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Excel软件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 被引量:113
1
作者 孔凡洲 +1 位作者 徐子钧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62,共6页
生物多样性指数是生物群落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广泛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评价和研究。作者利用微软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中的数组函数、条件函数及其他函数,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同时计算Shannon、Simpson、Berger-Parke... 生物多样性指数是生物群落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广泛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评价和研究。作者利用微软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中的数组函数、条件函数及其他函数,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同时计算Shannon、Simpson、Berger-Parker、Margalef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8种常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方法,应用开发的Excel文件——Biodixcel.xlsx,使用者只需在此文件列出的表格中一次性录入所要计算的原始数据即可在此表格中同时得到上述几个指数的计算结果,本方法为群落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指数 生物群落 计算工具 EXCEL Biodixcel
下载PDF
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危害效应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63
2
作者 周名江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7,I0001-I0002,共8页
近些年来,全球有害赤潮发生的频率、规模及其危害效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有害赤潮的形成受到赤潮原因种适应特征与竞争策略、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以及水文、气象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有害赤潮藻种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改变水体理化特征等对... 近些年来,全球有害赤潮发生的频率、规模及其危害效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有害赤潮的形成受到赤潮原因种适应特征与竞争策略、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以及水文、气象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有害赤潮藻种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改变水体理化特征等对人类健康、水产养殖和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危害。迫切需要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建立和发展赤潮应急治理技术,以降低有害赤潮的规模及其危害效应。我国近海有害赤潮问题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而且有毒有害藻种形成的赤潮越来越多,对于我国近海赤潮演变的趋势与潜在危害效应应给予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富营养化 形成机制 危害
下载PDF
我国近海藻华灾害现状、演变趋势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56
3
作者 刘东艳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10期1167-1174,共8页
有害藻华是近海常见的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不仅包括微藻形成的"赤潮"和"褐潮",也包括大型藻类形成的"绿潮"。在许多海域,有害藻华问题一旦出现,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海水养殖、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 有害藻华是近海常见的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不仅包括微藻形成的"赤潮"和"褐潮",也包括大型藻类形成的"绿潮"。在许多海域,有害藻华问题一旦出现,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海水养殖、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在我国,有害藻华已成为一类突出的海洋生态灾害问题。渤海海域、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和南海近岸海域是3个典型的赤潮高发区,大规模暴发的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威胁到海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近期在南黄海和渤海海域还出现了绿潮和褐潮等灾害性有害藻华现象,受到高度关注。综合分析我国近海的有害藻华问题可以看出,我国近海藻华原因种呈现出多样化、有害化和小型化的演变趋势,这给藻华的监测和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为有效防控有害藻华,有必要加强针对有害藻华的基础研究,阐明藻华原因种的多样性状况、藻华发生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藻华的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子、藻华演变可能造成的生态效应等基础问题,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藻华的观测预警和控制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赤潮 绿潮 褐潮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会军 唐国利 +48 位作者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 吴通华 刘慧 谭显春 尹云鹤 黄海军 许艳 刘娜 战云键 任玉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预估 灾害 风险
下载PDF
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联用分析河豚毒素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爱峰 周名江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7-400,共4页
应用C18反相色谱柱和HILIC亲水作用色谱柱,建立了河豚毒素(TTX)的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应用反相色谱法,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下,对TTX的分析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r=0.9992),方法检出限(S/N=3)为120pg,相... 应用C18反相色谱柱和HILIC亲水作用色谱柱,建立了河豚毒素(TTX)的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应用反相色谱法,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下,对TTX的分析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r=0.9992),方法检出限(S/N=3)为120pg,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10%;应用亲水色谱法,在SIM和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同样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r=0.9996和r=0.9998),检出限(S/N=3)分别为15pg和3.75pg,在SIM模式下RSD低于10%,在SRM模式下RSD处于10%~20%之间。亲水作用色谱柱大大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由于SIM模式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建议应用HILIC色谱柱的SIM模式定量分析T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联用 河豚毒素 选择离子监测 选择反应监测
