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云岩石粉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梅世龙 王石磊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4-100,共7页
为研究白云岩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单掺白云岩石粉等质量取代10%、15%、20%和30%水泥和复掺白云岩石粉-粉煤灰等质量取代20%水泥的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坍落度、扩展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并测... 为研究白云岩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单掺白云岩石粉等质量取代10%、15%、20%和30%水泥和复掺白云岩石粉-粉煤灰等质量取代20%水泥的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坍落度、扩展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并测定其折压比和拉压比。试验结果表明:坍落度和扩展度随石粉掺量增加呈先减后增的趋势,20%掺量时最低;石粉加入会降低抗压强度,15%掺量时强度损失约10%,峰值抗折强度对应石粉掺量为15%;掺量从10%到20%时,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劈拉强度会增大,且折压比、拉压比变大;与单掺比,1∶3复掺白云岩石粉-粉煤灰能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并能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1∶1复掺能改善混凝土弹性模量。可见,白云岩石粉掺量在10%~15%之间,复掺比例为1∶3时,混凝土力学性能综合表现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石粉 石粉混凝土 力学性能试验 弹性模量
下载PDF
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产玉米生理效应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3 位作者 吴淑华 李俊虎 王燕 戈大庆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取了胺鲜酯、吲哚丁酸、萘乙酸、乙烯利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用及其配合使用,研究了其对高产玉米的调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胺鲜酯7~8叶期喷施有效成分4.5 g.hm-2以及与吲哚丁酸和萘乙酸(质量比1:1,用量为4.5 g.h...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取了胺鲜酯、吲哚丁酸、萘乙酸、乙烯利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用及其配合使用,研究了其对高产玉米的调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胺鲜酯7~8叶期喷施有效成分4.5 g.hm-2以及与吲哚丁酸和萘乙酸(质量比1:1,用量为4.5 g.hm-2,于4~5叶期叶面喷施)混用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茎秆粗度,起到一定的抗倒伏作用,并且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的根系活力、穗位叶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增产作用显著,优于其它处理;吲哚丁酸和萘乙酸于4~5叶期叶面喷施,提高了植株大口期、吐丝期的根系活力,分别比对照增加16.5%和6.7%,在植株灌浆期和腊熟期则低于对照;乙烯利处理降低了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增加了茎秆粗度,起到了抗倒伏作用,但籽粒产量低于对照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植物生长调节剂 胺鲜酯 生理效应 产量
下载PDF
胺鲜酯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及叶片光合羧化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2 位作者 吴淑华 张吉旺 刘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558-2564,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高产玉米新品种登海661为材料,研究了拔节期叶面喷施10、20和40 mg.L-1的胺鲜酯(DA-6)对玉米叶片光合羧化酶、保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胺鲜酯各处理玉米分别比对照(含有表面活性剂和水)增产10.0%(10 mg...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高产玉米新品种登海661为材料,研究了拔节期叶面喷施10、20和40 mg.L-1的胺鲜酯(DA-6)对玉米叶片光合羧化酶、保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胺鲜酯各处理玉米分别比对照(含有表面活性剂和水)增产10.0%(10 mg.L-1)、8.9%(20 mg.L-1)和9.4%(40 mg.L-1),增产效果显著,但各浓度间差异不显著.胺鲜酯处理后,花后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均显著上升(P<0.05),且对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与对照相比,胺鲜酯处理后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叶片SOD、CAT、POD和GSTs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CAT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余生理指标各浓度间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胺鲜酯 产量 光合羧化酶 保护酶
原文传递
