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 被引量:37
1
作者 方燕 乔格 张广学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9,共9页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茜草科、兰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植物为主。13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差别很大:在科级水平,球蚜科Adelgidae、纩蚜科Mindaridae和平翅绵蚜科Phloeomyzidae的寄主植物类群比较单一,蚜科Aphididae和瘿绵蚜科Pemphigidae的寄主植物范围最为广泛;在属级水平,各属蚜虫间寄主植物也有明显差异,有143属蚜虫的寄主植物多于2科,其中蚜科的属占多数,蚜属Aphis、瘤蚜属Myzus、长管蚜属Macrosiphum、粗额蚜属Aulacorthum和声蚜属Toxoptera的寄主植物最多,各超过100科290属。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着不同种类的蚜虫,其中16科47属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蚜虫多于14属。蚜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部位丰富多样,可分为7类,分别为叶片、嫩梢、嫩枝、茎、花、根部、果实等。以叶片、茎、嫩枝和嫩梢为蚜虫主要取食部位。平翅绵蚜科主要取食嫩枝、茎和根部,短痣蚜科Anoeciidae主要取食叶片、嫩梢和根部,球蚜科、群蚜科Thelaxidae和毛管蚜科Greenideidae取食叶片、嫩梢、嫩枝和茎等部位,纩蚜科取食叶片、嫩梢、茎和花等部位,大蚜科Lachnidae和斑蚜科Drepanosiphidae除取食叶片、嫩梢、嫩枝、茎等部位外,前者还在根部取食,后者还寄生在果实上,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在除花以外的其它6个部位取食,蚜科、瘿绵蚜科和毛蚜科Chaitophoridae的取食部位最为多样,它们在上述7个部位均可取食。还初步讨论了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蚜虫物种的分化,以及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寄主植物 取食部位 多样性.
下载PDF
蝗总科染色体研究及科级综合比较(直翅目) 被引量:28
2
作者 马恩波 欧晓红 +1 位作者 乔格 郑哲民 《Entomotaxonomia》 CSCD 2000年第1期6-10,共5页
对国际范围内蝗总科染色体研究简史及细胞分类学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 ,并对我国蝗总科细胞分类学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 ,本文根据染色体数目、形态、染色体分组型式、性染色体位置、C带结构特征及异染色质总含量值等多方面... 对国际范围内蝗总科染色体研究简史及细胞分类学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 ,并对我国蝗总科细胞分类学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 ,本文根据染色体数目、形态、染色体分组型式、性染色体位置、C带结构特征及异染色质总含量值等多方面特征对蝗总科 8个科细胞分类学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 :癞蝗科染色体特点明显 ,进化位置独特 ;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相互近缘 ;斑腿蝗科与斑翅蝗科较为相近 ,网翅蝗科与槌角蝗科在染色体多项指标方面具更多相似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总科 细胞分类学 染色体
下载PDF
蚜虫学研究现状与学科发展趋势 被引量:30
3
作者 黄晓磊 乔格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7-1026,共10页
蚜虫由于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如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多样的生活史、卵生或卵胎生、多样化的虫瘿、行为分化等特征,成为众多昆虫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以蚜虫为研究模型可以解决很多重大的生物学问题。综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从... 蚜虫由于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如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多样的生活史、卵生或卵胎生、多样化的虫瘿、行为分化等特征,成为众多昆虫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以蚜虫为研究模型可以解决很多重大的生物学问题。综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蚜虫系统学、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蚜虫生物地理学和多样性、蚜虫生物学和生态学、蚜虫行为学、蚜虫与内共生菌关系以及蚜虫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综述了蚜虫学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蚜虫学研究中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蚜虫学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剑峰 乔格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3-159,共7页
2003年提出的DNA条形编码技术给生物分类研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蚜虫类昆虫具有多型、转主寄生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其形态特征多有特化或退化,因此,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中的应用必将给蚜虫分类学研究... 2003年提出的DNA条形编码技术给生物分类研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蚜虫类昆虫具有多型、转主寄生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其形态特征多有特化或退化,因此,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中的应用必将给蚜虫分类学研究带来巨大的活力。文章总结了国际DNA条形编码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并展望了DNA条形编码在蚜虫类昆虫研究中应用的方向,该研究技术主要用于对蚜虫物种快速准确的鉴定、解决多型性问题、发现隐存分类单元,探讨蚜虫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解释蚜虫地理分布格局和推测近期分化物种的成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类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COⅠ) DNA条形编码 DNA分类 应用