下载PDF
氮磷营养因子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江艳 甘旭华 +2 位作者 唐欣昀 陈晓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7-559,共3页
研究了N、P营养浓度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藻的生长速率与N、P营养因子浓度的关系符合Monod公式.在NO3^--N浓度达到7.5mg·L^-1时,赤潮异弯藻开始生长;浓度为3.75~75mg·L^-1时... 研究了N、P营养浓度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藻的生长速率与N、P营养因子浓度的关系符合Monod公式.在NO3^--N浓度达到7.5mg·L^-1时,赤潮异弯藻开始生长;浓度为3.75~75mg·L^-1时,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率与NO3^-N浓度成正比关系.N营养充足时,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速率μm-n=0.3475·d^-1,K^a-n=18.91mg·L^-1.PO4^--P浓度为0~1.0mg·L^-1时,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率与P浓度成正比关系;P营养充足时,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速率‰。=0.3024·d^-1,Ka-p=0.4086mg·L^-1.N/P达到25后藻细胞浓度达到最大,表明N/P为25时最适合赤潮异弯藻生长.赤潮异弯藻最适合在N37.5~225.0mg·L^-1、P5.0~50.0mg·L^-1、N/P=25条件下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异弯藻 N P N/P 限制因子
下载PDF
中国沿海两例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中织纹螺体内毒素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周名江 +6 位作者 李爱峰 张清春 王云峰 李钧 颜天 Michael Quilliam Bernd Luckas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1-806,共6页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豚毒素。对此,本研究应用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柱建立了河豚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造成2002年和2003年两次中毒事件的织纹螺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织纹螺样品中均含有高浓度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包括三脱氧河豚毒素、脱水河豚毒素和单加氧河豚毒素等,而且两个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组成非常相似。因此,导致这两起中毒事件的致毒因子是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江苏和福建两地织纹螺中毒素组成的相似性显示两地织纹螺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毒素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毒素 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下载PDF
利用蛋白磷酸酶活力抑制法检测牡蛎体内的腹泻性贝毒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爱峰 +4 位作者 李钧 唐祥海 王云峰 颜天 周名江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7,共5页
基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中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和鳍藻毒素(Dinophysis toxins,DTXs)能够抑制蛋白磷酸酶活力的特点,人们建立了一种利用碱性蛋白磷酸酶活力变化检测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毒性当量的生... 基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中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和鳍藻毒素(Dinophysis toxins,DTXs)能够抑制蛋白磷酸酶活力的特点,人们建立了一种利用碱性蛋白磷酸酶活力变化检测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毒性当量的生物化学测试方法。本实验利用该方法对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采集的3个牡蛎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牡蛎样品中不含有OA和DTXs毒素,但水解后可检出OA毒性,其中两个牡蛎水解样品的毒性当量分别为1.81和1.21μg OA eq./kg贝组织(湿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 腹泻性贝毒 大田软海绵酸 牡蛎
下载PDF
Pigment characterization for the 2011 bloom in Qinhuangdao implicated "brown tide" events in China 被引量:19
9
作者 孔凡洲 +2 位作者 张清春 颜天 周名江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61-370,共10页
A large-scale bloom occurred from May to June in 2011 in sea area near Qinhuangdao of the Bohai Sea, leading to huge damage of the scallop culture industry. Similar bloom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is region for three y... A large-scale bloom occurred from May to June in 2011 in sea area near Qinhuangdao of the Bohai Sea, leading to huge damage of the scallop culture industry. Similar bloom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is region for three years. The causative species of the bloom, which dominat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ith the maximum cell density around 109 cell/L,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with morphological features due to the small cell size (-2 μm). A pigment analytical method was then adopted to analyze the pigment profile of the phytoplankt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blooming sea area. It was found that pico-sized (〈2 μm), nano-sized (2-20 μm), and bulk phytoplankton samples had similar pigment profile, representing the pigment signature of the bloom-causative species. The major pigments detected included 19-butanoyloxyfucoxanthin (But-fuco), fucoxanthin (Fuco), diadinoxanthin (Diad) and chlorophyll a (Chl a), and high content of But-fuco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toplankton samples. Based on the