胺鲜酯对高产玉米的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5 位作者 吴淑华 王燕 李俊虎 戈大庆 张吉旺 刘鹏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37,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在高产玉米新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对植株的生理调控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胺鲜酯各时期处理显著增加了茎秆粗度,提高了植株根系活力、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在高产玉米新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对植株的生理调控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胺鲜酯各时期处理显著增加了茎秆粗度,提高了植株根系活力、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在植株开花期至灌浆期提高幅度最大。7~8叶期喷雾处理调控作用最佳,可减少雌穗秃尖长度,增加行粒数,对子粒产量的增产幅度达13.0%,增产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理调控 增产作用
原文传递
6种植物源杀虫剂对黄纹竹斑蛾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3
5
作者 《世界竹藤通讯》 2017年第2期20-25,共6页
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防治措施,黄纹竹斑蛾已成为危害毛竹叶片的主要害虫。为探索有效控制黄纹竹斑蛾危害的无公害防治措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6种植物源杀虫剂:0.5%藜芦碱可溶性液、1%苦皮藤素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 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防治措施,黄纹竹斑蛾已成为危害毛竹叶片的主要害虫。为探索有效控制黄纹竹斑蛾危害的无公害防治措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6种植物源杀虫剂:0.5%藜芦碱可溶性液、1%苦皮藤素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可溶液和1.1%苦参碱粉剂对黄纹竹斑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其中前5种药剂采用喷烟技术施药,后一种药剂采用喷粉技术施药。结果表明:施药后3 d,6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0.5%藜芦碱可溶性液、1%苦皮藤素可溶液和4%鱼藤酮乳油的田间最佳用药浓度是原药与0号柴油容积比为1:40,用药量为1 200 mL/hm^2;1.5%苦参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可溶液田间最佳用药浓度是原药与0号柴油容积比为1:9,用药量为800 mL/hm^2;1.1%苦参碱粉剂田间最佳用药量为22.5 kg/hm^2。上述6种植物源杀虫剂均可作为无公害防治黄纹竹斑蛾幼虫的药剂,在黄纹竹斑蛾幼虫危害时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纹竹斑蛾 植物源杀虫剂 毛竹 最佳用药量 无公害防治
下载PDF
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玉米幼苗生长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房锋 +3 位作者 纪春涛 吴淑华 张鹏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8-103,共6页
以室内沙培法,测定了3种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吡虫啉.戊唑醇(5%+0.4%)种衣剂(药种比为1∶100)处理山农饲玉7号后,幼苗期株高、初生根长和鲜重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68cm、2.44cm和0.17g,比毒死蜱.戊唑醇.福美... 以室内沙培法,测定了3种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吡虫啉.戊唑醇(5%+0.4%)种衣剂(药种比为1∶100)处理山农饲玉7号后,幼苗期株高、初生根长和鲜重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68cm、2.44cm和0.17g,比毒死蜱.戊唑醇.福美双(5%+0.3%+15%)种衣剂作用明显,克百威.福美双.三唑酮(7%+7%+1%)种衣剂对其则有抑制作用。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戊唑醇种衣剂处理使幼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抗病性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了47.1%和100.2%,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提高了59.5%和58.6%,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54.0%和26.2%,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表明:5.4%吡.戊种衣剂在试验剂量下能够显著提高山农饲玉7号幼苗期多种抗逆防病相关酶活性,对幼苗生长促进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玉米 种衣剂 幼苗生长发育 抗病性相关酶
下载PDF
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与其他4种药剂的敏感性比较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宝燕 栾炳辉 +4 位作者 石洁 汪少丽 田园园 王英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9-966,共8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胶东地区52株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了水杨肟酸(SHAM)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比较了吡唑醚菌酯与...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胶东地区52株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了水杨肟酸(SHAM)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比较了吡唑醚菌酯与其他4种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毒力。结果显示:添加SHAM (20μg/mL)能够显著提高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F=5.501 7,P=0.038 8),与吡唑醚菌酯单独作用相比,添加SHAM后吡唑醚菌酯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毒力提高了1.17倍。