“层”。北天山...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是一条走向为NWW向(近EW向)的复杂构造变形带。根据构造变形样式的差异,该盆山过渡带从南向北可以划分为出若干变形“带”,自西向东可以划分出若干变形“段”,由深而浅可以划分出2-3个变形“层”。北天山(包括博格达山)是由基底卷入逆冲断层和褶皱构成的基岩断隆带,其中主干断层为向山体倾斜的高角度逆冲断层。该盆山结合带宏观上是一条冲断挠曲带,高角度逆冲的山前大断裂的下盘发育一系列中-低角度的基底卷入逆冲断层,部分逆冲断层上盘发育相关褶皱,但是基岩顶面和卷入变形的沉积盖层总体上构成向盆地倾斜的单斜构造。准噶尔盆地内部是一个宽阔的分层变形叠置带,侏罗系及上覆底层主要为滑脱褶皱变形,侏罗系在背斜核部加厚,滑脱背斜下伏地层及盆地基底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断层。NNE-NE向、近SN向变换断层或构造变换带将上述构造变形带分隔成不同的“段”,同一“带”、同一“段”和同一“层”内的构造变形样式是类似的,不同“带”、不同“段”和不同“层”的构造变形样式则有明显的差异。盆山过渡带的构造特征受早二叠世正断层和走滑正断层活动、晚侏罗世基底卷入逆冲断层和走滑逆冲断层活动以及上新世逆冲断层活动和褶皱变形等多次构造变形的影响,但主要是上新世以来北天山逆冲隆升和对准噶尔盆地挤压的结果。先存的基底断裂、沉积盖层中的软弱岩层以及天山隆升和对准噶尔盆地挤压作用的不均一性是影响盆山过渡带构造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构造样式 构造层次 构造演化 北天山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近5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9
作者 康广盛 李显波 +1 位作者 孙丽英 于福 《中医药信息》 2006年第2期15-17,共3页
从单味降脂药及其药理研究、经方降脂、自拟方降脂等方面综述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近况,说明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确有独到之处,副作用小,疗效确切。
关键词 高脂血症 中医药治疗 综述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构造变形及“郯庐断裂带”的表现 被引量:37
10
作者 漆家福 李晓光 +1 位作者 于福 于天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24-1337,共14页
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制图分析了辽河西部凹陷断裂系统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论证了郯庐断裂在辽河西部凹陷的表现型式.研究表明如下几点:(1)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构造可以划分为伸展构造和右旋走滑构造两种构造变形系统.... 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制图分析了辽河西部凹陷断裂系统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论证了郯庐断裂在辽河西部凹陷的表现型式.研究表明如下几点:(1)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构造可以划分为伸展构造和右旋走滑构造两种构造变形系统.伸展构造由一系列NNE-NE向的正断层构成,主要在古近纪发育,并控制了古近系的充填,使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表现为发育在NNE-NE向的台安-大洼断层(F1)上盘、具有"东断西超"结构特征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右旋走滑构造包括2~3条NNE-NE向基底右旋走滑断层(F2,F3和F4)及其伴生构造,主要在渐新世以后发育,走滑相关的断层可以切割到新近系-第四系.(2)受基底走滑断层位置和走向变化的影响,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复式半地堑断陷在中、北部与南部有明显不同的结构特征,在凹陷南部主要表现为伸展-走滑变形特征,仍保留"东断西超"的复式半地堑结构,而在凹陷北部主要表现为收缩-走滑构造变形特征,改造成为西侧受逆-走滑断层限制、东侧以反转正断层为边界的复杂"地堑"结构.(3)郯庐断裂带从辽东湾海域东部向北分为两支,其中东支向北纵贯辽河坳陷东部凹陷至沈阳附近与敦化-密山断裂连接,西支从辽河西部凹陷中北部、大民屯凹陷穿过并与依兰-伊通断裂相连;辽河西部凹陷的基底走滑断层属于"郯庐断裂带"西支渐新世以来发生右旋走滑位移的表现,切割了控制古近纪沉积凹陷的伸展断层,并诱导盆地盖层沿着基底走滑断裂带发育一系列近EW向的盖层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新生代 郯庐断裂带 辽河西部凹陷
原文传递
甘新交界红柳河地区早志留世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2
11
作者 于福 王春英 +1 位作者 漆家福 王涛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0-66,共7页
地质、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证明 ,红柳河地区蛇绿混杂岩由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弧后火山 -沉积岩系组成。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于典型大洋中脊、岛弧及板内玄武岩 ,并暗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向洋中脊过渡... 地质、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证明 ,红柳河地区蛇绿混杂岩由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弧后火山 -沉积岩系组成。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于典型大洋中脊、岛弧及板内玄武岩 ,并暗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向洋中脊过渡的构造环境。铀 -铅同位素测年结果证明其侵位于早志留世 ,混杂时代早于晚泥盆世。上述成果表明中天山结晶基底与塔里木大陆之间在早志留世曾被拉开形成红柳河小洋盆 ,于晚泥盆世之前发生碰撞混杂形成次级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时志留世 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 岩石构造组合