pigment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the bloom-causative species could b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s pelagophyte, "type 8" group of haptophyte, or silicoflagellate. Som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bloom, such as the extremely high cell density, small-sized and But-fuco containing cells, occurring in early summer, and the feeding-cessation effects on scallops, suggest it be a "brown tide" event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recurrent "brown tide" events and their dramatic impacts on the shellfish mariculture industry in QirLhuangdao need close attention in the coming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mful algal bloom PIGMENT HPLC 19-butanoyloxyfucoxanthin pelagophyte haptophyte
下载PDF
黄渤海海域贝类麻痹性贝毒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孔凡洲 徐子钧 +1 位作者 李钦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5-309,共5页
采用小白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2-2005年我国黄渤海海域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毒性检测,结果显示大连海域的虾夷扇贝含有麻痹性贝毒,有毒样品均出现在5月和6月,部分虾夷扇贝样品的毒素含量已经超过食用安全标... 采用小白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2-2005年我国黄渤海海域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毒性检测,结果显示大连海域的虾夷扇贝含有麻痹性贝毒,有毒样品均出现在5月和6月,部分虾夷扇贝样品的毒素含量已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有毒虾夷扇贝体内的毒素成分,共检出了6种麻痹性贝毒组分,主要以毒性较低的C1和C2毒素为主,GTX3和GTX2次之,STX和neoSTX含量很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得到的各毒素组分毒件羔和与小白鼠生物测试法毒性测试结果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试法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北黄海海域虾夷扇贝体内脂溶性藻毒素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建华 +4 位作者 孔凡洲 高岩 罗璇 王云峰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5-863,共9页
海洋中有毒藻类产生的藻毒素能够经由食物链在滤食性贝类体内累积,危及人类健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可以对多类脂溶性藻毒素进行同步分析,是贝类中脂溶性藻毒素检测的首选方法。本文应用液-质联用方法,对北黄... 海洋中有毒藻类产生的藻毒素能够经由食物链在滤食性贝类体内累积,危及人类健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可以对多类脂溶性藻毒素进行同步分析,是贝类中脂溶性藻毒素检测的首选方法。本文应用液-质联用方法,对北黄海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中的脂溶性毒素进行了分析。虾夷扇贝样品于2011年采自北黄海海域,并解剖为闭壳肌、外套膜、内脏团和性腺四部分。在虾夷扇贝中共检测到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 toxin 1,DTX1)、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 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四种脂溶性毒素成分。在扇贝各组织中,内脏团毒素含量最高(OA:1.97—2.99μg/kg;DTX1:4.97—77.29μg/kg;PTX2:1.12—50.08μg/kg;YTX:825—6680μg/kg),其次是性腺和外套膜,闭壳肌中毒素含量最低。各组织之间的毒素组成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均以YTX含量最高,占脂溶性藻毒素总含量的90%以上。除YTX外,扇贝体内还存在一定量的OA、DTX1和PTX2毒素,虾夷扇贝中检出PTX2在我国系首次报道。北黄海海水样品中存在较高密度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和倒卵形鳍藻(D.fortii),可能是虾夷扇贝体内OA,DTX1和PTX2的潜在来源。为防范虾夷扇贝中藻毒素造成危害,应进一步强化对北黄海海域贝类中藻毒素及海水中有毒藻类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溶性藻毒素 虾夷扇贝 北黄海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中国沿海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复合种(亚洲温带基因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唐祥海 +4 位作者 张清春 陈洋 王云峰 颜天 周名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6-651,共6页
近年来,有害赤潮于中国沿海频繁发生,对沿海居民身体健康、水产养殖和自然生态形成了潜在的威胁.由于部分有毒赤潮藻在很低的密度下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危害,但传统的采样和分析方法无法对这类有毒赤潮进行有效的检测,因而急需发展准确... 近年来,有害赤潮于中国沿海频繁发生,对沿海居民身体健康、水产养殖和自然生态形成了潜在的威胁.由于部分有毒赤潮藻在很低的密度下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危害,但传统的采样和分析方法无法对这类有毒赤潮进行有效的检测,因而急需发展准确、高效的检测新方法.根据对中国沿海分离的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亚洲温带基因型)核糖体大亚基DNA(LSUrDNA)序列信息的分析,设计了两条特异性的荧光标记探针,并建立了针对中国沿海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复合种(亚洲温带基因型)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室内模拟实验显示两条探针都能够特异性地标记中国沿海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亚洲温带基因型),但标记效果有一定差异,探针SPEC-PROBE2标记效果远好于探针SPEC-PROBE1.经过标记的藻细胞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区分.中国沿海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海水样品中亚历山大藻监测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复合种 遗传探针 核糖体RNA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中国沿海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核糖体rDNA部分序列分析及该藻属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唐祥海 +2 位作者 颜天 王云峰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9-535,共7页
