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0 |
57
|
|
2
|
文化的传递与不正确理解的形态──18世纪中国儒学与欧亚文化关系的解析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
1998 |
13
|
|
3
|
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与再论“比较文学”的定位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4 |
11
|
|
4
|
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反思 |
严绍璗
|
《探索与争鸣》
|
2007 |
12
|
|
5
|
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古韵文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
严绍璗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8
|
|
6
|
日本当代海洋文明观质疑 |
严绍璗
|
《日本学论坛》
|
2005 |
8
|
|
7
|
我对“国际Sinology”学术性质的再思考——关于跨文化学术视野中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的研讨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8
|
我看汉学与“汉学主义” |
严绍璗
|
《国际汉学》
CSSCI
|
2014 |
7
|
|
9
|
“文学”与“比较文学”同在共存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0
|
日本东洋史学的双重性问题初探 |
王广生
严绍璗
|
《国际汉学》
|
2023 |
0 |
|
11
|
中国儒学在日本近代“变异”的考察——追踪井上哲次郎、服部宇之吉、宇野哲人的“儒学观”:文化传递中“不正确理解”的个案解析 |
严绍璗
|
《国际汉学》
CSSCI
|
2012 |
4
|
|
12
|
第四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 |
严绍璗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3
|
我对国际Sinology的理解和思考 |
严绍璗
|
《国际汉学》
|
2006 |
3
|
|
14
|
战后60年日本人的中国观 |
严绍璗
|
《粤海风》
|
2006 |
4
|
|
15
|
中日古代文化关系的政治框架与本质特征 |
严绍璗
|
《日本学研究》
|
2016 |
1
|
|
16
|
我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 |
严绍璗
|
《国际汉学》
|
2010 |
1
|
|
17
|
高擎比较文学的学术大旗——乐黛云学术小传 |
严绍璗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8
|
《赵氏孤儿》与十八世纪欧洲的戏剧文学 |
严绍璗
|
《文史知识》
|
1982 |
2
|
|
19
|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命运 |
严绍璗
|
《文史知识》
|
1986 |
2
|
|
20
|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的哲学本体——关于这一学术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
严绍璗
|
《国际汉学》
CSSCI
|
2015 |
0 |
|