供试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整体仍表现为敏感,EC50值在0.176~6.012μg/mL之间,平均值为(2.826±1.670)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且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2.826±1.670)μg/mL作为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相对敏感基线。戊唑醇、福美双、代森锰锌及多菌灵对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在0.364~16.873、5.236~25.562、15.912~84.778和1.819~568.690μg/mL之间,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对戊唑醇的相当,显著高于对福美双、代森锰锌和多菌灵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控葡萄白腐病的药剂选择及合理轮换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白腐病菌 吡唑醚菌酯 水杨肟酸 敏感性 敏感基线 戊唑醇 多菌灵
下载PDF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军 程学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1年第11期22-25,共4页
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建设经历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思想,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信息化 个性化
下载PDF
四肢恶性肿瘤的保留肢体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9
作者 夏精武 邹云文 +1 位作者 季爱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15-218,共4页
1974年11月~1993年12月,对经病理证实的110例四肢恶性肿瘤,做保留肢体的手术治疗。其中42例肿瘤局限于软组织内,采用肿瘤彻底切除后,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皮瓣或肌皮瓣修复。51例肿瘤局限于骨组织内,手术切除... 1974年11月~1993年12月,对经病理证实的110例四肢恶性肿瘤,做保留肢体的手术治疗。其中42例肿瘤局限于软组织内,采用肿瘤彻底切除后,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皮瓣或肌皮瓣修复。51例肿瘤局限于骨组织内,手术切除后的骨缺损,采用自体长骨植骨,吻合血管的骨移植术,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及人工假体置换术等多种形式来替代。骨愈合时间为2.5~3.5个月。对17例病变累及骨及软组织的,施行短缩肢体的瘤段切除术。经2~9年随访共有53例生存,生存率为48.2%。讨论了保留肢体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各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及肿瘤切除时需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肿瘤 外科手术 肢体保留
下载PDF
3种种衣剂对玉米种子保护作用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房锋 纪春涛 +4 位作者 吴淑华 王燕 李俊虎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11期38-42,共5页
采用室内沙培、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幼苗的安全性、病害防治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戊唑醇5.4%种衣剂(药种比为1∶100)对山农饲玉7号幼苗期株高、初生根长和分蘖较其他2个种衣剂有显著促... 采用室内沙培、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种衣剂对山农饲玉7号幼苗的安全性、病害防治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戊唑醇5.4%种衣剂(药种比为1∶100)对山农饲玉7号幼苗期株高、初生根长和分蘖较其他2个种衣剂有显著促进作用。吡虫啉·戊唑醇5.4%种衣剂(药种比为1∶50、1∶100)对粗缩病和纹枯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3.5%、87.1%、80.0%、71.7%。测产结果进一步证明,吡虫啉·戊唑醇5.4%种衣剂处理平均产量达6891.9kg,增产率达11.5%,显著高于其他2个种衣剂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衣剂 饲玉7号 幼苗安全性 产量影响
下载PDF
噻唑膦对冬暖式大棚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纪春涛 +3 位作者 房锋 张鹏 吴淑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7-140,共4页
采用冬暖大棚土壤施药,研究了噻唑膦在田间条件下对蔬菜大棚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噻唑膦对土壤脲酶的影响较明显,各剂量处理均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对蔗糖酶以抑制作用为主,各剂量处理均表现为激活-... 采用冬暖大棚土壤施药,研究了噻唑膦在田间条件下对蔬菜大棚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噻唑膦对土壤脲酶的影响较明显,各剂量处理均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对蔗糖酶以抑制作用为主,各剂量处理均表现为激活-抑制作用;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相对较小,低剂量(10%颗粒剂有效成分含量2.25、3.00kg/hm2)表现为激活作用,高剂量(6.00kg/hm2)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激活或抑制作用均不显著。施药50d后,大棚土壤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都能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膦 脲酶 蔗糖酶 过氧化氢酶 酶活性
下载PDF