下载PDF
陆丰凹陷古近系构造-沉积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30
12
作者 米立军 张向涛 +3 位作者 汪旭东 雷永昌 余一欣 于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古近系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南北差异性影响油气成藏和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始新世陆丰凹陷沉降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其中文昌组沉积期陆丰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向北依次减弱;恩平组沉积期陆丰北...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古近系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南北差异性影响油气成藏和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始新世陆丰凹陷沉降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其中文昌组沉积期陆丰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向北依次减弱;恩平组沉积期陆丰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最强,并向南依次减弱。陆丰凹陷沉积充填受构造演化控制也表现出平面迁移特征,从文昌组沉积期至恩平组沉积期,沉积中心由南往北迁移,陆丰南地区主要发育文昌组深湖泥岩,陆丰北地区则发育恩平期深湖泥岩。在构造-沉积作用的共同控制下,陆丰凹陷发育了旁生侧储式、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等3种典型的源储配置关系。针对陆丰凹陷构造-沉积的平面迁移特征,根据"富洼找优、差异勘探"的思路,建议在陆丰南地区深挖油区潜力,在陆丰北新区加快勘探进程,优选有利二级构造带进行整体解剖并择优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古近系 构造活动 沉积体系 油气成藏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被引量:27
13
作者 于福 李国志 +2 位作者 杨光达 马宝军 陈书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北天山和博格达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山前地区,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带、纵向分段、垂向分层特征,其主控因素在于挤压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西段受北天山斜向挤压应力作用影响...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北天山和博格达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山前地区,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带、纵向分段、垂向分层特征,其主控因素在于挤压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西段受北天山斜向挤压应力作用影响,发育北西西向四排雁列式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样式为基底卷入式厚皮构造和盖层滑脱式薄皮构造,变形过程受侏罗系煤层和白垩系、古近系高塑性泥岩层等多滑脱层控制。滑脱层及其上覆岩层厚度决定变形的强度和应力向前传递的远近程度,厚度越大,褶皱变形强度越大。东段受博格达山正向楔冲挤压应力作用影响,发育近东西向向北凸出的弧形基底卷入式褶皱-冲断带,滑脱构造不发育。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和相似理论,利用沙箱模拟实验分别对正向挤压和15°、30°、45°等斜向挤压平面变形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正向挤压和15°斜向挤压是形成东段和西段变形特征的主控应力条件,并设计了斜向和正向挤压组合边界平面模拟实验进行了验证,合理地解释了东、西段构造变形的差异。利用双滑脱层剖面模型实验对西段四排褶皱-冲断带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褶皱-冲断带 成因机制 实验模拟
下载PDF
施力方式对半地堑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马宝军 漆家福 +1 位作者 于福 杨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根据断层的上下盘施力方式的不同设计了两组实验,以探讨在刚性边界条件下的半地堑反转构造的变形特点。实验结果表明(1)在自由边界基底驱动下形成的盆地反转规模较大,刚性边界处会沿原断层发生反转,而在自由端断层不会反转,但会形成深... 根据断层的上下盘施力方式的不同设计了两组实验,以探讨在刚性边界条件下的半地堑反转构造的变形特点。实验结果表明(1)在自由边界基底驱动下形成的盆地反转规模较大,刚性边界处会沿原断层发生反转,而在自由端断层不会反转,但会形成深部低角度逆冲滑脱断层;(2)在刚性下盘侧向驱动下很小的挤压量就会形成盆地的反转,但是反转的范围较小,随着原设边界断层的角度由小到大,盆地内的断层会发生由刚性边界处单侧发生反转到两侧边界断层发生近对称式反转的变化;(3)实验结果证实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反转构造是在刚性下盘为主动盘挤压变形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施力方式 半地堑 反转构造 辽河坳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 被引量:28
15