分析了几株自南海及东海分离的亚历山大藻的rDNA部分序列信息,其中包括核糖体大亚基(LSU)rDNA的5′端D1-D2区序列,以及5.8SrDNA和ITS区序列;同时也对实验室保种的部分来自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亚历山大藻相关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以此作... 分析了几株自南海及东海分离的亚历山大藻的rDNA部分序列信息,其中包括核糖体大亚基(LSU)rDNA的5′端D1-D2区序列,以及5.8SrDNA和ITS区序列;同时也对实验室保种的部分来自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亚历山大藻相关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以此作为序列分析中的参考。采用ClustalX及MEGA2软件对所得到的序列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分离自南海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和分离自东海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即便是在ITS区和LSUrDNA等高变区,其序列信息也完全一致。与基因库中搜索到的其它亚历山大藻rDNA序列信息相比较,中国沿海的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序列更接近于塔玛复合种的“亚洲温带”基因型。对于分离自南海的另外两株未定种的亚历山大藻,通过对比序列信息,发现它们与相关亚历山大藻(A.affine)非常接近。分离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在序列上与分离自新西兰的藻株相似,而与分离自欧洲的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株相差较大。中国沿海亚历山大藻rDNA序列信息的获得为针对有毒藻种设计特异性核酸探针,发展灵敏快速的生物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亚历山大藻 RDNA 序列分析 分子系统进化
下载PDF
对桑沟湾海域一次藻华事件原因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孔凡洲 +3 位作者 张清春 王云峰 颜天 周名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4-829,共6页
2011年6月,桑沟湾海域爆发一种微微型藻类(藻细胞大小约2μm)形成的藻华。于6月1日、6月8日和6月17日采集的分级过滤浮游植物样品色素分析结果显示,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19-butanoyloxyfucoxanthin,But-fuco)、岩藻黄素(Fucoxanthin,Fu... 2011年6月,桑沟湾海域爆发一种微微型藻类(藻细胞大小约2μm)形成的藻华。于6月1日、6月8日和6月17日采集的分级过滤浮游植物样品色素分析结果显示,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19-butanoyloxyfucoxanthin,But-fuco)、岩藻黄素(Fucoxanthin,Fuco)、硅甲藻黄素(Diadinoxanthin,Diad)和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等色素应是藻华原因种的主要色素组分。据此推断,藻华原因种可能属于海金藻类(Pelagophytes)、定鞭藻类(Haptophytes)或硅鞭藻类(Silicoflagellate)。色素化学分类软件CHEMTAX分析表明,藻华原因种对浮游植物总Chl a的贡献在22%~97%。桑沟湾海域藻华原因种的细胞大小和色素组成特征与近年来秦皇岛沿岸海域藻华原因种基本一致,这些藻华事件的一些共同特征,如藻细胞数量高、细胞个体小、But-fuco色素含量高、初夏爆发、对养殖贝类摄食具有抑制效应等,与美国东海岸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的"褐潮"现象非常相似,值得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赤潮 色素 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 海金藻 褐潮 CHEMTAX 抑食金球藻
原文传递
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高瑞华 +1 位作者 宋同文 矫卫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37,共5页
应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面加密观测和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1日在黄海北部~山东半岛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冷温度槽和低空、地面增温产生的不稳定能量是强对流系统形成的条件;中尺度辐合线、中气旋... 应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面加密观测和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1日在黄海北部~山东半岛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冷温度槽和低空、地面增温产生的不稳定能量是强对流系统形成的条件;中尺度辐合线、中气旋、近地层加热不均匀性、海陆风的辐合抬升等促进了强对流天气发生;对流云团的并合加强,产生异乎寻常的能量,是该系统加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云团呈准静止状态是产生暴雨和长时间降雹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传播 冷静止 对流天气过程
下载PDF
福建沿海部分地区织纹螺毒性消长及毒素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罗璇 +2 位作者 王晓杰 李钧 周名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643,共8页
为了解福建沿海织纹螺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06年3月至9月,对福建省涵江、同安和霞浦三地的织纹螺毒性消长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期间每周采样一次,采集的织纹螺经鉴定后,通过小鼠生物测试法... 为了解福建沿海织纹螺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06年3月至9月,对福建省涵江、同安和霞浦三地的织纹螺毒性消长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期间每周采样一次,采集的织纹螺经鉴定后,通过小鼠生物测试法分析其毒性,并选择毒性较高的织纹螺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别对样品中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和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个采样点的织纹螺主要为半褶织纹螺,且均有阳性样品检出,涵江、同安和霞浦的织纹螺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43%和20%。采自福建三地的织纹螺样品总体毒性较低,毒性最高的样品为7月12日采自霞浦的半褶织纹螺,毒性为16.2MU.g-1组织(湿重)。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的毒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不含麻痹性贝毒毒素,但是在样品中检测到了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三脱氧河豚毒素(trideoxy TTX)。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为4.38μg.g-1组织(湿重),依据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计算得到的毒性与小鼠法测试结果基本相当,说明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是导致织纹螺毒性的主要毒素成分。涵江的阳性样品集中出现在3月份,而同安和霞浦的阳性样品则出现了3月份和6,7月份两个高峰时段,说明织纹螺的毒性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和地域特征。因此,建议福建地区在这两个时段加强对织纹螺毒性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毒性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 高效液相色谱 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应用LC-MS联用方法分析青岛近海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细胞中的毒素成分 被引量:10
17
作者 罗璇 周名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1-787,共7页