戊唑醇不同处理方式对夏玉米褐斑病空间分布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俊虎 +3 位作者 王燕 戈大庆 吴淑华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3-535,542,共4页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戊唑醇拌种(有效成分1g/kg种子)和5~9叶期喷雾(193.5ga.i./hm2)等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褐斑病发生的空间分布影响、防效和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戊唑醇在玉米5~9叶期喷雾处理能有效抑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发病...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戊唑醇拌种(有效成分1g/kg种子)和5~9叶期喷雾(193.5ga.i./hm2)等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褐斑病发生的空间分布影响、防效和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戊唑醇在玉米5~9叶期喷雾处理能有效抑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发病叶片均控制在第5展开叶内,控制效果显著好于拌种处理,尤其是8叶期喷雾处理防效达94.2%,处理小区玉米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达33.2%,可见8叶期为防治玉米褐斑病的最佳用药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玉米褐斑病 施药方式 空间分布 产量
原文传递
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9
13
作者 邹云雯 夏精武 +3 位作者 胡有谷 赵振久 季爱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0-92,共3页
自1980年2月~1989年3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共3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20例,恶性19例。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22例,髂骨移植6例;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4例,髂骨移植7例。术后随访时间2~... 自1980年2月~1989年3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共3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20例,恶性19例。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22例,髂骨移植6例;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4例,髂骨移植7例。术后随访时间2~9年。结果成功37例,恶性骨肿瘤术后局部复发行截肢1例,肺转移死亡1例,成功率为94.8%。骨愈合时间较传统的骨移植缩短,平均为2.8个月。恶性骨肿瘤术后两年以上无瘤存活率达8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骨缺损 显微外科手术 四肢
原文传递
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的敏感基线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宝燕 石洁 +2 位作者 田园园 王英姿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4-780,共7页
为明确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抑霉唑的敏感性及抑霉唑与常规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等杀菌剂的敏感性,并通过分析抑霉唑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福美双、多菌灵、... 为明确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抑霉唑的敏感性及抑霉唑与常规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等杀菌剂的敏感性,并通过分析抑霉唑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毒力的相关性,判断抑霉唑与各药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69株葡萄白腐病菌菌株对抑霉唑的EC50在0.13~55.53μg/mL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427.15倍;其频数分布图呈多峰曲线,第一主峰内EC50平均值为6.34μg/mL,可作为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的敏感基线。与敏感基线相比,田间已出现抑霉唑低抗菌株,占检测总株数的8.70%,未检测到中、高抗菌株。选择3个抗性菌株连续继代培养10代后,其对抑霉唑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说明其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抑霉唑EC50对数值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的EC50对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9、-0.143、-0.089、-0.268和0.159,说明抑霉唑与戊唑醇存在一定的交互抗性,但与其他4种药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表明抑霉唑可用于胶东地区田间葡萄白腐病的有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白腐病菌 抑霉唑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原文传递
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与肝脏合成功能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3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与肝脏合成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1月~6月收治的肝硬化确诊病例148例,检测胆碱酯酶(CHE)、总胆固醇(CHO)、前白蛋白(PA)。分析CHE、CHO、PA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积分法)的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与肝脏合成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1月~6月收治的肝硬化确诊病例148例,检测胆碱酯酶(CHE)、总胆固醇(CHO)、前白蛋白(PA)。分析CHE、CHO、PA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积分法)的关系。结果血清CHE、CHO、PA水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降低,A、B、C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与肝脏合成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以将血清CHE、CHO、PA作为评价肝脏功能的补充指标,以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碱酯酶 总胆固醇 前白蛋白 Child—Pugh分级