下载PDF
中国蝗总科昆虫科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直翅目:蝗亚目) 被引量:17
5
作者 郑哲民 乔格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76-280,共5页
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2个特征,利用Hennig86程序包,以支序分析探讨了中国蝗总科昆虫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蝗虫类昆虫稳定的分为两大类,即癞蝗类和蝗类,本文建议蝗虫类昆虫分为两个总科较宜。长腹蝗... 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2个特征,利用Hennig86程序包,以支序分析探讨了中国蝗总科昆虫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蝗虫类昆虫稳定的分为两大类,即癞蝗类和蝗类,本文建议蝗虫类昆虫分为两个总科较宜。长腹蝗亚科似归入斑腿蝗亚科更为合理;而皱腹蝗亚科则应提升为独立科。在传统分类系统中,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为1对姐妹群,而支序分析结果表明瘤锥蝗科与癞蝗科为1对姐妹群,它们的祖先与锥头蝗科有着共同的起源。目前,中国分布的蝗虫类昆虫可分为两总科9个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亚目 蝗总科 系统发育 支序分析
下载PDF
中国蚜虫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半翅目,蚜总科)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征 黄晓磊 +1 位作者 姜立云 乔格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91,共15页
研究了蚜虫类昆虫在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基于多年的标本采集记录和已发表文献,建立了中国蚜虫物种数据库和中国蚜虫地理分布数据库。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蚜虫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 研究了蚜虫类昆虫在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基于多年的标本采集记录和已发表文献,建立了中国蚜虫物种数据库和中国蚜虫地理分布数据库。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蚜虫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记录蚜虫类昆虫268属1099种/亚种,其中特有种518种,占中国蚜虫物种总数的47.1%。中国蚜虫的区系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分为9种类型,其中以典型古北种、典型东洋种、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分布的物种为主,同时与新北界、澳洲界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在自然地理区划上,蚜虫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分布多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多于南北两端。基于物种多样性和分布密度,确定了蚜虫在中国的5个多样性中心,即甘南山地、横断山区、天山山地、东部平原和台湾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蚜虫类 物种多样性 分布 中国
下载PDF
蚜虫新型预警网络的构建及其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乔格 秦启联 +8 位作者 梁红斌 曹雅忠 许国庆 高占林 徐伟钧 武予清 李学军 赵章武 成新跃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96-1601,共6页
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项目组在我国大豆和小麦主产区进行了蚜虫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构建了基于吸虫塔的蚜虫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在蚜虫基础生物学研究、天敌资源普查及其控蚜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多项以生... 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项目组在我国大豆和小麦主产区进行了蚜虫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构建了基于吸虫塔的蚜虫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在蚜虫基础生物学研究、天敌资源普查及其控蚜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多项以生物防治为主体的蚜虫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天敌人工助迁、人工饲养天敌释放、作物邻间作措施、物理防控、隐蔽性施药等。相关技术措施在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大豆蚜、麦蚜为害严重的大豆产区和小麦主产区共建立了4个规模较大的试验示范区,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吸虫塔 预警 绿色防控
原文传递
