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赤壁赋》教学拾零 被引量:1
1
作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12X期85-86,共2页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濒临大川,有感古今,先后创作四篇诗赋,前后两次夜游赤壁。元丰五年农历十月十五的夜晚,有两位朋友来拜访诗人,此时正值深秋,面对"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这一清幽澄澈之美景,苏轼与客人十分...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濒临大川,有感古今,先后创作四篇诗赋,前后两次夜游赤壁。元丰五年农历十月十五的夜晚,有两位朋友来拜访诗人,此时正值深秋,面对"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这一清幽澄澈之美景,苏轼与客人十分开心。嘉宾来访,本当"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小雅·鹿鸣》),然而难就难在"有客无酒",于是大文豪就"归而谋诸妇"。妇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在备课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赤壁赋 不时之须 燕乐 游赤壁 旨酒 诗赋 贬黄州 诗·小雅 霜露 村酿
原文传递
再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2
作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79,共2页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在2013年第12期刊登了鲁彬楠老师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新解》(以下称“鲁”文),“鲁”文认为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但“诗中所写梦境并非真的是诗人梦中的景物,作用也不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在2013年第12期刊登了鲁彬楠老师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新解》(以下称“鲁”文),“鲁”文认为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但“诗中所写梦境并非真的是诗人梦中的景物,作用也不仅限于对现实的反衬”,这首诗其实是“诗人对其先前经历的一个隐射性回忆”,观点独到,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原文传递
诗歌微课的理性追求
3
作者 《中学语文》 2018年第3期106-107,共2页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教与学在形式和内容、方法与路径、目的与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而微课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以其短小精悍,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在微课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从教学的需要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教与学在形式和内容、方法与路径、目的与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而微课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以其短小精悍,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在微课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设计开发了众多有益于教学的微课资源,有收获也有遗憾。我们也从最初的一拥而上、良莠不齐,发展到现在的有限设计、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理性 诗歌 教育领域 设计
下载PDF
作文可否“土”一点
4
作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10X期80-81,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有一类散文作家以故乡的人和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兼具抒情、记事、评论,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初高中教材也选录了很多这样的经典作品,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老舍先生的《想北平》,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选读教材也... 中国现代文学有一类散文作家以故乡的人和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兼具抒情、记事、评论,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初高中教材也选录了很多这样的经典作品,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老舍先生的《想北平》,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选读教材也有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卞之琳的《尺八》等等,可谓不胜枚举。细细想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北平 故都的秋 刘亮程 老舍先生 作文训练 散文作家 现代文学 《故乡》 平凡生活 卞之琳
原文传递
试论课外阅读的软环境建设
5
作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4年第2期34-35,共2页
处于现行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体系中.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被视为一种不务正业.一些经典名著被冠以“闲书”雅号,被束之高阁。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软环境建设 经典名著 评价体系 中学生 试卷
下载PDF
新课改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乡土气息
6
作者 《语文天地》 2013年第12期51-52,共2页
朱永新教授曾经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朱教授所讲的这种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 朱永新教授曾经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朱教授所讲的这种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笔者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作文教学 乡土气息 农村 课改 教育需要 教育工作者 朱永新 教授
下载PDF
乡土,带着作文教学回家
7
作者 《高考》 2015年第5X期136-136,共1页
身处农村中学的纯净天空之下,或许更能体味到作文教学'带月荷锄归'般诗意外衣下包裹的腰酸背痛感,这种痛感恰恰是由'在家'却无视乡土导致的,继而产生'在家'却不能'回家'的尴尬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 身处农村中学的纯净天空之下,或许更能体味到作文教学'带月荷锄归'般诗意外衣下包裹的腰酸背痛感,这种痛感恰恰是由'在家'却无视乡土导致的,继而产生'在家'却不能'回家'的尴尬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回家'一词除却实指之外,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寻觅与皈依,而乡土则是引领作文教学回家的向导。一、乡土自然,解决作文训练的素材之忧。当我们一直苦恼于该如何上好一节或者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作文课时,一个更为严峻的命题摆在我们的身后,它不是'该如何'的问题,而是'想如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中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