建立了可用于微量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毒素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析方法,并于2009年4月从青岛近海团岛湾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应用... 建立了可用于微量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毒素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析方法,并于2009年4月从青岛近海团岛湾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应用所建立的LC-MS方法对手工挑取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细胞产毒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精密度,能够对30个鳍藻细胞中的毒素成分进行检测。运用该方法从渐尖鳍藻样品中检测到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 1,DTX1)和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 2,PTX2)等毒素成分,细胞中OA,DTX1和PTX2毒素的含量分别为2.54 pg/cell,4.04 pg/cell和1.73 pg/cell,这是首次对我国近海鳍藻产毒状况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鳍藻 液-质联用
原文传递
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爱峰 韩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3-187,共5页
近年来,欧洲沿海地区频繁出现一种新毒素Azaspiracid(AZA)导致的中毒事件,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对这类新型毒素的毒性及致毒机理还不清楚,缺少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为此,本文对有关AZA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 近年来,欧洲沿海地区频繁出现一种新毒素Azaspiracid(AZA)导致的中毒事件,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对这类新型毒素的毒性及致毒机理还不清楚,缺少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为此,本文对有关AZA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毒性、致毒机理、检测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建议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一新型毒素,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多甲藻酸 原多甲藻 贝类毒素
下载PDF
Acute toxicity of live and decomposing green alga Ulva (Enteromorpha) prolifera to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超 周名江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541-546,共6页
From 2007 to 2009, large-scale blooms of green algae (the so-called "green tides") occurred every summer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In June 2008, huge amounts of floating green algae accumulated along the coa... From 2007 to 2009, large-scale blooms of green algae (the so-called "green tides") occurred every summer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In June 2008, huge amounts of floating green algae accumulated along the coast of Qingdao and led to mass mortality of cultured abalone and sea cucumber. However, the mechanism for the mass mortality of cultured animals remains undetermine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oxic effects of Ulva (Enteromorpha) prolifera, the causative species of gre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during the last three years. The acute toxicity of fresh culture medium and decomposing algal effluent of U. prolifera to the cultured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were tested. It was found that both fresh culture medium and decomposing algal effluent had toxic effects to abalone, and decomposing algal effluent was more toxic than fresh culture medium. The acute toxicity of decomposing algal effluen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ammonia and sulfide presented in the effluent, as well as the hypoxia caused by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tide macroalgal bloom Ulva (Enteromorpha)prolifera acute toxicity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下载PDF
Fe^(3+)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江艳 唐欣昀 +2 位作者 陈晓琳 甘旭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3-656,共4页
为探索Fe3+与赤潮发生的关系,采用模拟生长方法研究了Fe3+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生长的影响。Fe3+是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限制因子,低于0.01μmol·L-1会抑制该藻的生长,在0.01 ̄0.05μmol·L-1时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 为探索Fe3+与赤潮发生的关系,采用模拟生长方法研究了Fe3+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生长的影响。Fe3+是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限制因子,低于0.01μmol·L-1会抑制该藻的生长,在0.01 ̄0.05μmol·L-1时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率与Fe3+浓度成正比关系;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速率μm-Fe=0.2728,Ks-Fe=0.0169μmol·L-1。EDTA是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限制因子,EDTA对于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限制浓度是0.013μmol·L-1,EDTA浓度小于0.013μmol·L-1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EDTA浓度大于0.013μmol·L-1时,赤潮异弯藻的比生长速率与EDTA浓度成正比关系(μ-EDTA=2.0742x-0.0114,r2=0.9248),浓度为0.13μmol·L-1时藻的生长速率接近最大值,赤潮异弯藻的最大生长速率μm-EDTA=0.3114,Ks-EDTA=0.1160μmol·L-1。探讨了不同Fe3+/EDTA比值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Fe3+/EDTA比值为0.2时藻细胞生长速率达到最大,表明比值为0.2时最适合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因此,赤潮异弯藻适合在Fe3+、EDTA浓度分别大于0.05、0.13μmol·L-1、Fe3+/EDTA=0.2的条件下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异弯藻 FE^3+ 生长速率 半饱和常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