作者 于福 王彦华 +2 位作者 李学良 李晓剑 冯自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5,共9页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平衡剖面编制、构造物理模拟等综合研究,认为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具有垂向分层、走向分段变形特征。垂向上以T3地震反射层为界划分为深、浅两个构造层,深层变形样式为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半地堑、反转半地堑组合,浅层...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平衡剖面编制、构造物理模拟等综合研究,认为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具有垂向分层、走向分段变形特征。垂向上以T3地震反射层为界划分为深、浅两个构造层,深层变形样式为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半地堑、反转半地堑组合,浅层变形样式为滑脱断层、冲起背斜构造组合。走向上可划分为狮子沟、油砂山、大乌斯三个构造段,其变形样式分别为深层反转、浅层滑脱垂向叠加组合;深层逆冲、浅层背冲垂向叠加组合;深层背冲、浅层逆冲叠加组合。根据不整合面的空间展布、生长地层的发育时间、构造叠加样式等特点,将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中、新生代演化过程划分为早-中侏罗世裂陷、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挤压坳陷、古新世-始新世弱裂陷、渐新世-中新世弱挤压、上新世-第四纪强烈挤压等五个阶段。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早期伸展构造受北北东向单侧拉伸作用控制,而晚期挤压构造受北北东-南南西向双侧不均衡挤压作用控制;膏盐层不均衡分布是影响滑脱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狮子沟构造带 变形特征 成因机制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多幕裂陷盆地构造 沉积响应及陆丰凹陷实例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葛家旺 朱筱敏 +1 位作者 雷永昌 于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9,共13页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幕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幕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动方式的转型,必然会导致物源水系、沉积物入口位置及砂体分散方式的系统性差异。前人研究表明,在第一幕裂陷或者单幕裂陷盆地中断裂经常会发生分段联接。在盆地演化的早期各个洼陷较为分散和孤立,主要以陡坡带和缓坡带水系供源为主,而在断裂发生连锁之后,轴向水系供源体系则开始占据主导。相比较第一幕裂陷,第二幕裂陷作用下盆内断裂活动方式多变化,其沉积响应十分复杂。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世发育两幕裂陷(Ⅰ幕和Ⅱ幕),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偏转可能诱导了主干断层的差异活动,致使裂陷中心从南向北发生迁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两幕次裂陷旋回的构造沉积响应差异明显:(1)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断层位移量相对较小,湖盆表现为“浅盆”特征,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快速形成规模大、活动性强的边界断层,湖盆则快速进入深湖环境;(2)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厚度中心小且较为分散,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厚度中心规模大,较为统一;(3)裂陷Ⅰ幕初始强烈断陷阶段以陡坡带、转换带和缓坡带侧向水系供源为主,而裂陷Ⅱ幕早期轴向水系占据主导。在伸展应力方向偏转的多幕裂谷盆地,晚期裂陷幕往往以特定的边界断层迅速生长和复活为特征。近似垂直于新的应力场方向的先存断层则优先活动,在该地区的位移量快速达到最大,这促进了大型轴向供源体系的形成;而未复活断层控制的地区构造沉降弱,继承了早期裂陷结束时长轴水系供源的格局,具有整体“富砂”的沉积特征。以上认识对珠江口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幕裂陷 断层活动 沉积物分散 始新统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东天山红柳河地区海西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伍平 王涛 +4 位作者 李金宝 康旭 于福 韩庆军 马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8-376,共9页
东天山红柳河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海西期花岗岩体。从早到晚,依次为河西站岩体、红柳河岩体、河西岩体和天湖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河西站和红柳河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而河... 东天山红柳河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海西期花岗岩体。从早到晚,依次为河西站岩体、红柳河岩体、河西岩体和天湖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河西站和红柳河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而河西岩体和天湖岩体显示出Ⅰ型花岗岩特征。河西花岗岩微量元素含量最低,具Eu弱正异常,类似于adakite岩地球化学特点;其他花岗岩微量元素含量高,具Eu负异常。与洋脊花岗岩相比,该区花岗岩不同程度地富集K_2O、Rb、Ba、Th和Ce,亏损Ta、Nb、Zr、Hf、Y、Yb等。河西花岗岩、河西站和红柳河花岗岩、天湖花岗岩分别具有火山弧、同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特点。河西花岗岩和其他花岗岩分别起源于先前存在的大洋拉斑玄武岩残片和古老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这些花岗岩均形成于陆内造山环境,与东天山海西晚期地壳—岩石圈的挤压和伸展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红柳河地区 岩石学 海西期 东天山