福建省蚜虫类昆虫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冯磊 黄晓磊 乔格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66-674,共9页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方式和寄生部位等角度探讨了福建省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福建省蚜虫已知 9科 80属 16 4种 ,东洋区种类占明显优势 ;寄主植物种类繁多 ,涉及6 0科 15 8属 ;寄生方式为 ...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方式和寄生部位等角度探讨了福建省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福建省蚜虫已知 9科 80属 16 4种 ,东洋区种类占明显优势 ;寄主植物种类繁多 ,涉及6 0科 15 8属 ;寄生方式为 3种 ,不形成虫瘿、形成虫瘿和形成伪虫瘿 ;寄生部位多样化 ,以叶片、茎、嫩尖、嫩枝为主要寄生部位。福建省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决定了福建省蚜虫类物种多样性特点 ,很好的反映了蚜虫和其寄主植物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部位 蚜虫类 寄主植物 虫瘿 成虫 寄生方式 嫩枝 东洋区 昆虫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台湾与大陆蚜虫区系的相似性分析和历史渊源 被引量:18
9
作者 黄晓磊 冯磊 乔格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4-201,共8页
文章以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 31省的蚜虫区系组成进行了相似性量化比较 ,结果显示古北界省份和东洋界省份明显聚于不同分支中 ;西藏单独成为一支 ;台湾与福建首先聚合在一起再与四川、浙江聚合 ,然后才与华南区其它省份相聚 ,这表明台湾... 文章以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 31省的蚜虫区系组成进行了相似性量化比较 ,结果显示古北界省份和东洋界省份明显聚于不同分支中 ;西藏单独成为一支 ;台湾与福建首先聚合在一起再与四川、浙江聚合 ,然后才与华南区其它省份相聚 ,这表明台湾和福建的蚜虫区系关系最近 ,而与华南区各省的关系较远。通过对台湾和福建省蚜虫区系进一步比较 ,发现两者在属级阶元上有很高的相似性 ,而在种级水平保留了各自的独特性 ,可见台湾和福建的蚜虫区系有密切的历史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分布 中国 大陆地区 台湾省 蚜虫 相似性分析
下载PDF
新疆蚜虫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彦青 乔格 廉振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7,共8页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和寄生部位等角度系统研究了新疆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共发现蚜虫5科57属183种,寄主植物55科192属。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蚜科均有绝对优势,分别占新疆所有属数和种数的64.90%和65.60%。结果表明,新疆...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和寄生部位等角度系统研究了新疆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共发现蚜虫5科57属183种,寄主植物55科192属。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蚜科均有绝对优势,分别占新疆所有属数和种数的64.90%和65.60%。结果表明,新疆蚜虫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和经度梯度性,这与天山山脉在新疆的地理位置和走向是紧密相关的。另外,受植被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新疆蚜虫还具有明显的岛屿状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物种多样性 新疆.
下载PDF
甘肃省蚜虫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任珊珊 乔格 张广学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1-227,共7页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部位、动物地理区系的角度探讨了甘肃省蚜虫类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甘肃省蚜虫种类丰富 ,已知 9科 90属 2 2 0种 ;分布在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华中区和西南区 ,其...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部位、动物地理区系的角度探讨了甘肃省蚜虫类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甘肃省蚜虫种类丰富 ,已知 9科 90属 2 2 0种 ;分布在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华中区和西南区 ,其中华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的种类最为丰富 ,因此甘肃省蚜虫区系以古北界成分为主 ;寄主植物种类繁多 ,已知有 46科 111属 ;寄生部位多样化 ,以叶片和茎为主要为害部位。另外就甘肃省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蚜虫类 物种多样性 寄主植物 蚜虫区系 系统分类
下载PDF
基于吸虫塔(Suction Trap)的蚜虫测报预警网络的构建 被引量:14
12
作者 苗麟 郑建峰 +9 位作者 程清泉 贾占录 王红托 梁红斌 张寰 李瑄 张继红 姜立云 秦启联 乔格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74-1878,共5页
吸虫塔(suction trap)是用来监测麦类蚜虫和大豆蚜Aphis glycines迁飞种群动态的大型植保测报设备,在欧洲和北美洲已经呈网络安装分布,为蚜虫的预警和防控提供重要依据。作者借鉴欧美吸虫塔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设计并生产了符合我国地域... 吸虫塔(suction trap)是用来监测麦类蚜虫和大豆蚜Aphis glycines迁飞种群动态的大型植保测报设备,在欧洲和北美洲已经呈网络安装分布,为蚜虫的预警和防控提供重要依据。作者借鉴欧美吸虫塔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设计并生产了符合我国地域特征的吸虫塔设备,在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等地布点安装了21台,用于监控我国麦类蚜虫和大豆蚜的迁飞动态,初步形成覆盖我国小麦主产区和大豆主产区的吸虫塔网络系统。此吸虫塔总高8.8m,由底部轴流风机运转产生的负压在塔顶部形成吸力,将迁飞经附近的小型昆虫吸入塔管,最后落入下部的样品收集瓶中,以此获得其迁飞的动态数据。吸虫塔网络的构建和完善,不仅为麦类蚜虫和大豆蚜的监控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其它小型迁飞性昆虫监测、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虫塔 网络 监测 预警
