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钾对我国甘薯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卞倩倩 王雁楠 +5 位作者 陈金金 乔守 胡琳琳 尹雨萌 杨晓平 杨育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09-1519,共11页
【目的】甘薯是喜钾作物,合理施用钾肥对甘薯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整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定量分析施钾对我国甘薯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数据来自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甘薯钾肥田间试... 【目的】甘薯是喜钾作物,合理施用钾肥对甘薯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整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定量分析施钾对我国甘薯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数据来自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甘薯钾肥田间试验的论文,共采集到548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我国甘薯施钾产量效应以及对不同因素的响应,并探究不同施钾量对甘薯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与不施钾相比,施钾使我国甘薯产量显著增加18.0%。对照组产量水平显著影响甘薯施钾增产效果,随对照组产量的提高,施钾的增产效应逐渐降低;在低和中对照组产量水平(≤25 t/hm^(2)和25~35 t/hm^(2))下,最优施钾量分别为225~300和300~375 kg/hm^(2),而在高对照组产量水平(>35 t/hm^(2))下,不同施钾量之间的增产效应没有明显差异。土壤条件是影响甘薯施钾增产效应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施钾增产效应具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全氮含量>1 g/kg、有效磷含量10~20 mg/kg和速效钾含量≤50 mg/kg时,施钾的增产效应最明显;在不同土壤速效钾(AK)含量下,施钾的增产效应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AK≤50 mg/kg时,施钾量为225~300 kg/hm^(2)增产效应最好,当AK在50~100 mg/kg时,施钾量为300~375 kg/hm^(2)有更好的增产效应,当AK>100 mg/kg,施钾效果不稳定。对于钾素平衡来说,甘薯秸秆不还田时,施钾量>225 kg/hm^(2)可以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当秸秆还田时,施钾量>75 kg/hm^(2)能更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结论】施钾对提升我国甘薯产量有重要作用,施钾效果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密切相关,而施钾水平也影响土壤钾素平衡。因此,在甘薯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因素,确定适宜的施钾方案,以促进甘薯增产并改善土壤钾素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施钾量 基础产量 产量效应 土壤钾素平衡 META分析
下载PDF
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揭示遮阴胁迫下甘薯的代谢响应途径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雁楠 陈金金 +9 位作者 卞倩倩 胡琳琳 张莉 尹雨萌 乔守 曹郭郑 康志河 赵国瑞 杨国红 杨育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85-1798,共14页
甘薯是喜光作物,但其在套种栽培模式中一般处于低位被遮阴,大田生长中后期也时常面临阴雨寡照天气而影响块根干物质积累,因此,解析甘薯在遮阴胁迫下的代谢响应途径可为其耐荫性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甘薯品种郑红23号进行透光... 甘薯是喜光作物,但其在套种栽培模式中一般处于低位被遮阴,大田生长中后期也时常面临阴雨寡照天气而影响块根干物质积累,因此,解析甘薯在遮阴胁迫下的代谢响应途径可为其耐荫性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甘薯品种郑红23号进行透光率50%的遮阴胁迫15 d后发现,遮阴胁迫下郑红23号的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较自然光照下均显著提高;叶绿素光系统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和光合性能综合指数(PIABS)在遮阴胁迫下均显著下降;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显著降低,SOD酶和POD酶活性则显著提高;此外,遮阴胁迫显著提高了郑红23号的蔓长和比叶面积,根鲜重则显著降低。对遮阴胁迫和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叶片组织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主要共同富集于苯丙素合成途径、糖代谢相关途径、鞘脂代谢途径和精氨酸合成途径。苯丙素合成途径富集到的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多数为POD酶家族基因,说明遮阴胁迫触发了甘薯的ROS活性氧清除系统。同时,遮阴胁迫降低了甘薯植株的糖代谢水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淀粉合成与降解均受到抑制,块根膨大受阻。而鞘脂及精氨酸代谢途径则可能通过提高生物膜的稳定性以及增加多胺类抗逆因子的合成底物来使植株更好地适应遮阴胁迫。以上结果为理解遮阴胁迫下甘薯的代谢响应途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遮阴胁迫 转录组 代谢组 响应途径
下载PDF
水稻内颖畸形或缺失基因OsAPP1的图位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晓东 李飞 +9 位作者 李丹阳 刘灵芝 乔守 孙红正 李俊周 张静 彭廷 谭金芳 杜彦修 赵全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6-426,共11页
在育种基地材料中发现一株内颖畸形或缺失(abnormal or absent palea)突变体,将其命名为app1。该突变体在营养生长时期发育正常,但抽穗后突变体表现出内颖畸形(比外稃短导致颖壳不闭合,或者出现两个内稃)或缺失,其花粉育性为55.52%,结... 在育种基地材料中发现一株内颖畸形或缺失(abnormal or absent palea)突变体,将其命名为app1。该突变体在营养生长时期发育正常,但抽穗后突变体表现出内颖畸形(比外稃短导致颖壳不闭合,或者出现两个内稃)或缺失,其花粉育性为55.52%,结实率为6.48%,千粒重为10.811 g,种子发芽率为55.21%。以突变体app1与日本晴杂交构建了F1和F2群体,F1颖壳表型正常,F2群体出现内颖畸形和正常表型分离,内颖正常和突变表型分离比例为3∶1,表明app1内颖突变表型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以F2为分离群体,将app1精细定位于第3染色体上,位于分子标记ID4231和ID4246之间,遗传距离1.3 cM,对应物理距离为13.2 kb。该区段内完全包含1个开放阅读框,包含两个部分开放阅读框,经过测序分析发现候选基因LOC_Os03g11614启动子区发生点突变和245 bp缺失,qRT-PCR分析证实LOC_Os03g11614为OsAPP1基因。已有报道LOC_Os03g11614编码OsMADS1,是调控水稻花器官发育的重要明星基因,其不同位置的突变可以导致叶状颖壳和不育、以及控制籽粒大小。与3000份水稻种子资源SNP/Indel变异类型对比分析发现,突变体app1启动子的突变完全不同于现已OsMADS1研究报道突变类型,且与数据库中的自然突变类型多数不同。因此,本研究发现的app1突变体,是以往报道中从未出现的OsMADS1启动子发生突变的新型突变,且该类突变导致了其降低表达量,并产生了不同于前人研究的新表型,这为深入研究OsMADS1基因在水稻花器官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定位 图位克隆 内颖畸形或缺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