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地区奶牛乳房炎乳汁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调查分析
1
作者 吴钰楠 +6 位作者 齐富磊 温晨 张毅豪 左佳坤 韩先干 苗晋锋 贾逸敏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2,共9页
旨在通过比较苏北地区健康奶牛和乳房炎奶牛乳汁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分析不同养殖场奶牛乳腺中的主要常驻菌,为防控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针对苏北地区3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随机采集137份乳样,采用加州乳房... 旨在通过比较苏北地区健康奶牛和乳房炎奶牛乳汁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分析不同养殖场奶牛乳腺中的主要常驻菌,为防控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针对苏北地区3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随机采集137份乳样,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筛选健康奶牛和乳房炎奶牛,通过对奶样中细菌的16S rRNA测序分析,揭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流行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3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乳房炎的平均阳性率为420%,其中,养殖场A的主要乳房炎致病菌是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养殖场B的致病菌主要是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木糖葡萄球菌,而养殖场C奶牛乳房炎阳性比例少,仅有少量的木糖葡萄球菌。此外,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克雷伯菌(Klebsiella)、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草螺菌(Herbaspirillum)是奶牛乳腺中优势常驻菌。研究表明,16S rRNA测序分析技术能够很好地筛选出乳样中的主要菌属,进而分析优势常驻菌,为防控奶牛乳房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菌群结构 16S rRNA测序
下载PDF
北疆春小麦-青贮玉米优化施氮量配置下土壤微生物对后茬不同施氮频次的响应
2
作者 杨燕 朱金成 +1 位作者 王江丽 《绿洲农业科学与工程》 2020年第3期21-28,共8页
本文以北疆春小麦-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前后茬作物最优施氮量配置基础上,研究后茬不同施氮频次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确定能使青贮玉米高产、氮素高效利用的最优施氮频次。结果表明:(1)施氮... 本文以北疆春小麦-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前后茬作物最优施氮量配置基础上,研究后茬不同施氮频次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确定能使青贮玉米高产、氮素高效利用的最优施氮频次。结果表明:(1)施氮频次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没有影响。不同施氮频次处理两种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分别为:随后茬青贮玉米生长发育,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脲酶活性则先升后降。(2)前茬作物是否施氮对后茬作物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在前茬不施氮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脲酶活性均随后茬施氮频次的减少而降低;而在前茬适量施氮条件下,则变化趋势基本相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后茬施氮频次减少而增强,土壤脲酶活性则先升后降,最高为NW1NC1TC2(后茬施氮3次),其次为NW1NC1TC3处理(后茬施氮2次)。(3)前茬适量施氮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4)就产量而言,在前茬不施氮条件下,后茬青贮玉米的产量随施氮频次的减少而增大;在施氮频次相同的情况下,前茬小麦适量施氮后茬青贮玉米处理的产量更高。综合上述,本试验条件下,前后茬均适量施氮、后茬施氮2次的处理(NW1NC1TC3)土壤酶活性相对较高,对应产量最高,故后茬青贮玉米施氮2次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频次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青贮玉米 产量
下载PDF
干旱区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形态分布适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志新 郑旭 +4 位作者 陈来宝 张凤华 李鲁华 王家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27,共13页
为明确食叶草根系应对盐碱胁迫表现的形态适应策略,采用剖面法对新疆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进行根系剖面采集,分析不同时期食叶草根系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探究食叶草根系形态分布及对盐碱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食叶草根系显著... 为明确食叶草根系应对盐碱胁迫表现的形态适应策略,采用剖面法对新疆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进行根系剖面采集,分析不同时期食叶草根系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探究食叶草根系形态分布及对盐碱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食叶草根系显著降低了根系周围土壤电导率,与根长、根生物量增加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根长、根生物量、根体积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7-10月,0~20 cm土层根系生长最快,根体积增加了71.26%。水平距离上,25~35 cm内根系较5~25 cm生长缓慢,密集程度低,从而规避高盐区域并提高营养吸收能力。细根(d≤2 mm)是食叶草根长增加的主要体现,占总根长90%以上。食叶草根系在盐碱地中形成了抵抗胁迫并增强自身抗逆性的形态适应策略,主要表现为根系快速向深层拓展,距植株水平距离0~15 cm内侧根密集且快速增加。研究结果为干旱区盐碱地治理过程耐盐植物管理与配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形态 盐碱地 食叶草 根系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