原文传递
瘿绵蚜科虫瘿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合彩 乔格 张广学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4,共7页
是否形成虫瘿及虫瘿的位置、形态等是蚜虫生物学的重要特征。本文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形成虫瘿的寄主植物、虫瘿的类型、虫瘿着生的部位和虫瘿的形态结构4方面对瘿绵蚜的虫瘿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科蚜虫的... 是否形成虫瘿及虫瘿的位置、形态等是蚜虫生物学的重要特征。本文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形成虫瘿的寄主植物、虫瘿的类型、虫瘿着生的部位和虫瘿的形态结构4方面对瘿绵蚜的虫瘿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科蚜虫的虫瘿在类型上有虫瘿和伪虫瘿之别;在着生部位上,有叶片、侧脉、主脉、叶柄、复叶总轴、嫩枝等不同部位;就虫瘿而言,在形状上有尖椒状、鸡冠状、袋状、球状、黄瓜状、枫叶状和倍花状之分,在结构上有单室和多室两类。同时,基于系统分类及虫瘿多样性研究的结果,初步探讨了瘿绵蚜科虫瘿的演化,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虫瘿演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瘿绵蚜科 蚜虫 虫瘿 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斑蚜科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 被引量:11
14
作者 乔格 徐晓群 +2 位作者 屈延华 张广学 雷富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6-427,共12页
从分类群的多样性、寄主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多样性 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中国斑蚜科蚜虫的物种多样性。分类群的多样性从亚科、属和种 3个不同阶元进行了描述。寄主植物的多样性体现在 :不同蚜虫类群寄主植物的丰富度 ,其中角斑蚜亚科的... 从分类群的多样性、寄主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多样性 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中国斑蚜科蚜虫的物种多样性。分类群的多样性从亚科、属和种 3个不同阶元进行了描述。寄主植物的多样性体现在 :不同蚜虫类群寄主植物的丰富度 ,其中角斑蚜亚科的寄主最为丰富 ,包括 14个科的植物 ;同类寄主植物上取食蚜虫的多样性 ,其中桦木科植物上有 15个属的蚜虫取食。在地理分布上 ,斑蚜科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古北界的 4个区和东洋界的 3个区 ,以古北界的成分占优势 ;而且华北区种类最为丰富 ,其次为东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蒙新区。属的分布类型可分为 12种 ,分别为中国特有分布型、东亚特有分布型、古北界特有分布型、东洋界特有分布型、全北界分布型、全北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全北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古北界、东洋界和非洲界共有分布型、东洋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及东洋界、非洲界和澳洲界共有分布型 ,其中以东亚特有分布型为最丰富 ,有 10个属 ;其次为全北界分布型 ,有 7个属 ,同时中国的特有成分也相当高 ,涉及 6个属。纵观整个中国斑蚜科属级阶元的分布类型 ,中国的斑蚜科以全北界成分为主 ,其次为东洋界成分。斑蚜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由东向西 ,种类越来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斑蚜科 物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 同翅目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和发表:进展和建议 被引量:13
15
作者 黄晓磊 乔格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3-301,共9页
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实践、自然资源管理及科学决策等越来越依赖于大量数据的共享和整合。虽然关于数据共享的呼吁和实践越来越多,但很多科学家仍然主动或被动地拒绝共享数据。关于数据共享,现实中存在一些认知和技术上的障碍,比如科... 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实践、自然资源管理及科学决策等越来越依赖于大量数据的共享和整合。虽然关于数据共享的呼吁和实践越来越多,但很多科学家仍然主动或被动地拒绝共享数据。关于数据共享,现实中存在一些认知和技术上的障碍,比如科学家不愿意共享数据,担心同行竞争,认为缺少足够的回报,不熟悉相关数据保存机构,缺少简便的数据提交工具,没有足够时间和经费等。解决这些问题及改善共享文化的关键在于使共享者获得适当的回报(比如数据引用)。基于同行评审的数据发表被认为不但能够为生产、管理和共享数据的科学家提供一种激励机制,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数据再利用。因而,数据发表作为数据共享的方式之一,近来引起了较多关注,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出现了专门发表数据论文的期刊。在采取数据论文的模式上,数据保存机构和科技期刊采用联合数据政策在促进数据共享方面可能更具可行性。本文总结了数据共享和发表方面的进展,讨论了数据论文能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数据共享,以及数据共享和数据发表的关系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个体科学家应努力践行数据共享;(2)使用DOI号解决数据所有权和数据引用的问题;(3)科技期刊和数据保存机构联合采用更加合理和严格的数据保存政策;(4)资助机构和研究单位应当在数据共享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发表 数据论文 数据期刊 科学政策 可重复性 生态学 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生物样本保:护生的物重多要样支性撑研究与 被引量:12