下载PDF
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于福 张芳峰 +2 位作者 杨长清 李学良 冯自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关口断裂位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缘,根据构造线走向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变形样式可划分出北、中、南三段。北段走向为北东50°,构造变形模式总体为不整合面所限制的基底卷入式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中段走向为北东30°,构... 关口断裂位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缘,根据构造线走向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变形样式可划分出北、中、南三段。北段走向为北东50°,构造变形模式总体为不整合面所限制的基底卷入式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中段走向为北东30°,构造变形模式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断层垂向叠加组合;南段走向为北东30°,变形模式为二叠系内滑脱层所控制的箱状背冲式构造组合。构造变形过程主要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个阶段。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斜向挤压(NW300°)和须家河组四段底部发育的高黏度滑脱层;中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双滑脱层的垂向叠置;南段变形的主控因素为正向挤压和二叠系内部低黏度厚层滑脱层的均匀分布。利用剖面模拟实验结果估算出的关口断裂不同构造段不同时期挤压构造变形强度(缩短率)不同,总缩短率表现为中段最大(39.63%),南段次之(34.93%),北段最小(32.72%)。印支期缩短率与总缩短率特征相似,中段为28.79%,南段为19.88%,北段为14.68%,而燕山期缩短率却表现为北段最大(18.04%),南段次之(15.05%),中段最小(1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前缘 关口断裂 彭县断裂 变形特征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模拟 被引量:20
19
作者 于福 阿木古冷 +1 位作者 杨光达 马保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4,共6页
根据钻井层位标定、区域地震剖面解释追踪,侏罗系各组原始沉积厚图的变化特征,详细地圈定了车-莫古隆起不同时期的分布范围。结合构造演化史剖面、侏罗系各组残存地层展布特征、层系超覆、尖灭现象综合分析,将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划分为... 根据钻井层位标定、区域地震剖面解释追踪,侏罗系各组原始沉积厚图的变化特征,详细地圈定了车-莫古隆起不同时期的分布范围。结合构造演化史剖面、侏罗系各组残存地层展布特征、层系超覆、尖灭现象综合分析,将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划分为初始发育(J1s)、逐渐隆升(J2x)、强烈隆升(J2t)、剥蚀改造(J3)、隐伏埋藏(K-E)、调整定位(N-Q)6个阶段。卷入古隆起的断裂、褶皱组合关系表明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机制与其南、北缘两大右旋压扭性走滑断裂带成生演化相关。沙箱模拟实验证明车-莫古隆起是在NW300°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莫古隆起 构造演化 成因模拟
下载PDF
双层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启示 被引量:19
20
作者 于福 李定华 +1 位作者 赵进雍 董长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5-23,共9页
为了研究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设计了3类砂箱模型,对滑脱层材料、滑脱层厚度、滑脱层黏度、上覆砂层厚度、受力边界条件等主控因素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滑脱层材料产生的变形样式不同。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 为了研究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设计了3类砂箱模型,对滑脱层材料、滑脱层厚度、滑脱层黏度、上覆砂层厚度、受力边界条件等主控因素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滑脱层材料产生的变形样式不同。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下部滑脱层起主控滑脱作用,上部滑脱层厚度、滑脱层之上砂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滑脱断层;挤压方向与受力边界间的夹角较大时,上部滑脱层容易先形成滑脱断层,其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不同黏度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产生不同的分层滑脱构造变形样式,当下部滑脱层硅胶黏度为500~1 000Pa.s时,形成分层滑脱前展型叠瓦式构造;当硅胶黏度为2 000~2 500Pa.s时,靠近挤压端先形成背冲构造,然后在上部滑脱层形成叠瓦式构造,在下部滑脱层形成对冲三角带构造、冲起背斜构造。地震和钻井资料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霍尔果斯—安集海褶皱冲断带具有双层滑脱变形特征;模拟结果认为,斜向受力边界、侏罗纪煤层以及古近纪泥岩层的分层滑脱作用是控制变形过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滑脱构造 褶皱冲断带 变形特征 主控因素 物理模拟 砂箱模型 霍尔果斯—安集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