下载PDF
2,4-滴异辛酯·莠去津51%悬浮剂防除夏玉米田杂草药效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淑华 张兰云 +4 位作者 房锋 纪春涛 张鹏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9期35-37,共3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田播后芽前使用2,4-滴异辛酯·莠去津51%悬浮剂50~70g/667m2,对夏玉米田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并且有较长的持效期,对夏玉米生长安全。
关键词 2 4-滴异辛酯 莠去津 夏玉米 除草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超薄磨耗层技术 被引量:8
17
作者 薛忠军 《中国公路》 2017年第10期48-51,共4页
超薄磨耗层是一种高性能的沥青路面薄层,厚度在1.5厘米至2.5厘米(是常用上面层厚度的1/3),能够解决路面裂缝、松散、轻微车辙等病害,处理路面渗水、路表贫油、老化、抗滑性能降低等问题。该技术可以用于沥青路面养护或新建路面表层,... 超薄磨耗层是一种高性能的沥青路面薄层,厚度在1.5厘米至2.5厘米(是常用上面层厚度的1/3),能够解决路面裂缝、松散、轻微车辙等病害,处理路面渗水、路表贫油、老化、抗滑性能降低等问题。该技术可以用于沥青路面养护或新建路面表层,具有厚度薄、耗材少、施工快、耐久性强、养护效果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耗层 技术 超薄 沥青路面养护 面层厚度 性能降低 路面裂缝 耐久性
下载PDF
高产夏玉米褐斑病产量损失模型及损失机理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淑华 +3 位作者 李俊虎 张吉旺 刘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0-726,共7页
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定点标记不同褐斑病病级植株的方法,形成玉米褐斑病不同发病程度的21个小组,利用DP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玉米单穗质量和百粒重的损失估计模型.结果表明:玉米百粒重损失模型为Y=-4.012+0.377X1-0.228X2+... 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定点标记不同褐斑病病级植株的方法,形成玉米褐斑病不同发病程度的21个小组,利用DP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玉米单穗质量和百粒重的损失估计模型.结果表明:玉米百粒重损失模型为Y=-4.012+0.377X1-0.228X2+0.694X3-0.144X4,穗粒质量损失模型为Y=-4.536+0.173X1+0.188X2+0.248X3-0.034X4(Y为损失率,X1为开花期病情指数,X2为授粉期病情指数,X3为灌浆期病情指数,X4为蜡熟期病情指数).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褐斑病病情指数与单穗质量和百粒重损失之间的实测关系与模型模拟结果相符;褐斑病直接影响玉米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病级越高,净光合速率及两种酶的活性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褐斑病 产量损失 模型构建 光合速率 光合羧化酶
原文传递
马尾松闽粤栲套种林的林木生长状况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3期108-112,156,共6页
为探索马尾松纯林改造的新途径,改善马尾松纯林的林分结构,2005年开展在间伐措施后的马尾松林下套种闽粤栲试验,营造以马尾松闽粤栲为主的异龄复层林,2016年在福建省沙县开展马尾松林下套种闽粤栲林分的生长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 为探索马尾松纯林改造的新途径,改善马尾松纯林的林分结构,2005年开展在间伐措施后的马尾松林下套种闽粤栲试验,营造以马尾松闽粤栲为主的异龄复层林,2016年在福建省沙县开展马尾松林下套种闽粤栲林分的生长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异龄复层林中,各处理水平的马尾松、闽粤栲年生长量和根系生长状况均优于对照,马尾松保留密度以450~600株/hm^2为宜,闽粤栲套种密度为1 200株/hm^2。形成以异龄复层林分结构,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林木生长,有利于提高林分保水固土能力和抗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龄复层林 马尾松 闽粤栲 生长状况
下载PDF
应用松墨天牛繁育管氏肿腿峰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希 黄金水 +3 位作者 洪宜聪 张华庭 范弘达 《武夷科学》 2007年第1期13-19,共7页
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温度范围为25-30℃,相对湿度范围为60%-80%。管氏肿腿蜂的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比。在28℃、相对湿度70%、虫蜂比1∶3的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的发育历期较短,为24d,且子代蜂发育较好,寄生成功率达70%,单管最高出蜂量为14... 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温度范围为25-30℃,相对湿度范围为60%-80%。管氏肿腿蜂的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比。在28℃、相对湿度70%、虫蜂比1∶3的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的发育历期较短,为24d,且子代蜂发育较好,寄生成功率达70%,单管最高出蜂量为143只,平均单管出蜂量为84.4只,平均每雌产蜂量(产卵量)为28.1只,雌雄比例为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氏肿腿蜂 松墨天牛幼虫 人工繁育技术 适宜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