16
作者 贺鹏 陈军 +2 位作者 孔宏智 蔡磊 乔格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5-435,共11页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本 生物多样性 生物标本馆
原文传递
蚜虫类昆虫生物学特性及蚜虫学研究现状(2)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晓磊 乔格 《生物学通报》 2005年第12期5-6,共2页
关键词 蚜虫类 生物学特性 现状 昆虫 蚜虫种类 18世纪 系统分类 分类学 and
下载PDF
蚜虫类昆虫生物学特性及蚜虫学研究现状(1)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晓磊 乔格 《生物学通报》 2005年第11期5-7,共3页
从形态特征、生活周期、食性、行为等角度系统介绍了蚜虫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并从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分子系统学、行为学等方面报道了蚜虫学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 蚜虫类 生活周期 分子系统学 生物地理学 行为学 生物学特性 现状 昆虫 系统分类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侧棘斑蚜属(蚜科,角斑蚜亚科)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乔格 屈延华 +1 位作者 张广学 雷富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用GIS技术研究斑蚜科侧棘斑蚜属Tuberculatus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种类以县级行政单元转换地理坐标与动物地理区划图叠加后产生蚜虫地理分布图。结果显示出这个属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东部 (中国南... 用GIS技术研究斑蚜科侧棘斑蚜属Tuberculatus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种类以县级行政单元转换地理坐标与动物地理区划图叠加后产生蚜虫地理分布图。结果显示出这个属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东部 (中国南部和东部 )。根据地理分布图及有关统计分析 ,认为东北区南部 -华北区北部和华中区南部—东南部是这个属在中国的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特有中心。同时 ,利用寄主植物的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侧棘斑蚜属 蚜科 角斑蚜亚科 地理分布
下载PDF
竹类植物叶片上八种蚜虫的形态变异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方燕 乔格 张广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1001,共11页
选取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上的3科6属共8种蚜虫,即居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Takahashi、小舞蚜Astegopteryx minuta(van der Goot)、居竹坚蚜Cerataphis bambusifoliaeTakahashi、林栖粉角蚜Ceratovacuna silvestrii(Takahashi... 选取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上的3科6属共8种蚜虫,即居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Takahashi、小舞蚜Astegopteryx minuta(van der Goot)、居竹坚蚜Cerataphis bambusifoliaeTakahashi、林栖粉角蚜Ceratovacuna silvestrii(Takahashi)、塔毛角蚜Chaitoregma tattakana(Takahashi)、竹色蚜Melanaphis bambusae(Fullaway)、竹纵斑蚜Takecallisarundinariae(Essig)和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 taiwanus(Takahashi),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34个形态特征;统计比较了28个形态特征在种内的变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形态特征,每两两特征对应统计作图,标出每种蚜虫的95%椭圆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形、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的科间有较大差别,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在科间有较高的趋同性;在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其中喙末端(CV=3.73%~7.59%)、跗节Ⅰ(CV=4.16%~12.05%)、跗节Ⅱ(CV=3.10%~8.39%)和爪(CV=2.60%~11.68%)的变异都很小。主成分分析筛选的第一主成分为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不同的椭圆区间范围提示这些特征组合基本处于稳定的范围内。与蚜虫的取食行为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如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等在不同类群间存在显著的相似性,暗示了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的蚜虫在这些形态特征上的趋同适应。最后结合蚜虫的生物学信息,初步探讨了形态适应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寄主植物 竹类 形态特征 形态适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